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区域地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8715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01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区域地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云南区域地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云南区域地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云南区域地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云南区域地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云南区域地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云南区域地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云南区域地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云南区域地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云南区域地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云南区域地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云南区域地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云南区域地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云南区域地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云南区域地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云南区域地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云南区域地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云南区域地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云南区域地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云南区域地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区域地质.docx

《云南区域地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区域地质.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区域地质.docx

云南区域地质

ModifiedbyJACKontheafternoonofDecember26,2020

 

云南区域地质

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

为简要反映各类矿产形成的地质背景,本文将对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壳结构及深部构造等特征作一概略介绍。

云南区域地质

云南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岩浆活动强烈,且往往在同一地带持续活动,构成较大规模的构造岩浆带;变质岩广布,各类变质作用兼具;地壳活动性普遍较强,地质构造复杂。

北西——南东方向斜贯全区的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比较清楚地划分出东西两大部分。

东部主体属于扬子准地台的西缘或准地台古生代(主要是晚古生代)增生部分;西部则分属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

一、东部地区

即金沙江——哀牢山断裂以东部分。

包括《云南省区域地质志》所划分的中甸褶皱带、扬子准地台和滇东南褶皱带。

它们之间的界线分别为北东向转南北向的小金河断裂——格咱河断裂南段及北东向的弥勒——师宗断裂。

西北部的中甸褶皱带是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的南延;东南部的滇东南褶皱带为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西段。

二者在晚古生代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并与扬子地台连为一体,又都在印支期先后转化为地槽。

中部的扬子准地台被一系列南北向深(大)断裂分割为地质发展差异显着的数个块体,《地质志》自西至东划分为丽江台缘褶带、川滇台背斜和滇东台褶带三个次级构造单元。

本区地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显现清楚。

有鉴于此,以下拟按几个大的地质发展阶段予以叙述。

(一)前震旦纪地质

出露于西南边缘的哀牢山群,由一套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的变粒岩、片麻岩、大理岩组成,最近于混合岩中获得1736.9±25Ma的年龄值(锆石U—Pb)、一般认为其原岩为早元古代优地槽型建造,是扬子地台的结晶基底,可能于晚华力西——早印支期大规模推覆作用而逐步达于上部构造层次。

北延的点苍山变质岩系,经最近的研究(云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1990),被分解为沟头箐群和苍山群。

前者出露于点苍山西坡,以变粒岩、片麻岩夹大理岩为主,变质程度可达角闪岩相,特点与哀牢山群极似,获有1754一199lMa(锆石U—Pb表面年龄)及—Ma(锆石U—Pb谐和年龄)等数据,也与哀牢山群接近,故亦属下元古界;后者即点苍山东坡的一套片岩、大理岩,变质程度稍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普遍糜棱岩化,而实为一颇具规模的韧性剪切带,所获年龄数据一般偏新,工作者暂将之归人中元古界。

哀牢山群、沟头箐群中所获同位素年龄资料,较老的一组集中于1700—2000Ma左右,表明早元古代地槽封闭于1700Ma左右的吕梁(中条)运动,并发生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这是云南地壳的早期发展阶段。

哀牢山东,元谋——大红山一带出露的变质岩系(苴林群、大红山群)主体为一套千枚岩、片岩、大理岩、变火山岩,仍属优地槽型火山(细碧角斑岩)——沉积岩系。

变质程度一般为绿片岩相,但底部层位(底巴都组、普登组)则为角闪岩相的变粒岩、片麻岩类,似有由上层位往下变质程度递增之势。

由于大红山群底部的底巴都组有1706.2Ma的年龄数据,其变质程度明显强于以上地层,还有资料认为上覆老厂河组与底巴都组间可能存在不整合界面,因而一般都将底巴都组与哀牢山群对比。

剔除底巴都组、普登组后的“大红山群”和“苴林群”,多数研究者仍将之归人早元古代(晚期);然而,“大红山群”中已获得的10余个同位素年龄(K—Ar、Rb—Sr、U—Pb)数据,大多数集中在800一839Ma区间,其余除一件为897Ma外,均小Ma,北部的“苴林群”也与此类同。

这一事实至少说明,以发育“火红山群”和“苜林群”为标志的优地槽带,是与其东侧的昆阳群同时于晋宁运动褶皱回返,并共同构成扬子地台的褶皱基底。

昆阳群大面积出露于康滇地轴区,本文所列层序如下:

昆阳群为一套冒地槽型类复理石—碳酸盐建造,属陆棚浅海—滨海、潮坪沉积,总厚逾万米。

从总体上看,其基本层位、岩性组合、同位素年龄值和所含微古植物、叠层石等均大致与我国北方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相当。

但对上列层序,许多研究者持有不同意见,主要是将上、下亚群倒置,称为“倒层”观点。

多年来为解决其地层年代和两亚群叠置关系问题,采集了数lO件同位素年龄(K—Ar、Rb—Sr、U—Pb)样品,所获数据多数集中在800余百万年区间,代表其褶皱变质时期(晋宁运动)的年龄值。

但于其顶部大营盘组(昆明地区曾称柳坝塘组)中,获得了1002、992、948、933Ma.等十分接近的一组数据,因其样品均无明显变质、变形和蚀变等现象,基本可以代表其原岩年龄,亦即可以大致说明昆阳群的时代上限。

另外,因民组中火山熔岩、黑山头组上部火山岩中,前者有锆石U—Pb谐和年龄1685Ma和1676Ma两个数据,后者获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1644Ma。

这似乎表明,所谓上亚群和下亚群,有可能基本形成于一个年代区间内,同是发育于吕梁运动形成的结晶基底之上,又同为晋宁运动终结其沉积历史。

晋宁运动(850__900Ma)导致昆阳群全面褶皱,同时发生低温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从而构成扬子地台的上层褶皱基底,结束了地槽发展历史。

其变质程度甚低,一般仅达低绿片岩相,局部可能受后期热流变质作用叠加而可达高绿片岩相。

前震旦纪的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均较发育。

喷出岩以玄武岩类为主。

吕梁期者即哀牢山群、沟头箐群中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等。

其变质程度较深,已无火山岩的结构构造可寻;据岩石化学资料,仅可大致判定其属亚碱性岩系。

大红山群中,火山岩主要产出于中部的红山组和曼岗河组,保留有大量火山岩变余结构构造,为一套细碧岩——角斑岩系。

昆阳群“下亚群”的火山岩见于黑山头组上部(富良棚段),于易门老乌山一带较为发育,向北、南、东方向即减薄以致尖灭。

主要为基、中基性火山碎屑岩。

稀土配分型式属轻稀土富集型,与大陆拉斑玄武岩接近。

昆阳群“上亚群”中的火山岩,主要产出于因民组和鹅头厂组,以玄武岩类为主,次有安山岩、石英正长斑岩等,另有较多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类。

玄武岩类一般属于拉斑系列、亚碱性岩系;火山碎屑岩类多富钠质,属于角斑质岩类。

总观大红山群(苴林群)、昆阳群“上亚群”、昆阳群“下亚群”,从地理位置上看,乃由西至东排布,即由扬子地台边缘活动带至内部陆缘较稳定区过渡;火山岩由甚发育到不发育;岩石类型由典型的细碧角斑岩类至大陆拉斑玄武岩类演变。

侵入岩包括基性一超基性岩和酸性岩,另有少量中性岩。

吕梁期以花岗岩为主,布于哀牢山东南端,与哀牢山群呈侵入接触。

岩石常具片麻状构造,岩石类型以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

是与吕梁期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相关的后期深熔作用产物。

最近获得同位素(锆石U—Pb)年龄1339.8±220.2Ma和1570.7Ma两个数值(云南区调队,1989,1990)。

北部永仁地区的大田石英闪长岩体,据四川省资料,侵入于早元古——晚太古代康定,群,亦归属吕梁期。

主要为混染石英闪长岩,次为斜长花岗岩,具片麻状构造。

岩石化学成分显示为极弱——弱碱性中酸性岩类,显“I”型花岗岩特征,是下地壳部分熔融岩浆演化早期阶段产物。

晋宁期超基性——基性侵入体,主要分布于东川、罗茨、易门至峨山、石屏一带,似与罗茨——易门等断裂带早期活动有关。

一般均为规模不大的岩株、岩床、岩脉产出,以辉绿辉长岩、辉绿岩为主。

峨山玉河寨岩体,经最近研究(云南区调队,1990),为一小型超基性——基性环状复式岩体。

由外向内为橄榄辉绿辉长岩、含长辉石岩、含磁铁辉石岩,是多次脉动侵位产物。

其m/f比值仅为0.4-—0.6,属贫镁的铁质基性一超基性岩。

稀土配分型式为轻稀土轻度密集型。

是扬子地台上一个较为典型的早期阿拉斯加型岩体。

晋宁期花岗岩集中沿绿汁江断裂带两侧作近南北向分布,岩石类型以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构成云南最早的含锡花岗岩带。

其侵入层位为苴林群、昆阳群,并多处见震旦系沉积覆盖于其上;较多的同位素年龄值均集中于783—860Ma区间,故其时代属晋宁期无疑。

据研究,岩带内早期岩体--晚期岩体,岩石类型由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二云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电气石花岗岩演化;岩石化学成分向酸、碱度均增高方向演化;与此同时,成矿元素Sn、W等亦增高。

按岩石化学参数铝指数(A1203/CaO+K20+Na20)判别,均属S型花岗岩。

它们的形成估计与晋宁期扬子板块向西仰冲有关。

需要稍加说明的是,出露于中越交境地区红河东侧的变质岩系——瑶山群,因其紧邻哀牢山群、又有相似的岩石组成和变质程度,通常都将之与哀牢山群对比。

但最近对区域地球化学资料研究后发现,二者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含量差别甚大,由此推断其原岩当属不同的物源区或不同时期的沉积;并据元素含量变化特点与全球地壳演化趋势分析,瑶山群的沉积时期应晚于哀牢山群(云南区调队,1990)。

若如此,瑶山群是否并非哀牢山群而属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结晶基底

(二)震旦纪至二叠纪地质

这是整个东部地区沉积岩发育的全盛时期,而岩浆活动相对最弱,变质作用仅局部出现。

各地沉积建造基本特点见表I一1-1所示。

表中可见:

(1)滇中和滇东,即扬子准地台范围,均为稳定型的盖层沉积。

滇中的康滇地轴区长期处于隆起状态,沉积盆地布于其东西两侧。

地层发育齐全,但间断频繁。

澄江运动是本区的一次重要运动,它使地台基底最终固结;其后的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运动虽有表现,但均较微弱。

华力西晚期,沿小江、普渡河、程海等断裂带,玄武岩浆大规模喷发;与之同源,有较多的基性侵入活动和局部(如元谋地区)的铁质超基性岩环状和“层状”侵人体。

构造格架以平行的、近乎等间距排布的南北向断裂十分令人注目;东部地区北东——北北东向构造亦甚清晰,它们常具较大的规模和较长的发展历史,在古生代沉积过程中多有同生活动以致沿之发育若干次级盆地(盆中盆),并对沉积和沉积改造型矿产的形成、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2)宁蒗——丽江——大理地区,是地台西部的边缘坳陷区,沉积特点除与滇中、滇东地区基本相似外,部分时代,如泥盆纪发育较多硅质岩,二叠纪火山喷发持续时间较长(始于早二叠世、结束于晚二叠世晚期)且具海相喷发特征,从而显示其具较强的活动性。

大理海东地区,有较多的铁质基性——超基性侵入体分布,构成又一个环状超基性侵入岩区。

(3)中甸地区,石鼓群变质岩系原岩可能主要属于中——晚元古代,与川西稻城东义附近出露的恰斯群大致相当。

为一套优地槽型复理石沉积,夹有少量碳酸盐岩,变质程度已达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

下古生界缺失较多,以稳定型至过渡型碳酸盐岩及浅海相碎屑岩为主。

上古生界,东部总属稳定型碳酸盐岩建造,与扬子地台基本一致;西部、特别是金沙江断裂沿线,则显示较强的活动性,(基性)火山岩发育于自下泥盆统至上二叠统各个层位。

本区古生界的另一特点,是普遍具轻微变质现象,可达低绿片岩相变质程度。

根据二叠系与上覆下三叠统之间一般为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关系,表明华力西运动表现较为强烈。

(4)滇东南地区,屏边群中上部的含砾板岩,具冰筏落石特点,据之可大致与震旦系对比,但沉积环境已属盆地相。

寒武——奥陶纪可能处于被动大陆边缘,从北、西向南、东,沉积盆地从滨海向浅海陆棚以至次深海过渡;岩石一般具轻微变质,且有向南、东方向变质加深趋势。

加里东运动全区均有表现,早期表现为隆升作用,使志留系全面缺失;晚期不仅具有一定的褶皱造山性质,而且,马关一带与构造穹窿和热流变质作用相伴的“顺层状”混合花岗岩,可能也是这一运动的产物(已有Rb_.Sr全岩等时线年龄470.25Ma和390.49Ma两个年龄值)。

上古生界发育齐全,平行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于寒武、奥陶系之上。

主体部分属稳定型的碳酸盐建造,但于文山薄竹山附近至广南一带,则存在一北东东向台沟,而出现以泥盆系为主的硅质岩相带。

目前已有资料证明,沿此台沟带发育的海相基性火山岩,最早可追溯到早泥盆世,并持续至晚二叠世。

(三)中、新生代地质

自三叠纪起,云南东部各地地质发展显示了明显的差异性。

宁蒗——丽江地区及滇东地区,继承了古生代以来的地台型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构成一海进旋回,但为时短暂。

前者包括下三叠统泸沽湖组、腊美组和中三叠统北衙组;后者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

两区岩性自下而上均由紫红色陆源碎屑岩——台地碳酸盐岩组成。

中三叠统上部和上三叠统下部普遍缺失。

丽江地区晚三叠世早期仍为海相沉积(中窝组、松桂组),晚期则为湖沼相碎屑岩夹煤层,此后即隆升为陆,而缺失侏罗——白垩系;滇东北地区晚三叠世晚期沉积了湖沼相煤系之后,即进入侏罗纪陆相红层形成阶段,但侏罗系分布零星,且仅有中下侏罗统残留。

印支——燕山(主要是燕山)期,两区均发生褶皱运动,基本奠定了现今地质构造格架和地貌雏形。

宁蒗——丽江地区地壳活动性较强,老第三纪形成若干山间红色盆地,并有酸性——碱性浅成斑岩活动。

滇东地区,除曲靖附近有始——渐新世湖相沉积并有中——酸性火山活动外,直至新第三纪,方有零星断陷盆地(昭通、曲靖等)发育,并沉积有褐煤矿层。

长期处于隆起并遭受剥蚀的滇中地区,在其东西两侧相继隆升之际(晚三叠世中晚期),却强烈凹陷形成大小不等的多个陆相沉积盆地。

绿汁江断裂以西,大姚一楚雄盆地面积近3万平方千米。

此盆地西部早期曾一度有自北而南的海侵,形成云南驿组砂页岩夹灰岩、罗家大山组页岩夹砂岩。

其后海水即逐渐退出,与全盆地一起构成了统一的湖沼相含煤沉积——河湖相红色碎屑沉积,自下而上有:

上三叠统祥云煤系或一平浪煤系;侏罗系冯家河组、张河组、蛇店组、及妥甸组;白垩系高丰寺组、普昌河组、马头山组及江底河组;古新统——始新统元永井组及赵家店组。

其中张河组底部、高丰寺组底部与下伏地层间为平行

不整合接触,马头山组与下伏地层间广大地区为平行不整合,但在元谋、牟定一带,受构造影响而出现角度不整合接触。

每一不整合界面之上,均由河湖相砂、泥岩(或夹砾岩)至湖相泥岩(或夹泥灰岩)构成沉积旋回,形成铜——盐沉积序列;而整个中生代沉积则构成更大一级的煤——铜——盐沉积序列。

其中铜主要沉积于马头山组和高丰寺组砂岩中,盐主要形成于元永井组沉积期。

晚燕山一早喜马拉雅运动结束了盆地发育历史,地层产生不同程度的褶皱,局部并伴有浅成——超浅成碱(碱钙)性岩浆侵入活动。

绿汁江断裂以东,各中、小型盆地沉积特点与上述大盆地基本相似,唯底部晚三叠世煤系多不发育,含铜沉积微弱,盐类则主要形成于中——晚侏罗世。

新第三纪,全区各地仍有小面积的含煤(泥炭)断陷盆地发育,局部(南华)尚有基性火山喷发。

中甸地区,三叠系发育齐全,并由稳定型滨海——浅海沉积逐渐发展为活动型次深水盆地相沉积,最后再逐渐转化为稳定型湖相沉积。

下三叠统称茨岗组,为紫红色夹灰绿色砂、

板岩夹灰岩;中三叠统尼汝组为陆源碎屑岩、灰岩夹基性火山岩;上三叠统曲嘎寺组、图姆沟组以砂、板岩为主夹灰岩及大量中酸性火山岩;上三叠统拉纳山组、喇嘛垭组则为滨海三

角洲——湖相砂页岩,偶夹煤线。

中上三叠统火山岩,具岛弧火山岩性质;从早期至晚期,总体从基性——中性——酸性演化;与中酸性火山岩同源,有较多印支期(2246—2546Ma)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钠长斑岩等浅成侵人体,其特点是具低的铷锶初始比值(<0.706),显示为同熔岩浆产物。

总之,本区为一发育于晚三叠世(早——中期)、也终止于晚三叠世(中——晚期)的地槽褶皱系。

晚三叠世后,整个侏罗——白垩纪均无沉积,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这动仍较强烈,表现为有较多的酸性岩(燕山期)和浅成酸性——碱性斑岩(喜马拉雅期)侵人体。

新生代时期,早第三纪主要为巨厚的山间盆地型红色磨拉石堆积,晚第三纪为湖沼相含煤盆地,并有大量偏碱性火山岩及次火山岩(剑川)。

滇东南地区,紧靠扬子地台东南缘的罗平——开远地带和南部的个旧——文山——富宁地区,基本上继承了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台特点,属稳定型的滨海——浅海相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与滇东地区大同小异,但三叠系发育齐全,其间无间断缺失;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个旧——文山一带为锰沉积区,常夹锰矿层、含锰碳酸盐岩或含锰碎屑岩。

上述地区之间的南盘江、丘北、广南一带,三叠系相变为活动型的浊积岩,以巨厚的砂、页岩复理石建造为特点,自下而上由下三叠统罗楼组、龙丈组,中三叠统板纳组、兰木组及上三叠统平寨组组成,从而构成印支期的右江再生地槽的西延部分。

本区岩浆活动比较强烈。

晚华力西——印支期以基性(少量超基性)侵入岩为主,常成群分布,自西至东主要有个旧、马关、八布、富宁等岩体群,呈岩株、岩墙、岩床等多种形态产出。

燕山期花岗岩尤为引人注目。

已出露的个旧、薄竹山、都龙等三个花岗岩体呈南南东方向近等间距展布于北西向的文山——麻栗坡断裂西侧,目前已经证实它们均属多阶段侵入的复式岩体;按J.A.皮尔斯(1986)的构造环境分类,又同为碰撞花岗岩。

个旧岩体侵入于小江断裂南延部分的个旧——卡房断裂两侧的三叠纪沉积凹陷中心部位,围岩以中三叠统个旧组碳酸盐岩为主。

由早期侵人体至晚期侵人体,岩石由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细粒碱长花岗岩、正长岩演化,酸、碱度由教低—较高演化,成矿元素及矿化剂元素含量亦渐次递增。

据岩石化学及稀土、同位素等资料特征分析,本岩体可能存在壳幔混源和壳源两个岩浆源及其演化序列。

薄竹山岩体侵入于由寒茄系构成的穹窿核部,形态比较简单,最近1:

5万区调工作中初步分解为三个序列(超单元)、10个单元和15个以上的侵入体。

据目前资料,可能缺燕山早期而均为燕山晚期活动产物(底部单元Rb—Sr年龄值为114Ma)。

由早期到晚期,岩石由似斑状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细粒含电气石二云二长花岗岩演化,酸度递增而碱度变化不明显,成矿元素Sn、Mo、Pb、Ag含量递增而W、Zn含量递减。

都龙岩体沿晚加里东()构造——热穹区侵入。

早期岩体由中粒似斑状二云二长花岗岩和中粒二云二长花岗岩组成,晚期则为花岗斑岩之小岩株。

据较高的铷锶初始比值,显示其属壳源成因;岩石酸、碱度和成矿元素Sn、W等丰度均高,是一含锡花岗岩体。

喜马拉雅期,除个旧、薄竹山岩基的个别晚期岩体实已延续至喜马拉雅早期外,尚有:

产于老第三纪陆相盆地内的酸性火山岩——流纹质集块岩——凝灰岩、流纹斑岩(砚山);呈岩筒、岩管、岩脉状产出的基性——超基性火山角砾岩和玄武岩类(马关);呈溢流相产出并有良好火山机构保存的白榴石碧玄岩(屏边)。

本区于印支——燕山期基本定型的构造格架独具特色。

除北部因受控于弥勒——师宗断裂和南盘江断裂而作北东向外,开远——丘北——广南一线以南的古生代隆起区,可能主要受越北古陆北缘形态或北移推挤和蒙自——屏边、文山一麻栗坡、广南——富宁等北西向断裂左行走滑等影响,而呈近东西向向北突出的弧形褶断带,其中断裂很可能都带有一定的(向北)推覆或(向南)滑脱的性质,褶皱轴面大都呈向南倾斜之不对称状态。

综上所述,云南东部地区以滇中、滇东的地台(扬子地台)区为主体。

吕梁运动形成地台的结晶基底;其后发育大红山群、昆阳群“上亚群”和“下亚群”,它们在空间上自地台边缘(西)向内部(东)排布,火山活动和变质强度均渐次减弱,同于晋宁运动褶皱固结而组成地台的褶皱基底。

古生代、主要是晚古生代,地台向北西、南东方向增生,除滇中地区的康滇地轴外,形成广阔的陆表海盆。

印支期,两侧的中甸地区和丘北——广南地区,重新发育为地槽环境,但为时短暂。

晚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早期,在上述原来的沉积区相继隆升的同时,长期被剥蚀的康滇地轴区却强烈凹陷,形成着名的滇中红盆。

与上述构造环境相对应,中甸地区和滇东南地区均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前者以印支期中酸性喷发——浅成侵入岩为主,后者以燕山期酸性侵入岩(包括物探资料推断的隐伏岩体)为主,均系两区内生矿产的重要成矿因素。

新第三纪以来的断陷盆地,是云南挽近时期地质发展的一大特色,本区尤其显着,形成了煤、泥炭、硅藻土等重要矿产。

二、西部地区

金沙江——哀牢山断裂以西,以往曾统称“滇西地槽”或滇西地槽区,表明其总体为地壳活动带。

经研究,由位于中部的近南北向延伸的澜沧江断裂所分隔的东西两侧,地质特点有显着差别。

其东的兰坪——思茅地区,隶属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是吉特提斯地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印支期以后又发展为地堑型坳陷盆地;其西,属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据近年在晚石炭世地层中所发现的以Eurydesma--Stepanoviella为代表的冷水动物群,被证实为冈瓦纳大陆的北缘部分。

(一)兰坪——思茅地区

其东界为金沙江——哀牢山断裂,西界为澜沧江断裂。

这两条边界断裂都具有巨大的规模,长期而复杂的活动历史,一般认为均属超岩石圈断裂。

全区为一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的狭长条带,北部德钦、维西附近东西宽仅30余千米,向南撒开,江城、勐腊一带增至250余千米,主体为一中生代地堑式坳陷盆地。

1.地层及沉积特征

区内地层出露较欠完整。

已知最老地层是出露于东南部墨江——绿春一带、阿墨江(李仙江)以东的志留系,为一套厚逾5000m的砂、页岩夹硅质岩及少量碳酸盐岩的类复理石建造,属过渡型--活动型浅海——次深海盆地相沉积。

此类沉积向上一直延续至早泥盆世。

中、上泥盆统残缺不全,景洪东南为富含火山凝灰质的滨海——陆相砂、页岩;墨江一带为砂,页岩夹少量灰岩、硅质岩,主要为浅海较深水环境沉积;北部德钦附近则为泥质碳酸盐岩。

石炭--二叠系出露稍较广泛,各地变化颇大。

总体情况是:

东、西两侧靠近深断裂部位,以碎屑岩、火山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属活动型沉积;中部(永平西里.普洱——勐腊)碳酸盐岩比较发育,而火山岩少见,属稳定型、局部为过渡型沉积。

晚华力西——早印支期的澜沧运动(范承钧,1982),使古生代地槽封闭,并缺失下三叠统。

中三叠世起,已经封闭的古特提斯地槽再次裂陷,形成中至新生代上叠坳陷。

中上三叠统,坳陷两侧以碎屑岩为主,夹碳酸盐岩,中——上部火山岩发育。

盆地中部地区,海侵始于思茅盆地,自中三叠统至上三叠统为一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形成红色碎屑岩一碳酸盐岩一砂页岩系;兰坪盆地,迟至晚三叠世卡尼克晚期方沦为海盆,自下而上也形成砂页岩、灰岩、页岩(海侵期滨海——浅海相)和陆源啐屑岩(海退期滨海沼泽相)。

晚三叠世晚期,海水基本退出全区,盆地转为湖泊,进入以陆相红色碎屑建造为主的发展时期。

从侏罗纪起至早第三纪始新世,大体上组成三个大的沉积旋回:

侏罗纪(燕山早期)旋回,以湖相为主,中侏罗世早期湖盆达最大范围(地层向两侧超覆于古生界之上),继之并有海陆交替相夹层。

白垩纪(燕山晚期)旋回,为河湖交替相,盆地逐渐向中问收缩。

早第三纪古新世——始新世中期(早喜马拉雅期)旋回,形成含盐建造,盆地进一步沿轴部断裂带往中部收缩,成为狭长的堑沟。

始新世中期发生的构造运动,结束了统一的盆地发展历史,之后则形成孤立的山间盆地。

始新——渐新世,为红色粗碎屑岩,具有磨拉石建造特点;中——上新世,则为断陷湖沼盆地。

2.岩浆岩

本区岩浆岩以火山岩和超基性岩最为引人注目,中一~酸性侵入岩也有较为广泛的出露。

据目前所知,除德钦,维西等地时代尚难确定的变质岩系外,火山喷发作用自泥盆纪中、晚期始,石炭——二叠纪至中——晚三叠世最盛,侏罗——白垩纪——第三纪为停歇期,第四纪局部有所活动(普洱)。

从地域上看,仍以澜沧江断裂带东侧和金沙江一哀牢山断裂带西侧火山活动强烈,但中部如普洱——勐腊一带的二叠系和三叠系中亦有火山岩夹层。

从岩石类型看,华力西早期以沉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