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丹麦石油化工行业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11098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瑞典丹麦石油化工行业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瑞典丹麦石油化工行业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瑞典丹麦石油化工行业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瑞典丹麦石油化工行业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瑞典丹麦石油化工行业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瑞典丹麦石油化工行业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瑞典丹麦石油化工行业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瑞典丹麦石油化工行业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瑞典丹麦石油化工行业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瑞典丹麦石油化工行业调研报告.docx

《瑞典丹麦石油化工行业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瑞典丹麦石油化工行业调研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瑞典丹麦石油化工行业调研报告.docx

瑞典丹麦石油化工行业调研报告

《广西石化炼油后续产品项目研究》

课题组海外考察报告

2010年7月28日至8月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副巡视员蒋满应邀率团出访丹麦和瑞典两国,主要针对石油化工行业进行了考察和学习,并就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问题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考察团先后拜访了丹麦哥本哈根市政府、瑞典林雪平市政府,并参观了林雪平市工业园区等相关单位。

深入了解目前北欧相关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现实状况;从政府政策、企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三方面,学习和研究了他们提出和采用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解决方案和治理经验;为回国后开展比较研究积累了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能够帮助课题组的专家们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使我国在这些环境污染的重点行业尽可能避免走别国曾经经历的先发展再治理的道路方面发挥作用。

一、两国石油化工产业现状

(一)丹麦石油化工现状

丹麦自然资源较贫乏。

除石油和天然气外,其他矿藏很少,所需煤炭全部靠进口。

丹麦于1966年在北海发现石油天然气资源,1972年第一口油井成功产油,此后丹麦所属北海区域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不断增长,北海大陆架石油蕴藏量估计为2.9亿吨,天然气蕴藏量约2000亿立方米。

2000年产油1773万吨,为欧洲第3大石油输出国。

探明褐煤储量9000万立方米。

使丹麦从1997年起成为能源自给自足的国家。

2005年,丹麦石油产量为2190万立方米,折合1842万吨;天然气产量为92亿立方米。

石油产量排在挪威和英国之后,是西欧第三大产油国。

根据丹麦能源署统计,截至2005年底,丹麦石油已开采过半,已开采量为2.77亿立方米,占总储量的52%。

已探明的剩余石油储量约为2.57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为1220亿立方米。

《丹麦2010年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报告》指出,丹麦2010年的石油产量和2004年相比下降了33%,丹麦2010年的天然气产量和2005年相比下降25%。

近年来由于能源价格的持续上升,尽管丹麦能源的产量在下降,但是丹麦政府仍能保持在石油和天然气产业上的财政收入。

2010年丹麦政府在北海石油和天然气产业的财政收入为237亿丹麦克朗(约合44.9亿美元),比2009年下降4%。

《报告》预测,从现在到2015年,丹麦政府每年在北海石油和天然气产业的财政收入将保持在230亿丹麦克朗(约合43.6亿美元)到300亿丹麦克朗(56.8亿美元)之间。

《报告》预测,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丹麦的石油储量可以维持到2019年,丹麦的天然气出口储量可以维持到2021年。

在未来的10年,丹麦将继续保持能源出口国的地位。

丹麦的石油和天然气产业仍然很有前景。

丹麦在能源利用上善于进行综合平衡,一方面出口石油天然气,另一方面进口煤炭,争取以最有利的市场条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煤炭是当今世界重要而且价格相对便宜的能源,丹麦大量进口,而且在清洁煤燃烧技术方面世界领先。

虽然丹麦石油天然气自身储量有限,但也择机出口创汇,而且根据市场条件同时选择进口,有进有出,目的是做到利益最大化。

2005年丹麦煤炭进口来源国中,南非占31%,俄罗斯占26%,哥伦比亚占21%,波兰14%,挪威5%,其他国家1%。

2005年在丹麦石油出口目的国中,瑞典占38%,荷兰占21%,法国11%,芬兰8%,英国6%,德国6%,美国5%,其他国家5%。

2009年欧洲发达国家中的石油消费量估计为1328万桶/天(b/d),2014年这个消费量将为1344万桶/天。

2001年欧洲发达地区的石油产量为696万桶/天,2009年估计平均为473万桶/天,而2014年将降至371万桶/天。

根据BMI的丹麦石油和天然气报告预测,2014年丹麦的需求量占整个欧洲发达地区的1.40%,供应量占6.20%。

(二)瑞典石油化工现状

瑞典没有石油或天然气资源,瑞典石油化工的原材料全部依赖进口,石油产品和原油主要从中东进口。

瑞典的现代石油化工起步于60年代,1963年在西海岸港市Stenungsund就设立了石化中心,建立了瑞典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生产乙烯、丙烯、乙醇、碳墨、聚苯乙烯等产品,包括以石脑油为原料生产乙烯的装置、环氧乙烷装置、二氯乙烷装置、氯乙烯装置、聚氯乙烯装置、氯碱配套装置以及羰基合成装置等,该中心每年乙烯及丙烯的产量为61万吨和20.5万吨,拥有北欧最大的聚乙烯生产厂。

80年代兴起的并购潮,使瑞典的石油化工产品企业等纷纷被挪威和芬兰公司购并。

位于西海岸港市Stenungsund的石化中心由芬兰、挪威和瑞典联合经营;瑞典最大的化工公司NobelIndustries公司于1994年被荷兰Akzo购并,组成了总部设在荷兰的AkzoNobel公司。

PerstorpOxo公司是目前瑞典仅有的属于瑞典人所有的化工企业。

目前瑞典大部分石化公司是外资企业,这体现了重化工产业由少数大型国际公司掌控的发展趋势。

瑞典有多种石化产品形成规模生产,并拥有世界领先的生产设备和技术,瑞典EkaChemical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氯化钠生产商,年产超过10万吨。

瑞典是全球2-乙基已酸生产国,最大生产商是NesteOxoAB公司,产品85%出口。

在农业有机化工产品方面,瑞典也有一定生产实力,年产脂肪酸4.2万吨和甘油5000吨,广泛运用于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

NordicSynthesisAB公司是全球知名的精细化学制品公司,拥有硝化、氧化硝酸和酸氯化等医药及专门化学用途的中间体专门技术。

NordiskCarbonBlackAB为北欧地区唯一生产碳墨的公司,目前年产量在3.5万吨左右,主要原料来自于Stenungsund的Borealis。

瑞典油漆产量可观,2000年年产达24万吨。

瑞典生产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的厂家只有两个,其一是BerolNobelAB,主要生产表面活性剂及助剂;另外一家是Svenskaunilever(Unilever的子公司),主要生产洗涤用品和化妆用品。

森林化学品,特别是造纸副产品的利用和深加工,是瑞典传统的精细化学工业。

塔尔油年产量约18X104t,可用于制造油漆、造纸和印刷工业用助剂。

塑料工业也比较发达,1988年塑料的总产量约74X104t(按树脂计),其中加工成缩合型塑料17.4X104t,聚合型55.5X104t,纤维素产品17X104t。

尽管瑞典石化工业中多种产品具有规模和技术优势,但由于受国家小等因素的限制,还有许多化学产品需要通过进口才能满足生产和消费市场的需求。

瑞典年消费硫酸约60万吨,而国内年产仅约5万吨;制造炸药用的硝酸氨,年需求20万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乙醇产量也不能满足国内需要,每年大约需要进口4万吨;有机化学产品方面,瑞典国内不生产甲醇、甲苯、苯和二甲苯,全部依赖进口。

二、两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战略

(一)丹麦石化产业发展战略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丹麦的能源消费曾经99%依赖进口。

1973-1974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后,丹麦政府审时度势,抓紧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战略,丹麦能源署于1976年应运而生,制定了以确保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为主要目标、适合自身情况、长远和阶段性相结合、既有远见又有可操作性、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保护环境并能根据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调整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大力调整能源供应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能源自给率1990年即上升到50%左右,1997年达到100%,此后能源供大于求的势头有增无减,2005年自给率更高达156%。

在环保政策方面,丹麦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环保税来进行调节。

环保税包括能源税、污染税、资源税和交通税。

这些税收占了丹麦税收总额的约10%。

2005年6月丹麦政府发布了《2025能源战略》,作为政府的长期能源战略规划,该战略对2025年前丹麦的能源发展做出了规划和评估。

(二)瑞典石化产业发展战略

由于经历了七十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的重创,为保证瑞典的经济发展不再受制于日益高涨的石油价格和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的威胁,从国家的能源安全出发,瑞典政府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着力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能源产业。

瑞典政府制定了能源发展目标,并于1997年确立了能源战略的指导原则:

加快可持续能源系统开发,早日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全面实现可再生能源化。

瑞典政府已计划用15年时间成为全球首个完全不依靠石油的国家。

上个世纪70年代,瑞典就颁布了一系列强制性的有关能源合理化使用和节能的法律、法规,制定了许多具体可行的监督措施和必须执行的行业标准,体系完备。

瑞典的能源税收政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如电力税、燃油税、汽车税等,依据对大气的污染程度,针对不同种类的燃油收取不等税费。

1991年,瑞典还成为世界首批开征二氧化碳税的国家。

1995年发布了政府能源研究、发展计划,自此,能源研发成为瑞典能源政策重要的组成部分。

财政、税收导向和经济措施行之有效。

同样,为鼓励企业使用生物能源和本地能源,瑞典政府还从2003年起引入了基于电力市场的电子证书系统,根据企业使用生物电能占用电总量的比例给予税收减免优惠。

这些行之有效的经济手段,为改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生物燃料利用率,降低能耗和环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政府于2005年底新成立了石油独立委员会,它集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专家为一体,是首相办公室直接领导下的、专门为政府的能源决策服务的权威机构。

它的成立进一步显示了瑞典政府的在最短的时间内千方百计地加快消减国家对石油产品的依存度,2020年实现无油化的战略目标的决心和信心。

三、两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

(一)丹麦再生能源发展情况

丹麦能源消费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丹麦供热主要依靠化石燃料。

上世纪六十年代期间,特别是1973-1974年以及1979-1980年两次石油危机期间,丹麦将90%对石油的依赖转化为可再生能源,具体内容包括引进天然气、生物质能及在热电联产中使用废弃物作为燃料。

丹麦1981年通过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法案》,制定了每年给予生物质能生产企业400万欧元的投资补贴计划,这一计划使目前丹麦生物质能发电的上网电价相当于每千瓦时8欧分;2000年又通过《能源节约法》。

近年来,丹麦能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增加,煤炭的比重在明显减少,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出于环保考虑。

丹麦在生物质直燃发电方面成绩显著。

丹麦的BWE公司率先研究开发了秸秆生物燃烧发电技术,迄今在这一领域仍是世界最高水平的保持者。

在BWE公司技术的支持下,1988年丹麦建设了第一座秸秆生物质发电厂,从此生物质燃烧发电技术在丹麦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丹麦已建立了130家秸秆发电厂,使生物质成为了丹麦重要的能源。

2002年,丹麦能源消费量约2800万吨标煤,其中可再生能源为350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的12%。

在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所占比例为81%。

近10年来,丹麦新建设的热电联产项目都是以生物质为燃料,同时,还将过去许多燃煤供热厂改为了燃烧生物质的热电联产项目。

目前在丹麦可再生能源中,以秸秆和木屑为原料的生物质能的比重为45%,垃圾占29%,风能占19%,太阳能占7%。

丹麦近65%的废物经过再生利用。

可再生能源如城市固体废弃物、麦秆、木材和生物质能同样成为区域供热的主要燃料源。

大约25%的丹麦居民住宅采用生物质能区域供热。

如果按可再生能源发电来计算,则风能占67%,生物质能占21%,有机废物占12%。

在进一步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丹麦对燃料电池、潮汐能试验性示范电站建成。

1989年以来,丹麦瑞索国家实验室和有关公司共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燃料电池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

丹麦技术大学、丹麦瑞索国家实验室等正就未来氢技术和“氢能社会”进行联合研究和攻关。

此外丹麦对生物燃料如利用秸秆生产生物酒精和生物气体等的研究也在积极进行中,技术已相当成熟,临近工业推广阶段。

(二)瑞典再生能源发展情况

瑞典这些年着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将石油的消耗量不断降低。

如1980年,瑞典区域供热的能源消费90%是油品,而现在主要是依靠可再生能源。

瑞典2002年的能源消费量为7300万吨标准煤,其中可再生能源为2100万吨标准煤,约占能源消费量的28%,近十年来,可再生能源占能源市场的份额从1994年的22%,上升到2002年的28%,再发展到2010年的60%。

可再生能源有水利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和地热、生物质能等,而在可再生能源消费中,生物质能占了55%,主要作为区域供热燃料。

生物质能源是瑞典可持续发展能源的首选。

瑞典生物质能源研究20多年来,新的生物能源产业应运而生。

生物燃料应用技术得以成功开发,其利用率成倍增长,是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快的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在提供高品位电能的同时,满足供热的需要,即实现热电联产,是瑞典的成功经验之一。

瑞典生物燃料技术的又一主要应用还体现在动力车用燃料上。

目前,瑞典的公交车已全部采用生物酒精做燃料,创下又一个世界第一。

混合燃料轿车已占瑞典轿车市场份额的10%。

2006年前四个月,瑞典的酒精燃料销量增长了500倍。

今年,世界首部百分之百乙醇燃料车即废气零排放的环保车又产自瑞典SAAB公司。

瑞典的MTBE公司已在10立方米的发酵罐中进行木屑生产乙醇的中间试验,生产的乙醇已以5%—10%的比例添加到当地的汽车用油中;

此外,瑞典PURAC公司还将利用动物加工副产品、动物粪便和食物废弃物等生产的沼气净化后,经压缩送到城市加油站供天然气汽车使用。

  瑞典还是第一个使用沼气为动力的客运火车的国家。

瑞典生物气体公司投资1000万克朗开发的沼气动力火车,2005年9月首航,时速130公里。

为满足机动车使用清洁能源的需要,瑞典能源公司目前正在兴建世界最大的、每小时1600立方米产量的沼气厂,每年可减少大约150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今后五年,瑞典计划再建5个同等规模的沼气厂,加快向无汽油燃料车的目标迈进的步伐。

目前,在瑞典的林雪平地区有64辆公交车和520辆轿车以沼气作为燃料。

瑞典生物燃料的使用率已超过欧盟规定的50%的标准,达到56%,成为世界工业化国家使用生物能源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

四、能源综合利用的典范---凯隆堡生态工业园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以西110公里处的凯隆堡市以一种全新的生态工业模式使之成为享誉全球的生态工业典范,该生态工业的核心理念是“产业共生、资源共享”,共生协作使企业在不消耗大量能源、水资源及原材料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商机和提高产品竞争力。

工业园区内共生伙伴关系的企业基于市场原则,彼此使用自己的副产品,一个企业的副产品(或废物)是另一个企业的生产所需的重要的原材料,共生关系企业还同时共享废水、余热及废物处置资源的循环利用,充分扩展共生链,降低制造成本,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自然环境的最优化。

这个系统的最大特点是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而将工厂、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到最低。

凯隆堡市的生态工业园里,有个“7+1”共生伙伴企业,“7”是指基于商业原则形成主要循环共生伙伴关系的七家企业;七家企业分别是:

阿斯奈斯火电厂(丹麦最大的燃煤火力发电厂)、奇普洛公司(生产石膏板)、诺沃.诺迪斯克生物制药公司、诺维信公司(世界著名酶制造厂)、丹麦斯达托炼油厂;RGS90公司(土壤修复及废物回收循环利用)及卡拉/诺福伦公司(废物处置);“1”是指凯隆堡市政府(水资源能源供应部门)。

斯达托炼油厂将其废物硫输送给一家硫酸厂以生产硫酸;将其废气输送给奇普洛建筑板材厂以生产石膏板材;将其余热输送给周围的温室以生产蔬菜、花卉;将其废水输送给阿斯奈斯的一家发电厂以冷却发电机,而这家发电厂又将其余热输送给附近的一家鲆鱼养殖场和凯隆堡的居民住宅;将其水蒸气输送给斯达托炼油厂和一家生产人工合成酶和胰岛素的诺沃.诺迪斯克生物制药公司。

此外,上述阿斯奈斯的那家烧煤的发电厂还用石灰回收废气中的硫而生产了石膏,而奇普洛建筑板材厂则用发电厂的石膏作原料来生产板材,从而不再从西班牙进口石膏了。

生物制药公司产生的富含养分的软泥,被用于当地农场作肥料;生产胰岛素剩下的酵母可作为农民的养猪饲料;炼油厂的烟气脱硫可以让发电厂利用煤气作为补充燃料;从提斯湖抽取的地表水(生活和工业用水),经过多次循环处理使用后低氮且少量排入亚默兰湾,等等。

在整个凯隆堡共生系统,所有关联项目之副产品及废气、废水、废物都拥有循环可替代属性,都能通过科技和工艺处理确保环保可持续和经济效益。

凯隆堡工业生态系统的成效是极其明显的:

它每年能够节约石油1.9万吨、煤3万吨、水60万立方米,回收并再利用了13万吨二氧化碳、3700吨二氧化硫、2800吨硫、8万吨石膏等。

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我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

它与前两代的最大区别是:

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

与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生产方式不同,生态工业园区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

它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五、一些收获和启发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生态特色经济,加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参照丹麦凯隆堡生态工业共生体系的成功经验,基于国家关于生态工业园区的标准,广西需要借鉴凯隆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构建广西国家级规模效应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可以考虑选址北部湾临海区域和桂西资源型地区作为广西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这主要是从北部湾石化、能源、造纸、冶金、粮油加工为主的大型临海工业框架业已形成,实现生态工业的条件趋于成熟的视角考量,而桂西丰富的水资源(百色水库、澄碧河水库)及铝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群,为建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污染的难题,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

工业生产中实行清洁生产,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建立生态链,把上游产品产生的废物,作为下游产品的原料,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量,促进环境与经济之间达到相互协调的最高境界。

只有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和要求,我们才能说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二0一一年八月十八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