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3024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9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浙江省金华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测试卷

历史

一、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此否定黄帝的

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

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C.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2.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所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D.该制度可从根本上消除中央和地方的对立

3.《左传》隐公十一年载:

“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

运》中记载“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

这里所说的“礼”主要指:

 A.礼仪  B.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C.风俗   D.贡赋

4.清朝学者万斯大说: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宗、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5.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6.宋代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和张载均曾提到,“管摄天下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

”其主张都基于

A.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B.宋朝的宗法观念淡薄,需要倡导

C.宋朝有编订族谱的习惯D.宗法制具有维系社会安定的作用

7.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

吴予庆封朱方(县名,

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开始实行分封制B.郡县制雏形初现C.宗法制荡然无存D.实行郡国并行制

8.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

国家”的特征是:

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

自诸侯的进贡。

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

地国家”是

A.西周B.秦朝C.唐朝D.清朝

9.右图涉及的政治制度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①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 

②标志着诸侯国退出历史舞台 

③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④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10.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

其“优秀”主要指

A.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B.能有效整合资源、巩固统一

C.能够彻底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叛乱 D.有利于制衡君权,防止暴政的出现

11.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一书中说:

“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

大公。

”王夫之所说的“罢侯置守”指的是

A.废除禅让制实行王位世袭制B.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C.废除世袭制实行三公九卿制D.商人已经能与政府分庭抗礼

12.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

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

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该时期是

A.两汉时期B.魏晋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13.历史学家阎步克教授指出,侍从侍卫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不可忽视的侧面。

亲贵子

弟或文士通过担任皇帝侍从、侍卫获取皇帝信任,从而掌握权力,充作皇权扩张的爪牙。

而侍从、侍卫掌握的权力,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临时性,处于“私”与“公”的摇摆之中。

官僚体制的公共性较强时,这种制度就会“公共化”,即从皇帝的私属侍卫发展为正式职

官。

下列属于侍从侍卫制度实现了“公共化”的是

A.秦代推行的郡县制B.汉武帝以宫中侍从侍卫组成的“中朝”

C.隋唐确立的三省六部制D.北宋王朝派遣到地方的通判和转运使

14.元朝“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对上述关于行省制度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实行省界犬牙交错,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

B.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

C.借鉴了秦汉时期的地方管理方法D.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

15.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

中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见下表)

皇帝称号

明成祖

明仁宗

明宣宗

明英宗

明宪宗

皇帝姓名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朱祁镇

朱见深

相互关系

明太祖之子

成祖之子

仁宗之子

宣宗之子

英宗之子

名中的偏旁

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含的思想有①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②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③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④显示“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②③④

16.1896年德皇威廉二世说:

“我们十年前开始实行殖民政策而未有舰队……我们现在有了大量的殖民属地……因为这些殖民属地与英国继续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但是在各大洋上航行的挂着我们旗帜的大批商船,在130只英国巡洋舰的面前而我们只有4只来对抗的情形下,是十分不保险的。

”对上述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英德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B.德国打算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

C.英德在贸易方面展开激烈争夺D.德国打算挑战英国的殖民地霸权

17.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说:

“1905年之后,国际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B.英德矛盾逐渐上升为世界的主要矛盾

C.法德为争夺欧洲霸权展开激烈斗争D.美日力量崛起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18.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三国同盟正式形成②英俄签订协约③英法签订协约④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19.一本历史书在描写某次战争爆发时某国军队的组成状况:

在每100个动员的士兵里,有25人讲日耳曼语,22人讲马札儿语,12人讲捷克语,9人讲塞尔维亚-克罗埃西亚语,8人讲波兰语,7人讲乌克兰语,7人讲罗马尼亚语,5人讲斯洛伐克语,3人讲斯洛文尼亚语,1人讲意大利语。

根据这一组成方式,这支军队应是

A.1812年远征俄国的拿破仑大军B.1900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

C.1914年的奥匈帝国军队D.1939年入侵波兰的纳粹德军

20.右上图漫画描绘了近代欧洲某个时期的战争形势。

仔细观察图片该时期最可能是

 

 

A.1915年1月 B.1918年4月C.1939年9月D.1940年5月

21.“1916年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有18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

”这个战斗情景出现在

A.日德兰战役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D.马恩河战役

22.下列图片是一战时各国的征兵宣传海报,下列各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是

美国德国英国

我要你忠于美国军队!

德国征召潜水艇员海报加入你祖国的军队

A.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D.转嫁国内政治经济危机

23.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

“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

”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北洋军阀的腐朽统治B.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争夺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D.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24.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提出“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

其真实目的是

A.维护公海航行自由B.打击英国的殖民霸权

C.打击英国海上优势D.维护美国海上霸权

25.《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②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④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6.《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的共同点之一是

A.日本取得了与欧美列强平等的国际地位B.维护了美国的利益,抑制了日本势力

C.英国力量衰弱严重,退出亚太地区霸权争夺D.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

27.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写道:

“虽然侥幸没有小产了去,却成了先天很虚弱的一个孩子,连他的产婆(威尔逊)也弄得焦头烂额,把许多人对于他前途的热望,倒灰冷了一半。

就此看来,……这件东西,还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时候。

”材料中所提“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B.威尔逊外交智慧平庸

C.英法激烈反对美国参与国际事务D.美国综合国力不够强大

28.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的国际秩

序感受各不相同。

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②得胜得利不得

势的衰败者③得利的寝食难安者④被排斥的孤独者。

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①是美国,②是日本B.③是法国,④是苏俄(联)

C.②是德国,③是英国D.①是英国,④是德国

29.右图是1921年西欧各国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图中的数据主要说明

A.一战使西欧的工业生产严重下降

B.法国衰弱严重,丧失了欧洲霸权

C.英国损失较小,主导欧洲事务

D.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0.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

学者甲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

欧洲之没落。

”学者乙说“欧洲已进入了艰困的时代。

”学者丙说“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

”从材料中推断,这些学者担忧的是

A.宗教改革后,罗马教会学者对欧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忧心

B.法国大革命期间,欧洲保守派对革命运动的传播深感不安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

D.冷战期间,西欧学者对于亚洲新兴势力的崛起,甚为疑虑

31.自1922年起,英国和法国便处于“有礼貌的破裂”阶段。

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之一是

A.英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B.法国与美国结盟

C.法国单独占领德国的鲁尔地区D.英国不同意过分削弱德国

32.1926年德国外长斯特莱斯曼和法国外长白里安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们获奖的原因是缔结或缔造了

A.国联盟约B.《拉巴洛条约》C.《洛迦诺公约》D.《非战公约》

33.有人说:

“把纳粹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

”此语依据的事实是

A.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B.纳粹党的对外政策得到德国人普遍支持

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

D.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

34.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

这一事实表明①国际社会主张维护和平,反对战争②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占有数量优势 ③国联在大国主导下实行绥靖政策 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亚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35.下列两张历史照片共同的主题词,最恰当的是

慕尼黑会议的代表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A.维护和平B.助纣为虐C.霸权主义D.绥靖政策

36.德国法西斯头目戈培尔在日记中写道:

“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

这个计

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这个计划”是指

A.吞并奥地利B.割占苏台德区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D.进攻波兰

37.右图反映了近代某个时期的苏德关系。

右侧的文字自上而下依次是:

“原谅我,统同志,我不能错失良机!

”“苏德互补侵犯条约”。

对漫画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苏德为争夺波兰大打出手

B.苏德为争夺欧洲霸权大打出手

C.该现象最早发生于1941年6月

D.该现象发生时法国英国已经被德国征服

38.右下图漫画题为“不会被传染!

”左边床上的人说:

“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

我们是分床睡的,我不会被传染!

”右边床上依次是:

斯大林瘙痒症、希特勒炎症、闪电战瘟疫、纳粹发热病、法西斯流感。

下列各项是对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此图反映的时间可能在二战前夕或二战初期

B.左边床上的人说的话反映了美国当时的心态

C.此图反映了当时欧洲危机重重

D.此图揭示了美国对当时形势发展的正确判断

39.一位英国学者回忆道:

“从德国电台中我起先只

听到欢呼胜利的大喊大叫和恶毒的咒骂。

希特勒相信

宣传的力量,战争头两年里的成功超出了最大胆的期

望”。

德国在战争头两年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主要是

因为

A.希特勒的宣传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B.德国狂热的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力量

C.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D.主要的反法西斯国家尚未联合起来

40.右图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名“瓦胡岛”。

二战期间发生在该岛上的事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改变了大战发生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日本海军彻底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41.德黑兰会议期间的一天早晨,在例会开始前,丘吉尔说:

“今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

”罗斯福说:

“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

斯大林元帅,您梦见了什么?

”斯大林说:

“我梦见,我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

A.美国企图称霸世界B.美苏矛盾上升为世界主要矛盾

C.苏联实力超越英美D.大国之间争霸意图逐渐显现

42.在下列战役中,标志着德日法西斯国家在欧洲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丧失了战争主动权的是①斯大林格勒战役②库尔斯克战役③中途岛战役④瓜达尔卡纳尔战役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43.右图是1943年中国政府代表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的照片。

这次会议的内容涉及中国

A.参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问题B.收回台湾等被占领土主权的问题

C.参加筹建联合国的问题D.外蒙和东北权益转让给苏联

44.右图是二战期间的一幅漫画,反映了1943年欧洲战场的形势。

对漫画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1943年6月,盟军发动了诺曼底登陆

②1943年7月,苏军攻入德国境内

③1943年7月,英美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

④1943年9月,苏军取得了苏德战场主动权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5.二战后期,主要大国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

下列各项条款中,属于雅尔塔会议内容的是

A.“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

B.“霸王战役应……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

C.“我们的宗旨是……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

D.“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所得之结果,……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

46.右图是反映二战后期英美苏三国关系的一幅漫画。

漫画中斯大林的台词是“不好意思,我赢了!

”斯大林怀中的筹码标着“欧洲”两字,桌上的筹码分别标着“中国”、“印度”。

对该漫画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欧洲、中国、印度都沦为了苏联势力范围

B.美英苏三国对战后世界秩序做出了安排

C.苏联贪得无厌,称霸世界意图明显

D.英美为打败德国对苏联采取了妥协退让政策

47.1951年,美、英等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

中国、朝鲜、越南被排除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该和约的签订违反了

A.《联合国家宣言》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D.《波茨坦公告》

4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经过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

C.二战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D.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49.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波兰维斯特普拉特半岛上有一条巨幅标语:

“永远不要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提供的经验与教训有①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必须警惕其死灰复燃②国际统一战线是打击共同敌人的有力武器③不能出卖、牺牲其他国家的独立、领土和主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④世界和平是不可分割的、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应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和平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0.联合国与国联有着无可否认的历史继承性,但决非国联的简单翻版。

下列属于联合国与国联不同点的是①反映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②强调大国一致原则③有权采取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行动④带有大国控制和强权政治色彩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25分,其中51题8分,52题8分,53题9分。

5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争为人类之恶性……近百年来白种之物质进化,实超前古,而其心性进化尚未离乎野蛮,故战争之祸于今尤烈。

——孙中山

材料二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于世界。

这个比拟并不适当。

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

……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是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第一次世界的观点?

(2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两次战役性质的不同?

(2分)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4分)

5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死于纳粹之手的神父的墓志铭上写道:

“当纳粹要对付共产党时,我不是共产党,所以,我不说话;当纳粹要对付犹太人时,我不是犹太人,所以,我不说话;当纳粹要对付我时,已经没有人为我说话了……”这位神父,为自己的冷漠,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材料二希特勒要建立大德意志帝国,把所有日耳曼人居住的地方都划归进来。

……希特勒幼稚且疯狂地认为“国界既由人们设定,也自然可以由人来更改。

”“土地是为有力量占有它的人而存在的,所以不能用和平的方法取得,一定要用拳头!

——《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文化根源》

(1)阅读材料一,二战前哪些国家与这位神父犯了同样的错误,使局部战争最终演变为世界大战?

(列举错误的具体表现,4分)

(2)概述材料二体现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的言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4分)

53.(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

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之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

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停战诏书》(1945年8月14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停战诏书》发布的历史背景。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停战诏书》对侵略战争的辩解。

(4分)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每题1.5分,共50题,7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B

B

D

B

D

B

A

B

B

B

A

C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A

C

D

A

A

C

A

C

A

D

C

D

B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D

B

A

C

D

C

A

B

B

C

C

D

D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D

D

B

B

D

C

B

A

C

D

A

二、材料解析题

51.

(1)评价:

认识到一战是人类“恶性”的体现;没有认识到战争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所致。

(2分)

(2)不同:

凡尔登战役是帝国主义间非正义的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役(2分);

原因:

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苏军转入战略反攻,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战争的胜利。

(4分)

52.

(1)国家与错误: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英法主导的国联没有对其真正制裁;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其实施有限制裁,任由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西班牙内战爆发后,面对德意法西斯的干涉,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国实行“中立”政策;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英法等国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任意四点即可,4分)

(2)观点:

民族主义;武力扩张领土。

(2分)背景: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掠夺激起了德国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1929~1933年资本义世界经济危机使德国经济遭受巨大打击,纳粹党上台,德国力量迅速增强。

(2分)

52.

(1)德国战败;《波茨坦公告》发布;美国在广岛、长崎投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国抗日力量大反攻;日本已无力抵抗。

(5分)

(2)回避了侵略中国和东南亚的事实;美化战争目的;掩盖侵略本质,推卸战争责任;没有写明“无条件投降”;将投降辩解为挽救人类文明;不利于反思战争罪责等。

(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得满分)(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