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8834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ocx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献给强大的经本班

第四讲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形成

一、古典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经济上,资本主义获得较大的发展。

成立巨大的贸易公司,摧毁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赶走“海上马车夫”荷兰,对外贸易取得显着进展,商业资本投向工、农业,促进产业资本逐渐在社会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

政治上,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出现了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

两次“革命”,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其中一个相对成熟而另一个刚刚开始,对古典经济思想起到了特别重要的影响。

1、科技革命

1687年,艾萨克.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包括行星在内的物体运动的规律。

在古典学派的思想中可以看到牛顿的影响:

按照古典主义者的观点,逗留着的封建制度和重商主义的严格限制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自由放任就是处理社会事务的最高形式的智慧。

自然规律将引导经济体系和人们的活动。

这些观点在他们那个时代是具有革命性的:

第一,人们不再毫无疑问地接受古代的真理,诸如利益是罪恶的、地位可以继承等。

如果人们自由遵循自我利益的自然法则,那么社会将变得更好。

第二,古典经济学中牛顿式的思想提供了判断财产收入是否合法的观念体系。

既然自然规律完全不受阻碍,私人的节约和谨慎对社会利益有所贡献,那么地租、利息和利润就是对所有者和生产性财富的使用的公平回报。

2、工业革命:

启动阶段

--分工专业化程度提高,技术发明增多,机械和机器采用日益增加,手工技术逐渐向机器生产过渡,英国成为工业效率最高、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英国的企业家变得越来越强大,他们不再依赖政府补贴、垄断、特权和关税保护,竞争越来越依靠产品的低价格和高质量,许多重商主义的措施逐渐被废止。

--圈地运动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大农场的普遍建立,也促使了大批自由廉价劳动力的出现。

--疯狂的殖民扩张使英国成为世界上头号外贸和殖民强国,推动了资本积累。

--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流通变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产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而占据统治地位。

--工业的增长导致了时下的思想对经济生活中工业方面的关注更多了,由此产生了以资本主义生产为研究对象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二、古典学派的主要信条

1、经济自由主义

其基础是个人自由、私人产权、个人主动权、私人企业以及最低限度的政府干预。

2、自利的经济行为

3、所有的经济资源和经济活动都很重要

4、经济规律

三、古典学派对谁有利

从长期看,古典经济学为整个社会服务,因为对它理论的应用促进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

商人和企业家作为国家财富的促进者获得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与新的地位和尊严。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平等地从古典主义的观念中获益,工人通过长时间在低酬劳下劳动,分担了工业化的最主要成本。

四、古典学派的哪些信条具有长远贡献

(1)自由竞争机制

(2)比较优势理论

(3)收益递减规律

(4)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威廉·配第——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1.生平与着作W.WilliamPetty(1623~1687)

博学多才,既想登“科学之殿”,又想进“财神之庙”,“几乎任何事都能做成功、甚至转败为胜的人”。

在政治上,缺乏政治品德,是一个“轻浮的、掠夺成性的毫无气节的冒险家”。

在经济学上,是“政治经济学之父”,“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

经济着作:

《赋税论》(1662)

《献给英明人士》(1691)

《爱尔兰政治解剖》(1691)

《政治算术》(1690)

《货币略论》(1695)

2.经济学的主要贡献:

政治算术法、价值理论、分配理论

(1)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政治算术法

政治算术:

即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从大量的具体的统计资料和经验事实中去得出一般的和真实的结论。

这是对科学抽象方法的初步运用,是经济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由此,配第就把政治经济学从其他科学中独立出来,因而被称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

这一分析方法的运用也使得配第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科学的见解,为古典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的萌芽

配第的“自然价格”相当于价值,主张用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比较量来确定商品的价值,在历史上第一次将商品的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进一步探讨了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商品的价值和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

价值理论的缺点和错误:

认为只有与开采金银的劳动相交换的商品才具有交换价值。

始终没有科学地解决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问题。

(3)分配理论

配第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和土地价格等范畴,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利益在经济上的对立,为古典分配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a.关于工资

工资论是配第分配论的基础,也是其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其目的是从理论上论证国家规定的工资水平的适度性。

“生存工资”理论。

配第认为工人的工资是由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种接代”所必需的东西决定的。

即工资应当等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如果给工人过高的工资就会造成产品生产损失。

实际上把工资归结为必要劳动,而把工人被迫超过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劳动,即剩余劳动,看作是社会收入的源泉。

b.关于地租和土地价格

在配第看来,地租实际上被看作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地租包括利润),因此,配第的地租理论也就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指出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得到的价值的差额构成地租(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揭示地租来源于剩余劳动,这表明配第已经接近于正确理解剩余价值的性质。

他认为,总收获=种子+工资+地租。

其中,种子代表生产资料,工资代表生活资料,地租实际上是全部剩余价值。

配第的观点的正确性在于:

他是从劳动引出了地租,而不是从土地引出地租。

事实上,他把地租看作了劳动创造的,超过工资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还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

配第还探讨了土地价格问题,指出土地价格等于预买一定年限(21年)的地租。

c.关于利息

关于利息的来源:

配第从土地的租金中引申出利息是货币的租金,是一定期限内放弃货币使用权的报酬。

关于利息量的大小:

配第认为利息量至少要等于借到的货币所能购买的土地产生的地租。

分配论存在的缺陷:

配第不懂的资本主义地租、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从而也无法揭示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错误地把利润包括在地租内,只从地租这个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而没有对剩余价值的更一般的形式即产业利润加以考察。

(4)货币理论

在本质上,配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到货币的一般等价物作用。

配第已经认识到货币的一些基本职能,特别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配第认为一国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全部商品的价格总和与货币流通速度。

(5)经济增长理论的萌芽

配第的经济增长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于国家财富的看法和对于影响财富增长的因素诸如资本、劳动、生产力、财政赋税政策等因素的分析上。

在财富观念问题上,其观点还没有摆脱重商主义的影响。

这也反映了从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过渡和古典经济学初创时期的特点。

--认为金银是永久的财富,主张多积累金银

--重视商业,认为商业比工农业能赚取更多的财富。

--主张发展对外贸易,坚持外贸出超原则。

后来,配第逐渐摆脱重商主义的影响,把对社会真正有用和珍贵的物品都看成财富,货币只构成国家财富的一少部分。

他提出的“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表明他把对财富源泉的分析,由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并把劳动看作财富的主要源泉。

增进财富的因素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活率的提高是促进国家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劳动生产率愈高,产品成本就愈低,利润就愈大。

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

配第把人口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两大类,要增进一国财富,就必须增加生产性人数,减少非生产性人数。

赋税。

配第认为赋税可以对国家财富增进产生积极影响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配第极力反对对资本征税,主张向土地所有者和贵族课税。

3.总体评价

散见于《赋税论》中的这些中肯的见解,已形成了某种有联系的整体。

配第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提出了最低限度的工资理论,从而把地租即剩余价值归结于剩余劳动,并进而把地价归结为资本化的地租,把利息作为地租的派生形式引出来。

这已经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接触到了各种收入的统一的源泉。

但是配第远远没能建立起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他只是在研究具体问题时涉及一些理论原理,同时他的理论论述也有些杂乱无章,甚至自相矛盾,这反映了古典经济学初创的特点。

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建者

(一)生平与着作AdamSmith(1723~1790)

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的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

他第一次把以前的经济知识归结为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并加以丰富和发展。

斯密是公认的经济学宗师。

斯密出生于苏格兰,14岁入格拉斯哥大学,17岁获硕士学位,并被推荐去牛津大学学习,1746年毕业。

1748~1763年先后在爱丁堡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任教任职。

1764年初斯密辞去教职,改任布莱克公爵的私人教师。

同年2月前往法国,先后去过图卢兹、巴黎、日内瓦等地。

1767年他回到家乡,专心从事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写作。

1773年5月斯密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76年3月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生前出版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

后人在斯密去世后,先后出版了他的《哲学论文集》(1795)和《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亚当·斯密着作和通信集》。

(2)地位

该书从人类利己之心出发,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建立了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理论体系,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

书中的经济观点集中地体现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受到了热烈的赞扬。

该书对当时政府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此,1776年斯密被授予爱丁堡市荣誉市民称号。

1787~1789年他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校长。

《国富论》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着作”、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该书作者亚当·斯密因此获得了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创立者”的称号。

从大约1790年起,亚当·斯密就成了专业人员特别是教授们的导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勒曾经写过一篇亦庄亦谐的文章,列举参加学术研讨会时,经常听到的语录,其中有两则是:

“这个亚当·斯密早就说过!

”和“亚当·斯密才没说过这个!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把亚当·斯密当成是判别是非的指标。

(3)篇章内容

全书共分五篇,三十二章。

第一篇,他从分工开始进而论及与之有关的交换(货币、价值)、分配(工资、利润、地租)等问题。

这一篇实际上围绕着提高劳动生产力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和分配的规律。

第二篇论资本的性质、资本积累和资本的用途。

第三篇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因素。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是对政治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最早的理论概括。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属于财政学问题。

(4)方法论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简介。

简称《国富论》。

1776年在伦敦出版。

19世纪末,中国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将该书第一次译为中文,译名《原富》,1902年出版。

1972年和197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国富论》中译本(上、下)。

34

(二)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

1.价值与货币理论

2.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

3.经济增长理论

4.经济机制与经济政策

1、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

(1)分工和商品交换——价值理论的提出

国民财富的增长劳动生产力的增进劳动分工

第一,分工能够提高工人的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

第二,分工使劳动者专门从事某种工作,可以避免因置换工作而浪费时间,从而增加劳动时间。

第三,分工能够引起劳动者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

由于这三个原因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分工的程度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即市场广狭)的限制

思考:

“水和钻石,哪个价值大”

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

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水和钻石的悖论”

斯密认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交换价值,这是正确的;但他认为有交换价值的东西可以没有使用价值是错误的。

斯密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后,他提出他的价值学说主要是为了解决两大问题:

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第二,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

思考:

“是因为人们潜入水中找到珍珠,所以珍珠又有价值,还是因为珍珠有价值,人们才潜入水中寻找珍珠”

斯密的基本回答是珍珠具有价值是因为人们需要潜入水中才能获得它们。

价值尺度——劳动

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认为: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一个人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

”他还认为,“世间一切财富,原来都是用劳动购买的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

价值尺度的二重性

斯密认为价值尺度具有二重性,即是作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也是购买或支配的劳动。

由此,我们认为亚当斯密的价值论具有两重性,即耗费劳动论和购买(交换来的或购买的)劳动论。

(1)原始社会的劳动价值论

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早期野蛮社会,劳动是唯一的资源(资本和土地是免费品),从生产角度来看,一种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数量决定。

从交换角度来看,商品的拥有者想用它来交换其他商品,那么这种商品的价值就“等于这种商品使他能够买到或可支配的劳动的数量。

斯密认为在原始经济中,劳动既是交换价值的源泉(劳动成本理论),也是交换价值的尺度(可支配劳动理论),为劳动决定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1:

2

耗费劳动

2个小时

1个小时

答案是:

2头鹿或2小时的劳动。

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用这头海狸来交换2头鹿,或者可以用这头海狸来获得支配2小时的劳动服务。

那么海狸的交换价值是多少呢

(2)发达经济中的收入价值理论

在资本投资和土地资源变得很重要的时候,一件商品与其他商品交换的数额要足够高,要包含工资、地租和利润,商品的真实价值不再以其中包含的劳动来衡量,但仍然可以用可支配的劳动的数量来衡量。

这是一件商品能够购买的劳动数量要超过体现在它生产中的劳动的数量,因为其中包含总利润和地租。

价值=工资+利润+地租

“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由此,斯密由劳动决定价值论转向收入决定价值论。

矛盾的解决:

马克思认为用“劳动力”概念来替代“劳动”概念,有了劳动力学说,利润就能在价值规律基础上得到说明。

价值=工资+利润+地租

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论——斯密教条

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论颠倒了价值存在和价值分配的关系。

应该是价值决定在前,价值分配在后,不能用价值分配来说明价值的决定。

斯密把商品价值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v+m),丢掉了不变价值部分(c)。

讨论:

“斯密教条”是谬误还是科学

商品价值都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之外,确实还有一部分是不能被分解为收入的生产资料。

斯密也曾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举例说:

“也许有人认为,农业家资本的补充,即耕畜或他种用具消耗的补充,应作为第四个组成部分。

但农业上一切用具的价格,本身就由上述那三个部分构成。

就耕马说,就是饲马土地的地租,牧马劳动的工资,再加上农业家垫付地租和工资的资本的利润。

因此,在谷物价格中,虽必须以一部分支付耕马的代价及其维持费,但其全部价格仍直接或最后由地租劳动及利润这三部分组成。

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斯密教条”对后世的影响

“斯密教条”对以后的经济学家影响很大,这一点从马克思的评论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斯密的混乱思想一直延缓到今天,他的信条成了政治经济学的正统信条。

时至今日,“斯密教条”乃是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

货币理论

(1)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整个商品世界还没有一个共同的和统一的价值标准

a.商品种类增多,繁多的交换价值不易记忆。

b.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

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

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

货币形式:

最终人们把金银确定为一般交换媒介,金银成为最合适的价值尺度。

(2)货币的职能

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

货币能够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货币之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劳动生成物,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具有价值。

“金银对其他货物价值的比例取决于一定数量金银上市所需要的劳动量对一定数量他种货物上市所需要的劳动量的比例。

流通手段

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斯密认为货币方便了商品流通,但货币本身并不增加一个社会的产出或财富,是非生产性的,创立了不强调货币的重要性这一古典传统。

货币流通规律:

铸币量受国内以借助铸币流通商品的价值的支配

纸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的全部纸币金额决不能超过其所代表的的金银的价值。

三、理论体系

1.价值与货币理论

2.三种收入理论

3.经济增长理论

4.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

(1)三种收入与三个基本阶级

土地的私有和资本的积累

认识到利润和地租不过是对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及其价值的“扣除”,实际上掌握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工资水平

自然价格:

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存和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或价格。

市场价格:

取决于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斗争,最终取决于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斯密的高工资与效率工资

背景:

1762年英国取消对工资的管制

斯密反对重商主义的低工资信条,力主给劳动者较高的工资。

高工资对社会有利,体现了社会公正。

高工资可以增强工人们的健康与体力,可以激励工人们努力工作,即高工资效率或效率工资。

效率工资下,雇员偷懒和离职的减少,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效率工资能够很好地解释周期性失业和工资刚性问题。

效率工资理论与斯密“自我调节”思想相互矛盾

工资变动的规律

工人及其家属的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斯密的工资结构理论

斯密认为在一个完全自由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所有的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和改变职业的情况下,每种工作的利与弊都相等或趋向于相等。

在这种“差异均等化”理论下,不同工作的实际工资率将随五种因素而改变。

工作的舒适性

受教育和训练的程度

工作的规律性

信任与责任水平

成功的可能性

(3)利润理论(剩余价值理论)

利润的两种规定

----从劳动决定价值的见解出发,把利润看作是劳动超过工资之上的余额即剩余劳动。

----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见解出发,把利润当做是价值的源泉之一,是生产费用的一部分。

斯密把剩余价值的源泉归结为一般社会劳动,最早把剩余价值的来源归结余剩余劳动,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4)地租理论

地租的两种规定

----从劳动决定价值的见解出发,把地租视为地主阶级凭借土地私有权无偿地占有工人一部分剩余劳动的特殊收入。

----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见解出发,把地租当做是价值的源泉之一,是使用地主土地的自然报酬。

a.斯密的第一种地租理论

从本质上看,地租是土地成为私有财产后,耕种者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代价。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单纯结果。

批评了地租是用于改良土地的资本的利润或利息的观点,揭示了地租的剥削本质。

从量的角度看,自然的地租是租地人所得农产品总额扣除农业资本(用于补偿种子和购置耕畜及其他农具的耗费,支付工资),并提供当地农业资本的普通利润后剩余的份额。

综上所述,从劳动价值论来看,斯密关于三大阶级和三种收入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较为正确地描述了这个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并且在实际上触及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及其来源和本质问题。

从要素贡献论看,斯密关于工资、利润和地租的这些观点,是阐述收入的分配功能(要素份额)理论的一种尝试,尽管不完整,但已远远超出前人。

三、理论体系

1.价值与货币理论

2.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

3.经济增长理论

4.经济机制与经济政策

资本理论

资本的性质:

能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一部分财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才出现的,把生产资本范畴一般化,比重农学派前进了一步。

资本的来源:

认为资本来源于节俭,混同了资本与财产。

生产劳动理论

劳动的社会规定性:

----生产劳动是同资本相交换并生产利润即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如制造业工人的劳动。

----非生产劳动是同收入相交换不生产利润即不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如家仆的劳动。

斯密的这个观点是从他对资本的实质的看法得出来的,对生产劳动的这种理解,触及了资本的本质、产生和增殖。

随着资本掌握全部生产,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之间的物质差别也愈来愈明显,前者生产有形商品,后者从事个人服务。

于是,斯密又以是否生产商品或物质产品作为区分的标准。

生产劳动是能够增加物的价值的劳动,

劳动的物质规定性:

----生产劳动是能够增加物的价值的劳动,物化在有形的商品中的劳动。

----非生产劳动是不能增加物的价值的劳动,不固定或不物化在任何有形的商品中的劳动。

这种划分也是以他看待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观点出发的。

有形的商品不管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都可以积累,并增进财富,而服务只能随生随灭,不能积累。

事实上,“商品”不单指有形的商品物,还理应包括无形的商品服务,不仅包括物质产品,还包括精神产品,即泛指任何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获取财富的手段和积累财富的形式的深化以及劳动的社会形式的更换,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们对于生产劳动问题都曾历史地作出过自己的解答。

重商主义从商业资本的运动出发,认为金银及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攫取金银。

认为开采金银矿藏,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才是生产性劳动,其他的一切劳动都是非生产劳动。

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生产“纯产品”(剩余农产品),只有农业才是唯一的生产部门,工商业是不生产部门,工商业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如果生产目的是为获得使用价值(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从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角度看,只要能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否则就是非生产劳动;如果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价值增值,那么,只有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否则即使生产者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也是非生产劳动。

经济机制和经济政策

(1)经济发展的动力——追求自利

他从人性论出发,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都受“利己心”支配,每个人追求自身的物质利益。

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是每个“经济人”进行经济活动的唯一动机和目的。

(2)经济的运行机制——“看不见的手”

“经济人”在利己心的驱动下追求个人利益时,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无形中实现着增进社会福利的目的。

什么是“看不见的手”

斯密论证说,如果一些资本家把过多的资本投于某种用途,其产品必然供过于求而价格下降,这些用途利润的降落,和其他各用途利润的提高,立即使他们改变这错误的分配。

用不着法律干涉,个人的厉害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