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0979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docx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docx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一、识记。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6、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响,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作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8、放大镜:

也叫凸透镜,它是由透明物质构成的中间比边缘厚的光学元件。

9、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10、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11、圆柱形或球形的透明器皿也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球形的物体放大的倍数是最大的。

12、用放大镜观察彩色图片和电视机,计算机的屏幕,发现这些图象都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这些点由红、蓝、绿,组成。

二、简答。

1、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放大镜的作用是什么

答:

公安人员、农业科技人员、科研人员、考古专家、文物专家会经常用放大镜。

其作用是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2.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①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②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3.放大镜的作用

答:

放大镜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得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4.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答:

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是因为放大镜镜片是凸透镜,光线通过凸透镜,产生折射。

5、具有放大功能的物体举例,3个

答:

水珠透明玻璃球装满水的烧杯

6、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

答: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中间厚度直接有关,中间的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7、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这是为什么

答:

①共同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②因为镜片中央凸起,又是透明的。

8、用眼睛看科学课本上的一幅照片,再用放大镜观察这幅照片,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答:

用放大镜观察获得的信息更多,显现人的眼睛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但视野变小了。

9、列举五种具有放大功能的器皿:

装满水的烧杯、装满水的量筒、装满水的烧瓶、装满水的玻璃杯、装满水的椭圆形鱼缸

第二课:

一、识记。

1、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3、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4、昆虫的复眼在头部上方两侧,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

5、昆虫的触角相当于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的多。

6、蝴蝶的触角是棒状的,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的,蝗虫的触角是丝状的,天牛的触角是鞭状的,蚂蚁的触角是膝状的。

7、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但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8、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

二、简答。

1、草蛉的幼虫是怎么吃蚜虫的

草蛉和它的幼虫都是蚜虫的天敌,草蛉的幼虫用嘴前那对“镰刀”抓住一只蚜虫,然后刺入蚜虫体内,吸它的体液。

草蛉幼虫的嘴比较特别,左右合成尖细的管子,可以刺入蚜虫体内。

第三课:

一、识记。

1、晶体:

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

3、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4、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组成。

5、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组成。

6、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二、简答。

1、制作晶体。

答:

制作一些浓的食盐、食用碱或味精的溶液,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2、制作一个大的晶体。

答:

用一个大的玻璃杯,制作一杯浓盐水溶液,将这杯溶液过滤,注入一个清洁的玻璃杯内,在杯中悬吊一根细线,细线下端拴上一块食盐晶体,并浸泡在溶液中,静置数天,晶体会缓慢地生长。

如果在杯中继续倒入食盐溶液,则晶体的增长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

3、列举五种晶体:

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雪花

4、为什么晶体可作为鉴别矿物的依据

答:

因为各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形态。

第四课:

一、简答。

1、做个简易显微镜:

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2、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得更大呢

答:

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二、识记。

1、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与1632年出生在荷兰,他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2、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3、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4、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

第五课:

一、简答。

1、制作洋葱表皮玻片:

①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②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展平③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不要有气泡④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⑤将做好的洋葱表皮玻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观察。

2、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仔细观察洋葱表皮,把看到的画在记录单中。

比较三次观察到的图像,说说有什么不同

答:

放大镜比肉眼、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看得更清楚。

但同时视野也小了许多。

3、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的表皮结构,你看到了什么

答:

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

4、课本13页显微镜组成结构图,根据图要会填名称。

二、识记。

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下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3、显微镜的构造:

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4、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5、正确使用显微镜方法和步骤。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6、细胞里的小黑点是细胞核。

7、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8、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第六课:

一、简答。

1、细胞的作用: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2、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答: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二、识记。

1、叶细胞中有叶绿体。

2、叶表上有气孔。

3、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4、生物体细胞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互相依靠,共同协作完成生物体的各种功能。

第七课:

一、识记。

1、自从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科学家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

2、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3、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4、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5、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

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6.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微生物繁殖的结果.水中的微生物也是细胞构成的.

7、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8、水中的微生物也是细胞构成。

9、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答:

用吸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玻片,在显微镜镜下观察。

第八课:

1、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3、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医药方面:

巴斯德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食品工业:

利用微生物酿酒,制作酱油、醋、面包等。

农林业方面:

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

土壤的改良和净化:

利用微生物的作用给土壤增加营养。

污水和垃圾处理:

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微电子技术:

显微技术还促进了微电子仪器的研制,如美国研制的微型电动马达。

4、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5、法国巴斯德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有关系。

6、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7、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鼻、舌、口、手等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那时候,人们观察到的最小动物就是蚂蚁等昆虫。

8、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和细胞。

9、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克隆羊。

10、用显微镜能观察到那些生物

细菌、病毒、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绿藻、眼虫等。

第二单元:

第一课:

一、识记。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空气、电、火、声、也是物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5、说出一些物质变化的例子:

水结冰了、把易拉罐压扁、火柴燃烧、铁钉生锈、折纸、弯折铁丝、蜡烛燃烧

6、我们有哪些方法使物质发生变化:

弯折、折叠、加热、燃烧等。

7、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

第二课:

1、、在变化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2、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5、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6、化学变化: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7、在用蜡烛给勺里的白糖加热的过程中,白糖、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

白糖的熔化发生了物理变化,白糖的碳化发生了化学变化;

蜡烛的熔化发生了物理变化,蜡烛的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列举:

1、五种物理变化:

水结冰、水蒸发、冰融化、折纸、弯折铁丝

2、五种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加热白糖、小苏打和白醋、铁生锈了、淀粉与碘酒、硫酸铜溶液与铁钉

第三课:

一、简答。

1、吃进去的米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答: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厨房里常备的烹调用品。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3、怎么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答:

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4、米饭在口腔中为什么会变甜

答:

因为米饭在口腔中遇到了唾液,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酶在常温下,很快使淀粉水解,生成麦芽糖,所以有甜味。

二、识记。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三、列举。

1、列举五种含淀粉的食物:

米饭、面包、馒头、土豆、红薯

2、列举五种不含淀粉的食物:

鸡肉、猪肉、羊肉、牛肉、鱼肉

第四课:

一、简答。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这是什么气体呢

答:

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3、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烧着的火焰熄灭。

第五课:

一、简答。

1、铁生锈变成了铁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吗用什么证据来证明

答: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可以从导电性比较,铁能导电,铁锈不能导电。

2、我们用什么来证明铁和铁锈是不同的物质。

答:

①用敲击法比较:

铁声音较清脆,铁锈声音比较闷。

②用导电性比较:

铁能导电,铁锈不能导电。

③用磁铁来比较:

铁能被磁铁吸引,铁锈不能被吸引。

3、铁生锈的原因:

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4、课本35页“铁片和铁锈比较记录表”。

第六课:

一、简答。

1、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吗我们用什么证据来说明这个问题或者问: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我们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答:

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这就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质铜,浅蓝色的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浅。

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为红褐色。

2、、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最终判断还是看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3、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

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4、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第七课:

一、实验。

实验:

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你设计对比实验来研究吧。

研究的问题:

铁生锈与空气有吗

我们的假设:

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实验材料:

3个盘子、3枚铁钉、水、菜油

实验方法:

①用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菜油。

②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

③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实验现象: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空盘子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有点生锈

水盘子

水变色

生锈

锈多了

锈更多了

菜油盘子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实验结论:

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2、我们怎么防止、减缓铁生锈呢设计对比实验。

实验材料:

两个盘子、两个试管、四枚铁钉、水、纸巾、盐

实验方法:

①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②把一枚铁钉放在有潮湿的纸巾的盘子中③把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④把一枚铁钉一半浸在盐水里,一半暴露在空气中

实验现象:

放置的位置

空气中

潮湿处

水中

盐水和空气中

生锈的速度

较快

最快

实验结论:

水和空气共同作用使铁生锈,所以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办法。

3、简答:

我们怎么防止、减缓铁生锈呢

答: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二、识记。

1、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2、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3、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4、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5、列举五种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刷漆、涂油、电镀、搪瓷、抹沥青

 

第八课:

一、简答。

1、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会发生变化。

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2、物质变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说出物质的变化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答:

物质变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人们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加工木材制作成桌子、凳子等家具为我们所用;客人来了泡上一杯茶,茶叶中的物质溶解到热水中;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温度计;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制作风味独特的食品。

3、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4、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5、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制作:

1、橙汁饮料:

把一个去皮的橙子榨成汁,加入少量的水,配成一杯橙汁饮料,味道还不错,就是有点酸,如果加勺糖,会比商店里买来的橙汁还好喝。

2、柠檬汽水:

在一杯水中,加入两勺糖,少量的柠檬酸,在加入一小勺苏打,做成的饮料会冒气泡,这就是柠檬汽水了。

三、列举。

五种物质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加工木材、泡茶、制作温度计、食物消化、加工玉石

 

四、总结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现象

特点

属于什么变化

蜡烛燃烧

发光发热

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

改变颜色、产生沉淀

白醋与小苏打混合

产生气体

铁钉生锈

改变颜色

淀粉与碘酒

改变颜色

加热白糖

改变颜色、有焦味

酒精燃烧

发光发热

粉碎纸张

形状改变

不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

水结冰

状态改变

沙石混合

基本不变

玉石雕刻

形状改变

铁丝弯折

形状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