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8259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docx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docx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

知识点讲解

辨析并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初中阶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打比方、引用、分类别、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等。

说明方法的运用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述说明内容,因此,辨析说明方法应从文章说明的内容出发,进而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下面着重讲一下上海中考考纲里要求掌握的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四种说明方法。

1.举例子

(1)定义:

为了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情况,有时只从道理上讲解,人们不易理解,这就需要列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举例说明时常有“如”、“例如”等标志语。

(2)作用:

①列举具体事例说明事物特征,能收到认识具体、印象深刻的效果。

②列举两个以上的实例,或是为了让读者明白说明的内容具有普遍性,或是为了从不同角度揭示说明对象的不同特性。

【经典范例1】

生物入侵者(节选)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

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

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问题:

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这类题目的答题基本步骤是:

判断说明方法——分析说明内容——指出说明效果。

答题基本模式: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文章举出的例子,具体而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令人印象深刻。

参考答案:

这段文字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具体而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对本地物种造成的极大威胁,令人印象深刻。

【经典范例2】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问题:

为什么这一处举两个例子呢?

【解题思路】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

为什么这一处举两个例子呢?

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

这种现象一般人比较陌生。

你不信吗?

那就举例子给你听,只举一个,你还以为有偶然,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答题基本模式: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文章列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参考答案:

上面这段文字列举两个实例,主要是为了让读者明白经度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具有普遍性,使人确信不疑。

2.列数字

(1)定义:

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数字有约数和确数,不管哪一类数字,都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2)作用:

①列举确数,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有一个具体确定的准确认识。

②列举约数,准确说明不能进行实测又缺乏可靠资料的实际情况,只能作大致的估计判断。

【经典范例】

中国石拱桥(节选)

(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问题:

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这类题目的答题基本步骤是:

判断说明方法——分析说明内容——指出说明效果。

答题基本模式:

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文章列举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参考答案:

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意思是说卢沟桥的11个石拱最短的16米长,最长的21.6米长,其他石拱的长度在16米至21.6米之间,也是各不相同。

这些数据,都是经过科学的测量得来的,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卢沟桥的规模。

3.作比较。

(1)定义:

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

作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

(2)作用:

通过与另一事物的比较说明事物,可使事物的特征鲜明突出,形象具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经典范例】

向沙漠进军(节选)

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

问题:

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这类题目的答题基本步骤是:

判断说明方法——分析说明内容——指出说明效果。

答题基本模式: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文章把……与……进行比较,鲜明突出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参考答案:

画线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古代的地中海沿岸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地区变成了荒漠,形成强烈的比较,鲜明突出地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列图表

(1)列图表是指采用绘制图形或表格的方法进行说明。

为了把十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就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形象。

  

(2)作用:

使人看了一目了然,直观清晰。

箭头上的数字表示,这一行动所需要的时间,例如15表示从把水放在炉上到水开的时间是15分钟。

从这个图上可以一眼看出,办法甲总共要16分钟(而办法乙、丙需要20分钟)。

如果要缩短工时、提高工作效率,应当主要抓烧开水这个环节,而不是抓拿茶叶等环节。

同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总共不过4分钟,大可利用「等水开」的时间来做。

问题:

选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这幅箭头图,在调查的基础上标出完成一项工程所需的时间和各工序之间的关系,初步说明了统筹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复杂的工序,难以一一用文字表述,改用图表,简单明了,有利于理解。

参考答案:

通过图表使统筹方法的原理能醒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专项练习

重金属污染就在我们身边

①重金属一般以天然浓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而重金属污染指的是由重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重金属污染事件在国内外都频频发生。

20世纪60—80年代,是美国、日本等国重金属污染的高发期。

其中,日本因汞污染引起的水俣(yǔ)病就曾轰动世界。

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

仅2011年1—8月,全国就发生11起重金属污染事件;2010年,重金属污染事件发生了14起。

2008年—2009年,贵州、湖南、广西、云南、河南、陕西均出现特大重金属污染事件,如2009年8月,陕西省凤翔县3个村发生851名儿童血铅超标事件;2008年10月,广西河池砷污染导致450人尿砷超标。

有益的金属元素,浓度超过某一数值也会有剧烈的毒性,使动植物中毒,死亡,重金属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和人体蛋白质及各种酶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富集,超过人体所能耐受的限度,就会造成人体中毒,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现阶段我们需要重点防范的金属元素主要有铅、镉、汞、砷、铬五种。

请看下表:

重金属

主要来源

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易受害人群

油漆、蓄水池、化妆品、膨化食品、自来水管等

贫血症、神经机能失调、肾损伤

儿童、老人及免疫力低下者

工业废水;废旧电池;水源受污的水果、蔬菜和谷物等

骨骼严重软化,内脏功能失调

矿业工作者、免疫力低下者

贵金属冶炼;化妆品、照明用灯、水生物、齿科材料等

损伤脑细胞、肾脏,引发全身中毒

女性,尤其是准妈妈;嗜好海鲜者

采矿、冶金、化学制药;杀虫剂、化肥、农药、皮革等

损害消化系统;皮肤病变,导致皮肤癌

农民、家庭主妇、特殊职业群体

皮革制剂、金属镀铬、劣质化妆品原料等

咽炎、支气管炎、鼻炎、皮炎、结核病

水污染严重地区的居民

重金属侵害人体的最主要途径就是食物和引用水。

动物的肝脏、贝类海鲜含重金属量普遍较高,应减少摄入量;自来水在管道中积蓄太久,易于管道及水龙头发生化学反应,造成自来水中铅含量超标。

⑥工业革命以来,重金属作为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原料,无论用量和种类都越来越多,由此出现的影响和破坏环境的事件也就不断增加。

重金属本无罪,是人类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将它变成了刽子手。

只有理性,科学地发展,才能有效阻止重金属污染的进一步漫延,避免悲剧的扩大。

1.第

段空格处应分别填入的词语是()

A即使而且或者B即使甚至如果

C虽然而且如果D如果甚至或者

2.本文第④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3.

(1)本文第②段意在说明;

(2)第⑥段告诉我们,造成重金属污染的根本原因是。

4.下列对“重金属污染就在你身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重金属一般以天然浓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B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C有危害的重金属元素,很多来源于日常用品。

D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可能受到重金属侵害。

5.阅读下列资斜,再结合木文,说说随意抛弃旧电池会带来哪些危害?

【资料一】我国每年大约产生废电池近44亿节,我国生产的电池主要成分为锰、汞、锌、铬等重金属。

废电池无论暴露在空气中,还是随垃圾深埋地下,其重金属成分都会随渗液溢出。

参考答案:

1.B

2.列图表直观而简明地介绍了铅、镉、汞、砷、铬五种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对人体的主要危害及易受害人群。

3.

(1)重金属污染事件在国内外都频频发生(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问题,我国尤甚)。

(2)人类盲目追求经济发展。

4.A

5.

(1)人接触废电池渗液中的重金属会损害健康;

(2)废电池中的重金属会污染环境(主要是土壤和地下水);(3)我国废电池量大,是一个巨大的重金属污染源。

微波武器

冯永平

①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②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

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③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

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

“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

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成人员伤亡。

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④微波武器还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

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达到0.01~1微瓦/厘米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100瓦/厘米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

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坦克、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⑤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

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

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

1.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2.简述微波武器的构成及杀伤对象。

(1)构成:

(2)杀伤对象:

3.在文中找出两种说明方法。

试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

(1)说明方法:

(2)举例分析:

 

4.第④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说明了微波武器的杀伤力。

(答“作用”或“攻击作用”也可)

2.

(1)构成:

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2)杀伤对象:

①杀伤人员;②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③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

3.

(1)(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2)示例:

第④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微波武器的攻击目标非常多。

4.不能删去。

加上“可能”说明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的攻击的几率就高;去掉“可能”说明目标只要在强微波覆盖区内就必然受到攻击,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

①地球上有很多水,从外太空看,就好像是一个大水球。

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②我们先说一下水的形成:

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合成一个水分子,而氧原子和氢原子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

太阳系的行星、卫星、彗星都有水,甚至星际尘埃物质也有水分子。

所以地球在形成之初,其本身乃至外围都有水的存在,不过可能是气态的。

③当然,在最初的时候,地球上的水并没有现在多,那么,这些水主要来自哪里呢?

200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发布报告,宣布在小行星带靠近木星轨道的位置发现了彗星族群,他们推测这些彗星可能是地球上海洋水的来源。

④小行星带在开始形成的时候,在距离太阳2.7天文单位的地区,形成了一条温度低于水的凝结点线——雪线,在这条线之外形成的星子能够累积星际尘埃中的水分子,并凝结成冰。

在小行星带生成的彗星都在这条线之外。

这些彗星受到外围木星强大力场的影响,开始在太阳系游荡,一旦来到地球轨道附近就会被地球捕获,彗星彗尾上的水蒸气也会一并被捕获,这样就带来了大量的水。

由此,这些彗星就成为影响地球水形成的主要因素了。

⑤也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

首先提出这种观点的科学家托维利,他认为太阳风到达地球大气圈上层,带来大量的原子核,这些原子核与地球大气圈中的电子结合成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

再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变成水分子。

这种通过太阳风形成的“宇宙水”以雨、雪的形式降落到地球上,成为了地球上水的来源之一。

据估计,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几乎产生1.5吨这种“宇宙水”,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中,形成了67.5亿吨。

然而与现今地球表面的水贮量1.3860×1010亿吨相比,依然是九牛一毛。

⑥我们了解了这些水从哪来的,那么为何这些水到了地球能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呢?

其关键在于星球表面的温度。

在地球上,温度通常在0到100摄氏度之间。

有的星球如金星,表面温度达到400多摄氏度,远远超过了水的沸点,所以没有液态水;有的星球如火星,表面温度达到了零下四五十摄氏度,低于水的冰点,即使有水也都冰冻了,所以也不会有很多液态水。

(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

 

1.第④段中加点词语“这条线”具体是指。

(2分)

2.第⑤段主要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5分)

3.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地球上水的来源。

(6分)

(1)

(2)

(3)

4.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能否调换?

说明理由。

(4分)

答:

5.以下内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太阳系的行星、卫星、彗星甚至星际尘埃物质基本都有水。

B.在宇宙中地球像一个水球,但并不是唯一有液态水的星球。

C.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产生1.5吨太阳风形成的“宇宙水”。

D.彗星将星际尘埃中的水分子凝结成冰,成为地球水的主要来源。

1.距离太阳2.7天文单位的地区,形成的一条温度低于水的凝结点线——雪线(2分,回答完整,得2分,只答后一句得1分)

2.列数字、作比较(各1分)具体准确突出(强调)(1分)说明了太阳风形成的水少(2分)。

3.(各2分)地球本身乃至地球外围就都是有水存在的

彗星被地球捕获带来的大量水

太阳风形成的水降落地球

4.文章第②段写的是地球本身有水存在,是一个内部原因(1分),而文章第③段开始写外部带来水,(1分)是一个由内到外的逻辑顺序(1分);(“太阳系的所有物质都含有水”是地球水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同时,第③段与第④段紧密相接,说明地都是“彗星被地球捕获带来大量水”同一内容,所以不可分割。

(1分)

5.A或D

 

巩固练习

可燃冰

①当人们想到能源时,脑海中总是出现燃烧和火焰,而把冰块看做是与之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

但是今天,科学家却发现一种在特定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并稳定存在,广泛发育在浅海底层沉积物、深海大陆斜坡沉积地层和高纬度极地地区永久冻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一种似冰状的白色固体物质,因含有大量甲烷而可燃,所以也被称为“可燃冰”。

②可燃冰是天然气(甲烷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结晶形成的。

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

首先,可燃冰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超过20℃便要分解,而海底的温度一般都在2~4℃;其次,可燃冰在零度时,只需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能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压力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就越稳定;最后,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富含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

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和气源三者具备的条件下,便会在介质的空隙中生成可燃冰的晶体。

③可燃冰是1972年由前苏联科学家在北极圈内首次发现并确认的,[a]随着美俄科学家不断地探测,到目前为止,估计全球可燃冰储藏量高达石化燃料储藏量的2倍,勘探出的储藏地区包括30个海洋储藏地和8个燃料储藏地。

[b]

④[c]据科学家测算,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可释放164立方米甲烷气体和0.8立方米的淡水。

甲烷是人们可以用来燃烧发电的可燃气体,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

可燃冰将成为21世纪极具潜势的洁净新能源。

⑤要使可燃冰早日造福于人类,关键是要找出安全有效的开采方法。

目前考虑的开采方案有几种:

热解法、降压法和“置换法”。

但这些方法都面临着一个如何收集甲烷气体的问题。

甲烷气体是温室气体之一,一旦散失,会严重破坏环境。

而且可燃冰的开采还可能会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并导致灾难性的海啸。

因此,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面临着种种难题。

但我们相信,随着人类对可燃冰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难题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

1.细读第①段文字,用一句话给“可燃冰”下定义。

不超过30字。

 

2.下面是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请补写出其中缺少的部分。

①什么是可燃冰→②→③首次发现可燃冰的时间、地点及估计全球储量→④→⑤目前开发利用面临的难题。

 

3.下面一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出的,若要将它还原,应放在原文的③④段a、b、c三处中的处。

今天,科学家已把开发和商业利用可燃冰作为研究目标。

4.“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5.可燃冰开采利用不当将会造成哪些后果?

 

6.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一种在特定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含有大量甲烷的冰状白色固体。

2.②可燃冰是怎么形成的④可燃冰的应用前景(意思对即可)。

3.b

4.不能去掉。

它表明可燃冰是一种清洁能源,但可燃冰燃烧后还是会产生少量污染物质,若去掉“几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可燃冰不产生任何污染,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

(1)严重破坏环境;

(2)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海啸。

6.列数字。

科学准确地说明可燃冰是一种极具潜势的洁净新能源。

(意近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