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1612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

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论语十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

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

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想,希望。

[勿(wù)]不要。

[施]加。

(二)通假字:

1[女]同“汝”,你。

2[(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3[说]通“悦”,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死而后已]

(四)重点翻译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⑶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

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

(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

"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

"那大概是'恕(道)'吧!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二、文学常识

1.《论语》:

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重要问题

1.第四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

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答: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答:

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

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3、第八则中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答:

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4、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以“松柏”比喻君子。

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答:

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6、“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7、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答: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

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

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8、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答:

①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学习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品德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9、.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答: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桃花源记》

  1基础知识

  Ø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Ø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

鲜艳美丽。

今:

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

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

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

交错相通。

今:

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

妻子儿女。

今:

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

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

像这样。

今:

这样。

[不足]古:

不值得。

今:

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

[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

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

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

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

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

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

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

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

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

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

“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

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

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爱莲说》

  1基础知识

  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2文言词语

  u常规词语

  【蕃(fán)】多。

【独】仅。

【盛】大规模。

【予】我。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植】立。

【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

【宜】应当。

【众】多。

  u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

  1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

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

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

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

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1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

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你赞成哪一种说法?

谈谈看法。

(自圆其说既可。

  如:

赞成两重都有道理。

作者意思是:

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

”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

你喜爱哪一种花?

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

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

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

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

同意孟子的观点。

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

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陋室铭》

  1基础知识

  ²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

世称刘宾客。

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²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

【灵】灵异。

【斯】这。

【德馨(xīn)】品德高尚。

馨,香气。

【鸿儒(rú)】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案,文书,案卷。

牍,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1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

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

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

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

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

“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

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

陋室不陋。

  1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为什么?

  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

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略)

  

  

  &《三峡》

  1基本知识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

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

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文言词语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②绝巘多生怪柏[极]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

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

亭,正当。

[夜分]半夜。

[荣]茂盛。

[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

良,很。

[属(zhǔ)引]连续不断。

属,连续。

引,延长。

  【其他词语】

  [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ī)]日光。

这里指太阳。

[襄(xiāng)]

  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

[回]回旋。

[巘(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漱(shù)]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zhuǎn)]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1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

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