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798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docx

届高考语文仿真卷三

仿真卷(三) 高考仿真模拟冲刺卷(C)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学”的精神

陈来①

“关学”指“关中之学”,一般特指宋明儒学在今陕西关中地区的发展。

不容忽视的是,关学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宋代道学主流的“濂、洛、关、闽”,其中的关学就是专指北宋时期的关学。

一般认为,北宋中期的张载及其思想是关学的代表形态。

张载讲学时便常常谈及“关中学者”,他与河南的“二程”论学,多介绍关中学者的看法。

“二程”自视甚高,但对关中学者很为推重。

“二程”盛赞张载的《西铭》,说“须得子厚(张载字)如此笔力,他人无缘作得!

”意思也是说只有关中学者的刚健力量才能作出《西铭》这样的大作品。

《宋元学案》序录说“关学之盛,不下洛学”,这是指北宋中后期。

又说永嘉诸子“兼传关学”,这是讲南宋时关学仍有传承之绪。

《明儒学案·三原学案》也用“关学”之称,以描述明代关中之学。

关中是地域观念,故关学的说法表达了重视地域地理的因素。

关学的特点,黄宗羲曾说“关学世有渊源,皆以躬行礼教为本”,而这一特点人们多认为与关中“风土之厚”有关,古代研究关学的学者认为,“关中之地,土厚水深,其人厚重质直,而其士风亦多尚气节而劲廉耻”。

半个世纪以来,对关学的了解,往往从“以气为本,以礼为教”去突出其特点。

这种理解突出躬行实践,但忽略了价值和境界。

其实,更重要的可能还是要从“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去了解张载和关学的精神及其贡献。

换句话说,对张载或关学的认识绝不能离开对宋代儒学主流,对宋代道学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按照“二程”说法,《西铭》是北宋道学最重要的文献,代表了道学最高的精神追求。

而被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显示了儒家的广阔胸怀,即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为人民确保生活幸福、传承文明创造的成果、开辟永久和平的社会愿景。

《西铭》是哲学的、伦理的,“横渠四句”更是社会的、价值的,二者有不同侧重。

“横渠四句”突出了道学的价值理想,《西铭》指引出道学的宇宙意识,而张载的思想整体是把高天和厚土结合一起,顶天立地、天人合一,故“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是关学对宋明儒学主流精神与核心价值的主要贡献。

“横渠四句”的意义在宋代还不甚突出,但在明代以后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其影响直至当代中国,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志向和心胸。

在这个意义上说,“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构成了关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突出贡献。

《宋元学案·横渠学案》说张载“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的,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极……循古礼为倡……于是关中风俗一变而至于古”。

又说“关中学者郁兴,得与洛学争先”“关中学者躬行之多,与洛人并”。

可见当时多以关学、洛学并提。

“二程”当时亦称关中学者为“关中诸公”“陕西诸公”。

在宋代,关学与河南的洛学关系密切,在明代,关学与山西的河东之学关系密切,可见与其他一切有地域特色的学术一样,关学的发展也总是在与其他学术体系互联互通中实现的。

北宋嘉祐熙宁间,形成了“二程”、张载为核心的北宋道学的交往网络,而程张的思想主张共同形成了北宋道学的主流。

目前学界多关注把张载作为关中学派的代表,这是无可非议的。

但也要指出,若只把张载定位于此,无形之中可能会只突出了张载关学对地域文化的贡献,成为地域文化的代表,而容易掩盖、忽略了他对主流文化——道学的贡献。

我们把张载作为道学创立者之一,把张载与道学联结起来,而不把他限定在关学文化,正是为了突显关学对主流思想的贡献。

关学在历史上的不断发展不仅是对以往关中学术的传承,也是对全国学术思想的吸收、回应和发展,积极参与了各个时代主流思想的建构,是“地方全国化”的显著例子。

(选编自《中华读书报》,2016年1月2日)

【注】 ①陈来: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学”只是一个地域地理特色明显的地域性学术派别,这个名称最早出自宋代。

B.“关学”在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张载,“二程”对其评价极高,认为只有他才能写出《西铭》这样的大作品。

C.研究“关学”的古代学者普遍认为,关学学者重视践行礼教的特点与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关系密切。

D.从凸显“躬行实践”这一角度出发,“关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气为本,以礼为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关学”不断发展,到了北宋中后期,其影响力已经与“洛学”不相上下。

B.黄宗羲认为,关学从开创到繁荣,其特点是一脉相承的,即把践行礼教作为核心。

C.备受“二程”推崇的《西铭》,代表了道学最高的精神追求,是北宋道学最重要的文献。

D.《西铭》和“横渠四句”是关学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铭》与“横渠四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宋明时期的儒学价值核心。

B.相比较而言,《西铭》展现的是道家的宇宙意识,是哲学伦理,而“横渠四句”则更注重道学的价值理想的阐发。

C.仅仅将张载看成是关学的代表人物,容易让人们忽略他在道学文化中的突出贡献。

D.关学是“地方全国化”的典范,因此它不但传承自身学术血脉,而且积极参与全国其他主流思想的建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一代奇人辜鸿铭

陈 彰

辜鸿铭,福建厦门人,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

他以南生于南洋,西学于欧洲,东娶于日本,北官于燕京,故又常以“东西南北之人”自命。

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时,年方21岁。

在英伦完成学业后,又遍游德、法、意、奥各国,先后荣获文、哲、理、工、神学等博士学位,凡十三个之多。

32岁归国后,精研中国学术,穷四书五经之奥并曾涉猎群籍。

因此认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之冠,首家将许多典籍译成西文,传播国外。

辜鸿铭自幼即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植基深厚,但毫无崇外的观念。

我们看他归国后,竟能就其学于西方者撷英汰芜,取精用宏,以发扬中国之学术,而又终归于儒家一路,躬行实践,迥非当时一般以口耳为学者所可比拟的。

他平日与人谈到“民族精神的异同”之点,曾肯定地认为:

“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惟有中国既博大而又精深!

”由此可见他对我国故有文化,是何等的推崇!

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

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鸿铭一代奇才,学贯中西,为世所重。

王亮畴生前尝称赞他说:

“鸿铭先生,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早岁游欧美,精研各种文化科目,均能撷英掇华,发其秘奥,著为宏论。

迨归国后,专心讲学,春风化雨,桃李盈门,数十年如一日,更以余闲,从事著述,独具慧眼,尤以用西文翻译我国多种古籍,皆能尽信雅达能事;于中西文化交流之贡献,厥功其传!

”足证近代学人对他钦佩之一斑。

辜鸿铭虽是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但他为人怪诞,他不但力主保存我国的旧文化,甚至连辫子、小脚、姨太太等也在他的保存范围之列。

而他之好辩善骂,尤为当时人把他列为金圣叹一流的人物。

中日甲午之战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解职到中国漫游,游次武昌,时鸿铭在湖北总督张之洞的幕府任幕僚,当将所翻译出版的英译文《论语》,送一本给伊藤,伊藤因笑问他道:

“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如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而不能行于20世纪的今天吗?

”鸿铭不假思索地答道:

“孔子教人的方法,好比是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20世纪,其法仍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的。

”伊藤听了,一时也无词以对,只是含笑点首。

他对于当时权倾中外的袁世凯与富甲海内的盛宣怀极感不满,他们自然也逃不过他的讥笑怒骂。

原来骂人不但要有艺术,也需要有胆量,辜鸿铭之骂人则兼而有之,他对袁、盛二人,不但背后骂,当面也骂,而且骂到入木三分,挖苦得痛快淋漓,甚至还编入他的《幕府纪闻》中,以广流传。

鸿铭这一类的骂世讽语,大多是有因而发,却不是无的放矢。

这使我们觉得这位狂狷之士,实寓劝世于骂世之外,含妩媚于辛辣之中,殊非当时一般泄泄沓沓的士大夫可比拟的。

鸿铭老当益壮,每一谈吐,诙谐百出,妙趣横生。

他家里有一个老佣人叫刘二的,跟随他数十年,可谓形影不离;而他与刘二平日的穿戴打扮,极为相似,又同样在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以至每有生客登门,几无法分辨。

他亦明知会使人误会的,因此常笑对友人解释道:

“刘二是我的影子,我和他二人的穿戴打扮也差不多。

”鸿铭晚年,尝应日本聘,主讲“东西文化”,留东瀛十余年,迄民国十六年(西历1927年)归国。

翌年,以疾复发不治去世,享年七十有二。

(摘自《古今名人传记》,台北古今谈杂志社出版,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辜鸿铭遍游德、法、意、奥各国,先后荣获13个博士学位。

归国后,精研中国学术,第一个将许多典籍译成英语,传播国外。

B.辜鸿铭归国后,把他在西方所学的精华,用来发扬中国的学术,但是最后却又像儒家一样,亲自实践,远不是当时一般只靠听说来治学的人可比拟的。

C.辜鸿铭用西文翻译的我国多种古籍,真实、通顺而又典雅,晚年,曾在日本主讲“东西文化”,达十几年之久。

D.辜鸿铭对于当时权倾中外的袁世凯与富甲海内的盛宣怀敢于当面讥笑怒骂,甚至还编入他的《幕府纪闻》中,反映了他过人的胆量。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辜鸿铭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在保存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

B.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C.王亮畴中肯地评价辜鸿铭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对他的传奇人生进行了高度概括,“厥功其传”四字包含着无限的崇敬之意。

D.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E.辜鸿铭好辩善骂,自比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他骂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骂袁世凯和盛宣怀,足见其蔑视权贵,张扬个性的民族主义精神。

6.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5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新年康乃馨

金光

说实在话,这样的天气她坐在这儿很委屈。

可委屈有什么用啊,生活就是这样艰辛,只有这样坐着,每天看着一个个人从车站走出来,站在她面前拨打电话,然后付费,她才能有收入。

她只有17岁,这个年龄应该上高中。

可不行,她得坐守这个讨厌的电话亭。

自从她爸爸出了车祸,她守在这儿已经三年多了。

她想,她还得继续守下去。

守到什么时候,鬼知道。

现在是除夕夜,远处早已有爆竹在响了,透过铁皮房的窗口往外望去,能看到天空中不时升起的礼花。

铁皮房里冷极了,她冻得瑟瑟发抖,不停地两手搓着,哈着气温暖有点儿僵硬的双手,但这几乎没什么作用。

她的世界就是这两个平方米,一天到晚看着人来人往,每张面孔她都陌生,偶尔会有一个人在她面前停留一下,拿起放在窗口的电话拨打,然后问多少钱,她就看看计价器上显示的时间,说出准确的价格。

对面的人匆匆付账,没有人多看她一眼。

母亲下岗了,弟弟要上学。

母亲就把她爸爸生前经营的电话亭交给了她,自己到菜市场卖菜。

在这儿,没有人肯向她说一句多余的话。

她还兼营着一些畅销杂志,没事的时候总爱低着头翻看。

她从来都是轻轻地仔细翻动着,怕把杂志翻旧了卖不出去。

杂志看起来很新,可哪一个角落都有她的目光:

但这会儿和往常可不一样,她异常孤单,听着远处不时响起的爆竹声,她多想锁了铁皮房回家啊。

可她不能,后面每隔半小时就有一趟向东或向西的火车经过,说不定会有一些下车的人要来打电话,她得这样待着,直到最后一趟车驶过。

一对恋人从她面前走过,那女的一袭长发,紧紧地依偎在男的胸前,留下长长的影子慢慢地晃动着。

她起先看的是那对恋人,等他们从她的窗口走过,她便盯着那影子看,直到影子完全从她的视线里消失。

她又转回目光,搓着手,看远处不时升腾的礼花。

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

电话里传来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的声音:

“朋友们,再过五分钟,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期待这一美好的时刻吧!

”电话里,妈妈说的什么她一点儿也没听到。

“你好,打一个电话好吗?

”突然,一张微笑的脸出现在窗口,是一个穿着大衣的小伙子。

她一愣神,立刻笑着点了点头。

她想,今天是除夕夜,很多人从外地匆匆向家里赶。

她故意把脸侧向一边,不去听他的声音。

电话很快打完了,小伙子放下电话,依然微笑着看地:

“冷吗?

“不冷。

”她也笑笑,望着那张笑脸。

“我不信,肯定冷。

”他调皮地说着,然后掏出钱包,拿出一张百元纸币递给了她。

“对、对不起,找不开。

”她的确没有那么多的零钱找他,她有点儿抱歉。

小伙子头一抬,指着她身后的杂志说:

“那我买你一本杂志吧,这样总能找开了。

“那也找不开。

小伙子有点儿为难了,踌躇了一会儿,毫无办法。

她说:

“你走吧,不收你钱了。

小伙子不好意思了:

“那怎么行啊?

“咋不行,你快回家吧,家里人等着你呢。

小伙子沉默了一会儿,只好向她点了点头,离开了。

她重新把计价器归了零,正要抬头眺望远处的礼花,忽然看见刚才小伙子递过来的那张百元钞票躺在电话机旁边。

她一愣,立刻拿起钱,门一关追了出去。

幸好,小伙子还没有走远,她一喊,他停了下来。

“钱忘记了!

”她走上前递给了他。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伙子接过钱,反复在双手中递换着。

“不为什么,这是你的钱呀。

”她淡淡地笑了笑,转身离开了。

小伙子在原地站了一会儿,消失在车站广场……

早晨,阳光洒满了车站广场。

她在爆竹声中醒来,这才意识到是新年了。

她打开那扇冰冷的铁皮房门,向外张望,忽然愣在了那儿:

门前站着一位邮差,正要举手敲她的铁皮门。

那邮差手里捧着一束正在怒放的康乃馨,递给她,然后拿出一张签单让她签字。

她懵懂地签了字,邮差转身就走。

她喊住了邮差:

“谁送的?

”邮差指着花儿说:

“他没留名字。

”她便去看那束花儿,发现花丛中有一张小卡片:

“但愿新年花盛开。

”落款是“昨夜归人”。

她的头“嗡”的一声,眼泪突然顺脸而下。

这是她真正的新年,有人知道了她的存在。

这时,一位老者走过来,拿起电话。

打完了,问道:

“姑娘,多少钱?

“免费。

”她高兴地回答,“今天是新年。

”说完,看了一眼面前的老人,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她”新年早晨惊喜地收到一束怒放的康乃馨和一张温馨的小卡片,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突转,这一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电话亭一天到晚人来人往,除偶尔有人拨打电话外,却没有人多看“她”一眼,肯向“她”说一句多余的话,这里折射出当下人际关系的冷漠。

C.小说写一对恋人从“她”面前走过,“她”痴痴地盯着那对恋人看,直到他们的影子完全从“她”视线里消失,这里写出了少女内心对爱的渴望。

D.小说多次描写除夕夜远处的爆竹声和升腾的礼花,与“她”坐守的狭小、冰冷的铁皮房形成了鲜明反差,衬托出人物境遇凄凉孤单、精神空虚。

8.小说中的“新年康乃馨”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9.“她”坐守电话亭三年多,小说只截取新年这个时间点来讲述故事。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俞充字公达,明州鄞人。

登进士第。

熙宁中为都水丞,提举沿汴淤泥溉田,为上腴者八万顷。

检正中书户房,加集贤校理、淮南转运副使,迁成都路转运使。

茂州羌寇边,充上十策御戎。

神宗遣内侍王中正同经制,建三堡,复永康为军,因诈杀羌众以为中正功,与深相结,至出妻拜之。

中正还阙,举充可任。

召判都水监,进直史馆。

中书都检正御史彭汝砺论其媚事中正,命遂寝。

河决曹村,充往救护,还,陈河防十余事,概论“水衡①之政不修,因循苟且,浸以成习。

方曹村决时,兵之在役者仅十余人,有司自取败事,恐未可以罪岁也”。

加集贤殿修撰、提举市易,岁登课百四十万。

故事当赐钱,充曰:

“奏课,职也,愿自今罢赐”。

诏听之。

擢天章阁待制、知庆州。

庆阳兵骄,小绳治辄肆悖,充严约束,斩妄言者五人于军门。

闻有病苦则巡抚劳饷,死不能举者出私财以周其丧。

以故,莫不畏威而怀惠。

环州田与夏境犬牙交错,每获必遭掠,多弃弗理,充檄所部复以时耕植。

慕家族山夷叛,举户亡入西者且三百,充遣将张守约耀兵塞上,夏人亟反之。

充之帅边,实王珪荐,欲以遏司马光之入。

充亦知帝有用兵意,屡倡请西征,后言:

“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今师出有名,天亡其国,度如破竹之易。

愿得乘传入觐,面陈攻讨之略。

”诏令掾属入议,未及行,充暴卒,年四十九。

论曰:

俞充制军禁暴,足为能臣,而希时相之意,倡请西征,使其不死,边陲之祸,其可既乎?

(选自《宋史·俞充列传》)

【注】 ①水衡:

官名,掌水军舟船器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

B.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

C.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

D.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军:

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州、府、监同隶属于路。

也指军队的编制单位。

B.檄:

古代上级发给下级的公文,最早写在木简上,多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

C.传:

古代驿站或驿站的车马,也指过关津、宿驿站和使用驿站车马的凭证。

D.掾属:

古代佐治的官吏。

汉代时人员由主官自选,魏晋以后改由吏部任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俞充政绩突出。

任都水丞时,将淤泥地改造成八万顷良田;任成都路转运使时,解决了羌民寇边的问题,后经王中正举荐得以升迁。

B.俞充尽职尽责,能力很强。

黄河决堤,他不仅前往救护,后来还就河防之事上书朝廷;在提举市易任上,增加了朝廷的财税收入。

C.俞充善于治军,恩威并施。

他严格约束庆阳骄兵,对病苦死伤者关怀备至,没有谁不畏惧他的威严而又感念他的恩德。

D.俞充帅边有功。

他恢复了边境的耕植,设法让举户入西的叛民返回,多次倡请西征,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故事当赐钱,充曰:

“奏课,职也,愿自今罢赐。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有病苦则巡抚劳饷,死不能举者出私财以周其丧。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长亭怨慢·重过中庵①故园

王沂孙

泛孤艇、东皋②过遍。

尚记当日,绿阴门掩。

屐齿莓苔,酒痕罗袖事何限。

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③。

自约赏花人,别后总、风流云散。

水远。

怎知流水外,却是乱山尤远。

天涯梦短,想忘了、绮疏雕槛。

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④。

但数点红英,犹记西园凄婉。

【注】 ①中庵:

王沂孙的朋友。

②东皋:

指中庵寓居之地。

③成秋苑:

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中有“梨花落尽成秋苑”的诗句。

④抚乔木、年华将晚:

《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金城见以前亲手所种之树已十围,慨然曰: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折条,泣然流泪。

14.词作开头“泛孤艇、东皋过遍”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在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锦瑟起兴,引出对华年往事的追忆。

(2)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士大夫之族拒绝从师学习的借口。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把天下人的忧乐摆在首位,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的远大政治抱负。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俄罗斯和土耳其因俄战机被击落事件发生的口水战升级,吵得________。

俄罗斯总统普京扬言要报复,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警告莫斯科不要“玩火自焚”。

②日前,一张照片引发了媒体议论。

衣着随便的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在与中国外长王毅握手时,一手插裤兜。

这一傲慢的举动,让人觉得此君________。

③入冬以来,西安的雾霾天又渐渐增多,大概是人们对生活在雾霾中________了,有网友调侃这是长期“喂人民服雾”。

嬉笑之余,也不免觉得无奈。

A.沸沸扬扬 不可思议 习以为常

B.沸反盈天 不可理喻 习以为常

C.沸沸扬扬 不可理喻 司空见惯

D.沸反盈天 不可思议 司空见惯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记者跟随“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巡礼”采访团,走进藏乡羌寨进行实地走访发现: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正在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和增收致富做贡献。

B.廉老伯的儿子因犯抢劫罪被判刑,他认为法院在罪名认定和量刑时存在不当之处,为此申诉到山东高院,听了律师的分析后才明白案件的症结和接下来该走的途径。

C.记者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获得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属于科学界“第一巨奖”,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D.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影响激素系统的有害物质主要是文具里的增塑剂,增塑剂里含有邻苯二甲酸酯,这种酸酯会增加人体雌性激素的分泌,导致儿童性早熟。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在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的双重驱动下,我们的传统制造企业革新成果已经初显,海尔已转型为“创新平台”,华为、中兴的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前列,特高压交流电压已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