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602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Word格式.docx

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而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

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山野出产奇异黑色质地白色花纹

触草木,尽死;

以啮人,无御之者。

死亡没有抵御

在这样一个短短的句子里,就有十个词在翻译时应变成双音节词,所以译文的字数要多于原文的字数。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

不要把两个文言单音词的词组,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一、拍)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其中、夹杂着)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

4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开阔、明亮)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6遂与外人间隔。

(分离、不接触)

7无论魏晋。

(不用、说)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凭着)

9阡陌交通。

(交错、连通)

必须注意这一现象,不要把它们误认为是一个单词,而笼笼统统地理解成一个意思。

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扎扎实实地把每一字的词义都解释出来。

(二)古今词义的变化

1、有些词汇一直沿用至今,词义和用法没什么变化。

如:

人、日、月、星、牛、羊、马、山、水、风、东、西等;

这一类词多属于基本词汇,读书时不会造成障碍,相反却能起到沟通古今语言的作用。

2、有些词的词义有一些变化。

例如

“劝”现代含义是“劝解”、“规劝”

古代的含义是“勉励”、“鼓励”

例句:

荀子的文章《劝学》,是鼓励人们学习的意思。

“访”今义是“探访”、“访问”

古义是“咨询”,即征求意见。

“王访于箕。

”(《尚书.洪范》)向箕子征求意见。

“给”今义是“给予”

古义是“供给”、“供应”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是供应他食用。

“河”今义是指一般较小的流水。

古义是专指黄河。

“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这类词的古今含义之间有着细微的不同,要仔细掌握,否则就不能准确地翻译古代汉语。

3、有些词的词义变化很大,古义和今义完全不同。

①夸父与日逐走。

(《山海经》)

“走”字的古义是“跑”

②孟子去齐。

(《孟子·

公孙丑下》)

“去”字古义是“离开”与今义正相反。

③涕泗滂沱。

(《诗经·

泽陂》)

“涕”字的古义是“眼泪”今义是“鼻涕”

对这类词的词义掌握不住,就将把古代汉语译错了。

4、有些词今天已经不用了,或者换成新的词了。

①及厉王薨,武王继位,和又奉其璞献之武王。

②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③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薨”专指古代王侯之死;

“刖”古代砍脚的刑罚。

这类事物今天没有了,所以这些词也没有生命力了,不用了;

“履”今天换成了“鞋”字;

“曰”今天换成了“说”字。

(三)一词多义与词义的引申

在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现代汉语中还多。

“言”

1广故数言欲亡。

(动词:

说)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名词:

话)

3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书)

4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字)

“数”

1范增数目项王。

(副词shuò

屡次)

2蒙冲斗舰以千数。

(动词shǔ,计算)

3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名词shù

,数目)

除一词多义外,有时为了确切翻译文言文,还要使用词的引申意思,因而使词义变得灵活复杂了。

例如下列各句中的“计”字,其基本词义是同一个,就是“计策”(名词)。

但是要想确切翻译每个句子,不能生硬地用“计策”一词来对译每一个“计”字,应根据句子的内容,把“计策”这个意思,引申出恰当的字眼,才能翻译得贴切。

1备用肃计。

(计策)这是本义,下面几句都是用引申义。

2内怀犹豫之计。

(想法)

3君计决矣。

(主意)

4深为得计。

(对策)

5愿早定大计。

(决策)

又如下面句子中的“计”字,本义是“核计”(动词)。

但用本义来翻译便显得有点生硬,应引申为“打算”更好些。

今为君计。

(打算)

总之,由于“一词多义”和“词义引申”现象,使文言文中的某些词汇常常有许多不同的意义。

因而在翻译时要细心,根据前后文的内容确定其本义是什么,如果使用本义比较生硬,就应当选择出恰当的引申义来翻译原文。

(四)偏义词

古汉语中,有一些复合词,在某些情况下,只是使用了它整个词义的一部分,这便是“偏义复合词”。

1宫中府中,具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只有“异”义)

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仅有“作”义)

3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仅有“园”义)

三个词在句中,都仅取其词义的一半,而不是词义的全部。

这种偏义词现象,在阅读文言文时不可不察。

三、通假字

“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

古时,在传抄或行文中,本该写甲字,然而由于某种原因(或为求简,或因笔误,或因当时尚无其字),而写一个与甲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乙字,用以代替甲字,这就叫通假。

甲字称“本字”,乙字称“通假字”。

但必须注意,这种通用、借用不是随意的,而是在长期使用中,约定俗成了的。

通俗地说,“通假字”就是在古文中,被大家认可了的错别字。

下面各句中都有通假字: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

2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同“汝”)(“知”通“智”)

3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乌”同“无”)

4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裁”同“才”)

5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不”通“否”)

6路转溪桥忽见。

(“见”同“现”)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

8一屠晚归,担中肉净,止有剩骨。

(“止”通“只”)

9满坐寂然。

(“坐”通“座”)

高考对通假字的要求程度是:

能依据上、下文,推测出比较常见的通假字。

 

第二节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数量不多,但使用的频率很高。

几乎每个句子中都离不开虚词,所以我们可在阅读使用中,逐渐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

不少虚词都兼属两个以上的词类。

我们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是:

首先在阅读中,依据上下文领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到一定时候,再进而弄清该虚词兼属哪几个词类。

遇到问题时,应多查阅《古汉语虚词词典》,逐渐积累虚词知识。

新课标中,要求重点理解的虚词有20个,它们是:

乃、且;

为、于、与、以、因;

而、然、若、则;

乎、也、矣、焉

何、其、之、者、所;

赵光老师的《高考文言文阅读》一书中,讲了十二个赏见的文言虚词,比较了它们的用法,大家可以看一看。

我们现在处于文言虚词的积累阶段,今后要进行整理归纳,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将来还要补充。

现在先讲几个常用的虚词。

一、两个常用的助词:

者、所

助词〖者〗

1、结构助词“者”:

结构助词的“者”的头一种用法是,附在别的词或词组的后面,组成“……者”,叫作“者字词组”。

(注意:

它主要是附在动、形、数等非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之后)

“者字词组”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可以指代人、事、物,充当名词所能充当的句子成份。

1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响应的人)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远的时候,近的时候)

3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

(起早走路的人)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人那接受的东西)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以肉为食的人)

6张良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替大王出这个主意的人)

7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两种东西)

结构助词“者”的另一用法是,它附在定语后,相当于“的”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

2、语气助词“者”

1陈胜者,阳城人也。

(提顿语气,可不译)

2长子迈……送之至湖口,因得见所谓石钟者。

(突显语气)

3、音节助词

1鲁肃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音节助词只是为了凑足双音节,多附在时间名词之后,如:

“向者”、“古者”、“昔者”、“曩者”等。

助词〖所〗

结构助词的“所”,是附在动词或介词前,构成“所·

动”、“所·

介·

动”称“所字结构”。

所字词组是名词性的,在句中可充当名词所能充当的成分。

1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考虑的事,思念的事)

2可汗问所欲。

(想要的东西)

3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做的记号)

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走来的地方)

有时“所字词组”与“者字词组”重合到一起。

5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人。

6臣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

这时“者”字是中心词,“所字词组”是它的定语。

〖附:

名词“所”、数词“所”〗

名词“所”:

是“处所”、“地方”、“位置”的意思。

1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

(处所)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地方、地点)

3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位置)

数词“所”:

表示约数,可译为“上下”、“左右”等。

1父去里所,复还。

2彗星出天市,长二尺所。

3以弟子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二、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

“其”、“曾”

语气副词〖其〗

语气副词“其”,在句中作状语,表示一种语气,但它本身无固定含义,我们应根据前后文,判断该处的语气,然后选出一适当字眼,对译这个“其”字。

①《传》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

(《李将军列传》)

——此处猜度语气,“其”字可译为“大概”、“也许”

②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郑伯克段于鄢》)

——此处反诘语气,“其”可译为“难道”。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此处期望语气,“其”可译为“可要”。

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殽之战》)

——此处委婉语气,“其”可译为“还是”。

总之,并不是“其”字本身有这些含义,或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而是根据句中的语意,选一个适当的词语译它。

语气副词〖曾〗zēng

语气副词的“曾”,在句中作状语,表示一种“出乎意料”的语气,可译为“竟”、“竟然”、“原来”等。

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

2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兰亭集序》)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代词“其”;

时间副词“曾”〗

“其”1、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

第三人称:

“他、他们,它们,他的”

也可活用为第一人称:

“我,我的”

2、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其中的”

“曾”作时间副词可译为“曾经”

三、兼词:

诸、焉、盍

文言词汇中,有一种特殊的词,叫兼词(又称“合义词”),即它一身兼有两个词的含义。

兼词不多,这里讲三个。

兼词〖诸〗

兼词“诸”,在句中是“之于”,在句尾是“之乎”。

即处在句子中间,它等于代词“之”加介词“于”,在句子末尾,它等于代词“之”加语气助词“乎”。

①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第7页)

译法:

告诸往——告之于往——于往告之——把往事告诉他;

②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3页)

有诸?

——有之乎?

——有这事吗?

③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④齐宣王问曰:

“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

”(《孟子》31页)

[附:

代词“诸”]

代词“诸”,为指示代词,可译为“众”、“各位”、“那些”

“别的”、“各”等。

兼词〖焉〗

兼词“焉”用在句尾,等于“于之”或“于是”,即介词“于”加代词“是”。

这样看来,“焉”作兼词时,一个字就是个介宾词组,用在动词后,就是该动词的补语。

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

父异焉~~父异<

于是>

~~父[于是]异~~父亲对此感到诧异。

②复到舅家问焉。

问焉——问<

于之>

——问到这件事

代词“焉”,助词“焉”]

一、“焉”作代词,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怎么样”等。

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哪能)

②杀鸡焉用牛刀。

(怎么,何必)

二、“焉”作助词,是语气助词,用在句尾,可译为“呢”、“啊”等。

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了”)

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啊”)

兼词〖盍〗

兼词“盍”是“何不”两词的合义。

1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盍各言尔志?

——何不各言尔志?

——为什么不各自谈你们的志趣呢?

第三节实词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一个名词,在句子里,如果只能用一个和它有关的动词或动宾词组代替它,意思才讲得通,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下雨)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生蔓、长枝)副词“不”是不能修饰限制名词的,可见“蔓”、“枝”已动用。

4二月草已芽。

(发芽)

5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告诉)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

一个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就可以视为形容词已用作动词了。

1家富良马,其子好骑。

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山多石,少土。

(《登泰山记》)

4婉贞曰: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三、名词作状语名词作补语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一样,一般是用形容词、副词、介宾词组做状语、做补语的。

而用名词直接做状语或做补语,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一)名词作状语

一个名词,如果置于动词前,与动词的关系不是主谓关系,而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则该名词就是给后面的动词做状语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

2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3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4船头坐三人。

5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6复前行,欲穷其林。

上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是名词状语。

(二)名词作补语

一个名词,如果置于动词后面,二者不是动宾关系,而是补充说明其前面的动词,则这个名词就是前面动词的补语。

1天子坐明堂。

2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酒楼上。

3屠乃奔倚其下。

4口技人坐屏障中。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上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是名词补语。

注意:

(一)对名词状语、名词补语、的辨别方法:

动词前的名词,如能加上介词,则是“名词状语”而非主语;

动词后的名词,如能加进介词,则是“名词补语”而非宾语。

(二)对名词状语、名词补语的翻译方法:

译成现代汉语时,应给它们都加上介词,变成“介宾状语”、“介宾补语”,即所谓“名词直接作状、补,译时加介不可少。

四、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是由主、谓、宾三者间的关系决定的,脱离具体的句子,孤立地看一个动词,它无所谓使动还是意动。

(一)使动用法

请看下列各句中主、谓、宾三者的关系。

晋陶渊明独爱菊。

屠……以刀劈狼首。

忽一人大呼“火起”。

由上可见,一般的动词谓语句中,谓语动词是主语施发的动作。

“爱”、“劈”、“呼”分别是它们的主语“陶渊明”、“屠”、“人”的行为动作。

这是动词的一般用法。

然而下面两句就不同了:

我要饿他三天。

骑兵们在河边饮他们的战马。

此二句中,谓语动词“饿”、“饮”就不是主语的动作,而是宾语的动作,而又不是宾语自己要这样动的,是主语让(使)宾语这样动的——这就是该动词的使动用法。

下面句中的谓语动词,都是使动用法:

1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毙之。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屠自后断其股。

4案牍劳形。

5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

由上可见,可以作使动性动词的有动词、形容词、名词。

对使动词的翻译方法有两种:

A:

用使动(“使……如何”)的格式翻译:

1山光悦鸟性——山光使鸟的心情喜悦;

2扁鹊不能肉白骨——扁鹊不能使白骨生肉复活。

B:

有的用这种格式翻译则不行,就须给该使动词挑选一个恰当的引申义,来对译它。

屠自后断其股。

若译成:

“屠从后面使它的腿断了。

”可就太苯拙,这就须要找个适当的词来对译“断”字。

下列各句,就是以这种“选引申义”的方法处理的:

3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腿;

4屠毙之——屠户杀死了它。

(二)意动用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此句中,谓语动词“小”是意动用法。

从主、谓、宾三者间的关系来看,是主语认为宾语有谓语动词那样的性质——这就是该动词的意动用法。

请看下列各句的意动词: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邑人奇之。

4邑人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由上面例句可见,只有名词、形容词可以作意动词。

这里要说一句,意动词都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而成的动词,然而由名词、形容词活用而成的动词,却不都是意动词。

对意动词的翻译方式有两种:

用意动(“认为……如何”、“以……为……”)的格式翻译:

1其家甚智其子——他家里认为他们的儿子很聪明。

2邑人稍稍宾客其父——邑人渐渐以其父为宾客。

3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所以明君认为五谷贵重认为金玉轻贱。

用该意动词的引申义对译它。

例如;

1王无罪岁——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景不好。

2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所以明君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这两种译法,该用哪一种,要由具体的语句来确定。

(三)在使动、意动上要注意的方面

1、要注意区别使动还是意动。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意动词)

2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胜其任也。

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也。

(“小”使动词)

同是一个“小”字,而含意不一样:

“孔子小鲁是认为鲁国小了,是意动;

“匠人小之”是使之(指大木)变小了,是使动。

2、使动、意动都有省略宾语的情形。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该句是,“富贵不能使之淫,贫贱不能使之移,威武不能使之屈”的意思,省略了宾语“之”。

②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本句的意思是“君不得以之为臣,父不得以之为子”的意思,也是省略了一个宾语“之”,指代“盛德之士”。

总之,前句是使动,后句是意动,两句都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

第四节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中,后面的谓语部分,是对前面的主语进行判断的,即指出它是什么,或具有某种属性等等。

现代汉语中,判断句以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

“陈胜是阳城人”。

但是在早期的古汉语中,没有判断动词,古汉语的判断句,是以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的。

陈胜阳城人。

秦,虎狼之国。

由此可见,文言判断句的基本特征,是名词性谓语。

文言判断句,分有标志的,无标志的,两大类。

(一)无标记判断句

即在句中,除名词性谓语表判断外,再无其它任何词语可作判断的标记。

就象

(二)有标记判断句

在名词谓语这一判断句的基本构架中,有时为突显判断意味,而在句中加进一些辅助性词语(助词、副词),它们成了判断句的标记。

1、加进助词“者”、“也”,以突显判断。

……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

陈胜,阳成人也。

……者,……。

陈胜者,阳城人。

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

2曹公,豺虎也。

(《赤壁之战》)

3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

4兵者,凶器。

(《史记·

酷吏列传》)

这种句式在翻译时,要在主、谓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这里的“者”字,只表示一种提顿的语气,不起别的作用,“也”字表示判断语气。

2、加进副词“乃、为、即、则、亦、皆”等,以突显判断。

1身非木石。

2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6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

7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也。

8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9相如,素贱人。

10丈人笑曰:

“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

荆州北据汉、沔,……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要注意,这些副词并不是判断动词,不起判断作用,起判断作用的仍是后面那个名词性谓语。

这些副词只是谓语的状语,对后面谓语(名词)进行修饰限定的。

结果此处就形成了副词修饰名词的情况,这一般是不行的,此处之所以允许,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现象。

注意,也只有在这种句式中,副词才可修饰名词。

这种句子的翻译方法是,在翻译时,要在这些副词的后面加进判断动词“是”,用“是”起判断作用,这些副词转而给“是”做状语了。

3、在主、谓之间加判断动词“是”,由“是”起判断作用,这就与现代汉语的判断句相同了。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2问今是何世。

3斯是陋室。

4西门豹曰:

“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

汉代以后,“是”字有时作判断动词,但是这种用法,在古书中极少见。

二、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施动者,叫主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作的受动者,叫被动句。

广播员播发新闻。

(主动句)

新闻播发了。

(被动句)

下句,主语“新闻”是谓语“播发”的受动者,叫主语被动式,也叫被动句。

被动句的格式,大致如下:

(一)无标记的被动句:

新闻播发了。

就是无标记被动句,句中无任何标记显示主语的被动地位,我们只能从句中的语意上,领会它的被动性。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