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280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docx

电大城市管理学简答题

二、问答题

1、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2、城市化浪潮的成因是什么?

3、城市管理的必要性是什么?

4、城市管理的可行性是什么?

5、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6、我国城市管理的政治性主体与参与性主体的关系是什么

7、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哪些内容?

8、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

9、新公共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10、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11、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

12、城市发展战略包括哪些内容?

13、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哪些特征?

14、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5、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6、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17、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18、我国城市成长具有哪些特殊性?

19、我国城市成长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21、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2、解决土地市场的垄断和投机的措施有哪些?

23、城市财政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24、我国城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25、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26、我国城市人口的运动趋势是什么?

27、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28、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有哪些?

29、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30、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31、城市环境具有哪些特征?

32、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33、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34、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有哪些?

35、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6、城市边缘区的管理原则是什么?

37、城中村的成因是什么?

38、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39、传统的封闭式城市发展思路的不足有哪些?

40、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41、如何判断什么是紧急状态?

42、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3、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4、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执行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5、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保障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6、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47、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48、城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是什么?

49、城市事故灾难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50、试述城市的哪些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

51、试述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在哪些方面实现了标志性的转变?

52、试述我国城市政府职能具有哪些特征?

53、试述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潜在重点是什么?

54、试述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哪些特点?

55、试述我国城市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56、试述新条件下我国城市经济管理领域的核心要务。

57、试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58、试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

59、试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60、试述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是什么?

61、试述我国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62、试述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答案

二、问答题

1、

(1)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

(2)城市空间组合上发生了巨变,要求城市朝着高质量和多功能方向发展;(3)城乡融合、差别趋小。

2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产业革命冲破了自给自足、分散无序的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使得资本和人口在机器大生产条件下高度集中,由此导致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

工业化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城市革命,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几个特殊经济本性,即所谓的“初始利益荆轮效应原则”和“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则”。

工业边际产出大于农业,使工人工资高于农民收入,吸引着农村人口向城市中心迅速集中。

人群的集中带来了大规模的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创造着新的就业机会。

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使城市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劲。

(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

综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城市总是首先在那些农业分工完善、农村经济发达的地方兴盛起来。

农业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原料、市场和劳动力等等。

农业现代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越高,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农产品越多,城市发展就越快。

(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发展与应用,信息产业形成并在一些城市成为主导产业,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工业社会让位于一个崭新的社会——信息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数劳动者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

3、

(1)城市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

(2)市场的不完备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3)管理、市场各司其职可以提高效能。

4、

(1)城市管理能够产生绩效。

除了能够弥补市场的缺陷之外,管理自身还能够产生被感知的绩效。

良好的管理可以创造效益。

管理的意义是在既定的权力界限之内,对事物进行治理、处理和调理,使事物可以井然有序、积极健康地发展。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城市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组织城市的日常运行,更可以使城市这个复杂的系统整体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乘数效应,实现整体功能的优化。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一个城市面临着多层次的竞争,既有城市所在区域层面上的竞争,也有城市之间的竞争,甚至还包括城市内部若干地域单元以及若干群体内部的竞争。

这种高强度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压力,使得城市发展除了要遵循一般意义的“发展路径”之外,还要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由于一个城市所拥有的有利资源要素总是相对稀缺的,因此需要良好的城市管理来对城市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科学投放,努力克服市场的短视和不稳定,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

良好的城市管理可以产生良好的绩效,不仅可以使城市的经济增长力、人才吸引力、信息流动性、应急反应的敏捷性以及对外形象都大大提升,还可以使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社会繁荣稳定,从而实现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一个拥有强竞争力的城市可以为不同的利益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各个利益主体满意度的提高,并进一步对人才和投资产生向心力,为持续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创造机遇,以此来实现城市的效益增值。

管理可降低社会总成本。

管理是一种积极的活动,通过减少个体活动的阻碍与摩擦,使总体效用超过所有个体效用加总之和,可以带来超越支付成本的收益。

相较于没有管理的无序状态,个体所付出的代价降低,总体运营的成本下降。

在一个有序发展的环境之中,城市中各类主体除了为城市管理的运营成本付费,遵从管理本身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支付形式。

管理不仅仅可以使城市的运营更为高效,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其本身还是一个可以创造价值的过程。

比如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定位中,通过协调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与周围地区的产业布局,可以使各地区的分工更加明确,基础设施配套和衔接更有针对性,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性的无效率竞争,从而降低资源的浪费。

(2)城市管理是需要成本的付“费”产品。

管理固然有益,但城市管理并非免费。

政府或其他城市管理主体,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和公信力,通过税收等手段来筹集资金,再以预算支出等形式支付城市管理的费用。

由于城市内部的运营系统十分庞大,所要处理的事务种类繁多、层次不一,需要有专门的政府部门和专业的技术人员从事城市管理工作。

想要获得良好的城市管理绩效,往往需要很大的代价。

当然,政府也必须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之下提供公共产品,如果城市管理的成本在政府的预算约束(含赤字)之外,那么政府也无法做到为城市提供城市管理。

(3)城市管理需要被管理主体有支付意愿。

在城市内部,企业、组织、住民和其他诸多相关团体作为被管理者,享受管理带来绩效的同时,需要负担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成本,直接的付费主要是以纳税为主要形式的货币支付,而间接的付费包括限制自身的某些自由等,即如前文所说,遵从管理本身也是一种支付形式。

推行城市管理首先要衡量住民和其他相关组织、团体的支付意愿。

管理行为最终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是管理的成本小于(存在搭便车条件下的)主体支付意愿总和的计量。

如果城市居民、企业不愿意支付,说明城市管理的绩效存在问题,即对于各主体而言,所需承担的支付总和要大于管理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包括可计价的和不可计价的)。

特别是当城市多元主体具有较强的“以足投票”能力时,城市管理者更要充分考虑其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

城市管理要确立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思路,通过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使城市的企业、住民产生支付意愿;同时,还应该考虑其支付能力,只有实现较低的运营成本,较高的绩效水平,良好的发展预期,并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才能顾及更多城市主体的支付能力,从而使政府有限的财力得到有效的利用。

5、

(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

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与模式的预想,是城市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

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是前瞻性与持续性的有机结合。

城市管理最终要贯彻城市的发展战略,因此城市管理也应当具有前瞻性与持续性。

所谓前瞻性是指城市管理不仅要解决现存的问题,而且要预想到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警;持续性则强调城市管理的各种措施要有始有终,不能朝令夕改,以免浪费资源。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

城市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的正常运作需要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行规则的建立以及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达成共识。

城市管理的多元性强调了管理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市民等,多元主体共治才有可能将复杂化、多样化的现代城市内外部关系理顺。

然而,众多治理主体也需要协调,充当协调角色的主要是城市政府,其他各非政治性主体起到参与治理以及监督、评价、回应的作用。

(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

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

正式的制度框架,如法律、政策、公约(包括城市公约与国际公约)等一般比较容易被认可和服从;非正式的制度,比如地方习俗等,一旦被自觉认可以及遵守,就同样具有了合法性。

城市管理的顺利、有序进行依赖其合法性的建立。

因此,现代城市管理不仅注重法制,而且也要更加尊重传统与习俗。

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城市管理的手段以及工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正确的决策依赖于科学的思维方式与预测方法,良好的治理也要依靠信息的大量获取。

数字城市、电子政务的运用已经逐步地使城市政府功能强化,并且加速了城市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城市作为一个“人群运动”的综合社区,其诸系统要素错综复杂。

因此,现代城市需要被当作一个系统来进行管理,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并实现优化。

对现代城市的大量信息,只有经过系统分析归纳,才能使管理有序化,决策科学化。

城市管理的市场化就是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

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自身是一个“经济人”,要追求自身利益的优化;另一方面政府对变化的反应可能不够敏捷。

因此,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市场化导向,许多事情政府已经交给营利性部门。

6、

(1)城市政府作为权力的主要载体,由城市选民选举产生,因此政府必须满足选民的要求。

然而政府可以动用的资源非常有限,不能单独完成增加就业、完善设施等任务,所以政府必须寻求与市场力的合作。

(2)企业、资本的所有者作为市场力的主要承载者,其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

他们趋向于同政府合作,但前提是政府要采取各种方式吸引企业,如减免企业税收,低价提供建设土地,简化建设审批手续,修改、简化规划条例等。

这样,政府与企业就形成了“权钱政体”。

这一联盟要受到来自社会力的制约。

(3)在特定的情况下,政府也要谋求与社会力的合作,从而抑制大企业意志的膨胀或者向中央政府施加压力,获得补贴与各种支持。

这样就形成了“权力与社会力政体”,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争夺国际资本和投资项目是在全球舞台上进行的。

由于国际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地方政府和一城一地的市民在和市场力谈判时的筹码越来越少,甚至国家政府的影响力也在下降。

如果政府真的和社会力结成同盟,坚持要求大企业做出让步,则大企业完全可能会投资到别的城市甚至别的国家”。

因此,这一联盟要因时、因情势发挥作用。

7、

(1)市建制体制,市建制,实际上是国家为了便于对城市地区的管理而设置的一级政权机构,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研究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前提。

(2)市政府构成体制,包括城市国家政权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3)市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市行政领导体制(如市长负责制、委员会制等)、市行政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的有机结合体、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与本级政府与上级对口业务部门的权责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等。

(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也称市权力系统权责关系,即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系统中,政府、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定位。

8、

(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

(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9、

(1)采取理性途径方式处理问题,在设定政策目标及阐明政策议题时特别强调战略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2)重新设计组织结构,使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分离,并且对服务的传输都必须加入一个赋予责任的行政单位;(3)改变组织结构,促进官僚体制更为扁平化,授权给管理人员,以利绩效目标的实现;(4)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5)改变现行政策,使公共组织能被传统服务价值所支配的文化中,转换成“新公共服务模式”,强调与市场及企业价值相结合的文化;(6)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淡化集体主义的色彩而采取个人主义的途径,包括寻求动员员工的支持和承诺,来持续地进行结构与组织的变革;(7)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织,并发展一种将大众视为顾客、消费者及市民的“公共服务导向”,公共服务不再由专业的供给者来支配,而是以回应人民真正的需求来提供公共服务;(8)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10、

(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该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内容,来决定公共服务的供应模式和供应主体。

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发生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城市管理同样在政府公共管理中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决定必须引入多元化主体共治,以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发挥不同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政府可以将一部分职能授权给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部门或个人,与之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时加强公众参与,实现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

城市政府在职能上要实现从“划桨人”到“掌舵人”的转变,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

城市政府更应将其职能集中在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等工作上,而把非纯公共物品生产的具体职能让渡给企业和半行政性的机构。

如政府可以通过与私人企业签订生产合同、授予经营权、BOT、TOT等多种形式,与私人企业建立伙伴关系,采用市场机制,将部分业务让渡出去,而政府则集中主要力量做好总体的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工作。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新公共管理主张从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政府公共部门可以利用私营部门采用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

对城市管理来说,在城市政府内部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将刺激政府提供更有效率的管理。

11、

(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城市公共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如公路、桥梁、航标灯等,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服务,如法律、政策、消防等;不仅包括以政府为主要供给主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地铁、下水道等公用设施,还包括其他主体也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如城市文化氛围的塑造、城市清洁环境的维护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里每一个住民都可能成为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

然而,城市某些公共产品的供给面临着典型的囚徒困境问题。

例如一项需要住民出资的公共事业,倘若住民愿意共同出资,所有人的福利都会增加。

然而,每个人都会以囚徒博弈的方式思考:

若某个住民不出资而由他人出资,则该住民可以免费享受他人提供的公共产品;反过来,若该住民出资而他人不出资,该住民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该住民理性的最优选择是不出资,当所有人都形成同质性思考方式时,囚徒困境便出现了。

这种搭便车式的囚徒博弈纳什均衡使得公共产品供给出现短缺、公共福利无法提高。

(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以传统科层体制为主建立起来的城市管理体系,管理的纵向层级设置过多,横向部门权责不明,其中横向部门之间的管理往往会出现囚徒博弈的困境。

由于权力分野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科学的协调与交流手段,合作意识不强,部门竞争激烈,管理实务在有利可图时集体争夺、一拥而上,在责任承担时集体缺位、相互推诿。

城市公共管理体系效率和价值消失殆尽。

(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城市间、区域间的竞争突出表现在对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竞争上。

出于对自身利益考虑,各城市发展城市经济时,往往只考虑可以使自己城市获得利益的方案,而忽视了对周围其他城市的影响。

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发展相似的产业,甚至某些相邻城市之间产业定位完全一致。

为吸引某些产业或厂商,各城市进行招商引资时,在税收政策、土地租金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最后的结果是单个厂商受益,而各个城市自身利益受损。

城市之间沟通交流少,难以搭建信任平台,合作意识不强,囚徒博弈的恶性竞争下自身利益受损的同时,也导致区域发展潜力有限、秩序混乱等问题。

12、

(1)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

(2)战略愿景,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3)重点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展又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显着优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领域的战略举措。

(4)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5)战略反馈,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过程,前一个阶段的战略措施的结果以及外围环境的变化,将形成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状态。

13、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即组织的共同构想;

(2)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3)组织结构扁平化;(4)组织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5)弹性化的组织结构;(6)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

14、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城市人工环境的建设,必然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已经到了不能再继续下去的程度。

在强调经济发展的时候,不应忘记经济发展目标是要为人类服务,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

城市规划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明确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所有城市规划师崇高的职责。

城市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确有一定的影响,但其间的关系,绝不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是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要求,都可以通过适用的规划技巧,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不足,合理使用土地、节约用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长远利益所在。

城市规划对于每项城市用地必须精打细算,在服从城市功能上的合理性、建设运行上的经济性的前提下,各项发展用地的选定要尽量使用荒地、劣地,少占或不占良田沃土。

在规划设计城市时,还应注意建设工程中和建成后的城市运行中节约能源及其他资源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达到和谐的必经之路。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保持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并使之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新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等,都是城市规划师的历史责任。

城市规划师在接受任何新技术的时候,必须以城市居民的利益为标准来决定新技术在城市中的运用。

我们要警惕那种认为只要依靠技术的不断进步,就可以解决一切城市问题的幻想。

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新技术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同时往往也带来许多新问题。

把科技进步和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统一起来,让城市成为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和谐载体,是城市规划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

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将成为21世纪最显着的变革。

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对全球的城市网络体系建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经济模式和城市景观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将继续下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的平衡,将不断成为城市规划的社会责任,基于公正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效率提升会成为一项全球策略。

城市规划还必须从实际出发,重视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历史传统,针对不同的规划设计对象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避免盲目抄袭、“千城一面”。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市是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

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创造条件。

在全球化的今天,城市规划更应为城市中所有的居民,不分种族、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收入状况,不分其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创造健康的城市社会生活。

坚持为全体城市居民服务,并且为弱势集团提供优先权,这是城市规划师的根本立场。

强调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和谐,重视区域中各城市之间居民生活的和谐,避免城市范围内社会空间的强烈分割和对抗。

城市中的老年化问题,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居民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问题,城市中残疾人和社会弱者的照顾问题,都应成为重要的课题,这些问题必须融入到城市规划师的设计中,并给予充分的重视。

15、

(1)效益原则。

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

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开发土地的经济价值,严格受市场调节。

规划很大程度上应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由市场引导,规划结果是适应这种引导的结果。

同时,土地利用涉及各方面利益,除经济目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须由国家立法、政府方针、政策来控制完成。

(3)动态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4)协调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16、

(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

多年来都强调政府要垄断土地供应,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只能通过农地转用、征用等手段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供应,而对城市存量土地,政府不仅不能垄断其供应,而且很难称其为一个供应者,存量土地虽然数量巨大,但政府掌握的份额却近于零。

这些土地基本上被原有的使用者所控制,在现行法律规定下,这些使用者可以通过补办出让手续转让土地,成为一个土地供应者,形成存量土地多头供地的局面。

(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

出让土地方式有拍卖、招标和协议三种。

采取不同的出让方式,地价水平不一。

拍卖、招标的价格更能够反映市场情况,协议价格往往偏低。

原因是管理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