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8299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docx

专升本学前教育心理学课本重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岁)

2.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②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③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关键期、危机期)

④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关键期和危机期的定义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3岁、7岁11-12岁都是发展的“危机年龄”

4.对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认识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年龄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5.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

(二)发展性

(三)教育性

6.观察法及其运用是的注意事项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方法。

注意事项:

1.观察前要做好准备,根据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题目确定观察目的和记录要求

2.观察室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最好不要让儿童意识到自己是观察对象

3.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还应记录引起行为的诱因。

记录可运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也可采用适当的仪器设备

4.观察应排除偶然性,一般应在校场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

一、新生儿心理的发生(0-1个月)

1.新生儿无条件发射的种类

刚出生的儿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主要依靠低级中枢实现的本能活动—‘无条件反射

(一)无条件食物发射

(二)无条件防御反射

(三)无条件定向反射

(四)抓握发射

(五)xx基发射

(六)惊跳反射

(七)强直性颈反射

(八)行走反射

(九)游泳发射

2.新生儿条件发射的特点

速度慢、不稳定、不易分化

3.对“育应从0岁开始”的理解

(一)新生儿的心理活动能力

①研究发现,胎儿已经开始对外界某些事物做出反应

②新生儿已经具有不可低估的心理能力:

他们不仅能看、能听、能记忆,还能区别不同的感觉信息。

他们不仅能接受许多信息,还能主动发放信息,用不同的行为方式来反映周围事物,表达自己的状态

(二)从0岁开始教育

①对于新生儿,首要地是保证他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使他生理上得到健康发展。

同时,应为他创设一个心理发展好的环境,给予适量和合宜的教育训练

②新生儿在对环境反射活动中,反复使用各种动作,愈来愈熟练,而且愈来愈具有效果

二、婴儿心理的发展

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儿童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动作发展包括躯体和四肢的动作发展

婴儿的动作发展受身体的发育,特别是骨骼肌肉的发展顺序及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所制约。

规律:

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大肌肉动作比小肌肉动作发展早。

④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2.眼手协调动作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婴儿的感觉器官和作为首的动作基础的触觉、动作觉的发展,主要是在视觉的参加下实现的。

眼手协调动作,即看见东西并能抓住它。

三阶段:

①先学会看物体

②必须快速而准确地将手伸出,为了抓住物体,他必须决定将手张开还是闭紧,特别是五指的相互配合

③当婴儿拿到物体后,会用眼睛仔细地察看它的颜色和形状,用手不断地玩弄

四个特点

①眼手配合,能按照视线去抓取物体

②既能无意地摇动物体,又能做出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动作③动作虽有目标,但还伴随一些不相干的动作

④不会用两手分别抓取物体

3.母子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在婴儿的发展中,母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①母亲是婴儿生活环境中的核心因素。

母亲不仅是他们一切生理需要的直接满足者,而且也是他们与客观物质世界的“中间人”

②婴儿与环境的接触,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是通过直接照顾他的成人而实现的。

母亲也是婴儿心理发展需要的直接满足者

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

三、先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1.1-3岁儿童手的动作发展

四个阶段:

①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进行活动

②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不再延续变换新方式

③能够有意地重复有效动作,不再是等待有效动作的偶然出现④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2.先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

①xx真正形成

②思维能力出现

③自我意识萌芽

自我意识是调节自身的原动力。

4.对先学前期儿童“闹独立”的认识和教育

教育:

先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突出表现为“闹独立”

1岁多的孩子已经产生了独立性的需要,2岁左右,孩子独立行动的愿望更加强烈,表现为固执,不听从成人的吩咐。

这一年龄既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是第一个“危机期”

认识:

帮助孩子度过人生第一个转折期,教育是关键。

当孩子的意见和成人意见相矛盾时,不要和孩子硬顶,可以利用孩子的注意容易转移的特点,用别的事物把孩子吸引开,先暂时解决问题,再找适当的时机进行说理教育。

表情和实际行动往往比语言禁令更有效

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1.游戏的主要心理结构

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活动形式

(一)想象

①游戏材料—以物代物,一物多用

②游戏角色—以人带人

想象是游戏活动的首要因素

(二)直接兴趣和愉快的情绪

(三)动作和xx

动作和xx是实现游戏构思的基本手段

2.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其智力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②游戏又是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

③游戏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整个身心的发展都能起促进作用,在教育者的正确组织和指导下实现的

3.观察并分析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①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②爱模仿

③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4.观察并分析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

①爱玩、会玩。

中班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

②思维具体形象

5.观察并分析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

①好学、好问

②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③个性初具雏型

六、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①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②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③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2.视觉发展的主要表现

视觉刺激位置是距眼睛8英寸处(折合厘米)

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发面:

视敏度和颜色视觉

①视敏度。

视力主要依靠眼睛内晶状体的变换来调节

②颜色视觉。

俗称辨色力

3.了解学前儿童识别颜色能力的主要方法

①配对法

②指认法

③命名法

配对法的正确率最高,指认法次之,命名法最低

指认法测查的是儿童的“消极”颜色词汇(即能理解却不能正确说出的词),命名法测查的则是他们的“积极”颜色词汇(不仅能理解、而且能正确说出的词)

4.婴幼儿触觉发展的形式

口腔探索、手的探索

5.手的探索活动形成和发展阶段

①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阶段

②视触协调阶段

③手的有目的探索阶段

年龄越小,触觉的作用就越大

6.儿童左右方位知觉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5-7岁):

儿童开始能够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

第二阶段(7-9岁):

开始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第三阶段(9-11岁):

能比较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

7.“视崖”实验

把婴儿放在后玻璃造的平台中央。

平台一侧,紧贴玻璃下面贴上一块图案的布,造成一个“浅滩”的印象。

平台的另一侧,把同样的不放在玻璃板下面几尺的地方,从上面看,似乎是一个深沟,让婴儿的母亲轮流站在两侧呼唤孩子

8.学前儿童形状知觉能力的发展趋势

①形状辨别能力逐渐增强,不仅能区分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而且开始区分形状相似或仅有细微差别的事物

②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形状,并逐渐掌握几何图形的名称③将所掌握的几何图形概念运用于知觉过程,使形状知觉概括化。

开始用所掌握的标准对它们进行“解释”,这种解释有三种情况:

a.知觉认同

b.归入标准

c.塑造“模型”

9.幼儿时间知觉的特点

①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②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

③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④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10.幼儿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①观察的目的性

②观察持续的时间

③观察的系统性

④观察的概括性

儿童观察图画能力的发展,大致经过四个阶段:

①认识“个别对象”阶段②认识“空间联系”阶段③认识“因果关系”阶段④认识“对象整体”阶段。

11.影响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

①儿童的活动②知识经验③语词

12.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措施

①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尽早为婴幼儿创造一个有适宜刺激的环境,有助于促进感知觉的发展。

所谓适宜刺激,是指给婴儿的刺激不能过多,从数量和质量上要符合年龄特点②知觉依赖于主体过去的经验,人的经验越丰富,知识越广博,从对象中观察到的东西便越多,知觉水平也就越高。

知识经验直接影响着知觉过程。

帮助孩子不断地积累经验,知觉过程逐渐简约化、概括化了

③词的参与使儿童的感知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

词使儿童理解所感知的事物。

词使儿童对事物的感知更加细致准确、迅速、完整。

成人的语言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感知

④生理的不断成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多,语言的掌握,使得学前儿童的感知水平在活动中不断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也开始发展起来

七、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1.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①注意使婴幼儿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更清晰、更丰富的信息②注意是婴幼儿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

2.引起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原因

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刺激物的新异性,即异乎寻常性是引起无意注意的最重要原因。

刺激物的强度。

对象的运动。

②人本身的状态

3.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

①婴儿的注意基本都是无意注意

②先学前期。

先学前儿童仍以无意注意为主,但注意的范围有所扩大,注意的稳定性也有所增长

③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明显占优势,新异、强烈以及活动多变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④中班幼儿注意的范围更加扩大,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游戏等)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注意,而且集中的程度很高⑤大班幼儿的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

对于感兴趣的活动能集中注意更长时间,注意开始指向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

幼儿仍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4.影响幼儿有意注意的因素

①活动的目的与任务的明确性

②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③活动组织的合理性

④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关系

⑤良好的意志品质

5.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

①婴儿末期或先学前初期,随着儿童活动能力及言语理解能力的发展,有意注意开始萌芽了

②先学前期,有意注意发展得比较缓慢。

只有在成人提出非常具体的任务是,才能将注意集中于有关对象,而且极易分心。

幼儿期,儿童的有意注意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有意注意是由脑的高级部位,特别是额叶控制的

③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水平仍然很低,即使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一般也只能集中注意3-5分钟

④中班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无干扰情况下,集中注意的时间可达10分钟左右

⑤大班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自觉性。

注意集中的时间可延长到15分钟左右

⑥幼儿有意注意尚处在初步形成时期,其发展水平大大低于无意注意

6.幼儿注意品质的发展

注意具有稳定性、广阔性(广度)、转移性和分配性四种基本品质

①注意的稳定性。

一般用保持在对象上的时间长短来衡量②注意的转移。

使之从一个对象转换到另一对象上

③注意的广度。

成人在秒的时间内,一般能注意到4-6个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对象,而幼儿则只能把握2-4个

④注意的分配。

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非常熟练

7.影响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

①无关刺激的干扰

②疲劳

③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

8.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措施

对于xx教师来说

①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②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

③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对于家长来说

①制定并xx合理的作息制度

②适当控制幼儿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③不要反复地向儿童提要求

④要求、鼓励孩子做事到底,有始有终

八、学期儿童记忆的发展

1.婴儿记忆的表现

①对条件刺激物形成某种稳定的行为反应(即建立条件反射)②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习惯化”

2.客体xx的定义

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认识主体)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3.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量方面的变化

①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

②记忆容量逐渐扩大

(二)质方面的变化

①记忆态度的形成所谓记忆态度指的是记忆的目的和意图。

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活动称为有意记忆,反之为无意记忆②记忆内容的扩大。

形象记忆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狭义的形象记忆三类

③记忆策略的掌握

A.复述、背诵

B.语言中介

C.记忆材料系统化

4.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

①记得快忘得也快

②记忆不精确

A.完整性较差

B.容易混淆

③无意识记忆效果好

④形象记忆占优势

⑤较多运用机械识记

5.幼儿记忆力的培养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记忆的积极性

②让幼儿在积极地思维过程和活动中识记材料

③教儿童学会运用记忆方法或策略

④引导儿童按照遗忘规律进行复习。

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变化过程

⑤培养幼儿对学校的兴趣和信心

九、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岁,儿童基本具备了想象的基础)

1.幼儿想象无意性的表现

①想象主题不稳定

②常常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2.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

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想象进一步发展,就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

虽然有时偏离主题,但能够自动回到主题上来。

有意想象是从事任何实际创造活动所必须的,成人应该注意儿童有意想象的培养。

按主题讲故事和编故事结尾,也是发展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好方法

3.幼儿创造想象的培养

①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②启发、鼓励儿童大胆想象

③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如游戏、美工、音乐活动等)创设发展幼儿想象的必要条件

4.幼儿想象夸张性的原因

①由于认知水平尚处在感性认识占优势的阶段,所以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

②其次,是情绪对想象过程的影响

十、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1.儿童思维发生的指标和前提

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作为判断思维发生的指标

运用工具和表达意愿。

这两种功能的出现为思维的萌芽提供了直接前提

岁,是儿童思维的发生时期

2.思维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①思维的产生是儿童的认识过程发生重要质变

②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使儿童的个性开始萌芽

3.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①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助于概念

②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从直觉行动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

③从思维反映的内容来说,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

4.直觉行动思维及其特点

①直观性和行动性

②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③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

④思维的狭隘性

5.具体形象思维及其特点

①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②具体形象性

③自我中心性

④过渡性

6.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①以掌握具体事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②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

7.学前儿童判断能力的发展

①判断的形式逐渐间接化

②判断的依据逐渐客观化

③判断的论据逐渐明确化

8.学前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①抽象概括性差

②逻辑性差

③自觉性差

9.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①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

②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③从对事物做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

④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到初步能理解的事物的辩证关系

10.自我中心思维的定义

十一、学前儿童xx的发展

1.婴儿发音准备的阶段

①简单发音阶段(1-3月)

②连续音节阶段(4-8月)

③模仿发音—学会萌芽阶段(9-12月)

2.婴儿语言理解的准备

①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

②语词理解的准备

3.先学前口语发展的阶段

①不完整句阶段

A.单词句阶段(岁)

B.双词句阶段(岁)

②出现完整句阶段(2-3岁)

A.

B.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词汇量迅速增加

4.单词句及其特点

儿童理解词的特点:

①由近及远

②固定化

③词义笼统

说出词的特点:

①单音重叠

②一词多义

③以词代句

5.幼儿语音发展的表现

①逐渐掌握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②对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

6.幼儿词汇发展的表现

①词汇量迅速增加

②词类范围日益扩大

③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

7.幼儿语法结构发展的表现

①句型从简单到复杂。

单词句(岁)、双词句(2岁左右)、简单完整句(2岁开始)、复合句(岁开始)

②句子结构和词性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

③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④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8.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表现

①从对话xx逐渐过渡到独白xx

②从情境性xx过渡到xxxx

③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讲述的主题逐渐明确、突出,层次逐渐清晰

④逐渐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9.幼儿“口吃”的原因和xx的方法

原因:

①生理原因。

言语调节机能还不完善,造成连续发音的困难②心理原因。

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造成的

③模仿

方法:

消除紧张

10.“内部言语”、“游戏言语”、“问题言语”的定义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幼儿的自言自语有两种形式:

“游戏言语”“问题言语”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

一般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

当儿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也会用这种言语反映出来

十二、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1.情绪情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①情绪情感是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者

②情绪情感推动、组织儿童的认知游戏

③情绪情感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④情绪情感影响儿童个性形成

2.布里奇斯的儿童情绪发展论

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这是由激烈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反应。

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快乐和痛苦。

6个月以后,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和恐惧。

12个月以后,快乐的情绪又分化为高兴和喜爱。

18个月以后,分化出喜悦和妒忌。

到24个月时,可以再快乐的热情中区分出较稳定的欢乐来。

3.幼儿情绪情感社会化的趋势

①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②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③表情日渐社会化

4.幼儿情感丰富的含义

①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幼儿期相继出现许多高级社会性情感。

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均在幼儿时期出现,并获得初步的发展

②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

5.幼儿情感深刻化的含义

是指它指向的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

6.幼儿情绪情感自我调节化的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

①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②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③情绪情感从外露到内隐

7.依恋的定义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抚养者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8.婴儿依恋的特点

①婴幼儿最愿意与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儿童感到最大的愉快

②在儿童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任何别的人都更能抚慰孩子

③依恋对象是孩子具有安全感。

当在依恋对象身旁是,孩子较少害怕;当其害怕时,最容易出现依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

9.儿童依恋的发展阶段

①对人反应无差别阶段(出生-3个月)

②对人反应有差别阶段(3-6个月)

③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④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3岁以后)

10.幼儿xx的发展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①3岁后,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的,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②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

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

③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十三、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亲子交往及其重要性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①早起亲子交往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刺激,为儿童认识周围世界、发展认知能力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②父母对婴幼儿情绪情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③父母与儿童的交往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和交往的发展,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形成更具有直接的影响

2.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①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儿童发展的期望,对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②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通过父母一方间接地影响着亲子交往的状况③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是影响亲子交往的另一重要因素

④亲子交往还受着家庭以外的其它许多因素的影响

3.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父亲与儿童交往的内容和方式具有其独特之处。

一方面,父亲与儿童在一起时多进行游戏活动,而不像母亲那样用大量时间照料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父子间的交往多身体活动。

由于父亲与儿童交往的独特特征,使父亲成为儿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对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在同父亲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得到极大的兴奋和满足,对父亲产生强烈的依恋情感,父亲成为儿童除了母亲之外的最重要的安全依靠。

父亲与儿童交往的数量、质量对儿童的智力有一定的影响。

与父亲在一起积极交往机会多的儿童,其智商较高,智力较发达,这种影响在男孩中比在女孩中更明显。

父亲对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与父亲的交往能使儿童对自己和周围环境产生满意的态度。

4.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①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会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地方向发展

②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③学前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观察学习和积极探索,有助于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④同伴交往可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

5.同伴现场提名法

通过同伴对儿童的提名情况,了解某一儿童在同伴社交中的地位

6.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①受欢迎型

②被拒绝型

③被忽视型

④一般型

7.影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①早期亲子交往经验

②儿童自身的特征

③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8.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

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攻击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

9.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因素

①影响社会性行为的生物因素。

首先是激素的作用,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再有,影响社会性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气质

②影响社会性行为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父母)、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