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9063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docx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

一、原因(背景)类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

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

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是“指出”、“概述”、“简析”等;

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

解法与技巧

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

(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2.内因与外因

(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

(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

(2)在分析原因的层次性时,考生需具备较强的时空观念。

一般而言,长时段的历史因素往往是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短时段的历史事件往往是直接原因,因此在分析历史事件时直接原因等价于“导火线”。

(3)应当知晓以下规律:

“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往往是内因;而直接原因往往是外因”。

因此,如果无法找出或分辨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时,可以参考内因与外因的分析角度去思考问题。

(4)政治史方面:

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国家利益往往是根本原因,而政治事件、政策变动往往是直接原因;

(5)经济史方面:

生产力、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往往是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而生产关系往往是直接原因;

(6)文化史方面:

理论体系、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而文化政策、个人际遇则是直接原因。

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

1.(2018全国卷II·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分)

【答案】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解析】由材料“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由材料“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得出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由材料“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得出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2.(2018天津卷·12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右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

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

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

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

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

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

(5分)

(3)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5分)

【答案】

(1)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蔗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3)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解析】

(1)据材料一中“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再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得出答案: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蔗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2)据材料二中“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及所学,得出答案:

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据材料二中“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及所学,得出答案:

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3)据材料三中“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得出答案:

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据材料三中“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得出答案:

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再结合所学,古代农业之所以难以扩展到其他的经济领域,以其根源决定的,得出答案: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3.(2018海南卷·2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共产主义)能够解决世界的乱象,为什么中国不可以找他来作救时的良方……适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开发实业,其结果不仅使中国变为舶来品的销卖场,且会使中国各地布满了外国的资本家……欲求保存这个产业革命后的优点而消除其毒,则除变更经济制度外实无他道……一旦革命告成,政权落到劳动阶级的手里,那时候乃得言共产主义发达实业的方法。

因为政权在一个生产阶级手中掌着,并且要消灭阶级界限……联合起全世界的劳动者来消灭这个竞争和侵略的野心,而产出共同生产的大计划。

共产主义发达实业之大计在此,由此乃能使产业集中,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科学为全人类效力,而人类才得脱去物质上的束缚,发展自如……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实负有变更经济制度的伟大使命。

——摘自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恩来认为共产主义是“救时的良方”的原因。

(5分)

【答案】①资本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问题(2分);②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的解放(3分)。

【解析】周恩来认为共产主义是“救时的良方”的原因,据材料“适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开发实业,其结果不仅使中国变为舶来品的销卖场,且会使中国各地布满了外国的资本家”,可得出资本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问题;据材料“欲求保存这个产业革命后的优点而消除其毒”“政权落到劳动阶级的手里,那时候乃得言共产主义发达实业的方法”“人类才得脱去物质上的束缚,发展自如”,再结合共产主义的宗旨,可得出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的解放。

二、内容、措施类

内容、措施类材料题的呈现形式主要有:

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反映的是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

解法与技巧

1.具体史实型:

据材料定位该史实发生的背景或社会矛盾→据所学知识推断解决问题或矛盾的意图→结合设问限定组织答案(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农业、工业、商业/对内、对外等方面回答内容或措施)。

2.纵向专题型:

据材料定位专题主旨→据所学知识划分阶段→结合设问限定条件提炼各阶段的中心词组织答案(依据开始、发展、结局/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等归纳内容或措施)。

3.解答内容、措施类的设问,措施一般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措施,有时还根据不同的层次总结出几项措施;内容有的是具体内容,有的需要概括相关内容,对归纳概括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高考真题与解题示范

1.(2018全国II卷·45节选)

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

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

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答案】

(2)内容:

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解析】

(2)内容,由材料“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得出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由材料“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得出恢复、新建科研机构,由材料“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得出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由材料“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得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由材料“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得出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2. (2018全国III卷·46节选)

材料 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

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

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

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

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

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

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

(9分)

【答案】

(1)措施:

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解析】

(1)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据材料“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可得出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据材料“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可得出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据材料“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可得出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3.(2018江苏卷22节选)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

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

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

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

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分)

【答案】

(2)举措:

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解析】

(2)举措,据材料二中“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得出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据材料二中“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得出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据材料二“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得出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4.(2017江苏卷23节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

其新颖之处在于:

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

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4分)

【答案】

(2)内容:

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解析】

(2)据材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得出科学的人文主义要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据材料二“其新颖之处在于:

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得出尊重自然规律,据材料二“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得出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据材料二“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

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得出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三、影响(意义、作用)类

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

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

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

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

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

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此类试题还可变为“评价”类试题。

解法与技巧

1.影响类

(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

第一种:

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第二种:

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思考。

  政治影响,可从政治格局、制度革新或调整、政权更替、政策制定或改变、新的阶级产生等方面思考。

  经济影响,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文化影响,可从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思考。

军事影响,可从国家军事装备、以及对随后战争等方面思考。

外交影响,可从国家对外政策、国家之间外交事件等方面思考。

第三种:

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

  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

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第四种:

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

 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

 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注:

①当试题没作特别规定时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主要依据是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历史进步。

②要分清主次影响,即以积极影响为主,还是以消极影响为主。

一般情况下,近年的考题在评价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时,也要注意分清主次,应以积极的为主。

2.意义类

 

(1)从性质、作用、积极的影响、历史功绩等方面思考。

 

(2)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思考。

高考真题与解题示范

1.(2018全国I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4分)

【答案】意义:

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每项2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可得满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4分)

【解析】根据“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并结合所学村民自治相关知识得出乡村治理的创新,健全了国家治理体系;根据“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并结合改革开放后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相关知识得出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实行村民自治,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2.(2018全国I卷·45节选)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9分)

【答案】意义:

方便纪年;(2分)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3分)长期使用,影响深远;(2分)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2分)

【解析】根据“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得出方便纪年;根据“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得出长期使用,影响深远;根据“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得出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根据“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结合所学可知以年号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3.(2018全国II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分)

【答案】意义:

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由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得出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由材料“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得出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由材料“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得出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四、比较类

比较类设问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现象或者人物观点等放在一起,归纳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

解法与技巧

1.明确比较对象。

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

2.确立比较角度。

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

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