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理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2438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并购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并购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并购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并购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并购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并购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并购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并购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并购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并购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并购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并购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并购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并购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并购理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并购理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并购理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并购理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并购理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并购理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并购理论.docx

《并购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并购理论.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并购理论.docx

并购理论

并购理论

从1998到2000年,全球并购交易总额达到了4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过去30年并购交易的总和。

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全球并购交易陷入了一个低谷。

以后几年,在普遍的低利率及企业现金过剩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全球并购活动重新活跃,2005年1-11月,全球并购交易总额飘升至2.3万亿美元。

2006年度,全球并交易总额则高达3.61万亿美元,超过了2000年的3.41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成为并购交易最活跃的时期。

中国自1993年深圳宝安收购延中实业以来,资本市场购事件风起云涌。

从1997年至2002年末,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累计达738家。

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大型并购迅速成长,如国美电器、分众传媒等。

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逐步开放的市场,必然受到来自全球的并购热潮的影响。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基本完成,2006年新《公司法》、《证券法》,以及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都将对企业并购起到规范和促进作用。

成功的并购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会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尤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中国企业规模小、结构单一、运行机制弱化问题突出,如何把握机遇,在企业兼并的国际化浪潮中打造出具有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

然而,从企业购案例上看,失败的个案屡见不鲜,一些上市公司在推行并购重组的过中,往往过分注重规模,盲目进行扩张或多元化,这种缺乏股东财富创造目标的并购重组战略必然会造成企业绩效低下和股东财富的损失,德隆、格林柯尔、三九集团等都成为了中国企业并购失败的悲剧性案例。

在并监管方面,一些大规模企业并购,特别是涉及国有资产转让的并购案审批问题进程缓慢或陷入僵局,如徐工集团改制等。

因此,企业如何利并购迅速成长和发展,政府如何对企业并购进行良性的引导和监管成为在我们面前很现实的问题。

企业并购的涵义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的总称。

国际上通常把这两个词合起来,简称。

M&A。

控制权转移是公司并购活动的根本特征。

兼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的企业通过产权合并组成一家企业,一般处于劣势的企业被处于优势的企业所吸收。

兼并相当于中国《公司法》第九章中所的。

合并。

,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

收购(Acquisition)是指一家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称目标企业)的资产、营业部门或股票,从而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的交易行为,目标企业的法人地位并不因此而消失。

兼并和收购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兼并是一家企业与其它企业合为一体,收购则是一方对另一方居于控制地位。

但在实际过程中,兼并和收购往往交织在一起,很难严格区分,因此学术界和实业界都习惯将两者合在一起使用。

此外,企业并购与企业重组不同,前者属后者的一种形式。

根据威斯通等(1988)的划分,企业重组包括扩张、售出、公司控制、所有权结构变更等,而企业并购属于企业扩张的一种形式。

企业并购方式的划分

(1)按照并购前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划分

一是横向并购,也称水平兼并。

是两个以上生产或销售相同、相似产品的企业间的并购,其目的在于消除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兼并企业的垄断实力或形成规模效应。

二是纵向并购,也称垂直兼并。

指与企业的供应厂商或客户的合并,是处于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间的并购,能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节约通用的设备、费用等;可以加强生产过程和各环节的配合,利于协作化生产;可以加速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节省运输、仓储、资源和能源等。

三是混合并购。

指既非竟争对手又非现实中潜在的客户或供应商的企业间的并购。

混合兼并又分为以下两种形态:

大产品门类的兼并,是相关产品市场上企业间的兼并;扩大市场的兼并,一个企业为扩大其竞争地盘而对它尚未渗透的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进行兼并。

混合兼并主要目的在于减少长期经营一个行业所带来的风险;另外,一个行业的副产品以至废品可以是另一个行业不可缺少的原材,通过兼并可以达到充分利用原材料的目的。

(2)按照目标公司管理层合作与否进行划分

站在目标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并购活动。

一是友好并购(FriendlyM&A)。

如果目标企业的管理者对收购者给出的收购条件比较满意,那么收购者的收购行为就是受欢迎的,整个收购过程就会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二是敌意并购(HostileM&A)。

如果目标企业的管理者对收购者提出的收购条件不满意,收购者的并购行为就是一种不受欢迎或者敌意的行为。

收购者会绕过目标企业的管理者,直接向目标企业的股东发出收购要约,而目标企业的管理者也会采取向针锋相对的手段抵制收购者并行为。

(3)按照并购的目的进行划分

站在目标企业股东的角度来看待并购活动。

一是协同性并购(SynergisticM&A)。

收购者的目的在于获得企业之间经营业务或财务结构上的协同性收益。

所谓协同性收益是指通过业务或财务整合而获得规模经济、纵向一体化的交易成本节约、或者融资便利、税收优惠等好处。

二是惩戒性并购(DisciplinaryM&A)。

收购者采取并购行为的目的是出于驱逐目标企业无能的管理者或者不符合股东要求的管理者。

在协同性并购中,无论收购企业的股东还是目标企业股东都可以获得并购的好处,但是在惩戒性并购活动中目标企业股东无疑可能获得更多的好处。

并购的目的决定并购的气氛,协同性并购多为友好收购,而惩戒性并购多为敌意收购。

(4)按照并购中的出资方式进行划分

一是现金并购。

购买式是指收购方支付一定数量的现金或其他资产,以取得目标公司的所有权。

目标公司的股东得到了现金,但同时丧失所售股票的所有权。

二是换股并购。

换股并购是指收购方以新发行的股票替换目标公司的股票。

对并购公司来说,换股式并购无需支付现金;对目标公司的股东来说,其所持股份由目标公司转到了并购公司。

三是增发并购。

是指被收购方向收购方定向增发本公司股票,收购方以货币或其他非货币资产作为对价获得被收购方新发行的股票。

该种方式由于操作简便,灵活性强,往往与收购公司与被收购公司之间资产重组可以同步进行,因此在近年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应用较为广泛。

四是杠杆并购(LBO),指由一家或几家公司在金融信贷支持下进行的并购。

特点是并购公司只需少量的自有资本即可进行对外并购,并且常常以目标公司的资本和收益作为信贷抵押。

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现金购买式并购。

(5)按是否通过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划分

一、要约收购,又称标购或公开收购。

是指一家企业绕过目标企业的董事会,以高于市场的报价直接向股东招标的收购行为。

标购是直接在市场外收集股权,事先不需要征求对方同意,因而也被认为是敌意收购。

标购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第一种是现金标购,即用现金来购买目标企业的股票;第二种是股票交换标购,即用股票或其他证券来交换目标企业的股票;第三种是混合交换标购,即现金股票并用来交换目标企业的股票。

二、协议收购。

并购企业不通过证券交易所,直接与目标企业取得联系,通过谈判、协商达成协议,据以实现目标企业股权转移的收购方式,一般属于善意收购。

 

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威斯通等(1998)对并购理论作出了较为完整的归纳和总结,他们认为:

效率、代理问题和管理主义、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市场力量、税收因素等均可构成并购行为发生的动因。

1.差别效率理论

有学者将差别效率理论称为管理协同假说。

其主要内容为,若一家公司拥有一个高效率的管理队伍,其能力超过了公司日常管理的需求,该公司便倾向于通过收购一家管理效率较低的公司来使其额外的管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企业的管理能力即人力资本资源,是由组织经验和组织资本结合的产物。

罗森将组织经验区分为三种:

一般管理经验、行业专属经验、非管理性质的组织经验。

他将组织资本也区分为三种:

一是体现在个别雇员中的企业专属信息,即。

由雇员体现的信息。

;二是雇员与相关工作间的匹配;三是雇员之间的组合和匹配。

威斯通(1998)认为,人力资源也可分为三种:

一般管理能力,即一般管理职能中组织经验与相关组织资本的结合;行业专属管理能力;非管理的人力资本。

其中一般管理能力可以转移到大多数其他行业中,行业专属管理能力只能转移到相关行业中,而非管理的力资本则很难转移到其他企业中。

威斯通(1998)举例说,那些面向研究开发而缺乏营销组织的企业,往往会被相关业务领域中有强大营销管理能力的企业所收购。

该理论可以解释横向并购、纵并购及混合并购。

与该理论十分相似的一种理论是曼尼提出的。

无效率的管理者理论。

曼尼认为,对管理的控制主要依赖于代价高昂的外部接管机制。

无效率的管理者指不称职、未能充分发挥企业的经营潜力,而另一团体则可能会更有效的进行管理。

差别效率理论更可能成为横向并购的理论基础;而无效率的管理者可能为从事不相关业务的公司间的并购活动提供基础。

2.协同效应理论

协同效应理论认为,企业并购会产生。

协同效应。

,即所谓的。

1+1>2。

效应。

这一理论包含两个基本的要点:

第一,企业并购与重组活动的发生有利于改进管理层的经营业绩;第二,企业并购与重组将导致某种形式的协同效应。

并购的协同效应可归纳为:

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市场力量等。

实现协同效应的方式之一,是提高目标公司的管理效率。

当一家经营有方的公司收购管理上低效率的目标公司,通过适当的并购整合,将增加目标公司的价值。

这不仅会给单个企业带来效率,也会社会带来福利的增进,这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通过并购获得规模经济也是实现协同效应的方式之一。

同一行业内的公司如果均未达到最优生产水平时,可以通过兼并与收购实现规模经济。

这种规模经济可以源于生产制造或者研发方面的资源共享,也可以通过垂直兼并降低生产经营环节间的沟通与谈判等成本。

通过并购降低企业内部融资成本实现财务同效应,也是并购协同效应的方式。

财务协同效应理论认为,有大量内部现金流和少量投资机会的企业与有投资机会但缺乏内部资金的企业进行合并,可以获得较低的资金成本优势。

目标公司的现金持有量可以用来判断收购公司的并购动因是否为实现财务同效应。

此外,一些项目的现金流量是正的,但是由于公司的原因得不到足够的资金,这时候公司就可能进行混合并购,即并购一个处于新兴行业的公司以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从这个角度来讲,混合并购纯粹变成一种技术性的手段,使并购公司的一些项目能够获得融资以度过财务困境。

一旦这些项目的赢利性提高了,融资的协同作用也就结束了,这些公司就被再度抛出。

干春晖(2004)认为,这一理论能够解释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一些混合并购,如。

借壳上市。

目的可能仅仅是为了获得上市公司的直接融资平台。

(1)横向并购的协同效应

横向并购的经营协同效应的主要通过规模经济来实现。

规模经济是西方经济学家解释企业并购动因的最早理论之一。

干春晖(2004)在解释横向并购的规模经济时指出,只有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才有可能达到最低的市场成本,因此追求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产品和服务的平均成本就成为企业并购,特别是横向并购的重要动力。

并购的规模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平均管理费用因分摊范围的扩大而降低;销售渠道的同一化以及销售范围的扩大导致销售费用的降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增强;企业扩张后其借贷和筹资变得相对容易:

强大的企业财力可以使企业更容易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垄断力。

(2)纵向并购的协同效应

纵向并购的经营协同效应的理论基础源于科斯的现代企业理论。

根据科斯(1937)的理论,企业的产生源于交易费用的节约,企业是市场机制的替代物,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手段.。

企业通过并购形成规模庞大的组织,使组织内部的职能相分离,形成一个以管理为主的内部市场体系。

斯蒂格勒(1951)根据亚当斯密关于分工受市场程度限制的命题,提出对纵向一体化的解释。

他认为,企业之间是否实行纵向一体化取决于以下两种方式的成本和收益大小:

一种是在企业内部管理各种纵向关联行为的成本和收益;另一种是通过市场来实现上述关联行为的成本和收益。

威廉姆森(1971)列举了纵向并购中五个节约交易成本的源泉。

首先,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避免双头垄断或寡头垄断下的交易成本。

第二,对于那些技术上很复杂或者要求定期设计或改变产量的产品,存在契约的不完备性,内部化可能节约协调成本。

第三,在一些行业中,由于不确定性而导致战略性错误的风险很大,内部化削弱了出于机会主义目的而企图利用不确定性的动机。

第四,一体化可能改进信息的处理过程。

第五,一体化增强了机构在避开法规的限制以及避税等方面的适应性。

克莱因、克劳福德和阿尔钦(1978)认为若一项资产具有较大比例的、非常依赖于另外一项资产的准租金,那么这两项资产就会趋向于为一方所有。

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在解释并购动因时认为,当契约成本过于高昂时,一方当事人就会把契约内部化。

(3)混合并购的协同效应

威斯通(1998)在解释混合并购产生经营协同效应时指出,有人认为规模经济可以在一般的管理活动,如公司的规划和控制职能中获得。

即便中等规模的企业也至少需要一个最小数目的办公人员,因此,有规划和控制才能的公司工作人员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未被充分利用。

按照其观点,一般管理能力能够在并购活动中得以转移,因此,若并购后的公司恰好达到需要增加工作人员的规模时,将会使收购公司原有的人员得到充分利用。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混合并购也能够带来规模经济。

3.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问题起因于两权分离模式下的现代企业制度。

代理产生的基本原因在于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合约不可能无代价地签订和执行。

由此而产生的代理成本包括:

(1)构造一系列合约的成本;

(2)委托人对代理人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成本;(3)限定代理人执行最佳决策或执行次佳决策所需的额外成本;(4)剩余损失,即由于代理人的决策和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决策间发生偏差而使委托人所遭受到的福利损失。

剩余损失还可能是由于合约的完全履行成本超过其所能带来的收益而造成的。

这些代理成本无疑会降低企业的市场价值,而且由于股东与经理人的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股东之间相互。

搭便车。

等原因,企业的代理成本可能会变得很高。

代理理论认为,公司经理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做出收购其他公司的决定,从而可能侵害了公司股东的利益。

具体而言,公司并购活动的代理问题包括:

(1)建造企业帝国和过度投资

公司经理们具有建造企业帝国的倾向,这是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他们控制更多的资源,经理们的薪酬也将随之增长。

同时,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也下属员工创造更多的提升机会,这为公司的高层经理们在权力分配过程中提供了寻租空间。

如果建造企业帝国确实可以给公司经理们带来控制权私人利益,那么经理们不仅会有过度投资的倾向,而且还会想方设法维持其所控制的企业帝国。

(2)多元化经营

公司经理们喜欢多元化经营,目的在于分散公司的经营风险,同时降低自身的职业风险。

(3)自由现金流假说

公司经理不愿意把自由现金流量还给股东。

因为一方面,把自由现金流还给股东减少了公司经理所能控制的资源。

另一方面,现在把自由现金流量支付给股东,将来需要钱时就可能面临再融资问题。

因此,在自由现金流的使用上面,股东和经理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公司经理可能会滥用公司产生的自由现金流,投资于那些低收益的项目上,包括从事一些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并购活动。

例如,上个世纪70年代初石油价格迅速攀升,为美国的石油公司创造了大量的现金流量。

到1984年时,美国十大石油公司共拥有现金485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00强公司现金总量的28%。

而且正如自由现金流量理论指出的那样,这些公司的经理们并不舍得将多余的现金流量支付给股东,而是在石油价格不断回落的情况下,仍不断花费巨资从事新油井的勘探和开采,并大量收购与石油行业无关的零售、制造、办公设备和矿产业公司。

事实证明,这些收购活动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0年间最为失败的收购。

(4)过度自信理论

早在1986年,Roll就提出经理们的“狂妄自大”可能导致在并购活动中支付给被收购公司过高的价格,从而使收购公司的股东遭受损失。

值得说明的是,该假说并不假定经理人员自私自利,经理人员在决定并购重组之初可能抱有良好的意愿,但由于野心、自大或过于骄傲而在评估并购机会时犯了过分乐观的错误。

近些年来,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与成熟,经理人员的过度自信也成为公司财务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

Miller和Ross(1975)研究发现,人们希望自己能成功,因而常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行动,而把失败归因于坏的运气。

当人们在评估自己的技能时,往往估计自己的能力强于一般人。

这种优越效应可能延伸到投资决策等经济决策中。

(5)大股东掏空理论

有两个因素推动了大股东的产生:

控制权共享收益和控制权私利。

大股东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因为大股东有动力搜集信息并监督管理者。

他们也有足够的权力对管理层施加压力,以使管理者努力工作。

如果其他因素不变,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大股东有更大的增加公司价值。

如果小股东能够分享由此产生的现金流量,那么就出现了共享收益。

但是大股东同样有动力使用控制权来消耗公司资源或者独占小股东分享的收益,大股东往往会得到与他所持股份比例不相称的收益,这部分额外的收益就是控制权私利。

Johnson和Shleifer(2000)用“掏空”(tunneling)一词来描述资源从控股股东转移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直接的偷盗、过高的管理者薪酬、为控股款担保、侵占公司的发展机会等多种形式。

郎咸平(2004)通过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电器的案例分析,深入揭示了民营上市公司如何在国退民进的浪潮中掠夺国有资产以及中小股东的财富。

4.市场势力理论

横向并购在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的同时,能够扩大企业在行业内的相对规模,从而提高企业在同行业市场中的控制力。

按照经典的经济学观点,当行业内存在较多数量的竞争者并且势均力敌时,各企业只能保持最低的利润水平。

这样,优势企业通过行业内并购,可以有效的减少竞争对手的数量,增加创造垄断利润水平的可能性。

干春晖(2004)认为,以增强企业市场势力为目的的并购活动多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

行业生产能力过剩、供大于求;国际竞争激烈,国内市场遭受外商势力的强烈渗透和冲击;法律法规限制企业间的各种合谋和垄断市场行为。

5.投机动因理论

戈特提出了经济失调并购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各股东拥有信息的不完全和对信息评估的不同,导致股东对股票价值有不同的判断,其原因在于经济失调。

例如,技术和股票价格变化过快。

当技术变化过快时,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公司以往所掌握的信息难以说明未来的变化;股票价格的变化反映了过去与当前之间的失衡,这是由于投资者的期望与市场保持一致需要一段时间,结果是当股票价格频繁变动时,并购活动将增加。

根据该理论,在高涨的并购市场上,通过投机是能够获得超额的资本收益的。

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因此,投机动机应该能够形成并购的动因之一。

6.价值低估理论

价值低估理论包括目标企业价值低估和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间的差异两方面内容。

威斯通(1998)认为,目标企业价值被低估的可能原因之一是管理层无法使公司的经营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另一种可能的原因是收购者有内幕消息,可能会给股票以一个高于一般市场价格的估计。

价值低估理论的另一个方面是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通货膨胀时期尤其明显。

托宾将企业的市场价值与重置价值之间的比率称为Q比率。

7.多样化经营理论

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后,分散经营对于企业将起到重要作用。

分散经营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和并购活动来完成,然而在特定情况下,并购方法要优于内部发展的途径。

时机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兼并可以迅速的实现分散化经营。

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存在着许多寻求分散经营的企业。

8.战略重组理论

威斯通(1998)认为,长期战略规划的一个理论基础在于通过兼并活动可以实现分散经营;另一个理论基础是公司通过外部的分散经营,可以获得扩充其现有管理能力所需的管理技能。

但该理论仍有一些问题无法解,企业为什么不在内部发展新的能力和新的市场,而选择并购呢?

威斯解释说,也许是因为时机的选择对于获取成长的机会而言十分重要。

通并购活动来进行调整的速度要快于内部发展的调整速度,并且还可能存实现管理协同效应的机会。

9.隐含要求权理论

克莱因和莱弗勒(1981)认为,企业与顾客之间存在一种隐含的契约关系,这种隐含的契约关系包括所提供的产品达到预期质量水平的保证等,顾客愿意为这种隐含的契约关系支付加价,产生了企业的商誉或品牌。

企业的资产组成中不仅有有形资产,而且还有无形资产(包括誉)。

企业并购与对有形资产进行新的投资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于前者包含了对无形资产的收购。

实际上,一些并购活动的动机似乎就是为了获得上述组织资本之外的商誉或品牌。

高隐含要求权价的企业不愿意投资于未经市场检验的产品,这些企业更想兼并有创新产品的小型企业。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

并购绩效与企业并购动机密切相关。

从商业角度看,并购绩效主要来自于收购目标公司的战略价值,如优秀员工的创造力,但是现行的财务指标无法准确度量这些战略价值。

学术界对并购绩效的界定依然采用较为易于观测和衡量的财务数据。

目前研究公司并购绩效的主流是实证研究方法,它包括事件研究法、会计指标研究法、经理人员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

其中前两者又是国际学术界研究公司并购绩效的主流方法。

对于事件研究法而言,该方法的核心假设是投资者能够准确估计合并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和风险的变化,而这些又取决于资本市场的效率。

显然,此方法的基本思路在于通过并购事件在公告期内引起公司股价的反应衡量公司并购绩效。

然而,它主要存在两大缺陷:

一是不同的研究者选择分析累计异常收益率的公告期长短不同,而且研究结果对此的选择非常敏感;二是股票价格的变动反映了公司并购双方股东对市场的一种预期,这种预期又受到了股票市场本身特征的影响,如股票市场有效性、信息透度、公众的投机者行为等。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结论表明,股票市场并未公告期内准确、充分反映公司并购事件所公布的所有相关信息,加之公并购融资工具及投资者热情等都可能会加快或减缓股票市场价格的反,从而造成公司并购绩效的错误计量。

对于会计指标研究法而言,该方法的基本思路就是利用财务报表和会计数据资料,以营业净收入、净资产收益率或总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和每股收益等经营绩效指标为评判标准,对比考察并购前后经营绩效的变化衡量公司并购绩效。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忽略了公司并购前后的风险变化,而且选取哪些经营绩效指标也没有客观的基准,同时还难以剔除其它因素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经理人员访谈法。

想研究样本的公司经理们发放标准化的调查问卷,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公司并购是否增加了企业价值。

个案研究法。

集中对一个并购交易或少数相关的并购交易样本,进行广泛深入地分析。

包括对公司经理的访谈,以及与并购专家们进行沟通,并仔细考察并购的相关背景以及其他细节问题。

中外企业并购的考察与对比

由于企业并购理论起源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而中国企业发展历程及市场环境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情况差别较大,因此,有必要对中国企业并购历史实践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对照,以期为中国企业并购实证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西方国家企业并购大体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这些国家的企业体制表现为市场导向型,兼并收购和敌意接管等活动比较普遍;另一种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这些国家的企业体制表现为银行导向型,兼并收购活动发生相对较少,敌意接管更是罕见。

(一)美国的企业并购

美国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与股份制企业。

但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均不适合从事企业并购,因此,美国在其工业发展早期,并购并不激烈。

到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股份制企业的广泛兴起,系统规范的企业并购才迅速发展。

我们将采用目前国内学术界主流的看法,即以企业并购的形式将美国十九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