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2262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综合资料.docx

教育学综合资料

教师——认识教育

第一章、名词解释

1.教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者:

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以教育为目的把受教育者作为对象,以其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和变化。

3.受教育者: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4.教育影响:

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可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五种成分。

5.现代教育:

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它是适应商品经济普遍化和现代大机器生产的教育。

6.教育目的:

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7.人口:

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的总体。

8.个体社会化:

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往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它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

二、简答

1.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

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它们之间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2.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答:

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

教育的发展其线索是:

远古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农业时代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3.从远古教育进入古代教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教育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

(2)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

(3)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4)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4.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答: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

(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6.教育目的的结构。

答:

(1)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

(2)是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7.教育目标体系分那几个层次?

答:

第一层次教育目的;第二层次教育目标;第三层次课程目标;第四层次单元目标。

8.教育目标如何分类?

答:

(1)认知领域:

包括有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定理、定律,如政治理论、道德规范、心理知识、审美知识等;

(2)能力领域:

包括一般的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思想品德能力、审美能力、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等;

(3)情意领域:

包括观点、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适应性等等,主要是思想品德的、心理的、审美的等方面要求。

9.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

(1)遗传;

(2)环境;(3)教育;(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0.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答:

(1)顺序性,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即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3)不平衡性,指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方面发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

(4)个别差异性,指的是学生个体间在发展速度、水平和个性心理倾向上的不同。

11.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答:

(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

①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②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

①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②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12.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答:

(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①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②是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③是法律;④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⑵教育对政治的作用:

①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②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③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④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1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⑴科学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⑵科学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⑶科学可以渗透到教育资料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

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14.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⑴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⑷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应用上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技术的成果。

15.应试教育有哪些负效应?

答:

⑴片面追求升学率;⑵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⑶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⑷片面追求升学率还造成了教育的荒废。

16.现代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1)商品性;

(2)生产性;(3)科学性;(4)民主性;(5)发展性。

第二章教师------了解自己

一.名词解释

1.教师:

是受社会的委托,在教育机构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

2.敏感性:

是指一个人对他在人际关系即社交关系中出现的变化,能够及时作出情绪反应的能力.

3.真诚:

是指开诚布公,不虚伪行事,不以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作掩护.

4.角色:

为个人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身份,及其为身份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5.领导:

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形态;是一种施加心理影响的活动;是致力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6.教师的职业情感人格品质:

基本内核是”促进”,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行为有所帮助,包括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缓和焦虑,以及克服优柔寡断.

二.简答题

1.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及其影响是如何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答:

首先,教师根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人格特征和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的了解,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望,然后这些期望会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表现出来;其次,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期望来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

答:

(1)对学生学习潜力的推测;

(2)对品德发展的推测.

3.教师的不同期望行为对学生有哪些影响?

答:

(1)会表现在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上,受到低期望的学生会感到自己能力低或品行不好,产生无能为力之感;

(2)会表现在学生的各种行为与学习成绩上,受到低期望的学生会放弃努力或继续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受到低期望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逐渐疏远.

4.教师发挥期望的积极影响,应注意哪些?

答:

(1)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怀有积极的期望.

(2)教师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损害学生的发展.

(3)教师还要注意充分理解每一个学生.

5.优秀教师的自我塑造应做到哪些方面?

答:

(1)一个好教师能告知他的学生关于许多问题的良好答案.

(2)一个好教师是热情亲切的谈论家.

(3)一个好教师是谦恭的.

(4)一个好教师知道他的学生必须是忠诚的负责的良好公民.

(5)一个好教师力求使他的班上学生在他的控制下,但最好的教师必须能控制他自己.

(6)一个好教师得到比他的工薪高几倍的酬劳.

(7)一个好教师的学生学完他们的课程,毕业并安置好的工作.

6.教师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要履行什么职责?

答:

(1)解决人的人生方向问题.

(2)对学生的思想灌输和改造.

7.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教师要充当哪些角色?

答:

(1)教师的”教员”角色.

(2)教师的”领导者”角色.(3)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

(4)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5)教师的”青少年的朋友”角色.(6)教师的”父母”角色.

(7)教师的”榜样”角色.(8)教师作为”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9)教师的”研究者”角色.

(10)教师的学校管理者的角色.(11)教师的角色冲突.(12)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8.领导者的具体行为有哪几点?

答:

(1)领导者受社会委托,在一个集体中施加某种有权威性的影响;

(2)领导者不但指导和指挥者集体以及其中的成员,还帮助集体决定目标并实施向实际任务的转化;(3)领导者的个人作用对集体有重大作用,并能创造一个起积极作用的组织和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4)领导者能激发动机,强调工作的效率和集体中成员的个人成长;(5)领导者能对一群人天天在一起工作时必然出现的问题作出适当的反应;(6)领导者坚持明辨是非的一贯原则;(7)领导者推进集体内的相互交流,调节冲突,解除混乱,保持集体的稳定,协调和统一;(8)领导者有判断和预见能力,能精确地预计结果.

9.教师应具有哪些领导品质?

答:

(1)有目标;

(2)公正;(3)以积极态度工作;(4)有学识;(5)尊重部属;(6)关心部属;(7)诚实;

(8)以身作则;(9)有常识;(10)果断;(11)乐于教导别人;(12)善于听人讲话;(13)善于沟通;

(14)对自己的行为负责;(15)态度坚定;(16)乐于助人;(17)服从命令;(18)不记仇;(19)对自身工作热心;(20)对别人的意见有建议性的回应.

10.教师的劳动特点有哪些?

答:

(1)特殊的复杂性;

(2)强烈的示范性;(3)独特的创造性;(4)显效的长期性;(5)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6)劳动量的隐含性;(7)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8)劳动的协作性.

11.教师的能力素质具有什么重要的教育意义?

答:

(1)它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保证;

(2)它又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3)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教师能力也还有自我提高的重要保证作用.

三.论述题

1.论述什么是教师的职业情感人格品质?

答:

教师的职业情感人格品质的概念.(上述名词解释6)这种促进的教育态度,可综合成四类:

(一)理解学生,就要做到

(1)心胸豁达,所含地第一个品质是灵活性;

(2)敏感性;(3)移情作用;(4)客观性.

(二)与学生和睦相处,有效教学取决于有效地交往,师生间传递着情感,知觉,技能,观念以及处理多种抽象关系的意向,要做到

(1)真诚;

(2)非权势;(3)积极相待;

(4)交往技能.(三)积极的自我意识,教师的自我意识对其行为不断地进行控制与调节;(四)教育的期待,是教师对学生发展的热切盼望,是教师职业情感中的重要部分.

2.论述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智能结构?

答:

教师的智能结构由知识和能力二部分组成.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二)教师的能力结构,教师应具有以下教育能力:

(1)教育的预见能力;就是教育活动开始以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合性,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可能性以及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

(2)教育传导能力,是指教师将处理过的信息向学生输出,使其作用于学生身心的本领;(3)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教育过程的控制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操纵教育活动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教育活动控制包括对学生的控制;对自己的控制;对情景的控制.

第三章透视教育现象

简答

1.教师的学生观分几个层次?

答:

(1)观念、法制水准的学生观,即原则的学生观;

(2)一般水准的学生观,即在接触学生时具体反映出来的学生观;

(3)具体学生观,即教师心底对每个学生的个别印象、想法或期待的学生观,这是真心实惠的学生观。

2.学生是人,包含哪三方面的含义?

答:

(1)是一个能动体;

(2)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3)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3.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包括什么?

答:

(1)生存的权利;

(2)受教育的权利;(3)受尊重的权利;(4)安全的权利。

4.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答:

(1)初中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成长发育迅速;

(2)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度。

5.师生关系的表现。

答:

(1)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

(2)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3)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4)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6.师生关系的类型。

答:

(1)对立型;

(2)依赖性;(3)自由放任型;(4)民主型。

第四章瞭望教育环境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环境:

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发生、存在和发展产生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

2.社区文化:

是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

3.服务功能:

是指社区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和自我意识,把教育的发展真正当成与社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置于应有的重要地位。

4.校风:

是指一个学校的社会风气。

5.人际环境:

就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的心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所造成的心理气氛。

6.物质环境:

是对人产生影响的物质条件。

二、简答

1.教育的研究从那些角度和层次进行?

(1)以教育为中心,由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

(2)以某个学校、某一教育层次或类型为中轴,由整个教育系统所构成的环境;

(3)以人的个体发展为主线,由包括教育在内的外部环境组成的系统。

2.家庭的教育功能。

答:

(1)教导基本生活技能;

(2)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3)指导生活目标,

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4)培养社会角色;(5)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

应的动力特征。

3.家庭教育的特点。

答:

(1)具有先主性;

(2)具有多维性;(3)交往接触的密切性;(4)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4.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答:

(1)父母职业;

(2)家庭经济状况、物质生活条件;(3)父母的文化程度;(4)家庭结构;(5)家庭气氛;(6)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

5.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答:

(1)父母的表率作用;

(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3)父母的文化修养;(4)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6.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

答:

(1)服务功能;

(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

7.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

答:

(1)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2)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3)有利于实现各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8.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

答:

(1)互相访问;

(2)通讯联系;(3)召开家长会;(4)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5)举办家长学校。

9.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

答:

(1)建立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间形成稳定联系;

(2)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

(3)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4)学校和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

(5)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

10.媒介对儿童的影响。

答:

(1)媒介影响不是直接的因果式影响而是间接的,它通过其它因素起作用;

(2)儿童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媒介需要;

(3)父母的指导,为媒介的受益提供保证。

 

第五章课程结构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2.学科课程:

亦称“分科课程”,是分别以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

3.相关课程:

亦称“联络课程”,由具有科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同时保持原来学科的划分。

4.融合课程:

亦称“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

5.广域课程:

亦称“综合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

6.核心课程:

亦称“问题课程”,以问题为核心。

7.活动课程:

即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

主要倡导者是杜威和克伯屈。

8.显性课程:

指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

9.隐性课程:

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是美国学者杰克森1966年正式提出来的。

10.教学计划:

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1.教学大纲:

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2.教科书(教材):

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二、简答

11.课程结构的要素。

答:

(1)认真经验要素;

(2)道德经验要素;(3)审美经验要素;(4)健身经验要素。

12.学校课程由哪几类学科组成?

答:

(1)工具类学科;

(2)知识类学科;(3)技艺类学科。

13.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

(1)必修课;

(2)选修课;(3)活动课;(4)社会活动。

14.中小学课程内容有哪几部分组成?

答:

(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基础知识以及某些相应的直接经验;

(2)关于某些活动方式的经验;

(3)关于提高能力的经验;

(4)关于对待世界与活动的态度,即培养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内容。

15.课程的基本类型。

答:

(1)学科课程。

优点是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改进后有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

(2)活动课程;

(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6.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答:

两个课程的观念。

(1)递进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转换关系(非静态,主动辩证关系);

(3)互补关系(内在互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7.隐性课程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答:

结构

(1)物质——空间类;

(2)组织——制度类;(3)文化——心理类。

特点

(1)潜在性;

(2)非预期性;(3)多样性。

功能

(1)陶冶功能;

(2)育美功能;(3)益智功能;(4)健体功能。

18.隐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

(1)隐性课程设计是按照教育目标要求和个体心身素质形成的规律,对各种隐性的教育内容进行的安排和配置。

应注意:

①要重视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正向功能;②要抑制其负向功能,防止、克服其消极影响。

(2)在实施中应注意:

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②明确隐性课程的目标;③发挥教师在实施隐性课程中的作用;④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⑤克服隐性课程中的消极因素。

19.国外课程(课程现代化)改革的趋势(特点)。

答: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

20.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

(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

(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21.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

(1)学科设置;

(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2.教学大纲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

(1)说明部分;

(2)本文部分;(3)其他。

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取直线式与圆周式(螺旋式)两种。

23.教学设计有哪些特征?

答:

(1)教学计划、开发、传递和评价系统化;

(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5)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媒体的选择;

(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

24.教学设计的步骤。

答:

(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

(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

(4)考虑用什么方式或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

(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

(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25.教学设计的要素是什么?

答:

(1)教学目标;

(2)教学策略、教学媒体;(3)教学评价。

第六章、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以掌握教材内容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

2、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或任务):

(1)传授知识

(2)形成技能(3)培养智能(4)发展过性

3、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2)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3)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4)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4、学生的发展包括身体、智力、心理三个方面;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教学八大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

(2)科学与思想结合(3)直观性(4)因材施教

(5)循序渐进(6)巩固性(7)启发性(8)可接性

6、教学方法:

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和方法。

7、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5)演示法

(6)参观法,(7)练习法(8)演示实验法,(9)发现法,(10)情境教学法

8、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1)根据学生的特点,

(2)依据教师的特点,(3)依据大纲的相关规定,(4)依据现代技术条件。

9、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1)符合学生、教师特点、大纲规定以及现代化设备,

(2)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3)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4)是否缎带学生带来满足感,(5)是否有利于维持课堂纪律

10、教学方法实施的步骤:

(1)引起动机,

(2)呈现教材,(3)举例说明,(4)归纳概括,(5)布置作业

11、课堂播放教学法

(1)演播法

(2)插播法

远距离播放教学法

(1)现场直播

(2)录制播放

12、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1)了解学生的需要,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4)建立教室常规

13、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

(2)学生的定型期望

(3)班集体的特点(4)教师的行为方式

14、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5、班级上课萌芽于16世纪的西欧,兴起于17世纪的乌克兰,纪捷克的夸美纽斯总结形成。

中国于同治元年(1862)使用

16、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

(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3)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7、课的结构主要包括哪几个部分?

(组、复、讲、巩、布)

18、教学辅助形式——作业、辅导、讲座、参观

19、教学运行的基本环节——备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