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384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编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编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编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编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精编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精编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精编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精编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精编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精编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docx

《精编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编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docx

精编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

第四单元  长方体

(二)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体积与容积(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了解体积和容积,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2、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探究并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两个量杯、土豆、红薯、水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能够观察教室的物体,哪些物体比较大?

哪些物体比较小?

哪些容器放东西多?

哪些容器放东西少?

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

二、讲授新课:

1、感受和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师出示土豆和红薯让学生比较一下哪个大一些?

教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测出土豆和红薯的体积?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各自得想法。

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同学们设计的最佳方案。

让学生分组分小组测一测土豆和红薯的体积。

(注意:

量杯里的水一定要完全能够浸泡土豆和红薯。

教师提问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2、比较物体的容积。

教师出示一个量杯和一个水槽,并问学生哪个装水装的多一些?

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

3、感受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个方案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验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三、课堂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42页的课后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体积和容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体积与容积

体积:

物体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

容纳物体的大小

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体积大不一定容积大;容积大一定体积大。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教材第38~40页)

教学目标:

1、了解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的建立体积的空间观念;初步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准备: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

那么体积单位是什么呢?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教具学生观察后让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物体的大小。

教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记住他大小,然后交流各自得想法。

说出: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厘米3,记作1cm3。

让学生说出周围大约是1厘米3的物体

说出: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3,让学生说出周围大约是1分米3的物体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米3,记作1m3。

2、学生制作体积单位。

(1)用橡皮泥切出一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2)用硬纸板做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3)用米尺在墙角出搭出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3、说一说:

那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把体积单位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意义。

4、教学体积与容积的关系,讲明,从里面两量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的容积是1dm3,可以容纳1升的溶液。

1升=1分米3        1L=1dm3

1毫升=1厘米3      1ML=1cm3

三、课堂练习

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在进行交流,特别是读法的交流。

第2题: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体积,增强学生对体积、容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

第3题:

利用升、毫升之间的换算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先统一单位,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cm3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3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体积

(1)(教材第41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多个、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二、探索新知: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三、填写46页表格可以发现。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 a×b×h

由此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四、课堂练习

根据上面学的公式填写下面表格

长方体

底面积(cm2)

10

25

 

9

高(cm)

8

6

7

体积(cm3)

105

37.8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1)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由此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体积

(2)(教材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多个、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个同学起来说一下?

多让几个同学回答。

二、教学新知:

1、让学生摆出第1题的图形先让学生数出图形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再用公式计算出结果进行验证。

2、第2题让学生利用计算公式计算体积。

(1)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

(2)一个正方体,棱长是6分米。

(3)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7厘米。

(4)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第4题:

首先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理解题意,再计算。

4、第5题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长方体截成一个体积最大的正方体,必须知道棱长是最短一条边,即:

3×3×3=27(立方厘米)

5、第7题:

计算结果是立方分米必须换算成容积单位。

三、课堂练习:

教科书49页第6、8题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2)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v=S×h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的换算(教材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哪个同学起来说一下体积单位有哪些?

引出体积单位。

二、教学新知:

1、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教具摆出正方体。

1排摆10个,每层正好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

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10层。

即1分米3=1000厘米3,1升=1000毫升。

2、用以上方式教学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即体积为1米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1000分米3,1m3=1000dm3。

3、填一填表格,比一比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单位

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长度

米、(  )、厘米

10

面积

米2、(  )、厘米2

 

体积

米3、(  )厘米3

 

4、课堂练习

(1)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选几道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与过程。

(2)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分析、比较从而解决问题。

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

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3)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

体积是60×50×40=120000(立方厘米)

(4)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

50×20×1.5=1500(立方米)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1分米3=1000厘米3

1升=1000毫升3

1米3=1000分米3

1m3=1000dm3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有趣的测量(教材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水槽、水、不规则石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那么不规则物体体积怎么测量呢?

引入课题。

二、教学新知:

(1)为了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际测量。

方案一:

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

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

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

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三、课堂练习

1、试一试第1题:

2、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

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四、课后练习:

基础训练第49页1——3题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有什么提高?

板书设计: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长方体

(二)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