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2519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易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易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易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易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易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易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易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易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易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易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易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易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易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易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易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易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易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易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易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易经.docx

《易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易经.docx

易经

易经即周易(此论差矣,周易仅为三易之一,曰:

乾坤易。

---蒙童注),被誉为群经之首,为中国文化之源。

易经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

国学与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说:

周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现象学,是孕育中国文化的胚胎和母体。

由易为母体而孕育形成的道家、儒家、墨家、禅(中国的佛学)、医学等等,构筑了中华文化庞大的体系。

其一直发展壮大,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思想载体和灵魂。

《周易》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

其影响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

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相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易传•係辞•上》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

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

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

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

《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吴铁铸教授和李天义、先生认为阴与阳是周易的基石和骨架,阴阳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特质和核心,是中国传统思维的框架和模式,“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乃《周易》中最精辟的理论,最精湛的命题,最精蕴的哲学,最精当的概括,是天道、人道、宇宙、社会的总规律和法则。

那么,周易是怎样形成的呢?

易经之渊源与形成过程。

现在讲的易,通常指周易。

其实除了周易之外,还有早于周易的归藏易、连山易(均已失传)。

周易形成于周朝,但周还有周而复始的意思;易之形成,古人概况为: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三圣指伏羲、周文王和孔子。

相对应的时代为三古:

上古:

约公元前5000年左右,后历夏朝(始于公元前2070年),商(始于公司元前1600年);中古:

周(始于公元前1046年)至春秋这段。

下古:

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00年左右)。

具体形成为:

伏羲画八卦,及至周文王及其儿子武王演卦,八卦成六十四卦,周文王为每卦均作爻词,形成周易,也即我们通常说的易经。

其功能主要为卜筮,预测天地变化、发现四时规律,应用于农耕及战争中。

到春秋时期,孔子50岁得易,潜心研究二十余年,作十翼(人们誉为易的十个翅膀)。

经孔子发扬光大,形成“易传”,变成哲学,因而易具备了强大的思想和文化功能,孔子后至今的两千多年时间,对易的研究成果浩如烟海,各种著述层出不穷,达到两千多种。

儒家、道家、墨家、医学、风水学的逐渐形成、发展构成中华文化庞大的思想体系。

形成如今我们所称的“易学”。

故周易,包括易经、易传、易学,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现象学”。

前面谈到还有连山易与归藏易。

谈易,除了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外,实际上还世历三皇五帝。

即伏羲氏(距今7000年前)、神龙氏(也即炎帝)、黄帝。

‘五帝’则还包括尧、舜。

自伏羲画八卦(也称先天八卦)后,形成了神龙氏的连山易与黄帝的归藏易。

其脉络与时序是:

神龙氏(炎帝)→连山易→夏代→墨子第一卦是艮卦

黄帝→归藏易→商代→老子首卦为坤卦

周文王→周易→周代→孔子首卦为乾卦

连山易、归藏易现只知其首卦,其它各卦之排列已失传。

墨子、老子、孔子之学说在春秋末期称为显学。

从易之形成及其脉络,我们可以清淅地看出中华文化的根之所在,中华的始祖(三皇)是与中华文化的根为一体的,其思想均来源产生于易,这些是易在中华文明史上至高无尚地位的最好表象。

二.易之基本内涵

易在春秋时期上升为哲学并形成其庞大的体系。

哲学是意识文化形成过程中的最高形态,具有最高的地位和作用。

对于易,从其字面构成为上日下月,蕴含天地变化之规律。

易,古时也通蜥蜴,寓变化也。

我们讲易有“三易”:

一是不易:

讲宇宙变化周期的大规律。

万物变,天道规律不变,是为天道;

二是简易:

人类知变、应变的大法则;

三是变易:

人生为人谋事的大智慧,是为人道。

故易不仅仅是预测学,更重要易是其哲学形态,故有:

易贯儒、道、禅,道统天地人。

易为道家三玄(易、老、庄)之首,也为儒家五经(易、诗、书、礼、春秋)之首。

我们知道,中国自春秋后,文化的正统是道家和儒家,还有后来为易打败和融合的佛家,中国的禅。

我们也从中看出易之基本内涵和其崇高无尚的地位。

《易经》不同于世界任何一种经典,因为它有一套符号系统,其即—阳爻“——”,—阴爻“——”衍生而成。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

易同时又有与符号系统对应的一套文字系统。

即“易经”

①卦爻彖(六十四卦,符号系统)

②卦爻辞(三百八十四爻,文字系统)是为周文王所作

“彖传”、“象传”、“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

“序卦传”、“杂卦传”

其七篇,称为十翼,为孔子作,乃文字系统。

易之中心为象,即卦象,故有高人看“象”之说,是一个事物整体和基本的表象,象有两个基本点:

一是“辞”,即卦辞和爻辞;一为“意”,代表其内涵和意义与想法。

任何一卦(彖),均包含有三才,即天、地、人;任何一卦有六爻,上两爻喻天,中两爻喻人,下两爻喻地。

我们可以从象,从爻辞中发现事物的变化及规律,看出“不易”、“简易”、“变易”,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

如乾卦之卦象为:

天行德,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为: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分别为儒道两家之思想源头。

三、易经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在上古时代,易主要为卜筮功能,预知祸福,查看天文、四时变化,指导国事农耕及战事。

及至孔子作“易传”,易之作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进一步奠定其群经之首的地位。

孔子五十岁学易,感受“知天命,无大过也”。

此时易之主要功能已不是卜筮,而是讲天地宇宙社会发展之规律,指导人们(圣人、君王)如何为事,治理国家,故有“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善易者不占”之说,因易中蕴含天地玄机,天、地、人三才,故其重要的不是占卜,而是在国家大事,民计民生,是国家战略的指导,这也是易之大智慧所在。

与孔子齐名的老子,他的《道德经》乃是道家之经典。

道家认为:

宇宙在朦胧混沌之初称谓无极,而在混沌未开之前虚无缥缈的世界是由阴性组成。

这个世界没有粒子,处在恍兮惚兮的状态,是由无穷小的虚子构成的能海。

能海无边无际,故称“无极”。

在相当长的历史长河中,阴性的虚子凝聚成粒子,派生出有形之物,这就是老子所说的:

“无中生有”及《易经》一书中讲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可见道家思想来源于易经

乾坤两卦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上是中化文化的根本,所蕴含的规律和总体的意义是国家民族发展的规律和要义。

有人对中国的帝王学说概况为八个字:

“宽猛相济,恩威并施”;这实质上是儒、道两家精神的运用。

1、易经与治国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君主,他们和其臣下深知易经的治国之功.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两司马(司马迁、司马光)最为推崇的也是易。

汉代魏相(汉宣帝宰相)将其作为制定国策和理论基础。

宋朝宰相大改革家张居正将其作为每夜必读之书。

唐太宗的宰相虞世南说:

“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封建王朝最杰出的君主唐太宗,无论是在制定国策还是在用人上,无不是遵循易经的思想法则。

他对国民休养生息,用人刚柔搭配,所谓“船能载”这正是易经中“刚柔相济”,“厚德载物”的体现,因此他和他的继承人,把大唐盛世推向了封建王朝的顶峰。

2、易经与军事

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几位军事家都是深通易理的,周时的姜子牙,春秋战国时的孙膑,汉朝时的张良,三国时的朱葛亮,明代的刘基还有当代的毛泽东等。

现代军事理论家张树旗在其军事认为:

没有易经就没有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是历代兵家大成之作,浓缩了我国历代军事家的战略思想、战争理论和作战技巧。

我国历代军事家都是易中高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历代军事家都能熟练运用易经理论,对战争形势进行准确预测。

第二,古代阵法都是以易经八卦为基础创立的。

第三,历代军事家的军事思想都源于易理。

第四,历代军事家的著作都有对易经的创新之作。

作为军人接受军事教育的第一句话便是,“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殊不知,这句话就出自易经中的“武人为于大君”。

3、易经与中医学

众所周知,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来自于“周易”,所谓“易医同源也”。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

“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

中医把人体五脏六府配金、木、水、火、土五行,其阴阳运行、五行生克,是医家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法则。

一部《黄帝内经》的大思想,主要来源于易经,是医家们公认了的一部医学典籍。

几千年来医家们以之为指南,是现代高等中医院校的必修之课。

4、易经与文学

历代上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诗人都熟读四书六经,其中有不少人曾对"易经"进行过系统地研究,并把"易经"中的哲学思想自如地运用于文学创作中,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流芳千古的佳作。

其中最著名莫过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本词运用了“易经”中的“天人合一”、“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烦险恶的宦海风涛,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作者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佳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图画。

在人间天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自然与社会的感悟中,把自己遗世独立意识和往昔神话传说融合在一起,在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理念,是一首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伟构名篇。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哲学理念。

它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好意象。

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感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学理趣,彻悟出世间万事万物不可能有尽善尽美,有缺憾才是必然的哲理,创造出了无比美好的文学意境与诗学形象,成为千古绝唱。

5、易经与美术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其独有的特色和不朽的作品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自古至今,无数国画精品如奇葩异卉斗妍争辉,各个画派如涓涓清泉汇成滔滔江河。

它的魅力让人心旷神怡,它的深奥又让人回味无穷。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其艺术语言要素如线条、形体、明暗、色彩,肌理等;由各种绘画语言要素组成的各种形式结构如构图、比例、韵律、空白、均衡、对称等,无不从"易经"中的“阴阳平衡原理”得到启示。

绘画艺术乃墨的艺术,中国画视墨为本色,万色之源,墨为阳性,纸为阴性,合二而一,阴阳之道,太极之美。

墨分五色,五色之变无穷无尽,此理同于五音、五行之变。

水墨并重,远而无所至也。

6、易经与音乐

音乐是人类文化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悦耳的音乐使人减轻缓解心负荷,赋予人的生命力量,纯洁心灵。

我国古代的先哲们认为音乐的产生原本于宇宙的客观规律。

宇宙是“物生而后有像,像滋而后有数”的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吕氏春秋”中记载:

“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始于度量,本于太一”。

现代音乐理论认为声乐是由气息的运用和控制而产生声音的艺术,人体是乐器,也遵循阴阳对立平衡的原理,阴力下坠而产生声音上亢之功效。

天籁,地籁,人籁合而为一,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可见,音乐与"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将从“易经”与古筝艺术进一步地探讨研究。

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乐器,是我国国粹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西方人称誉为“东方的钢琴”。

古筝流传至今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虽经悠悠千古沧桑变幻,但它至今仍是祖国音乐艺术百花园中一朵引人注目的鲜花。

古筝以其古朴而典雅的音韵风格,丰富而多彩的弹奏技巧,浓郁而清纯的声情效果,使国内外广大音乐爱好者为它陶醉、倾倒。

许多人并不知道,古人所发明的古筝无不从"易经"中卦象所寓的阴阳哲理,卦爻天、地、人三位,河图五行生成数得到启示。

古筝外形是一个庞大的弧形共鸣箱,面板为拱弧形,底板为平面。

符合“易经”中的“天圆地方”,“大道方圆”的朴素理念。

古筝分为高中低三级音阶,分别象征着天、地、人三才,这与"易经"卦爻天、地、人三位密切相关。

古筝的弹奏方法和技巧上,采用了“易经”中阴阳对立,阴阳平衡的原理,更加丰富其艺术感染力和表现技巧。

例如“渔舟唱晚”中的曲调。

古筝仅有五声音阶—“1,2,3,5,6”。

即“宫,商,角,徵,羽”,没有“4,7”,仅在“6,3”弦上通过按音求得。

其五声音阶与"易经"中的河图五行生成数密切相关。

7、易学与建筑

易学与建筑这是一个很广范的话题,一提起此话题人们马上会与“阴阳风水”联想起来。

实际上风水学的理论基础完全源于易经。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八卦图有极其广泛的影响,也就是“堪舆”的重要内容。

“堪舆”指堪天舆地,为天地之总名。

近代将“堪舆”解释为“风水”迷信。

“堪舆”的主要理论也是“八卦图”的基本观点和与此相关的各种学说。

“堪舆”通常指相宅相墓之法,也就是现在人理解的看风水。

至于“堪舆”是不是迷信?

事实上它和“太极八卦图”以及相关学说一样,长期以来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民主科学的精华。

另一方面则是封建迷信的糟粕,其关键还是人们对“太极八卦图”的看法。

在这里我们应有的态度是借鉴以往的科学成就,运用其“合理之内核”,抛弃其唯心主义成份,这样一种科学态度。

“堪舆”在“相宅”即房屋建设方面,是产生过许多积极作用的,应该加以探讨和研究。

无论从历史文献中还是从古典建筑上,无处不体现着“太极八卦”和“阴阳”学说。

上面已谈到《易》中所载有关房屋建筑的论述。

那么建筑物的例证还是首选旧北京城的规划,因为它建造于五百多年以前,考究它的时候,应倒过来看,故其总平面图应是外城在上,为南。

内城在下,为北。

是符合九宫八卦的,南为乾,为天,为阳。

北为坤,为地,为阴。

其图形体现乾天包坤地的象征。

外城位与乾,有七个城门,为奇数属阳。

内城本位于地,属阴象。

但都城是“人”生活的居住地,纯属阳宅,故在规划布局上使其转阴为阳,所以设置了九个城门(按易,九为老阳之数)。

内城南设三门为奇,为阳。

北设二门为偶,为阴。

合于上南为阳,下北为阴之意。

都体现了八卦的内容。

就北京城的总体布局而言,在建制与设计上,都是遵循“太极八卦图”的理论而出现的。

无论从天坛的外城内中轴线之左,象征的天、乾、阳、奇、龙,还是地坛内城外右方,象征着地、坤、阴、偶、凤,都处处体现着当时的建筑师和能工巧匠们的深奥高超的规划设计意图和构思,以及实现意图、构想的精湛施工技术。

上举例证,无不与“太极八卦”有关。

故以“太极八卦”视为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数、理依据应是无疑义的。

用科学的态度,理解和认识易学文化在传统建筑的设计理论和创作方法中的影响和作用,会有更多的收获。

而且能够进一步避免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出现违背自然之理而造成的布局杂乱无章,权衡比例失度,借取不当等问题。

也将有助于今后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真正达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民族文化的目的。

当代建筑学要求把人们居住环境整全得完美无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借鉴体便是中国古代的“风水学”,实际上人们早已把建筑学和环境学、美学、古代风水学有机地结全起来了。

在国内现在的大学里,几乎所有开设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计专业,都把风水学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之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很有科学机理,只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不久将来将会名正言顺的列入大学课程。

上述只是从几个方面简述了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事实上易经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大到治国,小到治家,无不渗透易经的影响力。

四、易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上面从几个方面简述了易经对中华文明的影。

诚然,易经作为东方文化的璀璨明珠,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上天文台赵定理同志谈到《易经》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时曾指出:

"从物理学时空观念的发展来看,牛顿的绝对时空是想象的非真实的惯性时空,无法解释行星绕日运动的第一推动力。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虽然后来推广到广义相对论,但属于非惯性时空的范畴。

而易学时空虽然与广义相对论同为非惯性时空,但由于它认可时空是统一的,避免了牛顿的非真实,也避免了爱因斯垣时空因素割裂的矛盾。

因此《易经》可以解释行星绕日运动的第一推动力问题。

《易经》已经从东方传统文化的"大道之源,众经之首"而被西方自然科学界的有识之士所认识,正说明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文化传统的东西方人,各自按下不同的方式认识改造客观自然、客观世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东西方人士逐渐地在对待宇宙发展的规律看法上,终于汇合一起,走向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阶段上,它很相似太极图上的黑白阴阳鱼,最终交汇在一点上。

17世纪德国数学界有一个重大的发明,就是德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大代数与微积分的发明者莱布尼茨的二进制发明。

有趣的是,虽然莱布尼茨在1666年发明了二进制,但由于在当时没有实用意义,他一直不敢把二进制公布于世。

1698年,他在与赴华教士闵明我、白晋的通信中知道了中国的《周易》和八卦图。

莱布尼茨将《周易》的八卦图和自己的二进制进行比较后,惊异地发现,《周易》64卦在思想与数学表达方式方面与自己的二进制竟是惊人一致。

他认为,如果以阳爻代表1,以阴爻代表0,那么《周易》64卦图就是从0到64的二进制连续排列,而64卦图完全可以按二进制算术方法排列成“0”和“1”,转换成计算机语言。

他的观点在后来得到了证实。

当计算机诞生以后,当我们今天普遍把计算机摆在案头的时候,你可能不太明白,它的理论依据与《周易》存在着亲缘关系。

莱布尼茨意想不到自己费心劳力的发明,在《周易》64卦图中早就有所表达。

激动、兴奋和敬佩之余,他对于东方古国的崇拜也油然而生,遂写信给当时的中国皇帝康熙,要求成为中国公民,并在法兰克福创立了一所中国学院(该学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毁)。

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自传中承认,他创造正反合的辩证逻辑定律得自《易经》的启发。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选择太极图作为他的爵位徽章。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用中国易学治理国家起了富国强兵的效应。

为此,明确提出:

"不知《易》者,不得入阁"的组阁原则,举国上下掀起学易用易热潮。

南韩的国旗国徽是太极图,美国著名的贝尔研究所所徽,第二十四届奥运会会徽也采用太极图……

美、苏、英、法、日、朝、新加坡、马来西亚、联邦德国都先后成立或举过办过《易经》研究会、《易经》学术讨论会。

日本、加拿大、南非等还建立了国家级的《易经》研究会。

八十年代美国易学考古学会,还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世出土一件印第安人彩钵上刻上有七个表意符号,与《易》之复卦相符,并以考古技术测定为七千年前之物。

其中,日本利用《易经》的预测、决策功能引入国家级大事议程。

最成功的例证可以说,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达到了上至天皇、内阁总理、各省大臣,下至民间百姓、经济财团、企业老板无不用《易》的程度。

可能说《易经》引导日本走向富强之路,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国的《易经》在近代之所在以逐渐走向世界,另一个原因主要是因为《易经》探索的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发展规律。

"易以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以现代语言就是《易经》以天地运行规律为准则,所以能将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无一遗漏地包涵在这规律里面,《易经》把人的自身因素与大自然发展规律的事例在一起进行研究了。

人生的变化,最扑溯迷离,其中规律又是如何?

这也许是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关心的。

社会上出现的许许多多有关人类的自身事件,促使人们去寻求它的规律:

例如,在现代科技极度文明的美国,对于它自身社会上出现的奇特现象,就难以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去解释。

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出现了“总统20年死亡周期”的迷惑。

美国每一个在末位数为"0"的年份当选或蝉联继任美国总统的人都死在任内。

1840年当选的哈里森在任内病死;1860年当选的林肯在任内遇刺身亡;1880年当选的加菲尔德遇刺身亡;1900年当选的麦金利总统再次在任内遇刺身亡;1920年当选的哈定在任内病死;1940年蝉联任职总统罗斯福在任内病死;1960年当选的肯尼迪总统在任内遇刺身亡;1980年当选的里根总统也在1981年3月20日遭人暗杀,险此丧命。

但他逃离死神的原因,据美国新闻报道,里根夫人南希的回忆录上谈到:

当南希知道这个“总统20年死亡周期”规律后,非常耽心,终日惶恐不安,最后请一个“占星家”琼•奎格莉帮忙,而且这个占星家在79年就准确地预言过里根当选成功。

就是由于琼•奎格莉的化解,里根才能在被人暗杀中逃过鬼门关,但6个星期后,罗马教皇在圣彼得广场又一次遇刺中弹中伤,埃及总统萨达特则在开罗阅兵时遇刺正式身亡……

对上述类似的许许多多扑朔迷离的人世奇观,西方仅能求助于“星相学”。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易经》在推论人类变化规律上特别感兴趣,据台湾教授南怀瑾在《易经杂论》一书介绍:

“现在美国有一门星相学,亦是新兴的学术,有七八个大学开了算命看相的课,正式研究全世界各国的看相算命方法”。

可见美国近代也已转入研究人体规律的学科了。

二00八年四月十八日在河南安阳举办的第十九届周易国际学术讨论会。

就有来自海外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与会。

这足以说明中国的易经已经在国际掀起了研究热潮。

五、易经的预测机理

易经作为东方的哲学,对其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

然而自易经诞生至今的几千年里,它的主要功能之一,还在于它的预测性。

但凡研究过周易的人大多数都承认:

周易完全不同如封建迷信,它有一套很深的理论体系。

但是研究的许多内行至今也说不清为什么用它能预测?

以及周易预测的原理是什么?

这里我把我认同的一些粗浅认识讲出来,仅供研究讨论。

周易有许多分支,梅花易、六爻、六壬、八字、姓名学、堪輿学、奇门术、相学、铁板神数等,这些都是以易经为基础,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宇宙间人事进行预测,形成的不同技术门派。

虽然这些技艺方法预测的测重点不同,但对相同事件的预测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只要技术过硬——非人为因素,都能较准确的测出结果。

大量的事实可以检验周易预测是可信的、科学的。

这可信与科学的理论基础由于我们的认识水平有限,一直在把眼光盯在传统哲学上,忽略了对其它理论的研究与探索,进而造成许多人用传统的物质观根本解释不了周易为什么能够准确预测这种现象以及中医能够治病的原理,这样许多人把周易和中医污蔑为迷信。

我认为周易能预测过去、现在、未来,其中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而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理论的应用。

第一:

是对世界的认识是客观的、规律性的把握,即宇宙是能量性的,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能量,这就是周易预测的基础——阴阳能量观。

阴阳观是东方哲学观,阴阳观实质是宇宙的能量哲学观。

东方哲学认为,世界是能量的,能量是分阴阳的,因此宇宙是由阴性的能量与阳性的能量共同构成。

阴阳观并不否认世界物质观,它承认世界物质观,并认为物质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阳性的能量是易测、易观的显性能量,如山、水、树木、动物、星球、分子、原子、电子等从宏观到微观的许多物质都为阳;而阴性的能量是指存在于宇宙物质间及物质内部的各种隐性的能量,例如热能、动能、场能、意识能等,正是这些显性的阳能与隐性的阴能共同构成这个缤纷的世界。

许多人会问,没有阳的物质,怎会产生阴的能量?

因为动能、热能、场能等隐性的能量都是由物质产生。

其实这里面存在一种误解。

因为物质是能量的一种惰性的显性表现,而物质对外物能做功的原因是由于它得到足够的隐性能量或自身产生相当的隐性能量,才使得它具有做功的能力。

人、车都可以拉物做功,如果没有其它物质提供能量源,人、车都是“死物”;相反,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