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8654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docx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

人因工程

特别鸣谢:

牛哥初稿拟定、胜哥重点勾画

题型:

填空20分(20个)、单选10分(5个)、分析判断10分(5个)

简答30分(5个)、计算20分(2个)、论述10分

第一章

1、人因工程学定义P2:

课本定义:

人因工程学是基于对人和机器、技术的深入研究,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通过对于工具、机器、系统、任务和环境进行合理设计,以提高生产率、安全性、舒适性和有效性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PPT定义:

人因工程是研究人因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科目,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应用学科。

2、人因工程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萌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特点:

以机器为主,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适应机器。

②兴起时期: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选拔、培训兵员或生产工人,使人适应机器。

B、一战后、二战前----霍桑实验,工作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以提高效率的途径。

实验结论:

工效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影响,而且还受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影响。

③成长时期:

A、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注重新式武器功能研究,忽视了人的能力限度。

失败的教训:

要通过设计使机器适应人。

B、二战结束后----由军事领域向工业领域发展。

C、1960年正式成立国际工效学会(IEA),标志着该学科已经发展成熟。

④发展时期:

A、研究领域不断扩大;B、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3、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人因工程学是人体科学和环境科学不断向工程科学渗透和交叉的产物。

A、与人体科学的关系:

人体生理学、心理学、人体测量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医学等,是人因工程的重要基础学科。

其中心理学、人体测量学、生理学与人因工程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医学与生理学的作用是明显的,许多人因问题若要深入研究其机制与原理,就需要从人体解剖特点和人体生理过程进行分析。

心理学与人因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存在许多共通性。

人体测量学和生物力学,与人因有直接关系。

B、与工程科学的关系:

包括工程设计、安全工程、系统工程以及管理工程等学科。

工程设计是人因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人因工程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系统工程是研究复杂系统优化设计和应用的工程学。

人因工程既要应用安全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又为安全工程提供重要依据。

C、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环境科学主要研究环境指标的测量、分析和评价,环境对人的生理及心理影响,恶劣环境下职业病的形成机理及控制措施、环境的设计与改善等。

人因工程中人与环境的优化是重要研究内容,上述学科的研究内容为人因工程学进行环境设计与改善、创造适宜的劳动环境和条件提供了方法和标准。

此外,人因与社会学、统计学、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有关。

第二章人体测量

1、人体测量定义P52:

对人类身体各方面特征数据的度量,特别是人体的尺寸、形状和耐力及这些数据在设计中的应用。

人体测量的统计结果称为人体尺寸。

2、测量的基本姿势P53:

立姿、坐姿

3、测量基准面P53:

人体测量基准面的定位是由三个互为垂直的轴(铅垂轴、纵轴和横轴)来决定的。

主要有矢状面、正中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眼耳平面。

4、测量方向P54:

头侧端(上方)、足侧端(下方)、内侧(靠近正中矢状面)、外侧(远离正中矢状面)、近位(靠近四肢附着部)、远位(远离四肢附着部)、挠侧(挠骨侧)、尺侧(尺骨侧)、胫侧(胫骨侧)、腓侧(腓骨侧)

5、支承面、衣着、测量精确度

支承面:

立姿时站立的地面或平台以及坐姿时的倚平面应是水平的、稳固的、不可压缩的。

衣着:

要求被测量者裸体或穿着尽量少的内衣。

在测量胸围时,男性应撩起汗背心,女性应松开胸罩后进行测量。

测量精确度:

静态测量与动态测量相结合,常使用人体测高仪、人体测量用直角规、人体测量用弯角规。

二、

(1)人体测量数据的处理

代表性的样本,对其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人体尺寸近似于正态分布,数据处理时,常使用三个统计量。

①平均值(x,集中趋向于某一值),衡量测量水平:

x=1/n▪(x1+x2+x3+……)(参考P57)

②标准差,表示系列测量值相对平均值的波动情况。

用SD表示

与关系(参考P57)

③适应域:

一个设计只能取一定人体尺寸范围,只考虑整个分布的一部分“面积”,称为“适应域”。

分为:

对称适应域,偏适应域,前者对称于均值,后者偏于一边。

(2)人体测量数满足度

(3)百分位与百分位数定义区别P57

百分位用百分比表示,表示设计的适应域,称为“第几百分位”。

百分位数是百分位对应的测量数值,表示低于该百分位数的人群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人体测量中常以百分位数来表示人体尺寸等级。

百分位数与其所对应尺寸有如下对应换算关系:

1%----50%:

Pa=x–k·SD(Pa为尺寸)

50%----99%:

Pa=x+k·SD(k为百分比值变换系数)

 

三、人体测量数据的相关计算:

(1)求任意百分位α的数值:

(计算中取1/2上限和对应下限)

Xα=x±SD·K,式中α在1%----50%时,取“—”;在50%----99%,取“+”,K为变换系数。

平均值为设计的基本尺寸,而标准差为设计的调整量。

(2)求测量数据所属百分率:

Z=|Xα—x|/SD

已知测量尺寸Xi,求该处百分率P时,根据Z值在正态分布表上查得对应概率S。

P=0.5±S(当Xi≤X时取“—”;反之取“+”。

P为尺寸小于等于Xi的人群占总体的百分比。

四、1、静态测量数据P54:

人体尺寸的静态测量属于传统测量方法。

被测者在静态的立姿或坐姿条件下进行的测量,其测量所得数据为静态尺寸,也称人体构造尺寸。

2、动态测量数据P59:

姿势和体位经常变化,包括人的肢体活动范围,即工作姿势下或在某种操作下的活动空间,角度范围、距离范围和肢体的出力范围。

应考虑的问题包括:

①眼高的变化;②手臂所及范围的变化;③脚掌尺寸及下肢活动范围的变化;④手的尺寸及活动范围的变化。

五、影响人体测量数据的因素P58:

性别、年龄、职业、地区、种族、年代。

六、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原则:

①极限设计原则:

A、设计的最大尺寸参考人体尺寸的低百分位

B、设计的最小尺寸参考人体尺寸的高百分位

②可调结构设计原则:

对与健康、安全密切或减轻作业疲劳的设计应按可调式结构设计。

一般调节范围应以第5百分位到第95百分位。

③平均尺寸的设计原则:

按人体尺寸的平均值设计产品和工作空间,只能适合50%的人群。

因此,一般不能以平均值作为设计的唯一依据。

七、人体测量数据在设计中的应用步骤:

①确定目标(设计任务)

②识别人体尺寸

③确定目标用户人群

④选择满意度

⑤获得人体测量数据表,并找出基本数据

⑥确定影响因素,数据修正

⑦绘制工程图和效果图

第三章累计损伤疾病与操作工具设计

1、累积损伤疾病定义:

P68

由于不断重复使用身体某部位而导致的肌肉骨骼的疾病。

其症状可表现为手指、手腕、前臂、大臂和肩部的腱和神经的软组织损伤,也可表现为关节发炎或肌肉酸痛。

其中,累积是指这种损伤是由于年复一年地不断对身体某一部位施加压力而逐渐造成的,并且这种累积是建立在每次的压力都会对相关的软组织或关节产生一定的损耗(即损伤)的基础上。

疾病表示这种损伤是不正常的状态。

2、产生累积损伤疾病的原因:

P69

①受力:

必要条件之一

②重复:

越多,则肌肉收缩得越快、越频繁

③姿势:

不正确的作业姿势也是造成累积损伤重要原因之一,作业姿势决定了关节的位置是否舒适

④休息:

肌肉缺乏充足的恢复时间

要控制人体的累积损伤疾病,就要考虑作业姿势合理性并避免过度重复作业和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

3、与手有关的累积损伤疾病的预防和合理的工具设计原则:

①保持手腕伸直,尽量使工具弯曲,避免手腕的偏差

②避免静肌负荷,手臂自然下垂

③避免对肌肉组织的压迫,分散力量使压力降到最低

④减少手指的重复动作,拇指少张开

⑤安全上顾虑,避免尖角,防止错误使用

⑥考虑不同性别与不同惯用手

4、手的三个自然状态:

P74

尺骨偏移、自然状态、桡向偏移

第四章认知及其绩效

1、人的信息加工模型:

(P79图)

用信息的观点解释人的认知过程,人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而人在人机系统的特定作业活动中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信息传递和加工。

包括:

感觉贮存、知觉编码、记忆与决策、反应执行、反馈、注意资源。

2、四大信息模块

3、什么是感觉通道:

个体接受刺激和传入信息形成感觉经验的通道,负责接收或输入信息。

根据感官及其经验的不同可分为视觉通道、听觉通道、嗅觉通道、味觉通道、温度觉通道、触压觉通道、振动觉通道和运动觉通道。

它们都有专门化的感受器,每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能量形式的刺激特别敏感。

4、效能器官

5、持续警觉的定义(P86)

持续警觉通常是在刺激环境单调和脑力活动以注意为主的条件下,长时间保持的警觉状态。

在持续警觉作业中,信号漏报是衡量作业效能下降的指标。

5.5改善持续警觉作业效能的措施

①适当增加信号的频率和强度,增强信号的可分辨性

②根据持续警觉作业效能一般是在作业开始30min后逐渐下降的规律以及有意注意可维持的最长时间,科学安排作业时间

③改善不良作业环境,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

④培养和提高作业者良好的注意品质

6、艾宾浩斯保持和遗忘曲线说明的规律和遗忘的原因:

P90

规律:

遗忘发展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一定时间后,则处于停滞状态而几乎不再忘记。

遗忘原因:

①前摄干扰,即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材料的干扰。

②倒摄干扰,即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材料的干扰。

7、觉醒效能曲线的规律:

(P87图)

信号频率增加时,发现信号的百分比也随之增加,但信号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再继续增加,发现信号的百分比反而下降。

因此,信号频率存在着一个最佳值。

作业中信号频率低于最佳值时,观察者处于警觉降低状态,而信号频率高于其最佳值时,观察者又处于信息超负荷状态,即超过了人的信息加工能力。

8、导致持续警觉作业效能下降的因素:

P87

①信号出现时间极不规则,这是造成信号脱漏的重要原因

②不良的作业环境,如噪声大、温度高、无关刺激的干扰多等

③信号强度弱,信号频率不适宜

④个体主观状态,如过分激动的情绪、失眠、疲劳等

9、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P93

①模仿学习阶段:

模仿学习阶段是通过视觉观察他人的操作模式和方法,并依次进行模仿练习的阶段,也是人们从不会到初步学会、从不懂到入门的阶段。

这一阶段往往离不开他人的知道。

特点:

由于学习者对操作活动极不熟悉,所以在练习过程中常常表现为神经紧张和忙乱,反应迟缓动作呆板而不协调,多余动作多,注意范围狭窄,难以觉察动作中的差错等。

②提高阶段:

在模仿学习阶段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操作活动逐渐熟练,技能水平逐渐提高的阶段。

特点:

学习者表现为紧张程度有所降低,反应----运动速度加快,动作趋于协调和稳定,多余动作减少,视觉控制有所减弱而运动觉控制增强,注意广度有所扩大。

③技能成熟完善阶段:

技能成熟完善阶段是技能形成和发展的高级阶段。

特点:

学习者对所学技能已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多余动作和紧张状态完全消失。

视觉和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动觉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加强。

因此在此阶段,工作效率较高,工作质量较好,且发生事故较少。

10、反应时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P103

①定义:

反应时是反应时间的简称,是指从刺激呈现到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也称为反应潜伏期。

②分类:

A、简单反应时:

当单一刺激呈现时,人只需做出一个特定反应所需的时间。

B、选择反应时:

当两种或更多种刺激呈现时,不同的刺激要求做出不同的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③影响因素:

A、感觉通道的种类

B、效应器官的特点

C、刺激的强度和刺激的性质

D、刺激出现时间的不确定性

E、训练程度

F、反应的复杂性

G、个体身心状态

11、人的可靠性与压力、意识水平的关系(重点为适度压力):

P108

①人的可靠性与压力的关系:

适度的压力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的可靠性是有益的;压力过轻反而会使人精神涣散,缺乏动力和积极性。

但是,当人承受过重压力时,发生人为差错的概率比其在适度压力下工作时要高。

②人的可靠性与意识水平的关系:

人处于睡眠状态时,大脑的觉醒水平为0,不能进行任何作业活动,一切行为都失去了可靠性;

第Ⅰ等级状态时,大脑活动水平低下,反应迟钝,易于发生人为失误或差错;

等级Ⅱ是意识的松弛阶段,是人进行一般作业时大脑的觉醒状态,并以此状态为准,设计仪表、信息显示装置等;

等级Ⅲ是意识的清醒阶段,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决策能力、创造能力都很强。

第Ⅳ等级为超常状态,人的可靠性明显降低。

12、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关系:

P100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两者又不是对立的,在同一种活动中,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当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时,这种注意仍是自觉的和有目的的,只是不需要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

由于无意注意是自然而然引起的,维持这种注意并不需要付出意志的努力,所以不致产生身心疲劳,但是只凭无意注意进行学习和工作,遇到困难和干扰,学习和工作将难以为继。

有意注意需要付出意志的努力,长时间的坚持,又会引起疲劳,所以在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通常要两种注意交替进行。

13、感知觉定义

感知觉:

是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包括: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获得的客观事物形状与色彩、声音、气味、味道等

14、记忆的类型及特点:

①瞬时记忆

特点:

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时间极短;记忆容量较大,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均可被登记,但是其中只有被特别注意的信息或者进行模式识别赋予一定意义的信息,才能转入短时记忆,而其余部分则迅速消失。

②短时记忆

特点:

信息保持时间很短;记忆容量小;对中断的高度敏感;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可被意识。

③长时记忆

特点:

具有极大的容量

15、学习曲线(P92、93的两个图)

包括短期学习曲线与长期学习曲线

16、技能提高的标志P94

①工作速度的加快

②工作质量的提高

③工作失误率下降

17、注意的三个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

18、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19、注意的基本品质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20、人的可靠性中的影响因素:

P108

人的因素:

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个体因素、操作能力

外部因素:

机械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第五章作业环境及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1、湿度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

定义:

空气的干湿程度叫做“湿度”。

分类:

绝对湿度、相对湿度

影响因素:

大气压强、空气温度

2、高温热源、生产性热源定义

3、常见高温作业类型:

①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②高温,高湿作业

③夏季露天作业

4、高温作业环境的改善措施:

①使用空调、电风扇或除湿器改变大气状况;

②改变任务方式以减小高温的影响;

③劳逸结合,经常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和急救实践训练。

5、低温作业的定义:

低温作业是在低于允许温度下限的气温条件下进行作业。

通常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指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作业。

6、低温作业保护措施:

①使用手套;

②使用辅助加热器;

③取暖设施。

7、工业照明方式:

一般照明、分区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和混合照明

8、人工照明方式:

直接照明、半直接照明、间接照明、半间接照明、漫射照明

9、光源选择的基本原则:

①灯光源发出的光为全色光

②灯光光谱成分中应没有紫外光和红外光

③光的色温应贴近自然光

④灯光为无频闪光

10、噪声控制:

P195

①控制噪声源

②控制噪音传播

③个人防护

11、相对湿度定义

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的饱和绝对湿度的比值,是一个百分比。

(也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处空气中所含水汽量与该气温下饱和水汽量的百分比)

12、高温作业定义

高温作业是指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其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而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第六章作业空间设计

一、坐姿和立姿作业的优点及适合类型:

P207

1、坐姿作业是人体常用的操作姿势,主要由以下优点:

①不易疲劳,持续工作时间长;

②身体稳定性好,操作的精度高;

③手脚可以并用作业。

2、坐姿适合于以下几种作业:

①精密作业,如书写、计算机操作、小部件装配等;

②施力较小的作业(提重物时不大于4.5kg);

③作业所需的工具、材料等在坐姿状态下易于拿到。

3、站姿操作允许的作业范围更大,且操作者可以自由地移动,主要有以下优点:

①可活动空间增大,适合来回走动和经常变换体位的作业,如纺织挡车工、普通车床操作等;

②手的力量增大,即人体能输出较大的操纵力;

③不需要容膝空间,相对坐姿而言,所需的作业空间更小。

4、立姿的适合类型:

①对于需经常改变体位的作业

②工作地的控制装置布置分散,需要手、足活动幅度较大的作业

③在没有容膝空间的机台旁作业

④用力较大的作业

⑤单调的作业

二、作业空间设计包括:

①坐姿作业空间

②站姿作业空间

③坐、立姿交替的作业空间

第七章人机系统设计与评价

1、人机功能分配定义与5个考虑因素P227

定义:

在人机系统中,充分发挥人与机械各自的特长,互补所短,恰当分工,已达到人机系统整体的最佳效能与总体功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动态工作,是人机系统设计的基础,称为人机功能分配。

考虑因素:

①人与机械的性能、负荷能力、潜力与局限性

②人进行规定操作所需的训练时间和精力限度

③对异常情况的适应性和反应能力的人机对比

④人的个体差异的统计

⑤机械代替人的效果和成本

2、人机匹配包含内容P229

①人机匹配包括显示器与人的信息通道特性的匹配

②控制器与人体运动特性的匹配

③显示器与控制器之间的匹配

④环境(气温、噪声、振动与照明等)与操作者适应性的匹配

⑤人、机、环境要素与作业之间的匹配

3、人或机器分别承担的情况

“机”承担情况:

①枯燥、单调的作业和笨重的作业

②危险性较大的作业

③粉尘作业

④喷漆、涂料、电镀、焊接、铆接等作业

⑤自动校正、自动检验、高精度装配等

⑥特殊目的作业

⑦高阶运算

⑧快速操作

⑨可靠性的、高精度的和程序固定的作业

人承担情况:

①程序设计

②意外事件处理

③变化频繁的作业

④“机”的维修

⑤长时期大量贮存信息

⑥研究、决策、设计等

4、人为差错和可靠性推演法

P242——P243

5、失效树分析法(会计算,故障分析法,“与门”+“或门”)

课本P244—P247

第八章显示器与控制器设计

1、视觉显示器空间设施设定需注意:

①观察角度

②视觉作业区

2、显示器空间排列原理:

①重要性原则

②使用频数原则

③功能原则

④使用顺序原则

3、控制器定义:

人用以将控制信息传递给机器,使之执行控制功能的装置。

4、控制器编码的七种方式:

标论、颜色、大小、形状、表纹、操作方式和位置。

5、显示器与控制器的兼容性:

空间兼容性、运动兼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