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5671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7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x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

第一章桓温北伐

本章讲述桓温的三次北伐,以桓温的第三次北伐为主讲内容,尤以第三次北伐中的一次重要会战——枋头之战为讲述重心。

注:

本讲中的年号纪年均为东晋皇帝的年号,涉及到的地名会在括号内注命今天的名称,以方便了解。

第一节桓温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

一、战前的基本形势

东晋方面

兴兵北伐,力图恢复西晋统一时期的疆域是东晋王朝内有识之士的一贯主张。

但由于东晋整个统治集团决心不大,主持北伐事务的将帅,又多为畏敌怯懦之士(“击楫中流”的祖逖除外),故而多年来未取得明显的战果。

晋中军将军殷浩为扬州刺史、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主持北伐军事。

殷浩不敢兴兵北进,又竭力阻止桓温北伐。

桓温多次上表请求出兵,均被驳回。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殷浩在主持北伐许昌、洛阳之时遭遇惨败,桓温趁机上书朝廷,历数其罪状,殷浩被贬为庶人。

至此,东晋的军政大权落入桓温之手。

前秦方面(此时的前秦君主是苻健)

前秦在占据了陈、颍、许、洛等广大地区之后,于永和八年(公元352年)11月,苻雄率兵击败陇西的冉魏秦州刺史王擢(原属后赵)。

王擢逃奔于凉州的西平公张重华部下,张重华以王擢为征虏将军、秦州刺史。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2月,张重华派将军张弘、宋修与王擢合兵,率步骑兵1.5万人,与前秦丞相苻雄交战于龙黎。

前秦军大败凉州军,俘张弘、宋修。

秦派领军将军苻愿为秦州刺史,镇守于上邽(今甘肃天水),前秦的势力逐渐向西扩展。

二、长安之战

桓温的第一次北伐始于永和十年(公元354年)2月,止于同年9月,进攻目标是前秦。

作战策划

东路军:

桓温率步骑兵4万,从江陵(今湖北江陵)出发,至襄阳(今湖北爽樊)逆汉水而上(走水路),入均口(在今湖北丹江口西,古均水入汉水的水口)趋淅川(今河南淅川东),然后自淅川以步骑进逼武关。

西路军:

梁州刺史司马勋兵出子午道,从侧后向长安进攻;此时,已归降凉州的王擢,也借机向东进攻陈仓(今陕西宝鸡),以配合晋军的攻势。

【注:

此时巴蜀地区已为东晋所有,桓温曾于永和二年(公元346年)11月,乘巴蜀成汉政权衰弱之机,率军攻打成汉,于次年(公元347年)3月,灭亡成汉;王擢不属于东晋的直辖军队】

作战经过

桓温北伐进展顺利,别将所率偏师连克上洛(今陕西商县)、青泥(今陕西蓝田西南)。

秦主苻健得知晋军和凉州军进袭,命太子苻苌、丞相苻雄、淮南王苻生、平昌王苻菁等率军5万,进至峣柳关(今陕西蓝田东南)抵御晋军。

4月22日,双方战于蓝田,秦淮南王苻生骁勇异常,单骑突入晋军阵地,往返十多次,杀伤晋军将士多人。

桓温督阵,拼力死战,终将秦军击败。

秦军退走,将军桓冲在追击中,于白鹿原(今西安东霸南)再次击败苻雄军。

25日,晋军进至灞上(今陕西西安东)。

苻苌率军退守长安城南,秦王苻健集中所有精锐士卒3万人,命大司马雷弱儿与苻苌共同抗击桓温军,自率老弱残兵6000多人固守长安小城。

此时晋军形势一片大好,三辅地区的郡县纷纷向桓温军投降。

桓温一面安抚百姓,一面准备继续与秦军作战。

苻健为解除长安两面受敌的危局,毅然派苻雄率7000骑兵进攻由西南面进攻的晋司马勋军,司马勋败退至女娲堡(今陕西周至南),秦军解除了西南方的威胁。

桓温屯于灞水东岸,面对长安秦军的抵抗,军粮不继,部队也已疲劳,故不敢渡过灞水进击长安。

此时,华山隐士王猛来见桓温,与桓温纵谈天下大势。

桓温询问王猛为何三秦的豪杰无人归附于己,王猛对桓温的困境和企图早已了然于胸,因而含蓄地说:

“你深人敌境数千里,现距长安近在咫尺,而不渡灞水,关中百姓不知你的心意,所以不来。

”桓温暗暗吃惊,遂以王猛为军谋祭酒。

【注:

据《资治通鉴》载,桓温北伐,并非真心,意在夺取功名,从而镇服江东,这一不良企图,被王猛一语道破】

桓温与秦丞相苻雄在白鹿原再次交战,晋军失利,被斩1万多人。

桓温军粮危机愈发严重,本拟关中麦熟时,“取以为军资”,但苻健“芟苗清野”,桓温野无所获,遂于6月撤军而走。

秦太子苻苌率军尾追晋军,晋军屡战屡败,逃走1万人。

9月,桓温才撤至襄阳。

【注:

王猛并未跟随桓温返晋】

进攻陈仓的司马勋和王擢虽攻破陈仓,但亦被苻雄所败,司马勋退回汉中而王擢退回略阳。

桓温第一次北伐至此结束。

三、洛阳之战

桓温的第二次北伐始于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3月,至于同年8月,进攻目标是姚襄。

原已降晋的姚襄,在桓温出兵北攻长安的同时,降于燕。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5月,姚襄率部北走,占据许昌后,于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进攻洛阳。

【注:

洛阳守将周成原为冉魏将领,后降于晋,以后又叛离东晋,拥兵据守洛阳】姚襄军一时无法攻克。

同年3月,东晋以桓温为征讨大都督,进讨姚襄。

作战策划

桓温遣督护高武屯据鲁阳(今河南鲁山),辅国将军戴施屯于黄河之上,率舟师以逼许、洛,又请徐、豫兵从淮、泗入黄河配合作战,自率大军自江陵继进。

作战经过

8月,桓温统率大军,进至洛阳城南的伊水岸边。

姚襄见桓温大军突至,遂撤洛阳之围,据水北迎战阻击桓温军。

姚襄在伊水水北的树林中埋伏精兵,试图诱使桓温率兵后退,在其后退时派伏兵突击,桓温拒绝姚襄后退的请求。

姚襄只好依伊水而战,桓温结阵向前,亲披铠甲督桓冲等奋力死战,大败姚襄于伊水之北,姚襄将士死者数千人,姚襄本人逃往平阳(今山西临汾)。

晋军接着占据了洛阳,桓温表镇西将军谢尚为都督司州诸军事,镇洛阳。

以谢尚未至,留颖川太守毛穆之、督护陈午、河南太守戴施戍守洛阳,自率大军还师。

东晋的疆域,由此而扩展至洛阳以东的广大地区。

桓温第二次北伐至此结束。

四、战后晋秦双方态势

桓温攻克洛阳后,上表请求还都洛阳。

东晋君臣但求偏安江南,无意收复失地,皆不同意迁都,但惧桓温权势,无人敢言。

扬州刺史王述深知桓温心思,认为桓温“欲以虚声威朝廷,非事实也,但从之,自无所至”。

于是朝廷诏答桓温“诸所处分,委之高算”,有关迁都事宜请桓温筹划办理。

当时晋军虽占领洛阳,并无条件迁都,桓温之言,实为虚张声势,后迁都之事果然作罢。

桓温第二次北伐虽然收复了旧京洛阳,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由于东晋君臣包括桓温在内,都没有认真北伐收复失地的诚心,而是各有所图,因而没能合理利用控制洛阳的有利局面,图谋恢复大计。

桓温退军之后,司、豫、青、兖数州复陷于北方政权。

秦王苻健于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6月病故,太子苻生即位。

【注:

原太子苻苌死于永和十年(公元354年)10月前秦大族乔秉的叛乱,而就在当年6月,他还曾作为秦军统帅,击退了桓温的进攻,见上文】

升平元年(公元357年)4月,姚襄逼进了秦国北部,计划进取关中。

苻生命苻黄眉、苻道、苻坚、邓羌等率1.5万骑兵,与姚襄战于黄落(今陕西铜川南),姚襄坚壁不战。

5月,邓羌率3000骑兵临姚襄垒门,姚襄盛怒之下出战,邓羌佯装退走,姚襄追至三原(今陕西三原北),苻黄眉等率大军突然向姚襄军进击,姚襄兵败被杀,其弟姚苌率余众降于秦军。

【羌族姚苌降秦】

升平元年(公元357年)6月,前秦东海王苻坚接受一些大臣的建议,诛杀了暴君苻生,去皇帝称号,自称大秦天王。

同时,招来了名士王猛,自此前秦有了贤明勇武之主和贤臣的辅佐,开始逐渐强大起来。

【王猛归秦】

第二节桓温第三次北伐

一、前燕的基本形势

前燕自与东晋接壤以来,至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止,晋燕双方未发生过重大作战行动。

永和十年2月,燕王慕容儁以慕容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秦、雍、益、梁、江、扬、荆、徐、豫、兖十州诸军事,镇守洛水一带地区。

慕容评以慕容强为前锋都督,督荆徐二州、缘淮诸军事,慕容强推进至大河以南。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正月,燕大司马慕容恪率军渡河,首先向齐地进攻,击败晋将段龛于淄水,俘晋军数千人;段龛退守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燕军以高墙深堑长期围困,至10月,城中粮薪断绝,段龛率全军出战,被燕军击败,段龛率余降燕,齐地为燕所占。

穆帝升平元年(公龙357年)5月,燕抚军将军慕容垂、中军将军慕容虔、护军将军平熙统率步骑兵8万,大败塞北的敕勒部族,俘斩10多万人。

匈奴单于贺赖头率部众降于燕军,燕的势力进一步增强。

当年11月,燕将其国都南迁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南)。

升平二年(公元358年)2月燕再占上党(今山西黎城西南),9月击败占据平阳(今山西临汾)的张平。

燕征服西北,解除了后顾之忧,开始大举向大河以南进击。

升平二年9月,燕司空阳鹜率军渡过黄河,进攻原后赵将领高昌于东燕,乐安王慕容臧进击占据濮县(今河南濮阳南)之原后赵另一将领李历,李历弃城逃往荥阳;10月,慕容恪击败晋泰山太守诸葛攸;12月,晋徐州刺史荀羡率兵击败燕太守贾坚,燕青州刺史慕容尘派兵随即将荀羡击败。

燕王慕容儁为进一步展开争夺河南地区的作战,决定大力扩充军队,并力南向,以与东晋决战。

二、战前晋燕在黄河以南的争夺

东晋王朝为加强前线的兵力,于升平三年(公元359年)10月,以吴兴太守谢万屯兵于下蔡(今安徽凤台);以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郗昙,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诸军事,接替荀羡,进占高平(今山东金乡东北)。

不久,谢万率军从涡水和颍水之间援救洛阳,恰巧,正值郗昙因病而退守彭城(今江苏徐州),谢万以为郗昙是兵败而退,便惊慌率军而归。

这样,许昌、颍川、谯、沛诸郡遂全部落入燕军之手。

升平五年(公元361年)2月,燕河内太守吕护降于晋,晋以吕护为冀州刺史,吕护欲联合晋军向燕都邺城进击。

燕得知此讯,太宰慕容恪率兵5万,冠军将军皇甫真率兵1万,征讨吕护。

燕军至野王(今河南沁阳),吕护据城坚守,护军将军傅颜建议急攻。

慕容恪认为吕军守备坚固,很难短期攻克,对傅颜说:

“护内无积蓄,外无救援。

我深沟高垒,坐而守之,休兵养士,离间其党,於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十旬,取之必矣,何为多杀士卒以求旦夕之功乎!

于是,构筑长围,围困吕护军。

燕国围野王数月,吕护命部将张兴出战,被傅颜斩杀,吕护城中更加危急。

燕将军皇甫真告诫其部众说,吕护势穷,必然选择弱处突围而走,我必须严加戒备。

吕护果然于夜间率精锐士众向皇甫真部突围,燕军有备,未能突破。

慕容恪随即挥军急攻野王城,吕护军死伤殆尽,只身逃奔荥阳后,于冬10月降燕。

燕军围困吕护之际,晋桓温乘机命其弟桓豁率兵攻取了许昌,击败燕守将慕容尘。

隆和元年(公元362年)2月,燕吕护率军攻击洛阳,河南太守戴施逃奔于宛城(今河南南阳)。

晋洛阳守将陈祐告急。

5月,桓温命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庾希及竟陵太守邓遐率水军3000人,前往增援洛阳。

7月,吕护见晋援军将至,收兵退返小平津,吕护身中流矢而亡,12月庾希、邓遐退回河南。

兴宁二年(公元364年)2月,燕太傅慕容评、龙骧将军李洪率大军南下,略地河南。

4月,李洪攻击许昌、汝南(郡治在今河南汝南),击败晋军,颍川太守李福战死。

汝南太守朱斌逃奔寿春(今安徽寿县),陈郡太守朱辅退保彭城。

燕军节节取胜,逐一攻取了许昌、汝南、陈郡。

晋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桓温,为与前燕争夺河南地区,率水军屯于合肥(今安徽合肥),并派西中郎将袁真率军前往河南,抵抗前燕军的进袭。

兴宁二年(公元364年)8月,燕太宰慕容恪率军欲攻取洛阳,命司马悦希进至盟津(今河南孟县南),豫州刺史孙兴进至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从东、北两面向洛阳进击。

晋洛阳守将冠军将军陈祐,兵不过2000,形势危急。

沈充之子沈劲,欲立功洗雪其父逆乱之耻,自行招募壮士1000人,率众前往洛阳增援。

沈劲屡次以少数兵力,击破燕军。

不久,洛阳粮食将尽,陈祐自度难以长期坚守,便以援救许昌为名,率军东走,留下沈劲率500人守卫洛阳。

沈劲慷慨激昂道:

“吾志欲致命,今得之矣。

”河南地区诸城尽为前燕所占,独洛阳孤城仍在沈劲的坚守之下。

兴宁三年(公元365年)2月,燕太宰慕容恪、吴王慕容垂共攻洛阳,至3月方才攻克。

扬武将军沈劲被俘,神态自若。

慕容恪有意宽释任用,部将慕容虔劝告说:

“劲虽为奇士,观其志度,终不为人用,今赦之,必为后患。

”遂杀之。

太和元年(公元366年)10月,前燕乘晋司马勋叛乱【注:

晋梁州刺史司马勋,欲占据蜀郡自立,于兴宁三年(公尤365年)10月举兵反晋,自称成都王;11月入剑阁,进围成都。

桓温以朱序为征讨都护,救援成都。

太和元年(公元366年)5月,朱序和益州刺史周楚将司马勋击败,擒斩司马勋,梁、益二州之乱遂平】和前秦进击荆州【太和元年(公元366年)7月,前秦辅国将军王猛、前将军杨安、扬武将军姚苌等率军2万,进袭晋荆州,攻南乡郡(郡治在今湖北丹江口东南)。

荆州刺史桓豁往救,秦掠晋民万户而归】,晋兵力分散之际,命抚军将军下邳王慕容厉进攻兖州,攻占了鲁(郡治在今山东曲阜东北)、高平(郡治在今山东金乡西北)数郡。

12月,晋南阳督护赵亿,举宛城投降前燕,太守桓澹退保新野。

晋与前燕争夺河南地区,前燕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占领了黄淮之间的广大地区,东晋逐渐呈现退保江南的趋势,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出现了前秦、前燕与东晋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枋头之战各方参战将领与参战兵力

1、东晋军

统帅平北将军、大司马桓温

将领江州刺史桓冲

豫州刺史袁真

冠军将军毛虎生

参军郗超

建威将军檀玄

将军邓遐、朱序

将军李述、孙元

总兵力5万人以上

2、前燕军

统帅吴王慕容垂(先为乐安王慕容臧)

将领下邳王慕容厉

宁东将军慕容忠

征南将军慕容德

司徒长史申胤

黄门侍郎封孚

尚书郎悉罗腾

将军慕容宙、孙盖

豫州刺史李邽

兰台侍御史刘当

左卫将军孟高

虎贲中郎将染干津

总兵力7万人以上

3、前秦军【注:

前秦作为前燕的盟友参战】

将领将军苟池

洛州刺史邓羌

总兵力2万人以上

四、枋头之战作战经过

桓温两次北伐后,加任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权势威望更重,早有不臣之心,面对前燕不断的军事进攻,桓温希望借北伐之机提高自己的声望,以实现自己的野心。

再加上前燕名将慕容恪于太和二年(公元367年)去世,桓温于是决意进行北伐,“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以取代东晋,于是发动了第三次北伐。

这次北伐始于太和四年(公元369年)4月,止于同年10月,进攻目标为前燕。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大司马桓温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愔、豫州刺史袁真等,欲乘前燕太宰慕容恪死去之机,率军北征前燕。

桓温深忌郗愔,郗愔不知此情,仍致书桓温,愿与桓温共同出兵河上。

郗愔之子郗超时任桓温参军,看到其父致桓温的信后,便将信毁掉,另替其父写了一封请求告老还乡,愿将所部兵马归属桓温统领的信件。

桓温得信大喜,遂借机转任郗愔为冠军将军、会稽内史,自领徐、兖二州刺史。

当年4月,桓温率其弟南中郎将桓冲、西中郎将袁真共步骑兵5万,由姑孰(今安徽当涂)出发,并命袁真先率军攻占谯(今安徽毫州)、梁(今河南商丘西南),然后开通石门(今河南荥阳北)以疏通水路,转运军粮。

【注:

石门在今荥阳市北,古荥渎入河之处,又称荥口,通于古济水。

在中原漕运水系中,石门扼汴河,汴河水耗则开石门以通水运,具有调节功能。

尤其是以关中为都的汉唐时代,汴河漕粮为京畿军粮民食之本,石门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十分重大。

石门通则东南运路通,石门塞则东南运路塞,石门之重,道理在此】

大军途经金城(今江苏句容北),桓温见到自己当年为琅邪太守时所栽柳树皆已长大,慨然叹日: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潸然泪下。

于是过淮、泗,与僚属登楼船远眺中原,又感叹说:

“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王衍,字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桓温军于湖陆(今山东鱼台东南)击败燕将慕容忠,当时天旱水浅,水路不通,桓温便命冠军将军毛虎生,在钜野(即大野泽,在今山东巨野东北)开通水路300多.里,引汶水(今名大汶河,在山东西部)会于清水(古济水自钜野以下称清水)再入黄河,以通舟船。

6月,桓温进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随即率舟师自清水入黄河,“舳舻数百里”,浩荡北进。

参军郗超见此情景,向桓温提出第一个作战方案:

“从清水进入大河(黄河),都是逆流,路程曲折遥远,运输艰难。

假如敌人拒不应战,我运输粮道断绝,取之于敌,又不可能,那样将十分危险。

不如率军直趋邺城(今河北临漳西),敌人畏俱将军的威名,必望风而逃,若敌人迎战,则我可立即将敌人击败。

即使敌人坚守邺城,在此盛夏之季,它也很难守住。

同时,易水以南的百姓,见官军已至,必将悉数来归。

郗超深知桓温持重,不会采纳上述作战方案,故而又提出了第二个作战方案:

“若认为上述作战方案轻锐,胜负难必,欲务持重,也可屯兵于阿、济地区,暂不进兵,先将军资粮食储运充足,待来年夏季,再行进兵也不失为可取之策。

舍此二策而连军北上,进不速决,退必愆乏。

贼因此势以日月相引,渐及秋冬,水更涩滞。

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于时所忧,非独无食而已。

就当前的形势来看,郗超所提出的急攻邺城与缓攻以待来年的两个作战方案,都是切实可行的。

但桓温认为第一个作战方案太冒险,第二个作战方案又太缓,均没有采纳。

他以邓遐、朱序为前锋,水陆并进,欲同燕军主力决战。

燕主慕容暐知悉晋军前来,便以下邳王慕容厉为征讨大都督,率步骑2万,于黄墟〔今河南杞县东北)阻击桓温军。

慕容厉军大败,全军被歼,慕容厉单骑逃归,燕高平(郡治在今金乡西北)太守徐翻举郡降晋。

接着,前锋邓遐、朱序击败燕将傅颜于林渚〔今河南新郑北)。

燕主又派安乐王慕容臧率军迎击桓温军,又被晋军击败。

慕容暐见形势日急,于是派其散骑常侍李凤向前秦求救。

七月,桓温军至武阳(今河南范县东北),前燕原兖州刺史孙元率其族众起兵响应桓温军,晋军有当地人起事接应,很快推进至枋头,伐燕形势一片大好。

【注:

枋头位于今河南浚(xùn)县西南、汲县西北、淇县东南,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袁尚,围邺,在淇水入黄河口处用大枋木作堰,遏使淇水注入白沟,增加白沟水量,以利漕运,时人称为枋头,魏晋南北朝时为军事要地】

燕主慕容暐听说晋军己至枋头,惊慌失措,想逃回和龙(今辽宁朝阳)。

这时,深具谋略而素受猜忌的燕吴王慕容垂请求率兵以拒温,并进谏说:

“臣请击之,若其不捷,走未晚也。

”燕主慕容暐遂以慕容垂为使持节、南讨大都督,率征南将军范阳王慕容德等5万之众,迎击桓温军。

司徒左长史申胤、黄门侍郎封孚、尚书郎悉罗腾皆随军前往。

慕容垂遂以悉罗腾为前锋,发兵而进。

慕容暐深恐难以抗击晋军,又派其散骑常侍乐嵩出使前秦以割让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为条件,向秦请求援兵。

前秦王苻坚召集群臣相商,众臣皆认为:

“昔桓温伐我,至灞上,燕不救我;今温伐燕,我何救焉!

”谋臣王猛暗中劝苻坚说:

“燕虽强大,慕容评非温敌也。

若温举山东,进屯洛邑,收幽、冀之兵,引并、豫之粟,观兵崤、渑,则陛下大事去矣。

今不如与燕合兵以退温,温退,燕也病矣,然后我承其弊而取之,不亦善乎!

苻坚同意王猛的建议,8月,命将军苟池、洛州刺史邓羌率步骑兵2万,前往救燕。

秦军兵出洛阳,进入颍川(今河南许昌地区),准备与晋军作战。

燕太傅封孚向申胤问道:

“晋军兵众强盛,军威严整,本应乘势,直接向我进攻,为何只驻于高岸,不与我交战。

从现在的情况看不出有消灭我们的势头,是何道理?

”申胤说:

“以晋军今日的声势看来,按说可以战胜我军。

但是,我认为,桓温必不能成功,原因是晋室衰弱,桓温专治其国,晋朝大臣难与其同心,均不愿让桓温得志,必将设法败坏他的北征行动。

同时,桓温秉性骄傲,而又多依赖于人,不善于应付突然事变。

其大军深入异国,非但不乘胜直进,反而徘徊观望,妄图坐等我方的变化,不战而胜。

如若晋军粮运中断,其势必然衰竭,将不攻而自败。

桓温军以燕降人段思为向导,前燕尚书郎悉罗腾与晋军交战,活捉了段思。

桓温又派前赵原将领李述徇略赵、魏一带地区,悉罗腾率虎贲中郎将染干津再次击败晋军,斩杀了李述,大大挫伤了晋军的锐气。

9月,前燕范阳王慕容德率领骑兵1万,兰台侍御史刘当率5000骑兵,屯于石门,断桓温军之归路(此处断桓温军归路应指水路);燕豫州刺史李邽率5000骑兵,切断了桓温军的运粮道路,晋军形势日益严峻。

接着,慕容德命将军慕容宙率1000骑兵为前锋,向晋军攻击。

慕容宙深知晋军的优长:

进攻时怯于冲锋陷阵,但追击时则十分勇猛。

于是他在率兵与晋军相遇后,便以200骑兵向晋军挑战,将其余人马设置三处伏兵,并以佯装败退,引诱晋军追击,晋军果然猛追而中伏,死伤甚重。

桓温军数战不利,粮道断绝,粮食将尽,又听说秦援兵即至,于是,便烧毁舟船,丢弃辎重,率军自陆路退还(燕军占据石门,水路已被断,见前文石门的军事地理作用分析),而留毛虎生领东燕(郡治在今河南延津东北)太守,督东燕等四郡诸军事。

桓温率军自东燕南下仓垣(今开封东北),沿途为防止燕军自上流在河水中投毒,均“凿井而饮”,急退700余里。

燕军将领开始欲争相追击,吴王慕容垂阻止大家说:

“不可,温初退惶恐,必严设警备,简精锐为后拒,击之未必得志,不如缓之。

彼幸吾未至,必昼夜疾趋,俟其士众力尽气衰,然后击之,无不克矣。

慕容垂遂率8000骑兵,随晋军之后慢慢跟进,桓温果然命部下兼道而行。

数天之后,慕容垂判断晋军已疲,于是对诸将说:

“温可击矣。

”便急率众追之。

待桓温退至襄邑(今河南睢县),燕将慕容德已先率劲骑4000埋伏于襄邑东涧中,待桓温军至,与慕容垂前后夹击晋军,桓温大败,被斩首3万级。

接着,前秦将领苟池又于谯郡(今安徽毫州)截击桓温败退之众,斩晋军l万。

晋将孙无占据武阳,阻止燕军,又被燕左卫将军孟高战败生擒。

10月,桓温才率残兵败将,退屯山阳(今江苏淮安)。

五、东晋前燕战后的动向

晋大司马桓温兵败后,迁罪于部将袁真,上表免除袁真官职,贬为平民,接着又免除冠军将军邓遐的官职,袁真心中不服,便上书奏明桓温的罪状。

朝廷畏惧桓温的权势,不作裁决。

袁真遂占据寿春(今安徽寿县),投降了前燕,随即遣使至燕、秦请求救兵。

燕主任命袁真为使持节、都督淮南诸军事、征南大将军、扬州刺史,封宣城公。

燕吴王慕容垂从襄邑回至京师邺城,威名大振,燕太傅慕容评更加对他忌恨。

慕容垂上表奏请应重赏作战有功将吏,但由于燕太后对他心怀忌恨,不但不奖赏有功之士,反而与慕容评密谋除掉慕容垂,消息走漏,慕容垂被迫投向了前秦。

【鲜卑慕容垂降秦】

六、东晋前燕之战评述

桓温率5万之众,北征前燕,在燕秦联军的反击之下,丧师4万,大败而归。

晋军的战败和燕军的胜利,都有一些令人深思的教训与经验。

桓温军所以战败,主要是败在他的不良战略企图桓温北伐前燕之时,身为大司马、都督中外一切军事,拥有调动全国所有力量从事战争的绝对权力。

而且东晋当时在黄河以南地区,尚占有一定的势力范围,拥有北征相应的战略基地,加之桓温也并非庸碌之将,已经具备了取胜的基本条件。

但桓温“挟震主之威,蓄无君之志,企景文而慨息,想处仲而思齐,睥睨汉廷,窥觎周鼎。

”这样,他便无心真正北伐,其真实的战略意图在于通过有限度的北征行动,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势和威望,以使东晋王朝落入自己的掌握之中。

故而,他兵临敌国而不进击,有歼敌战机而不利用,表面看似持重,实则另有别图。

在这种错误思想作祟之下,尽管有千军万马,却被置于无用武之地,出征之初的锐卒精骑,化作了疲惫懈怠之师,给了敌手以充分的备战良机,使其自始至终有施展还手之力,使自己终于做了败军之将。

上文中燕司徒左长史申胤的议论,可以说为桓温的战败作了最好的注脚,既指出了桓温与晋廷之间的矛盾,朝臣不愿意他北伐取胜,又指出了桓温北伐战略上的失误,不能抓住战机,企图“坐取全胜”,扬名立威,以便回师篡夺东晋政权,这些正是桓温第三次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真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击中了桓温的软肋。

前燕军之所以取胜,胜在其高超的作战指导慕容垂担任前燕军统帅之后,首先制止了慕容暐放弃邺都逃走龙城的错误行动,这就从战略全局上稳定了民心士气,鼓舞了燕国军民与晋军相抗衡的斗志,为战胜晋军奠定了基础。

慕容垂指挥大军一方而从正面阻击晋军,挫败晋军的前锋;另一方面则以慕容德、刘当、李邽等将领,率军堵塞晋水军进军的通道,切断其军粮运输线,对晋军心理上造成了巨大威胁。

随之前秦援军又至,使桓温在惊恐之中,做出了烧毁舟船、丢弃辎重南逃的错误决策,从而将自己引向了彻底战败之途。

慕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