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9300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级中央党校金融理论与实践串讲Word格式.docx

调控主体、调控目标、调控手段。

4、金融监管体系。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

混业经营统一监管。

5、金融法规体系。

各种金融法律法规。

金融体系的两种类型:

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以法德日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

五、金融体系的主要缺陷:

金融结构与所有制结构不相适应;

银行结构不合理;

国有银行垄断绝大部分融资业务;

金融市场结构不均衡;

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

金融改革的目标:

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体系。

金融改革的着力点:

(1)加快金融组织体系的制度创新,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

(2)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3)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4)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六、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

我国金融市场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多层次、多品种、多种机制,逐步发展起来。

1990年末,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成立后,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

在境内上市的公司总数由资本市场建立时的10家增加到今天的1381家,累计筹资额达到9167亿人民币。

同时,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我国债券市场第一个金融衍生工具----债券远期交易正式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规避风险的工具,对促进现货市场发展、完善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维护金融稳定以及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主要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以及黄金市场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多产品、多种交易机制的金融市场体系。

参与交易的产品主要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票据、外汇和黄金,基本上涵盖现货、回购、远期与期货等重要交易机制。

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

发达国家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一般水平为3:

7,而我国2003年为1.5:

8.5。

这种失调使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不仅增大了银行系统的贷款风险,影响了商业银行改革的进度,也使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对经济运行的冲击明显加大。

2、银行存贷利率缺乏弹性。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

我国政府对银行信贷市场利率仍然控制过死,不能真正体现资金供求关系,不利于充分发挥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

3、中小银行发展不足。

这是金融机构体系结构不合理的具体反映,影响金融功能的发挥,使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受阻。

即使中小企业能从大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也在一对一的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往往要被迫接受更加严苛的条件,增加融资成本。

4、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

企业债券比重过低,且在审批制度下又集中于少数大型企业,中型企业难以发债筹资,于是体制外筹资层出不穷,非法集资屡禁不止,造成金融秩序混乱。

加上股票市场层次结构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国家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需要,缺乏必要的衍生产品,缺少多元化的、具有竞争性和互补性的、拥有长期稳定资金的机构投资者。

5、上市公司素质不高。

主要表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营效益不理想。

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其主要着力点是:

一要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二要扩大企业债券发行,优化证券市场结构。

三要积极推进股权分置改革。

四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

五要完善金融市场法制体系。

七、货币政策的三大传统工具:

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

(一)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必须按规定把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到中央银行的比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可贷资金的多少,即放款数量多少。

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信贷规模缩小——货币流通量减少(反之亦然)。

我国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二)再贴现: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支付一定的利息为代价将贴现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所做的票据转让。

再贴现作为一种政策工具,通过两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规定和调整再贴现率;

二是规定和调整再贴现条件。

我国的再贴现政策

(三)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此影响货币供求关系的市场操作。

中央银行买进证券——货币投放——增加货币流通量——利率下降——银根放松;

中央银行卖出证券——货币回笼——减少货币流通量——利率上升——银根收紧

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

一级交易商制度(40家商业银行)。

交易方式:

(1)现券交易;

(2)回购交易;

(3)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四)再贷款:

再贷款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

“再”是相对于商业银行贷款而言;

再贷款通过控制向商业银行的资金供应规模来影响整个社会的信贷规模或货币流通量。

(五)利率:

贷款利率上升—筹资成本上升—资金需求受到抑制—信贷总规模或货币流通减少(反之亦然);

存款利率上升—存款增加—资金供给增加—货币流通量扩大(反之亦然)

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

正回购:

央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证券,并约定在未来某日买回证券。

卖出证券——回笼货币;

到期购回证券——投放货币

逆回购:

央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证券,并约定在未来某日将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

购买证券——投放货币;

到期卖出证券——回笼货币

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短期债券)

发行央行票据——回笼货币;

央行票据到期——投放货币

八、金融业属于高风险行业

(一)金融业是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行业

金融运行的典型形式是:

G—G′或G—G—W—G′—G′—G′,是货币使用权的暂时让渡,货币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造成信息不对称。

股票交易尽管是所有权转移,但与一般商品买卖不同,在交易完成后形成一种“所有权关系”,把彼此连接起来,信息不对称由此产生并引致风险。

(二)金融业是具有虚拟性的行业

(三)金融业是投机性强的行业

(四)金融业是易受社会心理因素干扰的行业

九、我国金融风险

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体现在:

银行业风险、证券市场风险、保险业风险、地下金融风险等四个方面。

一是银行业风险。

主要表现:

(1)直接融资比例下降,导致金融风险向银行集中(不良贷款比例偏高),不良贷款是银行风险的重要体现。

虽然近年来我国银行不良贷款过高的比例明显下降,但是风险仍然值得关注。

到2005年6月末不良贷款比率为10.15%,2005年6月底降到7.5%,但与国际著名银行相比,比率仍然偏高。

而且比率降低还主要来自于政策因素。

如1999年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政策性因素造成的不良贷款之后,2000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平均下降了10%左右;

2004年,央行对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一批拟上市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集中处置,不良贷款再次出现明显的双降。

同时由于加强了对不良贷款比率这一指标的强化考核,促使银行通过扩大信贷投放对不良贷款进行“稀释”。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破产法的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负债的很大一部分终将转化为账面不良贷款,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可能出现反弹。

(2)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自有资本金比例偏低);

自有资本金是否达到合理的比例,是衡量金融机构安全性的重要标准。

近年来,我国国有银行的资本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但仍不能真正达到国际标准。

截至2004年6月底,绝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1%;

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为-3.98%。

(3)银行与逐步升温的房地产高度关联形成风险(信贷与房地产关联度升高);

存贷款期限不匹配。

存款来源短期化趋势明显,而资金运用长期化趋势加剧。

“短存长贷”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

(4)近年来信贷投放过快形成风险;

贷款与房地产高度关联。

房地产信贷在银行业整体信贷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2000年房地产信贷比重为6%;

2001年上升到13%;

2002年达17%;

2003年已高至21%。

银行信贷风险与房地产投资风险高度关联。

(5)存贷款期限不匹配形成风险;

(6)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形成防线。

近年来,连续出现银行内部人员特别是银行行长违法犯罪案件。

二是证券市场风险。

主要表现在:

(1)证券机构不良资产比例高(上市公司素质不高)。

券商风光不再,生存状况恶化,盈利模式单一,不良资产超过51%。

(2)经营不规范(资产负债匹配程度低);

上市公司素质不高、经营不善、违规活动的问题比较突出,动摇了证券市场基石;

券商在经销、自营、承销、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大隐患,一些券商违规经营造成的风险正在逐渐暴露出来。

南方、闽发、华夏、汉唐等证券公司和德隆企业相继出现危机,是证券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的预警信号。

(3)投机严重(近期部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下降)。

资者结构仍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投资机构发展不足,大户操纵、内幕交易层出不穷,缺乏针对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机制,市场诚信程度较低,导致市场低迷,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对股权分置改革预期不确定,投资信心不足。

三是保险业风险。

主要表现在社会信誉度不高,效益差;

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较高;

保险资金入市产生投资风险。

且期限越长,不匹配程度越高。

资产平均期限与负债平均期限相差10-15年,随着寿险业的迅速扩张,在偿付高峰到来时期可能集中爆发流动性风险,严重的会引发偿付能力危机。

还有保险资金入市产生投资风险。

2005年上半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投资债券基金亏损5.14亿元,平安保险和中国人寿投资亏损分别为12.98亿元和7.86亿元。

四是地下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地下金融规模大,控制难,还有黑恶势力介入。

地下金融兼具创新性和毁灭性,监管难度很大。

资料显示,我国地下金融规模已达到地上金融活动规模的1/3。

国家外汇管理局曾发布消息:

中国地下钱庄每年的洗钱规模为2000亿人民币。

因此,对我国金融风险的总体判断是金融风险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在金融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金融风险必须予以特别关注。

但历史形成的风险大部分已经得到有效处置,加上把国家信用保证这一特殊因素考虑进去,我国金融总体稳定,不会发生金融危机。

对我国金融风险的总体判断:

风险处于较高水平,但总体稳定,不会发生金融危机。

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基本思路:

1、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只有经济保持持续增长,许多风险可以在发展中解决。

2、加快银行体制改革,银行有一个体制机制基础,银行的风险才会得到交好的化解;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4、健全金融风险管理机制;

5、完善金融法制体系;

6、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十一、外汇和汇率

(一)外汇:

外汇是外币或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金。

外汇必须具备的两个特性:

国际可兑换性和可支付性

(二)、汇率:

是指——国货币单位兑换另国货币单位的比率。

汇率的标价方法:

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我国实行直接标价法)

汇率的种类:

(1)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2)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

(3)基准汇率和套算汇率;

(4)买入汇率、卖出汇率和中间汇率;

(5)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6)开盘汇率和收盘汇率。

试论述汇率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一是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当外汇汇率上升,则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反之亦然。

二是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影响外汇储备价值、影响外汇储备总量。

包括对外汇储备价值的影响:

即储备外币汇率上升或下降,引起外汇储备价值增减。

以及对外汇储备数量的影响:

即预期本币汇率上升,国际短期资本流入(购买本币),引起外汇储备增加。

反之则反。

三是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外汇汇率下降(本币升值),对外商直接投资减少。

外商直接投资减少。

如原定投资1亿美元的项目,在美元汇率下降1%,即人民币升值1%的情况下,在实际投资时美元不能兑换成同量的人民币,该项目需增加投资100万美元,投资成本加大。

四是对外债的影响,主要影响还债时的还债成本,如到期外债的外汇汇率下降,换汇成本降低,可减少偿债成本。

分析我国的汇率制度的演变及现状,我们可以认识到,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所谓一篮子货币,其选取以及权重确定的原则是:

着重考虑商品和服务贸易的权重作为篮子货币选取及权重确定的基础;

适当考虑外债来源的币种结构;

适当考虑外商直接投资的因素;

同时考虑经常项目中一些无偿转移类项目的收支。

因此其主要构成是美元、欧元、日元、韩元等,而由于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等国与中国的贸易比重也较大,它们的货币对人民币汇率也是很重要的。

由于篮子货币的国家和地区覆盖了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相当大的部分,因此,针对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将比针对美元的人民币汇率更好地反映人民币的价值变化和中国面临的总体贸易条件,对实现商品和服务贸易基本平衡有重要参考意义。

由于在制度上公开宣称人民币不同任何单一货币或“篮子货币”保持钉住关系,也使得投机资本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失去依凭,从而使我国货币当局在同投机资本的博弈中‘主客易位’,货币当局因此获得了主动权,从而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汇率风险意识,促进外贸出口结构调整。

实行新的汇率制度后,国际反映良好,但人民币升值压力并未解除。

(四)人民币汇率问题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美元兑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篮子货币选取及权重确定的原则。

主要篮子货币的构成。

一篮子货币“参考”而不“钉住”。

国际反映良好但人民币升值压力并未解除。

十二、金融创新

试述金融创新及其效应。

所谓金融创新,一般泛指金融领域出现的多种新现象,包括新的金融市场,新的金融资产,新的支付转账媒介,以及新的金融工具与技术等。

狭义地理解,金融创新特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大规模的创新性活动。

金融创新的正面效应主要有:

一是金融创新扩大了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渠道,使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方式和渠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是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机构运作效率,增加了经营效益。

三是金融创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促进了金融市场一体化。

四是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自由化的进程。

五是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

而金融创新的负面效应表现在:

一是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二是金融创新带来了新的金融市场交易问题。

三是金融创新使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受到削弱。

四是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产生消极影响。

五是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六是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

十三、金融监管

(一)、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

是指一国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金融体系稳定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通过一定的金融监管机构,依据特定的法律准则和法规程序,对金融体系中的各种金融主体和市场活动所实施的监督管理活动。

(二)、金融监管的目的:

是减少和避免金融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

(三)、金融监管的核心原则:

遵循市场竞争规律;

适度干预;

依法监管。

(四)、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1、金融业的特殊性;

2、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社会性;

3、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性(创造功能);

4、金融产业的社会信用连接性(信用链条);

5、金融体系的复杂性;

6、金融市场的直接性。

(五)金融监管的目标:

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

确保存款人和借款人的安全;

保障社会信用秩序;

维护金融机构公平且有效率的竞争;

保证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增强国家金融的国际竞争力。

(六)金融监管失灵

1、政府监管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市场缺陷,但同样也会面临“失灵”问题;

2、监管者的经济人特性:

从理论上讲,金融监管机关作为一个整体,是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着。

但具体到单个监管人员来说,由于也是经济人,也具有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很容易被某些特殊利益集团俘获,并成为他们的代言人。

3、监管行为的非理性化:

尽管监管者主观上想最大限度的弥补市场缺陷,但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并不一定能达到最理想化的目标。

4、制约监管效果的客观因素:

监管者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监管者面临着信息不完备的问题,监管时滞问题。

5、作为监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者,金融监管机关处于独特的地位,它们几乎受不到来自于市场的竞争和约束,从而也就没有改进监管效率的压力和动机。

这会导致监管的低效率。

十四、金融机构综合化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银行与保险、信托、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职能分工界限逐步被打破,传统的分业务经营分业管理走上综合经营的道路。

在国际上,综合经营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是金融业内部不同业务之间的联合,商业性金融机构可以兼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

第二是在第一层次综合经营的基础上,银行可持续有非金融企业的股份,成为一般工商企业的股东。

国际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管标准不一致性;

二是监管协作不充分;

三是监管框架存在制度性缺馅。

国际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一是在不同的国家里国际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复杂化和经营方针多元化;

二是现代金融便捷的交易方式和技术手段不断出现;

三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向全球扩散的可能性增大。

国际金融监管的改进措施:

一是统一国际监管标准;

二是加强内部控制的国际合作;

三是加强市场约束的国际合作;

四是实施跨国金融机构的并表监管;

五是重视监管的成本与效率;

六是加强对监管当局的监督。

十五、国际储备概念及构成

(一)国际储备指一国政府为满足对外支付需要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而持有的、可自由兑换的一切国际流动资产。

(二)国际储备的构成:

1、黄金储备;

2、外汇储备:

自由兑换货币;

3、会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4、会员国持有的特别提款权。

(三)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能力的关系:

作为一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资产,国际储备是一国国际清偿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国际清偿能力的外延大于国际储备。

国际清偿能力,是指一国无需采取任何影响本国经济正常运行的特别调节措施,就可以平衡国际收支逆差和维持其汇率稳定的总体能力。

通常包括该国货币当局直接掌握的国际储备、货币当局拥有的外币资产、金融机构的外币负债、个人所持有的外汇和借款能力。

十六、行为金融学

(一)预期理论

行为金融学认为,由于有限理性、有限控制、有限自利的存在,人们不能在每一种情境下都清楚地计算得失和风险概率,人们的选择往往受个人能偏好、社会规范、观念习惯的影响,使决策存在不确定性。

预期理论的主要观点:

1、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

在金融市场上,决策参考点的选择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心理价位),投资者以决策参考点为依据做出投资决策。

2、亏损规避。

行为人在决策参考点进行心理计算时,通常对预期损失的估值会高于对预期收益的估值(两倍),投资者对损失更敏感。

这种心理反应为亏损规避。

所以,投资者在遭受亏损的的情况下,会成为一个风险追求者,而不是一个风险厌恶者。

亏损规避举例:

投资者面临这样一个选择:

一是接受一个确定无疑的亏损7500元;

二是选择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又25%的把握没有亏损,75%的机会要亏损10000元。

两种选择的综合亏损都是7500元,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

因为人们厌恶亏损。

后一选择存在不亏损的希望。

3、框架效应。

投资者进行决策时,会受到问题的框架方式的影响。

即问题以何种方式呈现在行为人面前,会影响行为人对风险的态度。

比如,如果行为方案是收益的,面对确定性收益和风险性收益,行为人会选择确定性收益;

如果方案是代表损失的,面对确定性损失和风险损失,行为人会选择风险损失。

4、处置效果。

在亏损规避和框架效应作用下,投资人在手中的股票下跌时,更倾向于继续持有而不是卖出股票,以期待扳平的机会。

(二)套利限制理论

行为金融学认为,套利的力量不可能不受到限制。

在各种条件约束下,套利无法剔除非理性行为对理性行为的长期并且是实质性的影响。

所以“有效市场”假说是不成立的。

行为金融学认为套利限制在于无法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非理性交易者很少。

如果非理性交易者过多,理性交易者就没有能力纠偏价格,非理性交易者将支配市场,使价格远离均衡。

2、只有理性交易者卖空,而且这种卖空是能够实现的。

如果非理性交易者也参与卖空,价格将更加不均衡。

3、非理性交易者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应该了解资产的真正价值,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纠正自己对市场价格的错误估计。

结论:

由于套利限制,依靠套利来维持证券市场的完全均衡是难以实现的,所谓的有效市场是不存在的。

(三)行为金融学的三个理论假定:

一是有限理论。

既行为人的行为并非都是理性的。

有理性的一面,但同时存在非理性因素。

二是有限控制力。

即即使在有限理性条件下,因外在条件限制,行为人有时也未必能实践理性行为。

三是有限自利。

即在特定情境下,人们的多样化动机会导致放弃使用理性行为。

(四)对行为金融学的评价:

一是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中的完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时常假设,把人的行为复杂化、人性化,使金融学变得更有人文主义的色彩。

二是因入新的分析方法,在金融市场行为分析中增加了一些非数量的解释思路,不仅没有影响金融学科的严谨性,而且使其更具有理论的力量。

三是行为金融学拓展了金融分析的视野,使金融学的发展获得了新的支撑,但行为金融学作为一个新的学派还不够成熟,迄今为止还没有整合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支撑。

四是行为金融学的许多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对于分析金融市场、投资者行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于金融市场监管部门研究金融市场运行规律,实施有效的市场监管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现代企业管理

一、简述人力资源的特点。

双重性、时效性、高增值性、持续性、能动性、流动性

二、简述风险年薪79

风险年薪是按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的经营者年度收入,它是经营者人力资本要素投入应得的报酬。

三、如何理解管理的两重性?

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所谓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是任何社会劳动或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要求,它要从有效组织共同劳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出发来发挥职能、采取措施。

这一点不以国家制度和阶级属性的不同而转移。

所谓社会属性,是指管理既然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它又要体现一定阶级的意志,并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因此必然受一定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所制约。

四、企业管理的基本要素

管理主体、管理客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