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9014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1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清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

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2.自转周期:

以某恒星为参照,地球自转360°

,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叫1个恒星日;

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以太阳为参照,地球昼夜交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时间24小时;

3.自转速度:

角速度、线速度

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南北纬60°

为赤道处一半;

除极点外,地球各地点自转角速度相等,15°

/小时;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叫1个太阳日;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

(作二分二至日光照图)

顺地球自转由夜到昼所经过的线为晨线(日出);

顺地球自转由昼到夜所经过的线为昏线(日落);

(2)地方时差:

(构建时区分布平面图,学会计算)

地方时: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

在光照图上找12时、6时、18时的点)。

计算:

时刻东加西减;

每隔15°

,相差1小时;

(相邻一个时区,相差一个小时);

实际使用时间是北京时间,指北京所在东8区区时,即东经120°

的地方时;

(不是北京的地方时,北京经度116°

E)

(3)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

(作图)

偏向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

判断方法:

左右手定则

影响:

长江口河道右偏(南岸冲刷明显),北岸淤积明显,发育三角洲。

考点三:

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

1.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绕太阳运转;

2.公转周期:

公转360°

,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1个恒星年;

太阳直射点回归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1个回归年;

3.公转速度:

近日点为1月初,公转速度较快;

远日点为7月初,公转速度较慢;

(作公转示意图)

4.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23°

26’):

由于赤道面和黄道面之间存在的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之间回归移动(作三线图);

5.公转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日期

北半球节气

南半球节气

直射点位置

3月21日

春分日

秋分日

赤道

6月22日

夏至日(区分远日点)

冬至日

北回归线

9月23日

12月22日

冬至日(区分近日点)

夏至日

南回归线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南半球达到最小。

(3)昼夜长短变化:

昼夜状况—与直射点同半球的地区昼长夜短。

昼夜变化—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变长;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变长。

(4)四季更替:

产生原因:

地球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使地球表面热量出现四季更替。

地区差异:

四季更替最明显的地区为中纬,赤道地区终年皆夏,两极地区终年皆冬。

考点四: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

(1)地壳:

硅铝层、硅镁层。

大陆地壳较厚,平均33km;

海洋地壳较薄;

平均17km;

(2)地幔:

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莫霍界面,古登堡面)

软流层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于上地幔上部。

(3)地核:

铁镍为核心,高温高压。

2.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都由岩石组成,称为岩石圈;

3.岩石成因分三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特点、代表岩石)

4.地壳物质循环:

(能画图、找切入点)

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

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

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变质岩;

岩石重熔再生→新岩浆;

考点五:

地表形态的变化

1.内力——褶皱和断层:

地质构造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

地表形态

实践意义

褶皱

背斜

向上拱起

中间岩层较老

两翼岩层较新

一般成山,

也可成谷

理想储油气构造

开凿隧道、采石场

建水坝

向斜

向下弯曲

与背斜相反

一般成谷,

也可成山

理想储水构造

断层:

岩层断裂发生错动,施工时要避开——实例: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庐山、泰山、华山

2.判断方法

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疏松,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4.外力作用与地貌:

(认识代表地形)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冰川作用

侵蚀

瀑布峡谷(V形谷);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石灰岩地区喀斯特地貌;

风蚀蘑菇;

风蚀柱;

风蚀洼地;

冰斗;

角峰;

U形谷;

沉积

山麓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沙丘(沙漠);

黄土高原;

考点六:

大气受热过程

1、三层大气: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理解记忆——高度?

各层热源?

气温垂直分布?

2.传递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能量源泉:

太阳辐射。

其性质为短波辐射,其能量最强部分集中在波长较短

的可见光部分。

传递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到地面的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画图表示出来

直接热源:

地面辐射性质为长波辐射。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

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解释原因:

阴天比晴天白天温度低,晚上温度高。

冬夜农民为防止庄稼被冻伤在地头烧湿草)

4.大气运动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单圈环流)

(1)运动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水平气压差异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运动过程(分4步):

画图,排列压强(重点掌握)。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水平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即为风)

(3)热力环流实例——海陆间、城郊间、山谷风等

5.大气水平运动

(1)风的形成:

风向三力

受力分析

力的方向

风向作图

作用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垂直于等压线

决定风力大小

地转偏向力

垂直于风向,北右南左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改变风向

摩擦力(高空忽略)

与风向相反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减小风速

(2)风力判断:

——风力大的原因: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力大。

(3)风向判断:

指风来的方向。

考点七:

气压带与风带(必考重点)

1.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画图表示(重点)

2、气压带风带移动:

移动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移动规律:

7月(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

1月相反。

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降水、温度、对应植被类型(对应图)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南北纬10°

之间(了解)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

—20°

(了解)

赤道低压、信风交替控制(了解)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了解)

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北纬10°

—25°

大陆南部、大陆东岸(了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了解)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南北纬25°

—35°

大陆东岸(了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

地中海气候

主要南北纬30°

—40°

大陆西岸

夏季副热带高压与冬季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湿润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北纬35°

—50°

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南北纬40°

—60°

全年受西风带影响

全年温和多雨

4.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方法:

(1)判断南北半球

(2)判断所属温度带:

(以温定带)

(3)判断所属类型:

(以水定型)

热带气候中:

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

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

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最多月降水达500mm以上为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气候中: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夏雨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气候中:

湿润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温带季风气候;

少雨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5.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季风环流——重点)

(1)原理:

海陆热力差异→近地面气压中心季节差异→季风形成

(2)亚洲和太平洋的气压分布:

基本简图、高低压切断现象

季节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夏(7月)

亚洲低压(切断副热带高压带,又叫印度低压)

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

北冬(1月)

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带,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北太平洋低压(阿留申低压)

(3)东亚和南亚季风风向:

原因?

季风风向

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夏季风(偏南风)

东南风

西南风

冬季风(偏北风)

西北风

东北风

季风主要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4)世界最典型季风:

东亚季风

成因:

东亚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和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最显著。

考点八:

天气系统

1.低压和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系统)——左右手定则

气压状况

低气压

高气压

气流状况

气旋

反气旋

水平气流

(风向)

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

东侧为偏南风,西侧为偏北风

北半球反气旋呈顺时针

东侧为偏北风,西侧为偏南风

中心气流

上升

下沉

天气特点

阴雨

晴朗

实例

台风

伏旱、秋高气爽

2.锋面系统——分辨、雨区位置、前后天气变化

冷锋

暖锋

读图判断锋面类型、气团类型

冷气团主动

暖气团主动

锋符(画平面图)

过境前

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

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降水多在锋后—冷气团一侧)

多为连续性降水;

(降水多在锋前—冷气团一侧)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晴朗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晴朗

典型天气现象

(实例)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春季的沙暴;

冬季的寒潮;

一场春雨一场暖

3、锋面气旋(难点——符号、成因、风向判断、雨区判断)

考点九: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

画图!

类型:

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的循环(大循环),可使陆地水不断更新。

对人类意义重大。

陆地内循环——主要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

2.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水体更新;

②塑造地表形态。

③维持地球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人类对水循环的有利影响:

改变水的时空分布,使其有利于人类——如修建水库(调节时间分配)

跨流域调水(调节空间分配)

考点十: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影响(必考重点)

1.类型:

暖流:

温度较流经海区高(从较低纬海区流向较高纬);

寒流:

温度较流经海区低(从较高纬海区流向较低纬);

2.洋流分布规律:

大气运动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太平洋重点

画图:

(”8”字环流)

规律:

(1)在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

大洋东岸是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

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

(3)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形成环绕地球的西风漂流(西风带),是寒流。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

(2)对渔业:

四大渔场(成因、位置)

(3)对污染物

(4)对航海

4、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考点十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如撒哈拉沙漠气候干燥,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少,物理风化强烈,形成大片沙漠,植被稀少;

(2)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以致整体地理环境改变——如东北森林减少,土壤缺乏枯枝落叶补给腐殖质,又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降低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水锐减甚至断流;

水土流失使地面沟谷纵横;

如全球热带雨林遭到破坏,会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整个生态环境失调;

3.自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

以生物循环为例:

光合作用:

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元素,从水圈中吸收水分,即将无机物合成有机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释放氧气;

呼吸作用:

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

分解作用: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以无机物形式归还到环境中;

4、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地貌互相作用的过程与名称

考点十二: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带

1.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是普通存在的,自然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2.自然带形成:

由于各地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形成相应的植被和土壤,并呈带状分布构成陆地自然带。

其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自然带的标志;

自然带以植被类型命名。

3.读自然带分布图,了解自然带名称及分布——结合气候类型

4.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比较三种地域分异规律:

(重点)

伸展方向

更替方向

形成的主导原因

典型分布

由赤道到两极

的地域分异

纬线方向

东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即以热量为基础

如非洲沿东经20°

从赤道向南向北的自然带变化;

由沿海向内陆

经线方向

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

中纬地区最明显;

如北美大陆、亚欧大陆从大陆滨海向内陆方向的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垂直地域分异

沿等高线(同海拔)方向

从山麓到山顶

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

高山地区;

如安第斯山、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

(2)判断基带:

(相似、相同)

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山麓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3)判断自然带复杂性:

山坡自然带多少与山地所处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

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自然带数量多;

(4)判断两坡自然带差异:

同一自然带下界在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南半球中纬度呈东西走向的山脉,北坡为向阳坡,南坡为背阴坡。

北半球相反)。

(5)判断雪线高低:

迎风坡、阴坡、同山脉冬季雪线低,当迎风坡和阴坡发生矛盾时,以迎风坡为准。

考点十三: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线路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如下图中的丙和丁聚落的形成);

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如下图中甲和乙聚落的形成)。

(3)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

(但要注意,决定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因素)

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需要迂回前进。

如下图中的公路和铁路的布局和走向受地形影响较大。

2、聚落的分布规律:

世界城市分布最多的地区——北半球中低纬近海平原地区

考点十四: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1.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波动上升;

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说明: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

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

区域性气候变化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2.主要人为原因:

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

②森林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3、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沿海生存环境:

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海拔较低的国家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2)生态系统调整:

不利:

改变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生物量,生物多样性;

物种易患病、虫害;

有利:

植物光合作用增强(高纬度会适合农作物生长并增产);

(3)干湿状况变化、灾害事件增加: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会增加;

干旱半干旱区域因蒸发增强会更加干燥;

(温带草原会退化成沙漠;

温带耕作业区会退化成草原;

导致全球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热带气旋强度和频率会明显增加;

(低纬度农作物减产)

(4)威胁人类健康:

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增加,扰乱人体新陈代谢;

改变传染病媒介的活动范围、病菌滋生环境,影响人体健康;

4.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①减少目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CO2):

禁止乱砍滥伐,大力植树造林,保护热带雨林;

(必记)

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能源方面):

改变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量,提高核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消费;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变暖趋势;

④适应气候变化对策:

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规划建设保护海岸工程等;

考点十五: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概念:

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如粮食、钢铁、闪电等不属于自然资源。

2.主要类型:

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3.性质:

可再生资源(举例——土地、水、气候资源等);

非可再生资源(举例——矿产资源)。

4、特点:

(1)分布不平衡

(2)联系性

(3)有限性

(4)发展性

5.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1)以土地资源为例:

人类文明

生产特征

土地对人类的影响

人类对土地的影响

采猎文明

采集、狩猎

土地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影响大

极小

农业文明

种植、养殖

土地质量和数量都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工业文明

大规模机器生产

土地用途多样化(非农业用地主导)

土壤污染、土地退化严重

(2)总结:

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类生存和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弱,开发利用范围和规模扩大,利用方式多样化,利用率越来越高;

自然资源的数量决定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而自然资源的质量决定人类生产活动的效益。

6.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1)自然资源具有分布不平衡性、资源联系性、数量有限性等;

(2)人类要注意资源保护、适度合理开发、利益兼顾、公众参与、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等(可持续利用的做法);

7、我国主要资源分布:

(1)水能:

长江——黄金水道

(2)太阳能:

拉萨——日光城;

四川盆地最少——“天无三日晴”

(3)煤炭:

分布广、储量大、污染、主要分布北方

8、我国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危害与对策

(1)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江南丘陵——原因、危害、对策

(2)沙漠化:

内蒙古草原、西北内陆——草场破坏的原因

(3)盐碱化:

北方农业灌溉区——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南水北调东线

考点十六:

自然灾害

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在无人区发生的不属于自然灾害)。

2.类型:

气象灾害有台风、洪水、干旱、寒潮等;

地质灾害有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3.自然灾害例举——以洪灾为例(长江中下游)

(1)主要原因:

①自然原因:

(天)气象因素——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等;

(地)地形因素——平原为主,排水不畅;

(汇、排)水系因素——流域的汇水速度快,排水速度慢;

②人为因素:

破坏植被——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

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

工程占据河道——加剧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河床抬高,排水速度变慢。

(2)防治措施:

①工程性措施:

中上游修建水库;

中下游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等;

②非工程性措施:

中上游严禁乱砍滥伐,植树造林;

建立防灾管理体制、抗洪管理系统;

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防洪保险等;

4.自然灾害例举——以台风为例

(1)成因:

夏秋季节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上,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2)气流状况:

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南半球相反;

(3)结构及相应天气:

台风眼—晴朗、旋涡风雨区—狂风暴雨(风力最大)、外围大风区;

(4)影响范围: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亚洲东部和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

(5)主要危害:

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6)防御措施: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5.自然灾害例举——以地震为例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2)分布:

世界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我国东南部、西南部;

(3)防治措施:

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