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国际金融学离线作业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02108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大国际金融学离线作业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大国际金融学离线作业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大国际金融学离线作业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大国际金融学离线作业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大国际金融学离线作业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浙大国际金融学离线作业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浙大国际金融学离线作业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浙大国际金融学离线作业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浙大国际金融学离线作业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浙大国际金融学离线作业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浙大国际金融学离线作业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浙大国际金融学离线作业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浙大国际金融学离线作业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浙大国际金融学离线作业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大国际金融学离线作业选.docx

《浙大国际金融学离线作业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大国际金融学离线作业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大国际金融学离线作业选.docx

浙大国际金融学离线作业选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国际金融学》课程作业(选做)

一、名词解释

1、国际储备

答:

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其货币汇率和作为对外偿债保证的各种形式资产的总称。

2、即期汇率

答:

以两种金属铸币的含金量之比得到的汇价,被称为铸币平价。

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

3、货币汇率理论

答:

该理论通过汇率决定方程式阐述了一国汇率变动是由三项因素决定的:

本国货币供应量与外国货币供应量之比、本国实际收入与外国实际收入之比以及本国预期通货膨胀率相对于外国预期通货膨胀率之比。

4、外汇市场

答:

外汇市场就是由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所组成,在国际间从事外汇买卖,调剂外汇供求的交易场所。

5、套汇业务

答:

指套汇者利用不同外汇市场之间出现的汇率差异同时或者几乎同时在低价市场买进,在高价市场出售,从中套取差价利润的一种外汇业务。

6、套利

答:

指套利者利用金融市场两种货币短期利率的差异与这两种货币远期升(贴)水率之间的不一致进行有利的资金转移,从中套取利率差或汇率差利润的一种外汇买卖。

7、外汇掉期

答:

是指在买进或卖出即期外汇的同时,卖出或买时远期外汇,两笔外汇买卖货币数额相同,买卖方向相反,交割日不同。

8、外汇风险

答:

是指一个经济实体或个人,在涉外经济活动中因外汇汇率的变动,使其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涨跌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9、交易风险

答:

指一个经济实体在以外币计价的国际贸易、非贸易收支活动中,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实际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

10、折算风险

答:

又称会计风险,指经济主体在对资产负债进行会计处理时,在将功能货币转换成其他记账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呈现出账面损失的可能性

11、经济风险

答:

又称经营风险,指由于意料之外的外汇汇率变化而导致企业产品成本、价格等发生变化而导致企业未来经营收益增减的不确定性。

12、汇率制度

答:

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13、钉住浮动

答:

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挂钩或与几国货币组成的一篮子货币挂钩,

14、离岸金融中心

答:

它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离岸金融中心,它是一种自由交易、不受管制之自由的国际金融市场。

15、欧洲货币市场

答:

是指货币在原发行国领土以外流通、交换、存放、借贷和投资的国际资金市场。

16、国际辛迪加贷款

答:

是指由不同国家的数家银行联合组成银行团,按照贷款协议所规定的条件,统一向借款人提供巨额中长期贷款的国际贷款模式其传统方式。

17、贴现

答:

是指远期汇票经承兑后,汇票持有人在汇票尚未到期前在贴现市场上转让,受让人扣除贴现息后将票款付给出让人的行为。

或银行购买未到期票据的业务。

18、国际货币制度

答:

是指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间发挥其职能作用以及有关国际货币金融问题所确定的原则、协议、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

19、世界银行

答:

它是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办定》,于1945年12月建立的国际性金融组织,全称是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

它通过向会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促进战后经济的复兴,协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生产力,开发资源,从而起到配合IMF贷款的作用。

20、金融危机

答: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

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21、货币危机

答:

货币危机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的货币危机与特定的汇率制度(通常是固定货币危机汇率制)相对应,其含义是,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如在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情况下,或者在遭遇强大的投机攻击情况下),对本国的汇率制度进行调整,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而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水平远远高于原先所刻意维护的水平(即官方汇率),这种汇率变动的影响难以控制、难以容忍,这一现象就是货币危机。

广义的货币危机泛指汇率的变动幅度超出了一国可承受的范围这一现象。

22、银行危机

答:

银行危机是指银行过度涉足(或贷款给企业)从事高风险行业(如房地产、股票),从而导致资产负债严重失衡,呆账负担过重而使资本运营呆滞而破产倒闭的危机。

23、外债危机

答:

是指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过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

2、简答题

1、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引起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临时性因素、收入性因素、货币性因素、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

(1)临时性失衡。

临时性失衡是指各国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自然灾害、政局变化等意料之外的因素都可能对国际收支产生重大的影响。

(2)收入性失衡。

收入性失衡是指各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会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从而使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3)货币性失衡。

货币性失衡是指货币供应量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一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会使该国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在汇率变动滞后的情况下,国内货币成本上升,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上升而进口价格相对下降,从而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4)周期性失衡。

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一国经济处于衰退时期,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也随之下降,在短期内该国国际收支会出现顺差,而其贸易伙伴国则可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5)结构性失衡。

指一国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变化而出现的国际收支失衡。

结构性失衡分为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和要素价格结构失衡。

例如,一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因世界市场变化而减少时,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就会出现产品供求结构失衡。

一国工资上涨程度显著超过生产率的增长,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就会出现要素价格结构失衡。

2、国际储备和国际清偿力的区别是什么?

各自包含哪些内容?

答:

国际储备可分为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

前者即一般意义上的国际储备,包括一国的货币用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以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

后者指该国的国外筹借资金的能力,主要包括备用信贷、互惠信贷和支付协定及本国商业银行的对外短期可兑换货币资产,此又称为诱导性储备资产。

因而国际清偿力系自有国际储备、借入国际储备及诱导性国际储备资产之和,是该国具有的现实的对外清偿能力和可能的对外清偿能力的总和。

3、国际储备的作用是什么?

答:

国际储备的作用,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个层次,是从世界的范围来考察国际储备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储备也相应增加,它起着媒介国际商品流动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个层次是具体到每一国家来考察。

各国持有国际储备的目的如下:

第一,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维持对外支付能力;第二,干预外汇市场,调节本国货币的汇率,第三,信用保证。

4、简述购买力评价说的缺点。

答: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合理性在于,它有助于说明通货膨胀率与汇率变动之间的联系。

然而,这个理论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

第一,它颠倒了“纸币的购买力”与“纸币的价值”之间的关系,因此是它着眼于表面现象,而未触及本质。

因为纸币代表的价值量是本质,而购买力仅仅是现象,汇率是以两国纸币代表的价值是的比率为基础的。

第二,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货币数量论作为理论基础,认为货币数量是影响物价的唯一因素,这不符合实际。

第三,购买力平价理论能够说明汇率的长期变化趋势,但就短期与中期汇率的变动趋势来说,它是无能为力的。

第四,比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它也是有缺点的。

5、利率评价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缺陷。

答: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合理性在于,它有助于说明通货膨胀率与汇率变动之间的联系。

然而,这个理论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

第一,它颠倒了“纸币的购买力”与“纸币的价值”之间的关系,因此是它着眼于表面现象,而未触及本质。

因为纸币代表的价值量是本质,而购买力仅仅是现象,汇率是以两国纸币代表的价值是的比率为基础的。

第二,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货币数量论作为理论基础,认为货币数量是影响物价的唯一因素,这不符合实际。

第三,购买力平价理论能够说明汇率的长期变化趋势,但就短期与中期汇率的变动趋势来说,它是无能为力的。

第四,比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它也是有缺点的。

6、简述汇率变动将给国内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

汇率是一国的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重要联结因素,汇率制度的选择对一国国际收支平衡和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对于一个具有小国开放经济特点(即本国的价格、利率等经济变量不能左右国际上相关经济变量的变动)的国家来说,一方面,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影响本国汇率的变动趋势,另一方面,汇率的变化又反过来对本国的国内经济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影响一国的出口竞争力影响产出,和通过影响一国的进口商品价格影响国内物价总水平。

一国的出口竞争力可由实际汇率R来衡量,它表明购买一单位的本国商品需要多少单位的外国商品,实际汇率上升,或称实际升值,则需要更多的外国商品来换取一单位的本国商品,从而一国的出口竞争力下降。

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及国内、外价格的关系表示:

R=P/eP[*],这时里e为名义汇率(直接标价法),P为某商品的国内价格,即本币价格,P[*]为该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即外币价格。

显然,若其他条件不变,一国名义汇率的下降(本币升值)将导致实际汇率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

汇率的变化还将影响一国的价格水平。

在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的本币贬值将导致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并通过一系列的传导过程促使该国物价总水平的上升,比如,生产进口商品的国内厂商会由于竞争者的价格上升,也随之提高价格,工人会由于生活费用的增高而要求更高的工资等等。

7、经济风险与交易风险的异同点是什么?

交易风险,是指某项以外币计价的交易,在交易发生到交易完成的这段时间里汇率发生了变动,其本币价值亦因此而发生变动所导致的风险。

交易风险反映的是汇率变动对未来现金流量的直接影响。

特点是1.外汇现金流已经确定。

2.外汇现金流的发生具有明确的时间段。

3.现金流发生之时存在货币的兑换。

4.企业对交易风险的管理往往要借助于银行完成。

经济风险(长期风险):

指未预料到的汇率变动对跨国公司可获得的现金流量净现值产生的影响,也即对公司盈利能力和公司总价值的影响。

经济风险衡量的是,在未来几个月或几年中汇率的变动对企业自身经营以及它对于同行企业的竞争地位的影响。

经济风险交易风险

受险部分的表现形式不同:

仅停留在涉外交易的计划上,而尚未进行本、外币兑换与折算的预期交易净额已签合同,但尚未最终结算、涉及本外币以及一种外币与另一种外币兑换与折算的交易净额

风险头寸的性质不同:

具有潜在经济意义的潜在性风险头寸具有真实意义的交易性风险头寸

外汇风险的结果不同:

给当事人带来潜在损益给当事人带来实际损益

8、欧洲货币市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答:

欧洲货币市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两方面,其有利影响在于:

第一,欧洲货币市场为各国经济发展筹集资金提供了便利;第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民服务费三,部分解决了某些西方国家国际支付手段不足的困难,成为其国际收支逆差的一个补充手段;第四,实现了国际间大规模的资金转移,推动了跨国公司国际业务的发展。

其不利影响在于:

首先,国际金融市场变得更加脆弱;

其次,使外汇投机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也发生重大影响。

再次,加速了各国间的资金移动,使各国的金融政策更加难以贯彻。

最后,欧洲货币市场具有扩大信用的作用,从而具有推动通货膨胀的倾向。

9、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具有哪些收益与风险?

答:

金融市场一体化收益:

1、促进金融市场成长,推动金融发展更低的资本成本和更高的收益率更好地获得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和市场厚度。

2、促进本国经济和区域经济增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投资组合多元化,为本国提供更多外国资本有利于金融市场成长和金融发展,从而间接地有利于经济增长。

金融市场一体化的风险:

1、资本自由流动导致国内金融资产价格过度波动,降低金融市场稳定性。

2、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使国际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上升。

3、金融监管体系失效的风险提高。

10、国际金本位制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

国际金本位制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其于19世纪80年代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崩溃。

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是:

黄金不但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而且可以自由输出入,金币可以自由兑换,自由铸造。

这既保证了各国货币之间比价的相对稳定,也保证了各国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

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对汇率的稳定、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发展及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国际金本位制的最大缺点是:

(1)国际间清算和支付完全依赖于黄金的输出入。

(2)货币数量的增长主要依赖黄金产量的增长。

世界经济的增长,要求世界货币的数量也相应增长,然而,世界黄金产量跟不上世界经济的增长,这就使世界金本位制的物质基础不断削弱。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夕,国际金本位制出现了崩溃的苗头。

银行券的发行日益增多,黄金的兑换日益困难,其输出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

战争爆发时,各国中止了银行券与黄金的兑换,禁止黄金的出口,国际金本位遂宣告瓦解。

11、简述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

答:

针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我们认为,应该从汇率制度、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国际储备结构和“布雷顿森林机构”职能作用等方面的改革入手,加强协作,共同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需要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与发达国家共同努力,推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12、简述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特点。

答:

和世界银行贷款比,亚行贷款是我国在1986年才开始使用的一种贷款。

从我国借用者的角度看,亚行贷款有如下特点:

一、亚行贷款很多地方和世界银行贷款相似;二、我国使用亚行贷款,主要使用普通基金贷款,也就是硬贷款;三、参加亚行对扩大我国对外金融关系、加强南南合作有重大意义。

13、简述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经济影响。

答:

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经济影响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从正面效应来说,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2)有利于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3)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

(4)引发财富效应

(5)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

国际资本流动产生的负效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资本流动会带来外汇风险;

(2)国际资本流动会带来利率风险;

(3)国际资本流动会给流入国的银行体系带来冲击。

 

14、简述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

答:

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新特点的形成,其背后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的。

主要如下:

(1)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2)国际范围内与实际生产相脱离的巨额金融资产的积累

(3)产业结构的国际调整和国际分工的深化

(4)投资方式与投资工具的不断创新

(5)各国对国际资金流动管制的放松

(6)发展中国家国内政策的调整、市场运作效率的提高和外资政策的开放。

15、请分析金融危机的传播效应。

答:

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危机给中国传媒业带来三大效应。

“蝴蝶效应”着眼于对立足点的定位,“乘数效应”强调了效果的放大,而“牛鞭效应”预示了传导过程中的变异。

16、20世纪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解决?

答:

导致债务危机的原因

  80年代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十分复杂。

归纳起来看,主要有以下6点原因:

  ①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两次石油提价导致许多国家国际收支出现创纪录的逆差,同时发展中国家中的一些产油国则出现巨额顺差。

  ②这些顺差大部分被存入银行用于贷款,或者资金回流。

  ③受70年代后半期负数实际利率的刺激和被商业信贷人的热情所鼓舞,发展中国家掀起了一股借款热潮。

  ④许多债务国把借入的资金用于(或错误地用于)扩大消费,或投入那些低收益率的项目中(特别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之后)。

  ⑤借款国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几乎贯穿于整个80年代。

  ⑥为了消除70年代普遍严重的通货膨胀状况,发达工业国家采取了放慢经济增长、大幅度提高利率等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这使债务国的出口机会大大减少,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债务国的还债能力。

这次债务危机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从各发展中国家内部因素看,20世纪60年代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为了加快增长速度,迅速改变落后面貌,举借了大量外债。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借入的外债未能迅速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高投入,低效益,造成了还本付息的困难。

从外部因素看,导致债务危机的原因包括:

①国际经济环境不利。

80年代初世界性经济萧条,是引发债务危机的一个原因。

②70年代后期,国际金融市场的形势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国际信贷紧缩、对发展中国家贷款中私人商业贷款过多,也导致80年代的债务危机。

③美国80年代初实行的高利率,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

债务危机的爆发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有影响。

对此,国际金融机构联合有关国家政府和债权方银行进行了多次对发展中国家债务的重新安排,达成了一些延期支付协议,使危机有所缓和。

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对国内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并加强了相互间的联合与协调,使危机得到进一步缓和。

17、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危害是什么?

答:

1.美国“低储蓄、高消费”模式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原因

  2.金融衍生品泛滥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另一重要原因

  3.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失察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长期以来,美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能力。

在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片面强调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轻视国家干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也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首先,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金融机构遭受巨额损失,股价惨跌,直接对股市大盘造成冲击。

其次,国际主要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再次,这场金融危机已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

因此,已有学者将这次金融危机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提并论。

18、如何进行金融危机管理?

答:

金融危机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在金融危机的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金融危机管理预案和程序而直接采取的对策。

  从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秩序的角度来看,金融危机管理是一种最典型的公共产品,从维持金融秩序的能力视角,金融危机管理是政府必须及时地提供的公共产品。

在我国,应当建立以央行首脑为金融危机管理最高指挥官的常态金融危机管理体系,设立“全国金融危机管理指挥部”,统管全国的金融危机处置。

央行各级分支机构也要设立负责金融危机管理的部门,应对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不仅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对人们的心理会造成巨大的冲击。

纵观当前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与越南爆发金融危机前的表现有些类似。

于是,人们普遍担心,我国的股市和房市这些资产市场会不会出现崩盘,金融危机是不是已经到来,如何去进行识别并加强防范。

这些都属于金融危机管理的范畴,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加强金融危机管理刻不容缓。

19、金融危机国际传染路径有哪些?

答:

(一)实体经济路径

  实体经济传染是指通过实体经济关联而达成的危机在国家间的传导和扩散。

其具体形式有:

1.贸易伙伴型传染。

2.竞争对手型传染。

(二)金融路径

  金融路径传染是指一个国家因宏观经济波动导致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缺乏流动性,进而导致另一个与其有着密切金融联系国家的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缺乏流动性,从而导致该国爆发危机。

或者虽然另一个国家与其没有密切联系,但基于预期而导致该国爆发危机。

1.金融机构渠道。

2.资本市场渠道。

三、论述题

1、试总结各派(弹性论、吸收论、货币论和结构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优缺点及异同。

答:

弹性论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该理论在严格的假设条件前提下,应用微观分析的方法推导出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成立及时滞效应即所谓的J曲线效应的大小。

此外,贬值带来相对价格的变化,将导致贸易条件或改善或恶化,这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

弹性分析法纠正了以往的片面看法,正确地指出:

只有在一定的进出口供求弹性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和效果。

但该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一,这个理论把国际收支仅局限于贸易收支,未考虑劳务和国际间资本移动;第二,假设前提过于严格,很难适用于实际分析;第三,未考虑贬值后继发的通货膨胀效应;第四,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忽视了汇率变化对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影响;第五,未明确区分不同货币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

吸收分析法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出发,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即用支出变更政策与支出转换政策并加以适当的搭配和协调,从而使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同时达到平衡。

其与弹性论比较,吸收论不是从相对价格关系出发,而是从总收入与总吸收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调节政策,这是它与弹性论的重大差别。

其次,就倾向贬值的效应来讲,吸收论是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相对影响中即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而弹性论则是从价格总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吸收论的主要缺点是假定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并以贸易收支代替国际收支。

货币分析法是建立在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上的。

它从货币的角度而不是从商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

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

其重要贡献是从开放经济的角度把货币供应的来源区分为国内部分和国外部分,认为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是货币供应政策来解决,而贬值只有当其能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

因此货币论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

对于货币论上述的理论前提、有关贬值效应的评价及政策主张,目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批评。

结构分析法则针对货币论提出:

国际收支失衡并不一定完全是由国内货币市场失衡引起的。

货币论乃至吸收论,都从需求角度来提出国际收支调节政策,而忽视了经济增长供给方面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而供给不足往往是由经济结构问题引起的,如经济结构老化、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结构落后等等。

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应放在改善经济结构和加速经济发展方面,而支出变更和支出转换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时甚至是十分有害的。

2、评述货币论的主要政策主张。

答:

第一,所有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的不平衡,因此,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第二,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是指货币供应政策,因为政府可操纵的是货币供应量的规模,而货币需求受政府的影响很小,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一般来说,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使D增加)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D减少)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第三,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等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

不过,这种作用是暂时的。

货币分析法将国际收支从传统的贸易收支扩大至资本项目,因此对国际收支的分析比较全面,也比较符合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

其次,货币分析法强调了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至少在短期内将引起货币存量的变化,从而影响一国的经济活动。

它对于长期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的认识也具有相当程度的正确性。

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