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8941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docx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同问题3)

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科学发展的动力书本)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

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具体P96)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答:

三者之前的辩证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三者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另一方面,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是变化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最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重要标志、核心。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古代自然哲学家们以在古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它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近代自然哲学家们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但是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它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实现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它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界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传统。

(2)它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前提、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它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将本原归于物体而不是物质。

把自然界和人都看做机器,并把人排斥在自然界之外,割裂其固有联系;以机械运动穷尽物质的所有运动,抹杀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用量的差异说明一切质的差异,用物质的量规定质,忽视了质和量的辩证关系。

(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

它主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遵循因果规律,提倡关于自然界的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还是没有摆脱神学的自然观。

(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

它主张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虽然在个别问题上胜过朴素唯物主义,但对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理解却低于朴素唯物主义。

(4)它取消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意识之存在。

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来自上帝。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被恩格斯称为陈腐的、僵化的、保守的、低于希腊古代的自然观,它以后被康德“星云假说”等自然科学的发现连续地打开缺口,最后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答: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的总的观点。

它的意义和作用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及其系统性,强调自然界系统的循环演化性,强调自然界系统结构中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

(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

(4)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主张人与自然界的价值关系是一个系统关系,摆脱了传统价值观念的舒服,达到了人与自然界价值关系的辩证认识。

(5)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主张人和自然界的时间关系是一个系统关系,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和价值观之间的辩证统一。

(二)人工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的总的观点。

它的意义和作用有:

(1)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

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

(2)实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价值论的统一。

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有助于实现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统一。

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三)生态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的总的观点。

它的意义和作用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生态自然观强调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内的人类主题论,追求任何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前提。

(3)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

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四)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

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

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致命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同问题3)

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的基础和方法论的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着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

(2)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

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

(3)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态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它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

(2)生态文明是指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它有助于实现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持续、健康得搞好现代化建设,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3)生态自然观强调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问题补充:

人类对生态危机的反思

人口问题实质上是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矛盾(即生态承载力问题),人口不可能无限增长,地球的容量是有限的。

这个矛盾人类可以通过自觉控制出生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环境容量的方式加以解决。

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实质上是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和人工环境之间的矛盾。

人工自然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

创造生态产业(人类生产生态化)将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生态产业的建立将大大缓解人工环境、人工自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最佳选择。

生态危机是社会异化的产物,可以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制度安排来解决。

由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念转变为全面的发展观念。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1)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基础。

18、19世纪,天文学、滴血、物理学、化学、借坡下驴、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2)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关外,海域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密切相关。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洗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呃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技术史、工艺史、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上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况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2)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3)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是融入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

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并用以指导我们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情况以及科学研究。

科学技术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无产阶级革命者都十分关注和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他们在创立、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深入研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

(4)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者对科学技术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及其社会功能的哲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呢,是指导我们制定科技政策,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等的思想和理论。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

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1)科学与技术一体化是当代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指科学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并且向技术转化的速度愈来愈快;同时技术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含量愈来愈高。

科学与技术衔接后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致融合成连续的整体。

一、科学与技术产生的时间距离越来越短,即科学向技术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二、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一方面,技术比过去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的发展与应用的水平,另一方面,科学在很大程度也依赖于技术的状况与需要。

三、在生产的目的下,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了。

人们研究科学,发明新的技术,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即不论是科学还是技术,最后都要落脚于生产这一目的。

因而在生产的目的下,科学与技术正在融为一体。

四、在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下,科学与技术统一起来了。

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和行为是造成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原因之一。

当然,科学技术化并不是科学完全化为技术,技术科学化也不是技术完全化为科学,科学和技术一体化更不是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

我们既要看到以“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科学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同时又要看到科学和技术本身的区别和相对独立性。

(2)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一、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

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二、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

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1)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

)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2)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3)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

为了生存发展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创造,发明各种技术。

同时,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落后的文化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形式。

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

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

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

恩格斯指出对于现今的自然科学来说,辩证法恰好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就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渗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我具体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理论要素就是分析与综合相互映照、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

答: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

分析与综合、归纳与研一、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

(1)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形成辩证思维,构成了认识事物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人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维方式与阶段。

分析与综合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

(2)归纳与演绎有机结合构成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两者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

(3)从抽象到具体就是把抽象的、内容贫乏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内容的过程。

从抽象到具体要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第二次,从科学的思维抽象逐步使抽象的理论上升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的思维具体的过程,是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再返回科学实践,赋予理论具体内容的过程。

从抽象到具体:

公理化

(4)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是辩证思维方法之一,要求对事物历史过程的考察与对事物内部逻辑的分析有机地结合:

逻辑的分析以历史考察为基础,历史考察以逻辑分析为依据。

它是构建科学技术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的规定性或原则。

科技的历史实践是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确定逻辑思维的任务和方向,并且感性经验可以逐步深化和发展逻辑思维。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答:

创新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不竭动力和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