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翻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2497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务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商务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商务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商务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商务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商务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商务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务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翻译.docx

《商务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务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翻译.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商务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翻译.docx

商务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翻译

商务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翻译

  课文一

  美国来鸿:

地铁札记

  沙希·塔鲁尔

  张雨晨邵凌译

旅美期间,我生活中最大的惊喜之一莫过于纽约地铁了。

实际上,我已经开始逐渐享受它了。

1989年当我第一次搬来纽约时,好心的朋友们提醒我要远离这早已八旬高龄的地铁——不论是在当地居民还是在过往游客中,它都臭名昭著,被公认为是号称“不睡城”的最堵心、最危险的交通工具。

然而,它也是最快速且最经济的交通工具。

怀揣着这个难题,我开始了自己的“纽约客”生涯——自从那时起,我便喜忧参半。

地铁让我们又爱又恨:

列车时刻表不可信赖;地铁要么来就来了,要么根本不见踪影;发生故障更是常有的事儿,以至于因地铁被困在隧道里,曾有孕妇不得不在车上生产。

员工数量不多,且其发布的通知常常令人不知所云。

基础设施古老陈旧、摇摇欲坠。

爆裂的管道时不时造成水漫车站,使得交通瘫痪。

城市流浪者们住在站台上,睡在车站长椅上(或地铁车厢里),增加了乘客的不安全感。

每几个月,报纸上就有类似的恐怖事件报道——又有一位无辜者被随意推到了迎面而来的列车车轮下。

抢劫、强奸和谋杀案件虽不常见,但也时有发生。

不仅如此,脏乱的车厢,涂鸦满布的车站,夏天炼狱般的高温和冬天极地般的严寒,可以控诉的实在是挺多。

《华盛顿邮报》的一位撰稿人称它为“古老陈旧、过时低效且近乎不中用的混合体”。

他还是笔下留情的。

那么,为什么纽约居民们仍然对地铁如此依赖呢?

其中一个是经济原因:

不论多远,乘客只需花1.5美金就能坐地铁到达纽约城的任何地方。

相比之下,乘坐计程车从纽约联合国总部到位于曼哈顿岛另一边的哥伦比亚大学,则需要花费12美金。

而若是去纽约的所谓外区,如皇后区、布鲁克林区或布朗克斯区——任何需要从曼哈顿岛过桥而至的地方——则需支付多达三倍的价钱。

除此之外,地铁也很快速。

只要25分钟,就能从曼哈顿市中心到达皇后区的法拉盛公园——这里是美网公开赛的举办地;开车的话就需要花费一小时,到达后还需找停车位。

难怪即使是百万富翁们(也就是在曼哈顿拥有一户两居室公寓的人们)也会随身携带一张捷运卡了。

只要想一想地铁每天运输的客流量,你就不禁会对它印象深刻——因为地铁是公共交通工程学的一项长久的奇迹:

列车承载着370万个乘客,每天在731英里的轨道上往返6800次。

奇妙的是,我发现地铁还能带给人自由。

它不仅能够带你驶向目的地,还能同时带你驶向另一世界。

在等车时,你(有时候)可以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才音乐家们进行演奏。

的人只是敲敲鼓;而有的人呢,只要有顾客向他们的帽子里扔钱币,就会尽全力表演。

同行的乘客们挤来挤去,就像人头攒动的都市缩影:

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男女老少们,肤色各异,身着各种服装(或者打赤身),用地球上的各种语言聊天。

地铁爱情故事并非新事,始于地铁邂逅的婚礼也已被报道过。

当然,地铁上没有头等车厢。

最近一次乘坐地铁时,我注意到一位身着西服、下班回家的华尔街银行家,旁边站着一位穿着蓝色破洞牛仔裤、梳着满头发辫的拉斯塔法里教徒;一位孟加拉服务生不以为意地看着对面穿迷你裙的西班牙秘书艰难地往嘴上涂抹口红。

他们头上贴着一张西班牙语的公益广告,画上的卡通人物正在学习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

如果说联合国是世界人民握手言和之地,那么纽约地铁则是世界人民并肩同行之所。

或许,我仍有些许矛盾之感。

但是我已经开始相信地铁所蕴含的其他意义了——它代表着这所城市的灵魂,而这却正是其他任何事物无法比拟的。

纽约记者JimDwyer在《地铁生活》这本书中捕捉到了一丝这样的城市精神。

他写道:

“地铁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伟大的公共场所。

只有在这光线黯淡且拥挤的地铁中——这个被诅咒的日常生活的帮凶,城市生活的全貌(包括其多种多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病态与辉煌)才能被瞥见,被感知,有时甚至可以被理解。

我并非诗兴大发。

但我知道,正如帝国大厦或中央公园一样,地铁对于纽约的特色、纽约的灵魂和纽约的存在感而言,都必不可少。

然而,许多富裕的游客却不曾意识到这一点。

你若未曾乘坐过地铁,便不算真正到过纽约。

  课文二

  以人为本,重塑城市

  LesterR.Brown

  张雨晨邵凌译

兼有铁路、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城市交通系统,可以提供最好的低成本交通,创造健康的城市环境。

大城市总是需要铁路系统提供足够的流动性。

一座城市是发展地铁系统、轻轨系统,还是二者兼备,部分原因在于其规模大小。

特大城市几乎都需要地铁系统及时运送大量乘客。

而轻轨则是中型城市的有效交通方式。

铁路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的基础。

列车提供固定服务,是以定点的方式使人们依赖的永久的交通出行方式。

一旦就位,这一系统的结点上就会显著地汇集办公大楼,高层公寓,工厂和商店。

作为一种个人交通方式,自行车以其多样性对铁路系统做补充。

它有很多吸引人之处,可以减少交通堵塞,减少污染,减少肥胖,强身健体,不会排放破坏气候的二氧化碳,并且数十亿的无车族可以负担得起。

自行车可增加流动性,并同时减少交通堵塞和道路用地。

一般而言,六辆自行车才占用一辆汽车的行车空间。

就泊车而言,自行车就更具优势,停一辆汽车的空地可以容纳二十辆自行车。

持久的污染是以汽车主要交通模式的城市特别令人烦恼之处。

不论开车与否,人们都会受此影响。

而自行车却是减少污染的理想方式,对短途旅行而言尤为如此。

启动时汽车引擎燃烧效率最低,升温后汽油的燃烧会更充分,但那时短途旅行已经结束。

尽管全球目光都关注每年死于车祸的885,000人,但是相比于估计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三百万城市居民而言,这一数字就相形见绌了。

自行车不仅是一种灵活的交通工具,骑车也有助于在摄取和消耗卡路里之间取得平衡。

锻炼本身就是值得的。

经常骑车上班,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关节炎,也有助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数百万人每月花钱去健身中心(他们经常开车去),在那里骑脚踏车锻炼,希望获得同样的益处。

很少有方法能像在短途中使用自行车代替汽车那样有效地减少碳排放。

从工程学角度来看,自行车创造了效率的奇迹。

相比之下,一辆汽车要重达1-2吨的庞然大物来运送一名乘客,效率极低。

自行车不仅能够提供流动性并帮助人们健身,(多用自行车)也有助于稳定气候。

世界上许多地区都在重新使用自行车,并且用途多样。

在美国,服务于50,000至249,999人口的警局中,超过80%的警局骑车进行日常巡逻;而在服务于250,000人口的警局中,这一比例达到96%。

因为更具流动性,也能更快到达事故现场,骑车办公的警察们往往更有效率。

一般来说,他们每天比开车办公的警察执行的逮捕数量多出50%。

对费用成本敏感的警员们而言,相比于开车,骑车的成本简直是九牛一毛。

而对于许多市政管理人员来说,低成本、高效率正是制胜之道。

良好的社区关系能够给骑车的警员大大加分。

在全世界的大城市中,骑车的邮递员见怪不怪。

在城市里,使用自行车投递小的包裹,要比用摩托车更加快速有效。

随着信息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壮大,越来越需要快捷可靠的城市配送服务。

对于许多有竞争力的网络营销公司来说,速递能够赢得更多客户。

在纽约这样的城市里,这意味着自行车速递的巨大潜力。

截至2000年,据估计纽约有300家自行车快递公司,争夺价值7亿美元的业务。

在大城市里,自行车正成为电子商务支持系统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实现自行车潜力的关键,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其发展的交通系统。

这意味着既要提供自行车使用的小路,也要在大街上提供自行车指定车道。

它们的设计不仅要服务于上下班的人们,也要服务于骑车娱乐的人们。

此外,提供自行车停车场所、工作场所提供淋浴间,都有助于推广自行车的使用。

在打造有利于自行车发展的交通体系的发达国家中,荷兰、丹麦和德国都是当之无愧的领跑者。

作为这一方面毋庸置疑的领跑国,荷兰已经将自行车愿景纳入了其自行车总规划图中。

除了在所有城市中设置自行车专线,在红绿灯和优先通行权方面,骑自行车的人也比开车的人享有优惠。

交通信号允许骑自行车的人们先于汽车通行。

在荷兰,约有30%的城市旅行依靠自行车完成,在美国却只有1%。

日本和荷兰两国都把自行车与轨道相结合打造一体化服务。

它们在每个轨道车站都设置了自行车停车点,从而为人们骑车前往地铁提供了便利。

在日本,上班族骑车到车站的现象如此普遍,以至于一些车站专门修建了自行车专用的垂直停车场。

而通常垂直停车场只用于汽车的停放。

相比于那些以汽车作为交通系统中心的城市,将铁路和自行车结合起来,特别是将其纳入一体化的全面的交通体系中,能够使城市更加宜居。

噪音、污染、交通拥堵和沮丧感都会减少。

人与环境都将更加健康。

  课文三

  中国符号自行车,汽车入侵奈我何

  ElaineKurtenbach

  张雨晨邵凌译

中国,上海——想要对中国新旧事物的冲突有深刻的了解?

跟随自行车的足迹吧。

曾经,在京沪的早高峰时段,骑车人汇聚成河浩浩荡荡地在宽广的车道上涌动。

现如今,许多汽车和公交占用了这些车道,喇叭声和呼啸声淹没了叮当的车铃声。

尽管中国一跃进入现代化,自行车却远未消失——它们的数量正在增长。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自行车仍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上下班,接送孩子或维持生计,莫不如此。

当然,骑自行车也能避开交通堵塞。

随着中国人爱上汽车,而西方人不再钟情于它们,中国再一次成为赢家。

位于华盛顿的环境智库地球政策研究院称,去年全世界总共生产了1.3亿辆自行车,其中中国制造9千万辆,有三分之二出口海外。

在美国人所购买的自行车中,每10台中有9台都是中国制造的。

在中国,自行车发挥的长久角色集中体现了广阔意义上的国家的转变——从乡村到城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倍增的汽车或许是富裕的象征,但自行车的持久性仍在提醒人们,中国13亿人口中的大多数还未进入中产阶级。

在上海摩天大楼和高架桥的影子下,正是自行车让王春亮这样的民工从乡村跃进大都市。

而立之年的他皮肤黝黑,身材健壮,骑着一辆叫做“三轮车”的三轮自行车,把花卉和园艺用品从露天市场运往上海的高档住宅里。

以这种方式外加做些园艺工作,他每月赚得约300美金——这足以让他维持生计,并支撑起几百公里外安徽农村的全家人的生活了。

“跟一些别的工作相比,这个活儿不不错,也比较体面。

”王说,毫不理会危险的交通和糟糕的天气。

在上海和其它一些城市,随处可见农民工骑车送货,回收废品或者沿途叫卖爆米花、书本和小兔子等等。

为2008年的奥运会,北京市提供了五万辆自行车供游客租用,但京沪的许多自行车道被右转道和公交专线占据了。

一般来说,大的办公场所和旅店只为员工提供自行车停车位。

上海有一千万辆自行车,但许多主路都禁止其通行。

从西郊的虹桥区到繁华的南京路购物中心是一条障碍赛道,需要艰难地绕过禁行区和地铁施工区。

西方城市中常见的沿河自行车道在这里也根本不存在。

尽管如此,超过两千万的上海市民却没什么选择余地。

地铁和公交只能承载四分之一的通勤量。

购买一辆普通的家用小轿车需要六千美金,获得行驶证又需五千美金——费用总共算起来要超过大多数上海上班族的年薪。

而一辆电动则需要300美金。

所以在高峰期间,不论是骑自行车还是电动车,许多人都会带上棉质口罩以过滤汽车尾气。

他们在人行道上时而上时而下地穿梭,推着车在公交和马路边缘之间挤过,任意地顺利通过堵塞的十字路口,有时滑过拥堵的车流,得意洋洋。

与此同时,自行车厂商进行了重组。

22年前,当陈海明第一次被分配到上海永久(一个自行车品牌)老旧的工厂时,这家公司只还在生产18公斤重的载重自行车。

人们用它的前梁、把手和后座运货载人。

今天,永久的官网上展示了数十种自行车,从高科技山地车到可放入公文包中的折叠式自行车。

陈海明也已经成为这个中国最大的自行车制造商的总经理。

尽管中国人着迷于汽车,陈海明对自行车的前景仍然很有信心。

“自行车有助于环保。

并且人们需要骑车锻炼。

”他说,“自行车永远不会过时。

不论汽车市场和飞机市场发展如何,自行车仍会发挥它的功能。

吴立强是上海一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经纪人,他对此也十分赞同。

他回忆起自己的第一辆自行车,那还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是一辆黑色时髦的永久牌自行车。

“骑上它的感觉太棒了,就像现在开着保时捷一样酷。

”50岁的吴立强说,“女孩们都愿意和我出去,因为她们能坐在后座上,享受清风和阳光的拂面。

现在他有一辆颜色亮丽的蓝色大众Polo,但很少开。

“交通越来越差,路上要浪费几个小时。

”他说到,“自行车仍然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交通工具。

”他自己就骑车上下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