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汇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2660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词解释1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名词解释1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名词解释1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名词解释1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名词解释1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名词解释1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名词解释1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名词解释1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名词解释1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名词解释1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名词解释1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名词解释1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名词解释1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名词解释1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1汇编.docx

《名词解释1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1汇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词解释1汇编.docx

名词解释1汇编

火山

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薄弱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地质结构。

火山由火山堆、火山口和火山通道三部分组成。

火山是多种多样的,火山可以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三大类。

死火山,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

活火山,指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

火山爆发是一种很严重的自然灾害,常常伴有地震,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但它也带来一些好处,可以促进宝石的形成;形成岛屿,扩大陆地的面积;作为观光旅游考察景点,推动旅游业。

诺贝尔

诺贝尔(1833-1896),是瑞典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以他的财产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这就是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

截止2015年共有14位中国人和华人获得诺贝尔奖。

1896年,诺贝尔本人得了心绞痛和心脏病,并且非常严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医生建议他服用硝化甘油(当时试验证明有效,但没有理论支持)他不予理睬直到去世。

直到一百多年后三位获得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发现硝化甘油中的一氧化氮是机体产生的一种信号分子,能够舒张血管从而有利于血液循环,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益处,才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持。

达芬奇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艺术家,擅长绘画、雕刻、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最大的成就是绘画,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

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

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

他全部的科研成果尽数保存在他的手稿中,爱因斯坦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

蝴蝶

蝶,通称为“蝴蝶”,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锤角亚目动物的统称。

头上有对复眼,两双单眼,复眼间细长的触角可感觉,头下方的口器课伸长吸食花蜜。

胸部着生三对步行脚,两对翅膀。

生长周分为卵、幼虫(毛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

种类繁多,全世界大约有14000多种,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尤其在亚马逊河流域品种最多。

中国有1200种。

蝴蝶一般色彩鲜艳,身上有好多条纹,色彩较丰富,翅膀和身体有各种花斑,最大的蝴蝶展翅可达28~30厘米左右,最小的只有0.7厘米左右。

蝴蝶多彩的翅膀是用来隐藏、伪装和吸引配偶的。

蝴蝶和蛾类的主要区别是蝴蝶头部有一对棒状或锤状触角,蛾的触角形状多样。

恐龙

恐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

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主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二叠纪晚期,并在三叠纪中期成为优势陆栖动物群,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生活于地球上的恐龙很可能在1000种以上,但是恐龙时代和我们相距如此遥远,我们只能通过已发现的化石去了解它们。

被发现的恐龙有上百种。

随着恐龙研究工作的不断进展,我们所知的恐龙种类还会不断增加。

植物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

种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拟蕨类等植物中,据估计现存大约有35万个物种。

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万个物种已被确认,有25.8万种开花植物,1.5万种苔藓植物。

绿色植物大部分的能源是经由光合作用从太阳光中得到的,温度、湿度、光线是植物生存的基本需求。

植物不但能够给动物提供食物,还可以为动物提供居住场所,比如树洞,可以藏身及育儿.植物对人类作用最大.人类利用植物的种子做为主要食品,比如,玉米,小麦,水稻等农作物.植物还为人类提供纤维纺布,做衣被;抵御风寒.总之植物是维持一切生物和动物生命的主要食物来源,植物和人类及动物是密不可分的。

植物的美观用途十分广泛,成千的植物物种被种植用来美化环境、提供绿荫、调节温度、降低风速、减少噪音、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

人们会在室内放置切花、干燥花和室内盆栽,室外则会设置草坪、荫树、观景树、灌木、藤蔓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和花坛花草。

观赏植物有时会影响到历史,如郁金香狂热。

植物是每年有数十亿美元的旅游产业的基本,包括到植物园、历史园林、国家公国、郁金香花田、雨林以及有多彩秋叶的森林等地的旅行。

丰富多样的植物使大自然和人类绚丽多姿。

 

海洋

地球表面被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因为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故有人将地球称为“水球”.海和洋不是一回事,海洋的中间部分称为洋,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它的深度大,一般在二、三千米以上,全球分四个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洋的边缘部分称为海,如我国的东海、南海,世界上的加勒比海、地中海,日本海等,海的深度较浅,从几米到二、三千米之内,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1%。

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海洋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蛋白质最大的供应基地,各种鱼类和水生植物为人类提供了营养丰富的食物。

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矿物资源,如石油、海盐等,据科学家考证,在陆地上已发现的矿产,海洋里几乎都有,陆地上没有海洋中也有。

此外海洋中还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我们可以利用潮汐和波浪发电,海洋中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待于人类去开发利用。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气候调节器,是地球水循环的源头,不仅解决全球水源问题,而且还提供人类70%的氧气。

茶叶

茶叶,指茶树的叶子和芽。

别名茶、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

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西晋以后普及民间成为普通饮料。

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叶酸、泛酸等成分,长期饮用可以增进人体健康。

茶叶饮品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中国茶叶种植和加工历史悠久,自古以来茶叶远销世界各地,创立了许多名茶品牌,如黄山毛峰、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太平猴魁等享誉中外。

苹果

苹果(Apple),是最常见的水果之一。

苹果树属于蔷薇科,落叶乔木,叶椭圆形,有锯齿。

其果实球形,味甜,口感爽脆,且富含丰富的营养,是世界四大水果之冠。

苹果通常为红色,不过也有黄色和绿色。

苹果是一种低热量食物,每100克只产生60千卡热量。

苹果中营养成份可溶性大,易被人体吸收,故有“活水”之称,其有利于溶解硫元素,使皮肤润滑柔嫩。

苹果有温带水果之王的美称。

我国的苹果主要种植在北方,以山东、辽宁、河北、陕西新疆等省区种植规模大。

当然现在苹果的意义不仅仅只是水果,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因为苹果的特殊意义,乔布斯以其名字创立著名的苹果公司。

而苹果的产品也是受到年轻人青睐。

雾霾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

雾霾常见于城市。

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它使大气混浊,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甚至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应当引起全人类的警醒。

全球共同行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让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

其废气排放量比较低。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超过400万辆液化石油气汽车,100多万辆天然气汽车。

我国政府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

新能源汽车可使中国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过只有3—5年,在商用化和产业化方面在商用化和产业化方面我们还有一定优势。

中国的汽车产业刚刚发展起来,汽车普及率低,因而在汽车动力系统发展战略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阻力也会小得多。

新能源汽车可继续开辟中国的汽车市场。

高铁

高铁是高速铁路的简称,高速铁路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不同规定。

中国国家铁路局的定义为:

新建设计开行250公里/小时(含预留)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初期运营速度不小于200公里/小时的客运专线铁路。

(若采用二分法简单地把铁路分为普铁和快铁,则快铁包含了高铁。

若采用三分法则可分为高铁、快铁、普铁。

)高铁有一下特点

1、高速铁路非常平顺,以保证行车安全和舒适性,高速铁路都是无缝钢轨,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采用的是无砟轨道,就是没有石子的整体式道床来保证平顺性。

2、高速铁路的弯道少,弯道半径大,道岔都是可动心高速道岔。

3、大量采用高架桥梁和隧道。

来保证平顺性和缩短距离。

4、高速铁路的接触网,就是火车顶上的电线的悬挂方式也与普通铁路不同,来保证高速动车组的接触稳定和耐久性。

5、高速铁路的信号控制系统比普通铁路高级,因为发车密度大,车速快,安全性一定要高。

神舟飞船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

成。

飞船由:

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附加段四部分组成。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

轨道舱被称为“多功能厅”,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它时间都在轨道舱里。

返回舱呈钟形,有舱门与轨道舱相通,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返回舱式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

推进舱呈圆柱形,又叫仪器舱或设备舱,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

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将来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准备用的。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从神舟一号到神州十号飞船历经十三年多,从无人飞船到载人飞船,技术越来越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我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有一个伟大壮举,也表明我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细胞

细胞是由膜包围着含有细胞核(或拟核)的原生质所组成,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除病毒外的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细胞体形极微,在显微镜下始能窥见,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与细胞质构成,表面有细胞膜。

高等植物细胞膜外有细胞壁。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中则无。

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等机能。

细胞能够通过分裂而增殖,是生物体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基础;细胞还能够进行分裂和繁殖;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并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细胞的特殊性决定了个体的特殊性,因此,对细胞的深入研究是揭开生命奥秘、改造生命和征服疾病的关键。

50年代以来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大都授予了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科学家。

植物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

种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拟蕨类等植物中,据估计现存大约有35万个物种。

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万个物种已被确认,有25.8万种开花植物,1.5万种苔藓植物。

温度、湿度、光线是植物生存的基本需求。

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生物能。

植物不仅是是动物和人类的食物、也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原料。

植物长期适应环境,会形成很多对环境有指示作用的体态特征。

如:

滴水叶尖、旗形树冠、叶片退化成针状等。

云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成的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者它们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

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的结果。

太阳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一旦水汽过饱和,水分子就会聚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凝结核)周围,由此产生的水滴或冰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这就产生了云的外观。

并且,云可以形成各种的形状,也因在天上的不同高度、形态而分为许多种。

各种云体的厚薄相差很大,厚的可达七、八公里,薄的只有几十米。

有很厚的满布全天的层状云,孤立数处的积状云,最高最白的卷层云,个体小布满天空并且像鱼鳞一样的卷积云,呈波浪状连成一片或棋盘状交织的高积云。

地球以外行星也会有云,但水不一定是其它行星的云的主要成分,如金星的硫酸云

太阳

太阳是我们唯一能观测到表面细节的恒星。

我们直接观测到的是太阳的大气层,它从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虽然就总体而言,太阳是一个稳定、平衡、发光的气体球,但它的大气层却处于局部的激烈运动之中。

如:

黑子群的出没,日珥的变化,耀斑的爆发等等。

太阳活动现象的发生与太阳磁场密切相关。

太阳周围的空间也充满从太阳喷射出来的剧烈运动着的气体和磁场。

太阳是一颗自己会发光的恒星,它源源不断地把光和热送给地球,使世界上的作物生长,是地球上生命和能量的来源。

我们生活的地球,围着太阳运动,形成了日、夜和四季。

太阳是一个大火球,日珥是喷出太阳表现的巨大红色火焰;黑子是炽热的气体漩涡,因为温度比周围低,所以看起来暗些。

而日食的形成则是当地球、月亮和太阳处于一条直线上,月亮的阴影将太阳遮住而出现的天文现象。

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光谱为G2V),黄矮星的寿命大致为100亿年,目前太阳大约45.7亿岁。

在大约50至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几乎会全部消耗尽,太阳的核心将发生坍缩,导致温度上升,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太阳开始把氦元素聚变成碳元素。

 

光是一种肉眼可以看见的电磁波,是能量的一种传播方式。

光源之所以发出光,是因为光源中原子、分子的运动。

光是沿射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也不需要任何介质,可以在真空、空气、水等透明的介质中传播。

在真空中的光速是目前宇宙中已知最快的速度,取为3×108m/s.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而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目前我见到的太阳光是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红、橙、黄、绿等色光叫做单色光。

光的本质应该认为是“光子”,它具有波粒二相性。

但这里的波的含义并不是如声波、水波那样的机械波,而是一种统计意义上的波,也就是说大量光子的行为所体现的波的性质。

同时光具有动态质量,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可算出其质量。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能量。

自然界的闪电就是电的一种现象。

电或电荷有两种:

我们把一种叫做正电、另一种叫做负电。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带电物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很久以前,就有许多术士致力于研究电的现象。

可是,到十九世纪末期,由于电机工程学的进步,才把电带进了工业和家庭里面。

在这个电气研发的黄金时代,日新月异、连绵不断的快速发展带给了工业和社会,难以形容、无法想像的巨大改变。

做为能源的一种供给方式,电所具有的多重优点,意味着电的用途几乎是无可限量。

在可看见的未来,电想必是绿色科技的主角之一。

电的发现和应用极大的节省了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使人类的力量长上了翅膀,使人类的信息触角不断延伸。

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方面:

能量的获取转化和传输,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

人对电的需求夸张的说其作用不亚于人类世界的氧气,如果没有电,人类的文明还会在黑暗中探索。

空气

空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

它主要由78%的氮气、21%氧气、0.94%的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0.03%的二氧化碳,0.03%的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组成的混合物。

空气的成分不是固定的,随着高度的改变、气压的改变,空气的组成比例也会改变。

空气,我们每天都呼吸着的“生命气体”,它分层覆盖在地球表面,透明且无色无味,对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有重要影响。

空气中的氧气对于所有需氧生物来说是必须的。

所有动物都需要呼吸氧气。

此外植物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近乎所有植物的唯一的碳的来源。

从地面到10~12千米以内的这一层空气,它是大气层最底下的一层,叫做对流层。

主要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雹等都发生在这一层里。

在对流层的上面,直到大约5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平流层。

平流层里的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了,那里的水汽和尘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气现象了。

从平流层以上到80千米这一层,有人称它为中间层,这一层内温度随高度降低。

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这一层的空间,叫做热层,这一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

从地面以上大约50千米开始,到大约100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电离层。

美丽的极光就出现在电离层中。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喀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谓,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我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

距今约300多年前徐宏祖(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

喀斯特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

其基本类型,按岩性分为碳酸盐岩喀斯特、石膏和盐喀斯特;按存在形式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气候地貌带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喀斯特;按垂直动力带分为渗流(充气)带、浅潜水(饱水)带和深部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分布有,南斯拉夫的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的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我国的云贵高原及滇南谷地,古巴、牙买加和越南中北部地区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