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教案与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1335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教案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教案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教案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教案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教案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教案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教案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教案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教案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教案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教案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教案与反思.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教案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教案与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教案与反思.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教案与反思

20* 外国诗二首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学习诗歌凝练的语言及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鉴赏外国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和写作背景。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正确认识生活,选择生活,热爱生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

学习诗歌凝练的语言及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

你听到了什么?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比如学习上、跟同学交往中、与家长沟通时曾经历过的一些困难、挫折。

面对这些困难与挫折,我们该怎么办?

让我们一起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看看俄国著名大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怎样一番特别的叮咛和嘱托?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小说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

著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2.知识链接

(1)背景资料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写于1825年,是普希金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所作。

从1824年8月至1826年9月,普希金度过了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生活。

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奥西波娃一家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

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所写的,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

这首诗表明,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文体知识

①哲理诗的概念: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②哲理诗的特点:

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

③哲理诗的分类:

一是有一定的诗意,但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

二是具有生动意象,但十分含蓄,寓理于形象之中。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忧郁(yōuyù)瞬息(shùn)

(2)词语释义

悲伤:

伤心难过。

忧郁:

忧伤愁闷。

镇静:

情绪稳定或平静。

向往:

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

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怀恋:

怀念。

三、朗读指导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四、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诗人的遭遇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答案示例:

这是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而身处逆境。

诗人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的写照。

2.诗歌的两个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乐的日子一定到来。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但这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示例: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的心态。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从诗中找出诗人是如何对待现在、未来、过去的?

从中感受到诗人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示例:

现在虽然遭遇到生活的不幸,但是“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而是要乐观镇静,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并且相信快乐的日子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到来。

未来是快乐、幸福和美好的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理想最终也能实现,正义必将战胜黑暗。

过去是“忧郁”,是艰难困苦。

那忧郁是暂时的,是“瞬息”间就会消失的,最终会变得可爱、“亲切”起来。

诗人在这样的处境下,没有丧失希望和斗志,仍热爱生活,追求自由,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

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是个有着真诚博大的胸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的人。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答案示例: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作者强调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坚信所有的一切都会过去,而当这一切都过去之后,再来回顾这一切时,人们将会为自己的坚定顽强、不屈不挠而深感欣慰;另一方面,作者认为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财富,少了任何一种都是残缺不全的,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砺,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更能锻炼出生活的勇士,更能铸造出精彩的人生。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

这首诗设想生活中遭遇了挫折,以一个长者劝慰的角度,告诉人们:

要正确对待挫折,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

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答案示例:

行文以劝慰的口吻,以说理的形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口吻告诉你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难,语气亲密委婉、真挚坦诚,似乎是长者在和你交谈,如“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着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味。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试着鉴赏下面这首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赏析:

此诗首联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颔联写自己归来的感触:

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颈联时,诗人来了一个转折,描写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没有什么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明确地说明道理。

诗歌的艺术形象生动鲜明,将主题含蓄地暗示读者,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而坚强的人生态度,其亲切和蔼的口气让许多人把它记于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了激励自己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座右铭。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

积极乐观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周末时,假如小伙伴约你去爬大蜀山,你会选择平坦的水泥山道,还是崎岖不平的林间小路?

(学生自由发言)

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也能反映出不同的内心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名作《未选择的路》,看看诗人站在林间的岔路口会作出怎样的选择,想一想他的选择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一生中共出了10多部诗集,代表作有《林间空地》《西去的溪流》等。

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作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受人们喜爱。

2.背景资料

弗罗斯特经常与他的英国朋友托马斯一起在乡间散步,托马斯不停地想要选择一条可以使他向他的美国朋友展示某种奇异植物或者奇特风景的路。

但是,每次散完步,托马斯都要为做出的选择后悔。

常为如果他们选择“更好的”方向,他就可以向弗罗斯特展现更多、更好的事物而长吁短叹。

从这些长吁短叹中,弗罗斯特领悟到一些东西,因此写下《未选择的路》这首诗。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涉足(shè)萋萋(qī)幽寂(yōujì)

(2)多音字

(3)词语释义

涉足:

指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

伫立:

长时间地站着。

萋萋:

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幽寂:

幽静寂寞。

足迹:

脚印。

污染:

有害物质混入空气、土壤、水源等而造成危害。

延绵:

绵延。

回顾:

回想。

(4)词语辨析

“消失”和“消逝”两个词都有“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

“消失”突出具体事物、现象最终失掉或不再存在,多用于时间、流水。

“消逝”突出过去了或没有了,多用于阳光、声音、光亮等。

“伫立”侧重于站的时间久,没有动作。

“矗立”指笔直地站着,高耸,重点在直,直而高地立着,一般用于物,不用于人。

三、朗读指导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四、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怎样理解诗中所说的“路”?

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示例:

诗中所说的“路”,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是人生之路,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象征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某种思想或表达某种意义的艺术手法。

2.理解诗意,并说说每一小节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

第1节:

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面对选择,陷入沉思。

第2节:

写诗人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第3节:

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却留恋着另一条路,担心选择错误而难以回头。

第4节:

写诗人遥想未来:

未选择的路或许更好,但现实无法回头。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诗人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

为什么这样选择?

答案示例:

诗人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很少足迹的路,这条路充满艰辛,充满挑战。

诗人没有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是坚信自己的人生见解和主张。

这种选择是强者的号角,是勇者的战歌。

2.为什么重点写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

答案示例:

诗人虽然写了已经选择的路,但诗的第3、4节却着重写未选择的路,其实未选择也是选择。

正是由于生活中许多人对已选择的路产生不满和后悔,才产生对未选择的路的憧憬。

这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写给诗歌增加了忧郁的色调。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试着体会“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几句诗。

答案示例:

这几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它告诉人们: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案示例:

诗中抓住“林中岔路”这一意象,一语双关,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描述了一个面临选择的人选择时与选择后的心态。

意在告诉我们:

人生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只能选择一条,所以我们不要随波逐流,而应独立思考,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试着赏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答案示例:

①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深化了这首诗的含义,给人以丰富的启迪。

诗人通过优美的意境和浓郁的抒情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读者。

②运用象征的手法。

诗人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表现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哲理。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关于“路”的名句:

陆游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常建说: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但丁说: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

采用象征手法,表现了诗人不畏辛劳地追求事业成功的人生态度。

诗人曾经没有选择的路,正表明他对选择已走过的路的坚定不移和无所追悔。

也许,选择中遗憾是永存的,因为有了遗憾,选择才更有价值。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

【素材积累】

不怕你不懂不会,旧怕你不学不干。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摘避风的港湾里,找不到昂扬的帆。

如果爱,请深爱;如不爱,请离开。

富人靠资本赚钱,穷人靠知识致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