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2446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6—2017学年下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

在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

殷人将日月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

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

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

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

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

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

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

唐朝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

“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

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

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

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

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

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

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

北宋东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

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

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更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

“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奈》),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

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的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心吃月饼而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摘编自萧放《团圆饼与月亮节——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日月,殷人称东母与西母,春秋战国时称东皇公、西王母,汉代称东王公、西王母,从这些称呼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的日月崇拜有一脉相承之处。

B.唐宋两

代都有文人赏月的风尚。

唐人多借月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赞美,体现出诗酒风流的情趣,而宋人常因月抒发感伤之情。

C.南宋时的都城杭州,中秋夜热闹非凡,不仅富家巨室、中小商户宴饮赏玩,“以酬佳节”,连财力匮乏的市井贫民也勉力寻欢,足见中秋在当时已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D.中秋的节俗文化经历了不断丰富与演变的过程,如宋人赋予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意义,明人则将月饼引入中秋节,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感情的信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弦、望、晦、朔是月亮在运行过程中被人观察到的不同形态,是中国大多数节日设定的基准,如中秋节的设定就与“望”有关。

B.中秋节源于原始宗教中的月亮崇拜,但形成较晚。

唐代文人已有中秋之夜赏月的风尚,到宋代,中秋则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

C.沂南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为月神,居于昆仑山,后演变为月神嫦娥。

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即以此神话为依据。

D.唐朝的一般民众将月亮视为欣赏的对象,而不再觉得它高不可及,这跟天文知识的丰富、文化观念的进步和皇家丧失对祭月的独占权大有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为天地大神,在宗教祭祀中地位重要,上古时期统治者独占祭月权之后,直至隋唐以前,一般民众无权祭月,中国民间也没有祭月的风俗。

B.尽管唐宋文人赏月的情趣大异,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和苏轼《中秋月》都是借月抒怀的感伤之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在宋代,中秋已是团圆佳节,到明清时期,理学的影响增强了民间社会的乡族观念和人们对家庭的依恋,于是中秋节更成为共享天伦与联系亲族的良机。

D.中秋节俗形态丰富,从文人雅士赏玩明月,到民间阖家团圆共赏明月,再到以月饼相赠加强亲族联系,这些习俗的演变折射了时代精神的变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南墙根儿北墙根儿

袁省梅

保斤抓着麻绳要闪出门楼时,儿子的话硬邦邦地追撵了过来,嚷嚷,戏园子门口不让你坐啊,哪个欠你拾那点柴?

保斤听出儿子的话头话脑里满是埋怨,可他没停下脚,心说,我晓得你不欠,做饭有电磁炉,取暖有小锅炉,可拾拾捡捡个柴,不是能省个电吗?

电又不是不要钱。

儿子看保斤没停下脚,就追了出去,喊,今个大嘎子对象来哩,你就不能少去一天地里?

保斤只好转身回来。

儿子又撵着保斤说,戏园子门口堆子爸能坐二孬爸能坐,你就不能坐?

就那二亩地能打几颗粮?

还老去老去,让村里人都笑话我说我养不起你,孙子都要娶媳妇了,还让你去地里。

保斤想说他胳膊腿好好的,坐戏园子门口才是受罪哩。

张开嘴时,却只吐出了一团烟雾,灰白白的罩住了他的脸。

儿子看保斤不言语,嘴软了些,还是劝他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说,有我和大嘎子挣栈哩,咱这光景也好过了,那二亩地能收多少算多少,我和娃一月工资就买咱一年口粮哩,不值顾在庄稼上费心思。

保斤黑着脸,心想挣钱再多,哪能丢了地?

南门前下牛坡那两块地,可都是好地,种啥收啥,分地时多少人眼红哩,现在就都让撂荒了?

保斤没说。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保斤和儿子在一起,只有儿子一个人说话。

儿子催保斤换上干净衣服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

儿子说,堆子爸不到六十就啥活儿也不干了,一天坐在戏园子门口。

二孬爸不也是?

他都坐个啥意思?

不就是给羊凹岭人看哩嘛?

不就是显摆他娃的光景好过哩嘛?

你也去生嘛,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咱挪北墙根儿,让人都瞅瞅,咱这光景也好过哩。

保斤还是不言语,心说大嘎子对象要来,不能灰头土脑的见人家娃,地是去不成了,那就去戏园子门口踅踅去。

戏园子门口坐了好多人,二孬爸堆子爸果然在。

每个人的神情都像这深秋的阳光般慵懒,松散,苍老。

就是二猪爸也是这种模样。

二猪在地里养了几十头猪,整天忙得顾了东顾不了西,却非要叫他爸坐戏园子门口去。

有人扔过来一个硬纸板,保斤挤着坐了。

他们就说老东西你可舍得闲坐啊?

说准备给娃干到死啊你?

说你挣多少是个够啊?

人家娃光景好过了,咱冷了坐这北墙根儿热了坐那南墙根儿,娃脸上光彩了,咱也享了福了,多好的事。

保斤讪讪笑着,可屁股下的硬纸板还没暖热,他就坐不住了。

这么好的天,能拾一大捆柴哩。

前几天说的浇地,也该看看排上了没?

快霜降了,柿子萝卜都该收了。

保斤一下子想起来一大堆活儿,屁股下就觉得烤着火般,坐得难受。

抬屁股要走时,二孬爸说,猴屁股坐不住金鸾殿,受苦的命!

保斤嘎嘎笑笑,一晃一晃地走了。

保斤背着一摘柴从地里回来时,媒人领着给大嘎子介绍的女孩儿刚好也进了门。

儿子把保斤堵在门口,叫他去外面避一避,不耐烦地说,你瞅你你瞅你,叫你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你又去地里了,看你这一身土人家女娃见了不笑话我?

孙子对象没说成,儿子绷起一张黑脸,埋怨保斤,说都是他闹的。

说他一天到晚地里跑,影响了一家人的名声。

最后恼恼地撂下一句话,说,老人就该有个老人群,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坐北墙根儿,叫人都看着多好,娃娃孙子脸上也都跟着光彩。

保斤不明白孙子的对象没说成,咋跟他有关系?

他胳膊腿好好的咋就不能去地里了?

坐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等死咋就给娃娃孙子脸上添了光彩了?

想是这么想的,可保斤没有问儿子。

第二天,又是个好天气,羊凹岭的人都看见保斤早早地就坐在戏园子门口的北墙根儿下,袖着手,眯着眼,跟个秃鹫般一动不动。

时间久了,保斤身后的墙上竟磨出了一块黑黑的影子。

细细看去,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的墙脚处有好多黑影子,一团一团的。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2000-2011)》)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语言质朴而传神,如“儿子的话硬邦邦地追撵了过来”用通俗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儿子对保斤的强烈不满和急于劝阻保斤出门的情状。

B.文中二孬爸嘲笑坐不住墙根儿的保斤是“猴屁股坐不住金鸾殿,受苦的命!

”,这说明他很享受这种冷了坐北墙根儿热

了坐南墙根儿的闲适生活。

C.保斤原本是不愿意去坐墙根儿的,但孙子没有说成对象一事让他内心深感愧疚,因此他最终顺从儿子的要求,成了戏园子门口南北墙根儿的常客。

D.保斤是个惯于劳作的老农,虽然家里并不需要他去干活儿挣钱,但他仍然坚持拾柴种地,保持着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和对土地、对劳动的热爱。

5.小说多次写到儿子的话,也写了其他人的话,唯独让保斤始终“不言语”,这样安排有何意图?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以“南墙根儿北墙根儿”为题目,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

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

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

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颜芳说:

“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

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

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

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

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

,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

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

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

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

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虽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

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9.“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耿秉字伯初,有伟体,腰带八围。

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

以父任为郎,

教上言兵事。

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

以战去战,盛王之道。

显宗既有志北伐,阴然其言。

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

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简帝心。

十五年,拜驸马都尉。

十六年,以骑都尉秦彭为副,与奉车都尉窦固等俱伐北匈奴。

虏皆奔走,不战而还。

十七年夏,诏秉与固合兵万四千骑,复出白山击车师,遂定车师而还。

肃宗即位,拜秉征西将军。

遣案行凉州边境,劳赐保塞羌胡,进屯酒泉。

建初元年,拜度辽将军。

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章和二年,复拜征西将军,副车骑将军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

封秉美阳侯,食邑三千户。

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阵立成,士卒皆乐为死。

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

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

赐以朱棺、玉衣,将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营骑士三百余人送葬。

谥曰桓候。

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梨面流血。

长子冲嗣。

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

冲官至汉阳太守。

曾孙纪,少有美名,辟公府,曹操甚敬异乏,稍迁少府。

纪以操将篡汉,建安二十三年,与太医令吉平、丞相司直韦晃谋起兵诛操,不克,夷三族。

于时衣冠盛门坐纪罹祸灭者众矣。

(节选自《后汉书·耿秉传》)

【注】梨面: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风俗,割面流血,以示忠诚、哀痛。

梨通“剺”,割破、划开的意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B.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C.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D.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于汉,北匈奴从漠北西迁。

B.食邑是指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卿大夫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C.帝王纪年是一种重要的古代纪年法,分为年号纪年和按照帝王即位年次纪年两种,文中“永元二年”就属于后一种。

D.征辟是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名流,辟是中央和地方长官自用僚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耿秉屡立战功。

永平十七年,耿秉受沼与窦固率兵出白山攻打车师国,平定后返还;章和二年,耿秉又作为车骑将军窦宪的副手一起征讨并

大败北匈奴。

B.耿秉备受宠信。

显宗常常让耿秉参与公卿集会议事,并让他巡查边务,他的所为多能符合皇上心意;肃宗时,任命耿秉为征西将军,封美阳侯。

C.耿秉治军有方。

耿秉生性勇敢,处事简而高效,行军时常身先士卒,休息时不安营扎寨,但遇到紧急情况军队能迅速进入作战状态,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

D.耿秉深受爱戴。

他在边疆任职多年,深受匈奴人的感恩怀念;匈奴人听说他去世的消息以后,举国痛哭,有人甚至割脸流血以表达心中的悲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

(2)长子冲嗣。

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4-15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

与谁同赏。

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

少年豪放。

莫学衰翁样。

【注】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

B.“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D.“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E.“莫学”一句包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相照应。

1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李煜《虞美人》中,作者用“”一句表达了遥想故国、不忍追忆的沉痛情感。

(2)在《师说》中,韩愈指出当时士大夫对于从师学习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使得传统的从师风尚在当时不能恢复。

(3)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巧妙地把潭中游鱼静止不动和“,”两种情态加以对比,动静结合,尤能显出鱼的活泼之态。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各大门户网站在报道角度上费尽心思,另起炉灶,用各种轻松好玩的传播

方式将“两会”信息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

②再回首,穿越岁月的重重幕帐,透过吉光片羽一样的古代名人家书,我们

能看到其背后悲欣交集的人生历程和向上向善的谆谆教诲。

③图书市场上鱼龙混杂的出版物未遭到彻底打击,而出版社又有经营利润的

压力,一般只能选择多出书,因而造成少儿图书质量下滑。

④有舆论认为,特朗普就任后的首次日美首脑会谈对安倍来说正如阪上走丸,

因为特朗普此前不断就贸易和汇率问题对日本发表批评言论。

⑤对屡屡发生的坑蒙殴打游客事件,如不依法严肃处理,势必会迟滞旅游市

场的发育和拓展,所以丽江旅游业须防养痈成患。

⑥对于伪造出生医学证明这类伪造假证的行为,我们决不能将它与其他一般造假行为等量齐观,必须充分认识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并对其严惩不贷。

A.①③⑤B.②⑤⑥C.①④⑥D.②③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白宫因颁布“移民禁令”而引发的风波持续发酵,美国及国际舆论反应强

烈,这次风波已盖过了特朗普之前宣布修建美墨边境墙引发的争议。

B.作为世界上唯一一部“活形态”的史诗,格萨尔文化是我国乃至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