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6302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4课及语文园地一导学案

五山镇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导学案

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主备人杨少毅执教人

学习内容

《古诗两首》之《独坐敬亭山》

课时

1课时

课型

讲授型

教材分析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着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全诗的大意是: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敬亭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PPT课件、图片、生字卡片。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

1、了解诗人:

同学们知道李白吗?

你们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呢?

教师相机补充资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

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2、你能够背诵李白的哪些诗?

3、教师指名背诵,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

《静夜思》——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重情义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4、小结: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引问:

“敬亭山”前面有个“独坐”,你认为该怎样读?

6、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7、教师小结:

从诗题中的“独”字,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当时很孤独,所以读时语气要轻,速度要慢,来,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

全班齐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过渡:

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读两遍,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教师出示词语进行检测,指名读,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词语:

众鸟 独去闲 两不厌 敬亭山

4、学习生字“亭”。

播放课件:

(字理识字)读“亭”字时应注意什么?

“亭”是什么样的?

(尖顶,角飞翘,下面有柱子。

)怎样记“亭”字?

(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像亭尖,“口”字像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像秃宝盖,“丁”字像亭檐及柱子,“丁”不要写成“子”。

5、指导书写“亭”。

(1)教师示范书写“亭”,讲解书写要领:

点正,横短;秃宝盖宜写宽;“丁”竖钩正直。

(2)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6、过渡:

同学们字音读得很准确,你能试着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吗?

7、指名朗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书下注释或者利用工具书,还可以联系上下句来解决。

如果仍有疑问可以做好标记,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共同解决。

2、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弄不懂的地方。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重点词语的意思。

(众鸟:

许多鸟。

高飞尽:

都高高地飞走了。

孤云:

孤单的云。

独:

独自。

闲:

悠闲。

相看:

互相看。

不厌:

不满足。

4、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引问:

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预设:

为什么会相看两不厌?

为什么只有一朵云飘来飘去?

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四、深入研读,领悟意境

1、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意境,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

齐读古诗题目,你认为古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

(独)“独”可以组成什么词?

这些词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孤单、单独、只有一个人。

2、古诗中也突出了一个“独”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只有李白一个人?

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画。

3、学生自由圈画,教师巡视。

4、指名汇报。

“飞尽”说明一只鸟也没有了;“独去”说明云也飘走了。

5、教师导学:

鸟飞走了,云也越飘越远,这是怎样的敬亭山?

(冷清、清净)李白心里会怎么想?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过渡:

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现在为什么只有敬亭山?

(孤独)

7、教师引问:

在生活中,鸟飞了,云飘走了是很正常的事,可在李白的眼里却认为“高傲的鸟、云是弃他而去”,这是为什么呢?

8、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理解。

9、教师导学:

适当地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介绍背景:

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

但他遭受权贵迫害,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已被朝廷贬官整整10年了,长期的漂泊,生活的坎坷和艰辛使他感到孤独。

10、教师为学生配乐引读:

师:

李白,孤身一人,流落他乡,饱尝世间辛酸苦楚——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此时,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1、课堂练笔,体会诗人情感。

教师导学:

李白,你有什么话要对敬亭山说;敬亭山,你又有什么话要对李白说。

(1)播放音乐,课件出示: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

“________________。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________________。

(2)学生想象,完成小练笔。

(3)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诗句。

12、积累背诵古诗。

五、联系拓展,安慰孤愁

1、补充《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从《秋浦歌》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从哪读出的?

2、安慰诗人:

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伦》,李白你不要孤愁,因为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思念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你不要孤愁,你一生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呢!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独,因为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独坐敬亭山》。

课后反思:

 

了解诗人及诗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回顾以前学过的李白的古诗,帮助学生了解李白。

 

引出诗题,解诗题。

 

多种形式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感,读出古诗的韵味。

 

指导规范书写,便于学生正确书写。

 

此过程帮助学生们结合课下注释、诗的背景及自己的理解来自己说出古诗的意思。

 

深入解读,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古诗表达的深刻含义。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孤寂的情感。

 

此处是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站在李白的角度来感悟诗人作诗时的情感。

 

李白,你有什么话要对敬亭山说;敬亭山,你又有什么话要对李白说。

同时鼓励学生加强口头表达,加强写作能力。

 

拓展李白的其他诗作,真正的走进李白本人,了解李白,理解李白的诗。

 

五山镇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导学案

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主备人杨少毅执教人

学习内容

《古诗三首》之《望洞庭》

课时

1课时

课型

讲授型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

“潭面无风镜未磨”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

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学习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准备

PPT课件、图片、生字卡片。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

1、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板书:

洞庭)

2、课件展示洞庭湖风光,教师结合图片进行简介。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

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师:

你看到了什么景物?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过渡:

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

5、过渡:

通过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6、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

(相:

相互。

和:

和谐。

镜:

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

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

远望。

7、过渡: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8、课件展示画面,教师讲述古诗大意,学生对出诗句。

师:

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生接)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

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被磨过的镜子。

——(生接)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

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

——(生接)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

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生接)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聚焦景色,丰富画面

1、品味“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多媒体出示)

(1)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

“秋月”)

(2)结合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3)这里藏着一个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4)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5)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听吗?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6)请你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指名读,师生评价。

(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7)教师引读,升华情感。

引读: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多么宁静啊!

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朦胧的月光的笼罩下,泛起点点银光,此时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8)小结:

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

“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味“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

(1)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

“一青螺”又指什么?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的美。

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感悟比喻的修辞方法运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2)图片出示君山,师简介君山的传说。

(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病故,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

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二妃墓。

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

君山现有古迹二妃墓、龙涎井、柳毅井、飞来钟等。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同桌互读评价。

(4)指名读。

(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

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6)再看插图,齐声诵读后两句。

四、借助资料,感悟诗情

教师过渡:

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透过这首诗来了解一下作者。

(一)用自己的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补充。

1、作者的才学。

2、政治生活上的不得志。

3、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

(二)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试背诵。

五、欣赏名句,感受美景

(一)拓展诗句,从多个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1、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韩偓《洞庭玩月》

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

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

——李端《宿洞庭》

2、教师简介诗意,学生齐声诵读。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尝试积累背诵。

(二)口语表达《我眼中的洞庭湖》。

1、课件播放洞庭湖图片。

2、学生挑选感兴趣的图片进行说话练习。

3、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创设情境,把学生们带到洞庭湖的美景中去。

 

介绍洞庭湖,了解洞庭湖边发生的故事,简介关于描写洞庭湖的诗文。

 

引出诗题。

 

此过程帮助学生们结合课下注释、诗的背景及自己的理解来自己说出古诗的意思。

 

课件展示画面,教师讲述古诗大意,学生对出诗句。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感悟古诗中蕴含的情感。

 

解诗意后,在带着情感再次来朗读古诗,深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结合本诗感受作者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拓展积累关于描写洞庭湖的古诗文,便于学生积累。

五山镇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导学案

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主备人杨少毅执教人

学习内容

《古诗三首》之《江南好》

课时

1课时

课型

讲授型

教材分析

《忆江南》这首词是小学语文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原题下共有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词作者直抒胸臆,用简洁的语言,明快的笔调,描绘出江南春天美丽的景色,表达作者对江南的赞美和怀念。

短短的27个字,既写景又抒情,可谓情景交融。

作者选取“江花”“江水”为描写对象,巧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字的画面感,给读者无尽的想象。

结尾通过反问表达情感,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教学中,紧扣“好”和“忆”这两个词眼,通过补白想象、情感朗读丰富对文本内涵和作者内心的理解,以达到文本、作者、学生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2、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诵读词,读出词韵、词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教师播放《忆江南》歌曲,请学生欣赏后,谈谈感受。

2、课件出示江南相关资料,指名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江南。

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

这就是我们的水乡——(江南)。

3、过渡: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板书课题。

4、教师范读古诗,引问:

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

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5、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明晰诗与词的不同。

诗的每一句字数都是相同的,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诗一般是四句,五言七言居多,而词的写法是根据词牌确定的。

6、教师小结:

词又名曲、曲子、曲子词。

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

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

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

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二、疏通词句,整体把握

1、过渡:

这么美的词,想读吗?

2、学生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别人听,看谁读得最好。

3、学生采用找伙伴、找老师共读,同桌对读,小组分配读等形式,汇报朗读情况。

4、指名读整首词,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谙”的读音,读好这首词的节奏。

5、指导书写生字“谙”,教师范写,讲清书写要领。

谙:

“立”的第二横长,与横中线重合,“日”瘦小。

6、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7、引导学生再读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并画出难理解的句子。

8、学生汇报,全班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旧:

从前,指作者年轻时游过杭州。

曾:

曾经。

谙:

熟悉。

蓝:

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红胜火: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

绿如蓝: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过渡:

“忆”是什么意思?

(回忆、思念)

(一)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忆景。

1、教师导学:

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2、学生回答“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教师引问:

读这两句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学生重点围绕“红与绿的映衬之美”展开交流。

5、教师引读: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

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的更绿。

所以作者由衷地说——

6、学生接读——江南好。

7、过渡:

如此景致,作者是听别人说的,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旧曾谙”。

8、教师导学:

曾经,诗人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9、学生自由想象。

(二)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忆人。

1、过渡:

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2、教师课件出示资料:

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

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卸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让他走,都哭着为他送行。

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3、教师引问:

忆的还是什么?

(江南的人)

4、教师引读: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了、抹不掉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忆情。

1、过渡: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了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2、学生自由读。

3、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懂了什么。

4、教师引读:

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义重,这叫诗人怎能忘记?

5、学生读词。

6、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诗词。

7、学生齐背全词。

课后反思:

 

 

课件出示将能干相关资料,便于学生对于江南有初步的印象。

 

导入课题

 

与之前学过的古诗比较,有什么不同,介绍词的概念。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注意停顿并读出诗的韵味。

 

结合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发挥想象力,想象一下词人当时的心境。

 

教师引读,升华情感,加深记忆。

 

背诵诗词。

 

五山镇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导学案

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主备人杨少毅执教人

学习内容

2、桂林山水

课时

1课时

课型

讲授型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第2课《桂林山水》。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

其中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

《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图片、生字卡片。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导言:

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

先看看山吧。

(课件出示)著名的五岳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难识真面目的庐山等,这些山令人赞叹不已;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秀美的西湖,明镜般的天池,这些水让人心旷神怡。

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诗。

(课件出示诗歌及桂林图片)我给大家读读:

“诸峰如笋拔垢起,碧玉含翠竖云端。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请你们猜猜它描述的是哪处美景?

2、学生赏图,读诗,交流美景属于桂林风景区。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桂林山水》,共同去领略那里的独特景色。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导学:

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开,自由、大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