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59488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docx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docx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

(最新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总结报告、工作计划、致辞讲话、心得体会、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演讲稿大全、导游词大全、毕业大全、个人写作、办公文秘、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acompletestory,asummaryreport,aworkplan,aspeech,experience,contractagreement,letterofentry,acompletespeech,acompleteguide,acompletegraduation,personalwriting,Officesecretary,othersampleessays,etc.Ifyouwanttoknowtheformatandwritingofdifferentsampleessays,staytuned!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最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欢迎借鉴参考。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一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

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

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

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

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

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

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

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

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

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

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

可是由于唐玄宗想尽快平定乱事,加之杨国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借刀杀人挑唆皇上,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

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二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最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编辑本段安史之乱爆发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

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编辑本段重点人物

  *安禄山:

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安庆绪:

安禄山之子。

  *史思明*史明义:

史思明之子。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郭子仪李光弼许远张巡颜杲卿鲁灵张介然

  编辑本段安史之乱的经过

  

(一)范阳叛变——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羊羔风专业医院治疗一体化  

(二)肃宗即位——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

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

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

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称帝——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六)平定乱事——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

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

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明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编辑本段根源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兼并,莫惧章程”,以至“黎失业,户口雕零,忍弃榆,转徙他土”。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

杨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开,僭拟官掖。

车马仆御,照耀京邑,递相夸尚。

每构一堂,费千万计”。

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达十九年之久。

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已,培植党羽,“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此外,西北派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

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

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

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乱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

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视为“二圣”。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

由于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

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

地方军阀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

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

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三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杜甫有诗曰: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

安史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

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

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

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

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

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

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

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

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

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

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起义,同年的浙西方清起义,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起义,舒州杨昭起义,永泰年间(公元765年)州起义等等。

这些起义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

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

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四

  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也叫做藩镇),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

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很重要。

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调到朝廷当宰相。

  李林甫掌权以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

担任朔方等四个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

他手下的将领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骁勇善战的名将,李林甫看王忠嗣的功劳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调回京城当宰相,派人向唐玄宗诬告王忠嗣想拥戴太子谋反,害得王忠嗣险些丢掉了性命。

后来还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苦苦为王忠嗣申冤,玄宗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为降职处分。

王忠嗣受不了这个冤枉,一气之下就病死了。

  当时,边境将领中有一些胡族人。

李林甫认为胡人文化低,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战,而且跟朝官没联系,靠得住。

唐玄宗本来最怕边境的将领谋反,就听李林甫的话,提拔了一些胡人当节度使。

  在这些胡族的节度使中,唐玄宗、李林甫特别看中一个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安禄山。

  安禄山年轻时在平卢军里当过将官,因为不遵守军令,打了败仗。

边境守将把他解送到长安,请朝廷处分。

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为了严肃军纪,把安禄山判了死刑。

唐玄宗听说安禄山挺能干,下令把安禄山释放。

  张九龄跟唐玄宗说:

“安禄山违反军令,损兵折将,按军法不能不杀;而且据我观察,安禄山不是个善良人,不杀恐怕后患无穷。

  唐玄宗不听张九龄劝谏,还是赦免了安禄山。

后来,张九龄被撤了职。

安禄山却靠他奉承拍马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升官,当上了平卢节度使。

不出三年,又兼任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节度使。

  安禄山当了节度使以后,就尽量搜罗奇禽异兽,珍珠宝贝,经常送到宫廷讨好唐玄宗。

他知道唐玄宗喜欢边境将领报战功,就采取阴谋手段,诱骗平卢附近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将士,参加宴会。

在酒席上,用药酒灌醉他们,把兵士杀了,又把他们的首领割了头,献给朝廷报功。

  唐玄宗常常召安禄山到长安朝见。

安禄山抓住这个机会,使出他狡猾的手段,尽量讨唐玄宗的喜欢。

安禄山长得特别肥胖,凸肚子,矮个子,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

唐玄宗一见到他就乐了。

  有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肚子开玩笑说:

“这么大的肚子,里面装的什么东西”

  安禄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诚的心。

  唐玄宗认为安禄山真对他一片忠心,心里更高兴了。

以后又封安禄山为郡王,还替他在长安造了一座跟王公贵族住的一样华丽的府第。

安禄山搬进王府后,唐玄宗每天派人陪他一起喝酒作乐;还让杨贵妃把安禄山收作干儿子,让安禄山在内宫随便进出,亲热得像一家人一样。

  安禄山骗取了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除了范阳、平卢两镇外,又兼了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控制了北方边境的大部地区。

他秘密扩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任用汉族士人高尚、严庄帮他出谋划策;又从边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选了八千名壮士,组成一支精兵,囤积粮草,磨砺武器。

只等唐玄宗一死,他就准备叛乱。

  没多久,李林甫病死,杨贵妃的同族哥哥杨国忠凭着他的外戚地位,接任了宰相。

杨国忠本来是个流氓,安禄山瞧不起他,他也看不惯安禄山,两个人就闹起矛盾来。

杨国忠几次三番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一定要谋反。

但是唐玄宗正在宠信安禄山,哪里会相信。

  日子一长,安禄山的谋反的迹象渐渐暴露出来了。

他向朝廷要求把范阳的三十二名汉将都撤换了,由他自己另外委派;唐玄宗亲手写诏书要安禄山到长安,他也推托有病不去。

唐玄宗开始对安禄山怀疑起来。

但是无论唐玄宗或是杨国忠,都没有想到该怎样防备安禄山的叛乱。

  公元755年十月,安禄山经过周密准备,决定发动叛乱。

这时候,正好有个官员从长安到范阳来。

安禄山假造了一份唐玄宗从长安发来的诏书,召集将士宣布说:

“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带兵进京讨伐杨国忠。

  将士们都觉得很突然,面面相觑,但是有谁敢对圣旨表示怀疑呢。

  第二天一早,安禄山就带领叛军南下。

十五万步兵、骑兵在河北平原上进发,一路上烟尘滚滚,鼓声震地。

中原一带已经有一百年左右没有发生战争,老百姓好几代没有看到过打仗。

沿路的官员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

安禄山叛军一直向南进攻,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

  范阳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开始认为是有人造谣,还不相信,到后来警报一个个传来,他也慌了起来,立刻召集大臣商议。

满朝官员没有经过这样的大变乱,个个吓得目瞪口呆,只有杨国忠反而得意洋洋地说:

“我早说安禄山要反,还不是被我说准了吗。

不过,陛下尽管放心。

他的将士不会跟他一起叛乱。

不出十天,一定有人把安禄山的头送来。

  唐玄宗听了这番话,也有些安心了。

但是,哪儿知道,没有多久,叛军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占领了洛阳。

  人物简介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

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族巫婆。

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

  安禄山之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

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

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

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安禄山长得痴肥,眼盲后,长期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

因其宠爱幼子,二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幸,心中怨愤,命令安禄山宠幸的宦官李猪儿在替他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势力开始走下坡路。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五

  唐朝中期以后,府兵制度破坏,募兵制逐渐产生,驻守边防城镇的节度使大量招募军队,在其防地内逐渐取得了政权、财权和兵权,势力渐渐壮大。

朝廷权力被藩镇割据势力分割。

节度使不服从朝廷调遣,联合起来反对中央,甚至向皇帝兴师问罪,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割据势力。

相比之下,京师禁卫寡弱,不足以控制外地节镇之兵,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天宝元年(742年)唐全国有55万军队,其中49万驻守边境,归各地节度使掌握。

河北边防重镇平卢(今河北卢龙县)、范阳(今北京市)节度使更是兵精将广,势力强大。

各地节度使都以养兵起家,极度姑息将领,士卒骄横跋扈,废易主帅为常事。

如河北幽州(今北京市)、成德(今河北定州市)、魏博(今河北大名县)三镇在位的57个节度使中,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其余53人或擅立,或为士兵拥立,其中又有22人为部下逐杀。

因此,在藩镇统治地区连年征战,攘夺不休,这种局面使方镇节度使争夺最高统治权力的野心不断膨胀,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权相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唐。

安禄山叛兵由范阳南下,一路攻陷藁城、陈留(河南开封市)、荥阳,直逼洛阳。

唐朝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讨伐叛军。

叛军田承嗣、安守忠进攻洛阳,守将封常清军队被叛军骑兵冲杀,大败溃逃,叛军攻占洛阳,封常清逃走。

叛军追击高仙芝军队,唐军大乱,人马践踏,死者不可胜数。

后唐军退守潼关,才阻住叛兵西进。

在河北,平原(今山东德州市)太守颜真卿、常山(今河北正定县)太守颜杲卿兄弟相约阻击叛军。

史思明率兵攻打常山,颜杲卿昼夜拒战,终因粮尽无援,常山失守,颜杲卿及一家30余人被害。

常山之战虽然失败,但却牵制了叛军攻打潼关的兵力,减轻了关中的压力。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准备西进夺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市)。

唐玄宗任命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扼守潼关。

哥舒翰采用以逸待劳战术阻击叛军,等待决战时机成熟。

但玄宗屡次催促他出战,哥舒翰不得已出关与叛军决战,结果唐军大败,哥舒翰力战被俘,投降了安禄山。

潼关既破,长安已无险可守,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安禄山兵进长安,纵兵劫掠,搜捕百官、宫女、宦官押赴洛阳。

  当叛兵攻下长安时,玄宗之子李亨逃到灵武,即位称帝,是为肃宗。

肃宗整军经武,准备收复两京,中兴唐朝。

唐将郭子仪率兵5万赴灵武,李光弼赴太原抗敌,肃宗政权始能立足。

然而李亨任用志大才疏的房绾谋划军国大事,命他率兵收复两京。

房绾于是分兵3路,向长安进发。

他迂腐地效用古代车战之法,用2000辆牛车,两翼由步兵和骑兵掩护,与叛军安守忠在咸阳附近作战,敌军乘风纵火,拉车的老牛吓得四处乱窜,唐军死伤四万余人,部将杨希文、刘贵哲投降叛军,房绾只带数千人逃归灵武。

  在抗击安史叛军的战斗中,影响最大的是太原之战和睢阳之战。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这年,史思明、蔡希德率兵10万两路围攻太原,准备攻下太原,长驱朔方(今宁夏灵武县西南),消灭肃宗政权。

唐将李光弼率领军民于城外掘濠沟,在城内修堡垒,凭险固守太原。

  史思明率骁骑兵攻城,命令军队攻东城西城接应,攻南城北城接应,百般设计,又造云梯、土山攻城,双方相持月余。

李光弼募人挖地道通到城外,把叛军攻城的人马云梯陷入地道中,又制造大炮,毙伤叛兵二万余人,史思明才率军稍稍后退。

李光弼派偏将诈降,亲自率军挖好地洞,严阵以待,史思明正在准备受降,突然一声天崩地裂,叛兵千余人陷入地洞,顿时大乱,唐军乘势出去,杀伤一万余人。

史思明留下蔡希德攻城,自己逃回范阳。

李光弼选敢死士出攻,杀敌7万,蔡希德败逃,唐军取得了太原保卫战的胜利。

  安禄山的叛军在扫平河北后,挥师南下,攻克洛阳,直逼潼关。

同时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领兵4万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

雍丘附近有个真源县,县令张巡招募了一千来人,先行占领雍丘。

叛军到后,张巡身先士卒。

率兵直冲敌营,打退叛军。

  第二天,叛军又围上来,在城周围架设了百余门大炮,架梯登城。

张巡命令士兵把野蒿浇上油,顺城墙往下投,又一次打退叛军。

张巡领兵或者趁叛军休息时出城猛冲,或者夜晚缒墙而下,偷袭敌营。

就这样,他率领雍丘将士坚守了六十多天,戴甲而食。

裹伤复战。

打退叛军三百多次进攻,杀伤叛军大半,使令狐潮不得不退兵。

  过了两个月,令狐潮又领兵来攻雍丘。

此时长安已经失守,玄宗逃往四川,雍丘军心动摇。

城里6名很有声望的大将一起找张巡劝降,张巡佯作答应。

第二天,张巡召集大家开会,堂上设天子画像,引这6将于前,责以大义,当场斩首。

军心大振,誓言守城。

  叛军不断攻城,日子一久,城里的箭用尽。

这天深夜,张巡命令士兵扎上千草人,裹以黑衣,用绳子从城头吊下。

叛军发现后,马上不断向草人射箭,直到天亮,才发现是些草人。

待守军拉回草人,净得几十万支箭。

  第二天晚上,张巡选了500壮士,仍用绳子吊下城。

叛军以为又是草人骗箭,笑而不理。

于是这500人趁敌不备,直袭令狐潮大营,令狐潮来不及组织抵抗,几万叛军四下逃窜,一退十几里。

令狐潮恼羞成怒,继续增兵,围住雍丘。

  又有一日,张巡手下大将雷万春在城头巡视,叛军看到,一起放箭,雷万春一不留神,脸上中了6箭。

但为安定军心,岿然不动。

令狐潮以为张巡又是拿个什么木头人来骗他,叫来探子一打听,大惊,在城下对张巡说道:

“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

”张巡回答:

“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命令将士出城猛冲,令狐潮忙逃,守军俘获叛将14名,杀死一百多人,大获胜利。

  张巡守军不过一千多,而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