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架豆栽培技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89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架豆栽培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架豆栽培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架豆栽培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架豆栽培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架豆栽培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精架豆栽培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精架豆栽培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精架豆栽培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架豆栽培技术.docx

《精架豆栽培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架豆栽培技术.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架豆栽培技术.docx

精架豆栽培技术

菜豆种植技术与主要病虫害防治

  

架豆, 为豆科作物。

以其产量高、抗病、抗热,豆荚少筋,肉厚,商品性好而深受消费者青睐。

我们凤县种植的架豆有架豆王、四季豆等品种,多为中熟、蔓生、一般株高2.5~3m。

生长旺盛,有4条侧枝,第一花穗着生在3-4节上,花白色,每穗花4-6朵,结荚3-5个。

荚长25-30cm,单株结荚65个左右,最高可达110个,鲜菜亩产2500kg。

从播种到采收嫩荚70天左右,采荚期一般40余天。

一、品种类型

根据其茎的生长习性不同,可分为蔓生种、半蔓生种和矮生种。

我们这里种植的为蔓生种,其蔓较长,需要搭架栽培,为无性生长类型,能陆续开花结实,有较长的采收期,产量较高。

主要品种有泰国架豆王、赤裕二号、双季白等。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温度

菜豆为喜温作物,生长适温为10-25℃。

花芽生长适温为20-25℃,低于15℃或高于27℃易产生不完全花,9℃以下不能分化花芽。

开花结荚适温为18-25℃,低于15℃或高于30℃都会影响结荚。

(二)、光照

菜豆属短日照植物,但除少数秋栽品种外,多数品种对短日照不严格,南北引种,春秋播种,均能正常开花结荚。

(三)、水分

菜豆喜湿润,不耐涝。

发芽期低温高湿易烂种,幼苗期土壤过湿易徒长,开花结荚期遇雨涝易落花落荚。

(四)、养分

对氮磷钾需要量为钾>氮>磷。

增施钾肥有利于促进生长和提高产量,前期适施氮肥可促进根瘤固氮,提高固氮能力。

矮生菜豆前期要施足氮肥,蔓生菜豆后期要注意增氮。

(五)、土壤

以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为好。

忌连作,喜中性至微酸性土壤。

三、栽培技术

(一)、品种选择

选用的地膜架菜豆种子无机械性损伤、无霉变、无病变、籽粒饱满种子,一般采用县上种子部门供应种子或上年新产提纯复壮种子,避免使用陈年种子和多年使用的自留种子。

推荐使用泰国架豆王、赤裕2号、特嫩1号、双季白等。

(二)、整地施肥、起垄覆膜

在种植前15天,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500kg(腐熟圈肥或沼液沼渣肥),磷肥50kg,结合整地深耕30cm施入(耙细整平地块后按垄距1.2米起垄)或按行距1.2m开沟施肥(直接在施肥行上起垄)。

垄高20cm,垄底宽80cm,垄间空地40cm。

垄面覆盖70cm宽,0.006mm厚地膜,将地膜由地头顺垄覆盖,地膜两边用土压实,保持垄面无土宽度50cm,每2m横压一条土带防风护膜。

(三)、规范播种

3月底~4月初当地地温稳定在10℃时就可以播种。

播种时采取膜边双行双株播种,即在垄上地膜两边沿地膜两边按株距27~30cm(每亩3700--4000穴)用点播器播种,每穴播种架豆种子2粒。

没有点播器时可用削尖的木棍在膜上打孔,每孔种2粒种子,用土覆盖膜孔,保温保墒。

 (四)、田间管理

1、及时放苗

播种后7-10天,进入出苗期,出苗后,每天早晨、下午到田间检查、巡视,及时放苗,防止烧苗。

特别在雨后,注意破除板结,确保一播全苗。

2、及时搭架

架豆属蔓生植物,其主茎可以长到2~2.5m,为避免架豆互相荫蔽,在植株伸蔓时搭架。

采用“人”字架,架高2.5m,每穴插一根架杆,两行四穴绑成一架,每架之间用横杆连接,起到固定支撑作用,增强抗风能力,以防倒架,有利于保花保荚。

3、追肥

采取“轻施苗肥,花前酌施,花后勤施,盛荚期重施”的原则,即花期前少施,初荚期多施,盛荚期重施,结合施肥叶面喷肥和灌根调节土壤水分含量。

施肥以沼液等有机肥施用为重点,少量施用微肥和磷肥,不施其他化肥。

4、湿度管理及杂草防除

干旱或雨水过多会引起落花落荚,须注意浇水及排除田间积水。

整个生长期应及时拔除病株和杂草,防止病虫害蔓延。

(五)、病虫害防治

 架豆病虫害较多,病害有锈病、炭疽病、细菌性疫病、灰霉病、根腐病、枯萎病等病害。

虫害有美洲斑潜蝇、豆荚螟、豆荚野螟、银纹夜蛾、斜纹夜蛾等,还有刺吸汁液的蚜虫、叶螨、多种蓟马。

在苗期还可遭受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的危害。

发生较为严重的有锈病、炭疽病、细菌性疫病和美洲斑潜蝇、豆荚螟以及地下害虫。

主要病害

1、锈病

(1)症状:

初发时,在叶背呈黄白色小点,后中央凸起,变成黄褐色有黄晕小疱斑点,表皮破裂后散发红褐色粉末叶面褪绿,后期产生黑褐色凸斑,表皮破裂后散发出黑褐色粉末。

(2)发病规律及条件:

结荚期遇到高湿、昼夜温差大易流行。

诱发豆类锈病的主要因素是高温和高湿。

寄主表皮上的水滴是锈病菌萌发和侵入的必要条件,故早晚重露、多雾最易诱发本病。

此外,种植地低洼和排水不良或种植过密、通风不良等发病也重。

品种抗病性有差异,蔓生品种易感病。

(3)防治:

第一、清洁田园,加强肥水管理,适当密植,棚室栽培尤应注意通风降温。

收获后即时清除并销毁病残体,减少初侵染菌源。

第二、选用抗病品种。

第三、按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要求,及早喷药预防控病。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应即选喷下列药剂:

(1)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2)20%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

(3)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1500~2000倍液。

(4)40%多硫悬浮剂350-400倍液。

根据田间病情和天气条件可隔7~15天喷一次,连续喷2~4次。

2、炭疽病

(1)发生时期:

整个生育期。

(2)发生部位:

叶、茎、豆荚、种子均可感病。

(3)症状:

菜豆炭疽病,幼苗发病,子叶上出现红褐色近圆形病斑,凹陷成溃疡状。

幼茎上生锈色小斑点,后扩大成短条锈斑,常使幼苗折倒枯死。

成株发病,叶片上病斑多沿叶脉发生,成黑褐色多角形小斑点,扩大至全叶后,叶片萎蔫。

茎上病斑红褐色,稍凹陷,呈圆形或椭圆形,外缘有黑色轮纹,龟裂。

潮湿时病斑上产生浅红色粘状物。

果荚染病,上生褐色小点,可扩大至直径1厘米的大圆形病斑,中心黑褐色,边缘淡褐色至粉红色,稍凹陷,易腐烂。

(4)发病条件:

低温( 14~17 ℃) 、高湿( 接近 100% ) 是发病的适宜条件。

(5)防治:

第一、选播无病种子和搞好种子处理。

第二、加强田间管理,改进栽培技术。

第三、实施药剂防治,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喷药。

常用药剂如下: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一般隔5~7天喷1次药,连喷2~3次。

喷药要周到,应特别注意叶背面,喷药后遇雨应及时补喷。

3、细菌性疫病

 又称火烧病、叶烧病,是菜豆的常见病害,除危害菜豆外,也可浸染豇豆等。

细菌性疫病主要侵染叶、茎蔓、豆荚和种子。

症状:

幼苗出土后,子叶呈红褐色溃疡状。

叶片染病,初生暗绿色油浸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变褐色,干枯变薄,半透明状,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干燥时易破裂。

严重时病斑相连,全叶枯干,似火烧一样,病叶一般不脱落。

高湿高温时,病叶可凋萎变黑。

茎上染病,病斑红褐色,稍凹陷,长条形龟裂。

豆荚上初生油浸状斑马点,扩大后不规则形,红色,有的带紫色,最终变为褐色。

病斑中央凹陷,斑面常有淡黄色的菌脓。

防治:

1、选用无病种子播种。

2、与非豆科蔬菜行2年以上的轮作。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和防治害虫。

3、如果已经开始发病,其主要用药如下:

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1:

1:

200波尔多液等,7天喷1次,以上药剂交替使用,连喷2至3次。

4、枯萎病

症状:

一般花期开始发病,病害由茎基迅速向上发展,引起茎一侧或全茎变为暗褐色,凹陷,茎维管束变色。

病叶叶脉变褐,叶肉发黄,继而全叶干枯或脱落。

病株根变色,侧根少。

植株结荚显著减少,豆荚背部及腹缝合线变黄褐色,全株渐枯死。

急性发病时,病害由茎基向上急剧发展,引起整株青枯。

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2、种子消毒:

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3、与白菜类、葱蒜类实行3-4年轮作,不与豇豆等连作。

4、高垄栽培,注意排水。

5、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开始药剂灌根,选用的药剂有: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株灌250毫升,每10天1次,连续灌根2~3次。

5、根腐病

 症状:

一般从复叶出现后开始发病,植株表现明显矮小,开花结荚后,症状逐渐明显,植株下部叶片枯黄,叶片边缘枯萎,但不脱落,植株易拔除。

主根上部、茎地下部变褐色或黑色,病部稍凹陷,有时开裂。

纵剖病根,维管束呈红褐色。

主根全部染病后,地上茎叶萎蔫枯死。

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

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播种时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进行种子消毒(药量为种子量的0.2%)。

2、实行2~3年轮作、深翻改土。

3、已经开始发病的,其主要用药如下:

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0%超微多菌灵500倍液,50%扑海因1000倍液,70%敌克松1000倍液,以上药液交替使用,每7~10天一次,连喷2~3次,喷药时注意细致喷洒根部、茎基部、地面。

主要虫害

1、地下害虫

架豆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金龟子、蝼蛄、金针虫和地老虎等。

防治方法:

 

(1)选用包衣种子。

(2)用毒死蜱、敌百虫等处理土壤。

(毒土法) (3)用炒香的豆饼、油渣混合敌百虫等制成毒饵,诱杀地下害虫。

(毒饵法)(4)除草灭虫。

在春播作物出苗前或地老虎1~2龄幼虫盛发期,及时铲除田间杂草,减少幼虫早期食料。

将杂草深埋或运出田外沤肥,消除产卵寄主。

2、豆荚螟

(1)危害习性:

一年发生2~3代,第1代幼虫发生在6月中、下旬,初孵幼虫常隐藏于花中取食,并导致落花,幼虫在落花中继续取食为害。

虫龄稍大后爬出,转移至豆荚为害。

(2)越冬:

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表土下5~6厘米处结茧越冬。

(3)防治措施:

一是控制种植密度,密度不宜太大。

二是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摘除被害荚果和叶片,以减少虫源。

三是在卵期或初孵期(6月初)于傍晚用药喷洒。

可用复方荚虫菌粉剂500倍液、抑太保乳油1500倍液、40%氰戊菊酯6000倍液,或80%敌敌畏800倍液喷洒,隔7~10天喷1次。

*幼虫一旦蛀入豆荚,药剂防治效果大大下降。

一是药剂难以接触虫体,二是虫龄高了以后,其抗药性随之增强。

3、斑潜蝇

 斑潜蝇是一种极小的蝇类,成虫灰黑色,体长1.3-2.3毫米。

成、幼虫均可为害。

雌成虫飞翔把植物叶片刺伤,进行取食和产卵,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叶绿素被破坏,使叶片的功能丧失, 植物产量降低,商品性状变差。

幼虫成熟后脱叶化蛹。

8-9月份为盛发期。

防治:

 一是在害虫发生高峰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整枝打杈,摘除有虫枝叶,脚叶,以减少田间虫源;二是可用40%七星乳油600-800倍液,或90%巴丹可溶性粉剂2000倍液,于发生高峰期每5-7天施药1次,连续施3次。

可取得明显的效果。

(六)、适时采收

嫩荚充分长大,种子刚开始膨大,腹线还没有凸起时为采收期。

一般6月上旬采收,每天2天采收1次,采收时选色泽一致、无病虫斑点的豆荚,至下而上进行。

 四、几点体会

(一)合理安排茬口

种植架豆的田块,前茬作物宜为粮食作物、瓜类等,不能为豆科作物。

(二)轮作倒茬是关键

架豆忌连作,种植菜豆的地块应与玉米、瓜类等蔬菜轮作,这样能有效减轻病虫害发生。

(三)科学施肥

架豆在苗期喜肥,应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注意追肥,开花后,在不脱肥的情况下,不要追施氮肥,以免生长过旺,影响结荚。

(四)适时摘叶

在架豆结荚期,如发现植株生长过旺,出现较大叶片,可结合采收和摘除病叶去除大叶片,促进架豆生殖生长,提高产量。

(五)收获后管理

架豆收获后,要及时拔杆,完全清理茎秆枝叶并带离地块焚烧或深埋,以彻底清除病原,防止传染到下一季作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