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712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11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法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活法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活法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活法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活法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活法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0页
《活法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0页
《活法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0页
《活法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0页
《活法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0页
《活法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0页
《活法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0页
《活法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0页
《活法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0页
《活法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0页
《活法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0页
《活法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0页
《活法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0页
《活法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0页
《活法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活法三》.docx

《《活法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法三》.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活法三》.docx

《活法三》

《活法三》

寻找你自己的人生王道

[日]稻盛和夫(KazuoInamori)著

蔡越先译

曹岫云审校

 

推荐序

无私——西乡和稻盛共有的精神境界

东方出版社委托我审核本书的翻译稿。

一边重读原文一边要斟酌译文的每一句话,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看稻盛和夫如何描述西乡隆盛,审译过程中时时引发我的感动和感悟。

趁出版社希望我写导读之际,我把重读此文时的感想记录如下。

西乡隆盛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元勋,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又是稻盛和夫出身地鹿儿岛的同乡前辈。

稻盛从小就敬仰他,爱戴他,把他看作心目中的大英雄。

稻盛创立京瓷不久,就把西乡的格言“敬天爱人”奉作社训,挂在办公室里。

你若请稻盛题字,他多半就写下“敬天爱人”这四个字。

我2005年去日本横滨参加盛和塾第13届全国大会,面对1891名企业家塾生,稻盛演讲的中心就是“西乡南洲翁遗训”。

而在本书中,稻盛更是详尽地解读了西乡人生和西乡遗训中宝贵的思想。

西乡身处日本明治维新这一历史大变革的激流之中,他的人生波澜万丈,他的故事跌宕起伏。

维新革命发动之前,因为不忍眼见同志孤身遇害,他竟毅然与这位同志携手投江自尽。

他率领的新政府官兵战胜封建割据的庄内藩,当敌军投降时,为了体恤对方的尊严,他竟命令胜者卸械,允许败者佩刀,造出旷世未闻的入城奇观。

维新运动大功初成,看到一起革命的同志开始建豪宅、穿华服、纳美妾,他痛心疾首。

他的热血弟子不满新政府的腐败,贸然起义。

他明知此事不可为,明知起义毫无胜算,但当他得知事态的发展已势不可挡时,他甘领“逆贼之首”的罪名,不借与充满正义感但缺乏谋略的弟子们同归于尽。

西乡的人生信条,最突出的就是“无私”二字。

本书第一章标题即为“无私”。

西乡遗训第一条就讲“无私”。

稻盛说西乡遗训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透出的精神,无非就是“无私”。

因为“无私”,所以关键时刻他勇于担当责任。

当维新志士们围绕维新大政争论不休时,西乡一言九鼎:

“讨论完毕。

虽有异议,但若不断然实行此项改革则日本毫无来来可言。

其后倘有意外,全部责任皆由本人承担。

”全场为其勇气和迫力所慑服。

几天后改革旧体制的“废藩置县”的天皇敕令正式颁布。

当时的形势是,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如果维新失败,日本将陷入混乱,这样日本就很可能像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其他各国一样,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甚至沦落为欧美的殖民地。

因为“无私”,西乡不恋权力。

他一贯主张只要发现并认定德才超过自己的贤人,就应该立即将自己的职位相让。

而当西乡的的“遣韩论”提议一遭否决,不管自己“江户无血开城,断行废藩置县”以及以往的战功如何显赫,他即刻洁身引退,辞官归乡办学。

地位、名声、傣禄一概置之度外。

因为“无私”,他不但一生清廉俭朴,憎恶腐败,而且誓言“不为儿孙买美田”。

因为“无私”,西乡贯彻正道,终身不渝。

不管逆境还是顺境,不管失败还是成功,甚至淡看个人的生死,唯把贯彻正道视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并认为若不达到此种境界,心志就必然动摇,就不可能将正道贯彻始终。

西乡的一位友人将西乡比作一座“悬钟”,“轻敲则小,响重敲则大响。

说他愚,他是大愚;说他智,他乃大智也。

“无私”在许多精明人眼里是愚、大愚、愚不可及。

但正是“无私”才成就了无数英雄的丰功伟业。

“无私”就是人类最大的智慧。

人类的大智慧决不是什么三十六计、七十二变或别的什么名堂。

稻盛在接触西乡遗训之前,已经成功创建了京瓷公司,而且在经营实践中他已经感悟到一个组织只有将领导者的意志、观念灌注进去,它才有生命,才会生机勃勃。

当领导者只考虑私事时,组织的机能将会停滞,组织的生命将会萎缩。

但是如果全身心扑在事业上,扑在京瓷的经营上,自己的人生不是太单调、太枯燥了吗?

而且当时京瓷发展迅速,利润已经非常可观,而稻盛的工资却比一般干部高不了多少,他内心也有不平衡:

“是我的技术为企业创业打下了基础;是我日以继夜忘我工作,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是我的才能给公司带来了成功,我获取与贡献相对应的报酬,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正当他矛盾烦恼时,读到西乡遗训,犹如醍醐灌顶、当头棒喝,并由此更坚定了他的“无私”经营的信念。

当京瓷公司股票上市时,他一反常规,放弃了让自己财富大幅增值的机会,选择发行新股,收益全部归公司所有。

他公开宣布放弃“世袭制”,并不让任何亲属进人企业经营高层。

至于后来他设立“京都赏”,创办“盛和塾”,更是实践“无私”理念的典范。

稻盛常说“螃蟹只会比照自己壳的大小挖洞”,就是说企业家只有不断向“无私”的境界迈进,“心底无私天地宽”,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做长久。

从这个意义上讲,稻盛创建的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就是“无私”的产物。

特别是稻盛在创建“日本第二电电”时,目的只有一个,非常鲜明,就是“降低国民的通信费用”,口号只有八个字,就是“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而正是这种高度的“无私”,才成就了他在完全陌生的领域很快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巨大成功。

领导者成大业,秘诀在哪里?

西乡一语道破:

“置自己的生命、名誉、地位、财产于不顾的人物,最难对付。

然而,领导者不达到这种无私的境界,最终难成大业。

稻盛把“无私”看作大大小小一切组织的领导者的首要条件。

上至国家,下至企业,任何组织,哪怕是一个非营利的小小的学术机构,领导者是否“无私”,往往决定了组织的死活、企业的盛衰乃至国家的兴亡。

他认为这是超越时代、超越国界、超越组织规模的普遍的真理。

回顾历史,再看看这个世界,看看我们周围的现实,我们就会明白西乡、稻盛他们说得多么有道理啊!

不仅是企业,而且人类几乎所有的危机,包括眼前这场空前的金融危机,无不是人的私心,特别是各种组织的领导者私心膨胀带来的结果。

西乡隆感是一位人格高尚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具备无私博爱的宽大胸怀,因而能够吸引包括敌方在内的许多崇拜者,成就了明治维新这样的伟业。

但他又是一位悲剧英雄,他有时过分地为“情义”所困,他身上缺乏另一位鹿儿岛出身的维新元勋大久保利通冷静务实、讲求规则、善于具体操作的特长,因而在组建新国家这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中难有作为。

稻盛和夫是成功的典范,他与西乡隆感所处时代环境不同、投身的事业不同,但是稻盛身上兼备了西乡火一般的“情义”和大久保冰一般的“理性”,即兼备了西乡的理想主义和大久保的现实主义两种素质,将这两者完美结合、并发挥到了极致。

因而稻盛的事业可谓一帆风顺,50年来几乎没有失败。

他不但赤手空拳创建了京瓷、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而且创立了表述企业经营和人生真理的“稻盛哲学”。

我相信“稻盛哲学”对社会的影响,不久将不亚于他创立的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最后,在本书中大家可以看到,无论西乡还是稻盛,他们的思想乃至文字表述方式,受中国古代典籍的影响都非常之深。

从个人修身养性到治国安民,他们竭力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并注重实践。

西乡之所以成为明治维新的功臣,稻盛之所以成为大企业家并在经营理论和人生哲学方面有重大建树,都与他们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包括学习、思考、实践中国文化的经典息息相关。

我想,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中国人认真想一想。

盛和企业经营哲学研究会会长

东方出版社稻盛和夫《活法》书系总顾问

曹岫云先生作推荐序

 

序言

为了提升人的品格

昔日,日本社会中随处可遇见品格高尚之人。

即使经济上不富裕,却品行高尚,绝不欺下媚上、独断专行,常与人为善。

那时,具备这样美德的日本人比比皆是。

由这些人们组成的集团,自然也具备高尚品格。

例如,在生产现场存在着这样一群人。

他们以自己制造出的产品能为客户喜爱为荣,即便不强制进行品质管理,也会全神贯注、精益求精,以保证产品的品质与外观都无可挑剔。

他们能生产出至善至美的高品质产品。

在出售商品的店铺里也同样如此。

即便初出茅庐的店员也会为满足顾客所需尽心尽力。

这样高质量的服务绝非缘自上司的命令抑或服务指南的规定,自然更不是为卖而卖。

这种行为实际是对他人体贴入微的“热心肠”的自然流露。

日本的企业正因为有这些品格高尚的人支撑,才实现了今日日本经济的发展。

然而,近些年,环顾世间,闻所来闻之恶劣事件层出不穷。

例如,食品虚假标签事件、隐瞒质量投诉案,做假账、内幕交易,诸如此类。

丑闻频传,从根本上否定了企业的社会道德责任。

政府机构也同样如此。

身为公仆本应为民奉献,然而从虚假投标到收受贿赂,这类无耻事件却屡见不鲜。

家庭中“弑父弑母案”、“弑子案”这些与人类尊严背道而驰的悲惨案件也接连发生。

每当翻阅报纸,屡次三番读到这类报道,不免黯然神伤。

“这个国家究竟要走向何方呢?

”持这种想法的应该不止我一人吧。

依我之见,这些社会现象皆可归因于日本人品格的下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60年间,日本人毅然从废墟中奋起,实现了奇迹般的经济发展。

物质生活是越来越富裕,但精神世界却急剧地趋向荒芜。

心灵的不断荒芜,正是日本人品格日趋恶化的体现。

并且,这也是导致现代日本社会混乱迷茫的真正原因。

追溯古今东西的历史,国家总是兴衰更替。

国民奋发图强,则国家发展进步;其后若国民滋生自满、自大之心,则国家日渐衰落。

如此循环往复,国家的兴衰与国民心态是一致的。

现在,每个日本人都应该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如何丰富精神世界。

换言之,如何唤回我们往昔美好而高尚的心灵。

不论年龄,若全体日本人都能重新提升自身品格、品性,那日本定能成为高品格国民之国,受到世界的赞赏,也能再次挺起胸膛。

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日本之再生。

每思考至此,我便想起昔日一位品格高尚的日本人,他的心灵异常高洁、充满慈爱。

他就是西乡隆盛。

正是西乡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让人回想起日本人原本“美好”与“高尚”的特质。

每当有人问我“谁是你认为值得尊敬的理想人物”时,立刻浮现于脑海之中的,便是西乡。

在激流涌动的幕末时期,为构建现代国家,多少志士仁人胸怀大志,激荡热情,挥洒热血。

然而,如此铸就的新政府,却不知从何时起,已经与西乡的期待背道而驰了。

曾经的志同道合者,作为明治维新的功臣在政府中就任要职,却开始居功自傲,或追求高官厚禄,或只知明哲保身。

他们果断参与明治维新,初衷并非为了享受个人的荣华富贵。

时任参议员首领要职的西乡,趁遣韩使节提议被否决之机立即辞官归乡,返回鹿儿岛,创办私立学校,将满腔热情倾注于青少年的教育。

私立学校的学生们,跟随西乡不断学习。

他们越深入了解世界局势与日本的实情,便越清楚地意识到:

“竟然不采用伟大的西乡老师的建议,新政府真是岂有此理!

于是,他们举起了反政府的鲜明旗帜。

不久,以该私立学校的学生为主力的不平士族起事,袭击了鹿儿岛的军工厂,夺取枪支弹药,击败熊本的守军后直驱北上。

此时,西乡正在大隈半岛的深山里牵狗狩猎。

听说学生们起事的消息后慨然长叹:

“不好了!

出大事了!

”然而,他知道事态已无法阻止。

“事已至此,别无他法,仅以己之躯相助吧。

”虽明知会失败,但出于对学生的同情,西乡与学生们一起投入战斗。

1877年9月24日,长达7个月之久的战争结束,西乡战死于鹿儿岛的城山。

享年49岁。

向新政府挥刃的西乡一时被明治政府当作叛军的首领。

然而,明治维新中,江户城无血开城,废藩置县的断然实行,都是西乡立下的汗马功劳。

这些不容磨灭的功绩,在西乡死后逐渐为人们所赞赏。

终于,1889年,随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而进行的大赦中,西乡恢复了应有的名誉。

西乡留下的真知灼见,经由庄内藩的有识之士之手,整理成《南洲翁遗训》,并于大赦翌年出版。

戊辰战争中追随幕府的庄内藩怎么会整理与他们敌对的西乡的遗训?

不少人对此抱有疑虑。

但是,由庄内藩的人们编选、出版“遗训集”,这件事正突现西乡的品格之高。

庄内藩与新政府军交战后全面败降。

通常这种状况下战败方都会被收缴军械。

然而,西乡却反其道而行,没收己方兵器,不携一刀一剑进入庄内藩。

其目的是为防范粗暴的武士可能出现的野蛮行径,但更多的则是对战败者的体恤与敬意。

获胜者自动卸下兵器,却允许败者携刀,此举让庄内藩的人们都惊讶万分。

其后,西乡下野归乡。

庄内藩的年轻武士们仰慕西乡的大度气量与高尚人格,前往鹿儿岛向他求教,这其中包括庄内藩主酒井忠笃。

这批庄内藩的武士中,有人突破阻挠,追随西乡从军西南之役,最后战死沙场。

受到西乡精神熏陶的庄内藩的人们,将学到的西乡的训诫编纂成册,留于后世。

这就是《南洲翁遗训》。

作为人间正道的普遍性真理

当下,为何向西乡的思想寻求答案?

明治政府中,西乡的卓越功绩之一是断然推行废藩置县政策。

戊辰之战中,德川幕府垮台,经过王政复古、版籍奉还等一系列举措,日本踏上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之路。

然而,掌握军事与征税权力的藩阀力量依然强大,日本社会并未彻底脱离幕藩的封建体制。

与此同时,以萨摩、长州两藩为中心的明治新政府也引起其他诸藩根深蒂固的反感。

而曾经的武士丧失了往日的特权与职位,他们之中也有人蠢蠢欲动。

这种状况下,倘若贸然行事,或许会再次挑起内战,从而招致欧美列强的介入。

某日,大久保利通、山县有朋等齐集木户孝允家商议。

然而各方意见始终相持不下,讨论停滞不前。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西乡终于开口了。

“讨论完毕。

虽有异议,但若不断然实行此项改革则日本毫无未来可言。

其后倘有意外,全部责任皆由本人承担。

此言既出,举座皆为其破釜沉舟的勇气与觉悟所动容。

数日后,清除旧体制、实行废藩置县的敕令颁布。

西乡本也是武士出身,曾经的萨摩藩主岛津齐彬对他恩深义重。

同时,他也极为尊崇身为武士的自豪感。

而将武士的栖身之所藩国这一社会形式、武士食俸禄这一社会体制亲手毁灭,将曾经的主君、同僚的生活彻底改变,西乡的心中做何感想?

大约也曾有过踌躇与犹豫吧。

那么,是什么激励了西乡呢?

那就是,必须将日本这个国家引向正途之“大义”,以及基于“大义”的“信念”。

这份信念激发了西乡的勇气。

这样的西乡在《南洲翁遗训》一书中,留下了真知灼见。

我在本书中提及的西乡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绝非只适用于幕末或明治初期的陈腐训言,在心灵日趋荒芜的现代社会,西乡的教诲更是熠熠生辉。

超凡脱俗的大度气量,出淤泥而不染,至公无私,西乡的人格魅力超越了时代,鲜明地指示着我们做人之本分。

我至今仍将《南洲翁遗训》置于案头,时时翻阅。

每每能从中汲取生活道路上的珍贵启示。

年纪愈长,经历愈多,从此书获取的教诲愈加铭刻于心。

这是因为,西乡直面人生之痛苦与烦恼,从不逃避,在此过程中孕育出了作为人间正道的普遍性真理。

我们日本人如今正需谨记西乡的生活方式、哲学、行为,由此开辟一个崭新的时代。

幕末的风云人物坂本龙马初次与西乡相逢后,对胜海舟讲述过他的印象:

“西乡这人,真是让人捉摸不透的家伙。

拿悬钟打比方吧,轻敲则小响,重敲则大响。

说他愚,他是大愚;说他智,他乃大智也。

我认为,此言亦可适用于《南洲翁遗训》。

翻阅此书,定会被西乡的珠玉之言深深触动。

笔者只企盼,受其影响而迈人不同凡响之“人生的王道”的读者,更多一人。

第一章无私

即使牺牲自我也要将精力集中于企业,这才是领导者的本分

任用人才的关键在于相信人的成长

越成功,越伟大,就越应谦恭行事

领导者应舍私利、断私欲、行正道

我邂逅西乡的遗训是京瓷创办约十几年后的事情。

公司急速成长,股票也顺利上市。

然而,我内心却仍徨惶不安,总是担忧,若经营判断出现重大失误,不知何时企业或许就会沦落至濒临破产的境地。

一旦破产,员工和他们的家人就会流落街头。

而且公司上市后又新增了对股东们的责任。

这些与公司休戚与共的人们,绝不能让他们受到牵累,基于这样的信念,我夜以继日、拼命工作。

某日,一位年长的先生来访。

询问后得知,他是山形县地方银行原行长,退居顾问后管理着传承西乡精神的“庄内南洲会”。

这位先生特意前来将《南洲翁遗训》相送于我。

那正是因公司的经营管理而奔波劳累、烦恼丛生的时期。

翻开从小敬爱的西乡的遗训集,书的内容便如磁石般紧紧吸引住我,从第一则开始读起来。

【遗训第一则】

立庙堂为大政,乃行天道,不可些许挟私。

秉公平,踏正道,广选贤人,举能者执政柄,即天意也。

是故,确乎贤能者,即让己职。

于国有勋然不堪任者而赏其官职,乃不善之最也。

适者授官,功者赏禄,方惜才也。

然,《尚书·仲虺之诰》有云:

“德懋懋官,功懋懋赏”,德官相适,功赏相应,即此意乎?

闻此言,翁欣然应之。

【译文】

在政府中执国家之政是行天地自然之道。

行事不应挟半点私心。

所以不论何事都该秉持公平,依循正道,广举贤明之人,让能忠实履行职务者执掌政权,方为天意,换言之,就是遵循神灵的旨意。

所以,若有真正贤明且适任之人,应该立即将自己的职位相让。

由此而言,不论于国家有何等功勋,若将官职授予不胜任者以表彰其功绩,此为最大的不善。

翁道:

“应慎重选择适任之人授其官职,有功绩之人则赏其俸禄,乃借才之举也。

”那么,《尚书》(中国最早的古典文献,亦称书经)《仲虺(商汤王的贤相)之诰(任命官员的文书)》中有言“德高者升官位,功多者厚褒赏”,这句话的意思是否指德行与官位相适配,功绩与褒赏相对应,听到有人这么问,翁大喜,回答道:

“正如此言。

这是《南洲翁遗训》开篇第一则。

对于身为组织之长的领导者而言,应该将此视为自己行动的指针。

西乡虽然言及政治,但大中小型企业的经营者,甚至不论多么微不足道的机构的领导者,凡位于人上者均应有此觉悟。

西乡彻底否定了利己思想,认为领导者绝不可挟半点私心。

读到此处,只觉当头棒喝。

因为到那时为止,我还未能完全抛却私心。

如前所述,当时已实现了京瓷公司的上市,企业仍在不断顺利发展壮大。

然而作为经营者,我与创业时并无分别,仍是个只知努力工作的“拼命三郎”,完全没有属于个人的时间,昼夜不分,废寝忘食。

当时我开始有了如下的思考:

所谓组织,原本并非活物,只有把经营者的意志、观念注入其中,才宛如活物般生气勃勃起来——向组织中注人生命正是位于领导地位的社长的本分。

那么,作为社长的自己在思考京瓷时,京瓷这一组织便具有了生命。

而当自己的思维回到个人,考虑自己的事情时,京瓷这一组织就难以发挥它的机能了。

若果真如此,那作为经营者岂不是必须每天24小时一刻不停地专注于公司事务,完全将个人置之度外吗?

这就是我的人生吗?

当时年龄正奔往不惑之年的我矛盾烦恼,翻来复去自问自答。

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充足时间,那好歹来世间一遭,如何能享受到完美的人生?

然而,身为社长,担负着诸多公司员工的人生憧憬,因而必须尽量消除作为个人的自我,必须以社长这一公众人物的意识,用更多的时间来投入工作。

一番深思苦索之后,我开始认识到,即使牺牲自我,也要将精力集中于公司,这才是领导者的本分。

恰好此时,我读到了《南洲翁遗训》中的这一节。

“果不其然!

”我如同获得了西乡的首肯,备受鼓舞。

作为领导者,基本上应摆脱个人的立场,不允许挟丝毫私心。

当领导者的私心暴露时,组织机构就岌岌可危矣。

常念公司之事,愿意自我牺牲,若非如此,则不能成为领导者。

理解了西乡的教诲,我对这一点更加深信不疑。

之后疑虑全消,义无反顾将自己整个人生投入于公司经营之中。

而有此番领悟后,我内心又发誓绝不将职位传于子孙,并向众人公开表明心意。

社会上的中小企业中多半职位世袭,也有人热心劝我这么做。

然而,我心意已决,要依循西乡所言,秉公无私,依循正道,“绝不将职位传于自己的血亲”,且“尽力不让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进入公司的经营层。

贯彻“无私”要达到这样的程度,貌似冷酷无情,然而,位于众多人之上的领导者,为了顺利统率一个集团,无论如何必须具备“无私”这一领导者的重要素质,并时刻明鉴,严格自律。

成功后骄傲自大——当今经营者之通病

现今年轻的经营者,他们开办风险企业,发挥才干,获得成功,并实现企业上市。

之后便立即将自己所持股份悉数抛出,以获巨额财富。

例如,才刚三十岁出头,便已幸运地实现企业上市,从而数百亿日元的巨额资产收人囊中。

然而,获如此巨大成功之人不久已风光不再。

近些年,我们目睹了不少这样的实例。

那是因为成功纵容了私心的滋长,点燃了没落的导火线。

1971年,正值京瓷公司上市之际,我进行了此番思考。

创业以来,京瓷不断顺利发展壮大,于是几家证券公司来访,商议上市一事。

据他们解释,公司上市有两种方式。

其一为将创业者所持股份在市场发售,另一种为发售新股。

前者上市的红利归创业者个人,后者则归公司所有。

某证券公司的人士强烈推荐前一种方式,认为可回报创业辛劳。

然而,这却与我的观点不合,所以我并未与这类证券公司合作,并且选择了第二种方式,发行新股,不曾卖出一份自己名下股份,而上市后所得的全部资金一概入企业账目。

此后,京瓷公司资金更加雄厚,经营基础更加稳固。

同时,以此雄厚资金为基础,开始了新一轮投资,让事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现今的经营者一旦实现上市,多数人会立即卖出自己所持股份,获得大量增值收益,这种做法似乎无可厚非。

然而,其结果,经营者个人自然愈加富裕,企业财务却丝毫未见增强,更难以确保开创新业的投资资金,从而会错失上市后企业的第二次成长。

这类事情并非仅仅发生在企业界。

那些声称为民众利益而勇闯国家考试难关的官僚们,汲汲于升官,发迹之后却只顾自己所属部门的利益,以至凡事都以保全自我为优先。

而打着清正廉洁旗号的政治家们,几番竞选当选后,不知不觉也为争权夺利而腐化变质。

甚至,本应潜心钻研的学者,研究出成果后也开始自以为是,变得俗不可耐。

越成功,越伟大就越应谦恭行事。

并且,应率先做出自我牺牲,以做表率。

若无承担最大损失的勇气,如何能成为领导者?

无自我牺牲勇气之人若居高位,是位于其下者之不幸。

遗撼的是,综观当下日本,持有“无私”精神的领导者实在屈指可数。

这正是现代日本社会陷入混乱迷茫之一大重要因素。

现在,亟需拥有杰出人格、出众品行之人,就是为社会、为世人尽力,即使付出自我牺牲也在所不惜的、“无私”的领导者。

这是超越时代、超越组织规模的普遍的真理。

不论西乡生活的明治维新时代或是我们当下的现代社会,甚而微如NPO(非营利组织)之类的小型机构,对领导者的要求也毫无二致——第一条件即为“无私”。

西乡一贯主张“无私”这一理念。

排斥私心,对于领导者来说这是首要条件。

这一点西乡在整本“遗训集”中都在谆谆阐述。

把西乡的全部思想都归结于“无私”这一点,这么说也不为过。

任用人才的关键在于相信人的成长

遗训第一则中,西乡还论道:

“于国有勋然不堪任者而赏其官职,乃不善之最也。

翁曰:

‘适者授官,功者赏禄,方惜才也’。

明治维新这场革命的成功,是依靠长州藩和萨摩藩作为主力的,维新的功臣自然在新政府中就任要职。

然而萨摩藩本就被揶揄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风,家族中倘一人有所成,亲属血缘者便都随之平步青云。

这一习气也被带入了新政府。

如此人事任用方式畅行无阻,定会有力不胜任者居于要位。

这样公私不分的人事安排于国家有何益处?

有何等脸面向维新革命中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交待?

“功者有禄,德者任官”这正是维新革命先锋西乡的痛切悲叹与深切呼吁。

此言就是用人的真谛,同样适用于企业经营。

企业规模尚小时,未能集结合适人才。

而随着公司规模的壮大,经营者也愈加求贤若渴。

此时,便面临两种方案。

其一,厚待与自己一起创业、同甘共苦的元老们。

随着公司发展壮大,将他们提升为理事或副社长。

此番做法在营业额约一亿日元规模的小公司或许还凑合,若公司营业额动辄成百上千亿,那就要求领导者有高度的经营能力。

即便如此,仍将创业时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功臣们委以重任,参与经营,这样的事例也不鲜见。

确实,过去他们曾付出辛劳,立下功绩,对公司之今日功不可没。

然而,若想守住一千亿营业额规模的大企业,仅将重任托付能力稍嫌不足之人,公司必将后患无穷。

其二,随着公司发展壮大,从外部寻求优秀人才。

随着公司的发展,逐渐意识到部下能力的不足之处,虽然曾与自已一起辛劳打拼,但若他们已不能再有更杰出的表现,则需要接连不断地从外部引入新的人才。

例如,录用在美国取得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具备高度经营技能的人才,委以重任,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然而,往往,此举让那些创业以来同甘共苦的公司元老们感觉相形见绌并生出怨言——“明明我们自己洒下汗水才有公司今天的规模……”因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