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3836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docx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docx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2

专题综合测试

(二) 

(时间:

60分钟 满分:

9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14·河南适应性测试)甲是一段双链DNA片段(其中转录时的模板链为CACAGCGCC),乙是该片段的转录产物,丙(A~P~P~P)是转录过程所需的能源物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的组分中均含有五碳糖

B.甲、乙共由7种核苷酸组成

C.丙水解后可得到甲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D.乙的水解产物中不会含有丙

解析 本题考查DNA、RNA和ATP的组成成分、功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难度中等。

DNA中含有脱氧核糖,乙是RNA,RNA中含有核糖,ATP中也含有核糖,A项正确。

构成DNA的分子中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由于模板链中没有T,故mRNA中只有三种核糖核苷酸,B项正确。

ATP水解后可得到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C项错误。

答案 C

2.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B.本实验选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

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解析 病毒的繁殖离不开细胞,要标记噬菌体,应先标记细菌细胞,A项错误;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细菌和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分开,C项错误;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只能说明亲代蛋白质未进入噬菌体内,而不能说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项错误。

答案 B

3.(2014·山东滨州一模)艾弗里将R型肺炎双球菌培养在含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得到了S型肺炎双球菌,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说明这种变异是定向的

B.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

C.该实验不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D.将S型细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也能产生S型细菌

解析 艾弗里实验中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只有加入DNA时,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这说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C项错误;该实验的生物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A项错误、B项正确;将S型细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不能实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D项错误。

答案 B

4.图甲表示b基因正常转录过程中的局部分子状态图,图乙表示该生物正常个体的体细胞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某生物的黑色素产生需要如图丙所示的3类基因参与控制,三类基因的控制均表现为完全显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乙所示的基因型可以推知:

该生物个体肯定不能合成黑色素

B.若b1链的(A+T+C)/b2链的(A+T+G)=0.3,则b2为RNA链

C.若图乙中的2个b基因都突变为B,则该生物体可以合成出物质乙

D.图乙所示的生物体中肯定存在某细胞含有4个b基因

解析 依图丙中,酶、基因与物质之间的对应关系可知,基因型为A_bbC_的个体才能合成黑色素;图乙中没有绘出C-c这对基因,因此,图乙所示的个体中有C基因时,可以合成黑色素;b2链中含有碱基T,因此b2不可能为RNA链;由于酶②是受b基因控制,因此,当图乙中的b基因突变成B基因后不能合成物质乙;图乙所示的生物体细胞进行DNA分子复制后,细胞中含有4个b基因。

答案 D

5.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

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

B.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C.乙图是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D.甲、乙两图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体数与DNA数之比为12

解析 A中甲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重复或缺失,乙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都是结构变异;B描述的是基因突变而非染色体变异,应该从基因层面而不是碱基层面描述染色体结构变异;C中乙图是易位现象,只能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D项正确。

答案 D

6.(2014·山东实验中学四次诊断)下表为某些抗菌药物及其抗菌作用的原理,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

抗菌药物

抗菌机理

青霉素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环丙沙星

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

红霉素

能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

利福平

抑制敏感型的结核杆菌的RNA聚合酶的活性

A.青霉素作用后使细菌因吸水而破裂死亡

B.环丙沙星可抑制细菌DNA的复制过程

C.红霉素可导致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受阻

D.利福平能够抑制RNA病毒逆转录过程

解析 细胞壁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所以青霉素作用后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保护因吸水而破裂死亡,A项正确;DNA复制时首先要用DNA解旋酶解开螺旋,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因此可抑制DNA的复制,B项正确;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红霉素能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从而导致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受阻,C项正确;利福平抑制的是细菌RNA的合成,而非病毒的逆转录,D项错误。

答案 D

7.(2014·安徽皖南二模)蜜蜂蜂王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二倍体雌性蜂(2N=32),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图为蜜蜂体内的某一细胞图(N=16,只画出部分染色体,英文字母表示基因)。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一定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B.该细胞的子细胞DNA数一定为16

C.该细胞核基因转录已停止,细胞质中翻译仍可进行

D.该细胞若为雄蜂的精母细胞,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解析 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可能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也可能为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雄蜂体细胞或精母细胞,A项错误。

该细胞内不只含有核DNA,B项错误。

因该细胞处于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故转录停止,但翻译仍可进行,C项正确。

因雄蜂的精母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故该细胞不可能发生交叉互换,D项错误。

答案 C

8.(2014·江苏苏北四市二模)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

现有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

①AATTdd ②AAttDD ③AAttdd ④aattdd。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该用①和③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

B.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观察①和②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

C.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

D.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均为蓝色

解析 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遗传的基本规律,必须是可以在显微镜下表现出来的性状,即非糯性(A)和糯性(a),花粉粒长形(D)和圆形(d)。

①和③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只有抗病(T)和染病(t)不同,显微镜下观察不到,A项错误;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应该选择②④组合,观察F1代的花粉,B项错误;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Aa)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一半花粉为蓝色,一半花粉为棕色,D项错误。

答案 C

9.(2014·江苏苏北四市二模)报春花的花色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显性基因A控制以白色素为前体物合成黄色锦葵色素的代谢过程,但当显性基因B存在时可抑制其表达。

现选择AABB和aabb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基因A抑,制

黄色锦葵色素

A.黄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B.F1的表现型是白色

C.F2中黄色白色的比例是35

D.F2中的白色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是7种

解析 根据图示,基因A表达才能合成黄色锦葵色素,而基因B表达时基因A表达受抑制,花色为白色,因此白色报春花的基因型为A_B_或aa__,而黄色报春花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故A项正确;AABB和aabb两个品种杂交,F1为AaBb花色应为白色,故B项正确;F1自交,F2的基因型为:

A_B_、aaB_、A_bb、aabb,其比例为9331,其中黄色为3/16,白色为(9+3+1)/16,因此F2中白色黄色为133,故C项错误;由于F2共有9种基因型,其中黄色植株的基因型只有AAbb和Aabb两种,因此白色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是7种,故D项正确。

答案 C

10.(2014·河南郑州三模)将纯合的野鼠色小鼠与棕色小鼠杂交,F1代全部表现为野鼠色。

F1个体间相互交配,F2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鼠色:

黄色:

黑色:

棕色=9:

3:

3:

1。

若M、N为控制相关代谢途径的显性基因,据此推测最合理的代谢途径是(  )

解析 由F1的表现型可知:

野鼠色为显性,棕色为隐性。

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F2出现野鼠色:

黄色:

黑色:

棕色=9:

3:

3:

1,说明双显性为野鼠色,双隐性为棕色,M_N_为野鼠色,mmnn为棕色,只具有M或N(M_nn或mmN_)表现为黄色或黑色,A符合题意。

答案 A

11.(2014·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人类秃发遗传是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b+b+表现正常,bb表现秃发,杂合子b+b在男性中表现秃发,而在女性中表现正常;一对夫妇丈夫秃发妻子正常,生育一秃发儿子和一正常女儿。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人类秃发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

B.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的基因型分别是bb和b+b

C.若秃发儿子和正常女儿基因型相同,父母一定是纯合子

D.这对夫妇再生一女儿是秃发的概率是0或25%或50%

解析 由题干可知这一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且杂合子b+b在不同的性别中表现型不同,由此可以推出这一对夫妇的基因组合有多种可能,分析如下:

①♂bb(秃发)×♀b+b+(正常)→b+b(男为秃发,女为正常);②♂b+b(秃发)×♀b+b+(正常)→b+b+(男女都正常):

b+b(男为秃发,女为正常)=1:

1;③♂b+b(秃发)×♀b+b(正常)→b+b+(男女都正常)b+b(男为秃发,女为正常):

bb(男女都为秃发)=1:

2:

1;④♂bb(秃发)×♀b+b(正常)→b+b(男为秃发,女为正常)bb(男女都为秃发)=1:

1,所以这对夫妇再生一女儿秃发的概率为0或25%或50%。

答案 D

12.(2014·河南郑州一模)某种鱼的鳞片有4种表现型:

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用A、a,B、b表示),且BB对生物个体有致死作用,将无鳞鱼和纯合野生型鳞的鱼杂交,F1有两种表现型,野生型鳞鱼占50%,单列鳞鱼占50%;选取F1中的单列鳞鱼进行互交,其后代中有上述4种表现型,这4种表现型的比例为6:

3:

2:

1,则F1的亲本基因型组合是(  )

A.Aabb×AAbbB.aaBb×aabb

C.aaBb×AAbbD.AaBb×AAbb

解析 根据题意,单列鳞为双显性,野生型鳞和无鳞为单显,散鳞为双隐性。

Aabb×AAbb后代虽然有两种表现型,但无单列鳞鱼;aaBb×aabb后代也没有单列鳞鱼,排除B;aaBb×AAbb后代的表现型符合题意,F1中的单列鳞鱼是双杂合子,即AaBb,理论上F1中的单列鳞鱼进行互交,其后代中有上述4种表现型,比例应为9:

3:

3:

1,但由于BB对生物个体有致死作用,故出现6:

3:

2:

1的比例,C项正确;D选项中的AaBb的表现型是单列鳞,与题意不符。

答案 C

13.(2014·湖南长沙四县联考)某科学兴趣小组发现某植物雄株出现一突变体,为确定该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方案:

利用该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雄株在全部子代雄株中所占的比率(用Q表示),以及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雌株在全部子代雌株中所占的比率(用P表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突变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则Q和P分别为1、0

B.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分别为0、1

C.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Q和P分别为1、1

D.若突变基因仅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分别可能为1/2、1/2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若突变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子代雄株都表现突变性状;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XBY×XbXb→XbY(正常)、XBXb(突变性状);若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XbY×XBXB→XBY(正常)、XBXb(正常);若突变基因仅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BB×bb→Bb(突变性状)或Bb×bb→Bb(突变性状):

bb(正常)=1:

1。

答案 C

14.(2014·山东日照一模)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

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

由此得不出的结论是(  )

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

B.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C.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类型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解析 这种蜣螂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因此这种蜣螂既是分解者又是消费者,B项正确;从题干中找不到足够的证据说明该种蜣螂和普通蜣螂间存在着生殖隔离,A项错误。

答案 A

15.(2014·江苏盐城期中)下列关于配子基因型异常发生时期的判断,正确的是(  )

选项

个体基因型

配子基因型

异常发生时期

A

DD

D、d

有丝分裂前期

B

AaBb

AaB、AaB、b、b

减数第二次分裂

C

XaY

XaY、XaY

减数第一次分裂

D

AaXBXb

AAXBXb、XBXb、a、a

减数第二次分裂

解析 基因型DD的个体产生基因型为D、d的配子,原因是基因突变,其发生时期为细胞分裂的间期,A错误;基因型AaBb的个体产生基因型为AaB、AaB、b、b的配子,等位基因A、a没分离,原因是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没分离,B错误;基因型XaY的个体产生基因型为XaY、XaY的配子,等位基因没分离,原因是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没分离,C正确;基因型为AaXBXb的个体产生基因型为AAXBXb、XBXb、a、a的配子,等位基因B、b没分离且AA移向了一极,原因是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没分离,且减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出错,D错误。

答案 C

二、简答题(共45分)

16.(16分)(2014·福建卷)人类对遗传的认知逐步深入:

(1)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的豌豆杂交,若将F2中黄色皱粒豌豆自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为绿色皱粒的个体占________。

进一步研究发现r基因的碱基序列比R基因多了800个碱基对,但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酶活性)比R基因编码的淀粉支酶少了末端61个氨基酸,推测r基因转录的mRNA提前出现________。

试从基因表达的角度,解释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所观察的7种性状的F1中显性性状得以体现,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摩尔根用灰身长翅(BBVV)与黑身残翅(bbvv)的果蝇杂交,将F1中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测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不为1:

1:

1:

1,说明F1中雌果蝇产生了________种配子。

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满足该定律“________________”这一基本条件。

解析 

(1)F2中黄色皱粒中有1/3YYrr,2/3Yyrr,其自交子代中绿色皱粒yyrr占2/3×1/4=1/6;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比R基因编码的淀粉支酶少了末端61个氨基酸,说明r基因转录的mRNA提前出现了终止密码,使肽链延长提前终止;F1为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可能是隐性基因不转录,或不翻译,或其编码的蛋白质无活性或活性低。

(2)由测交实验的结果可推出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由子代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不为1:

1:

1:

1可知F1产生4种配子但数量不等,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满足该定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这一基本条件。

答案 

(1)1/6 终止密码(子) 显性基因表达,隐性基因不转录,或隐性基因不翻译,或隐性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活性或活性低

(2)4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

17.(15分)(2014·四川卷)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A/a控制灰色物质合成,B/b控制黑色物质合成。

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的关系如下图:

(1)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灰鼠,乙—白鼠,丙—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一

甲×乙

全为灰鼠

9灰鼠:

3黑鼠:

4白鼠

实验二

乙×丙

全为黑鼠

3黑鼠:

1白鼠

①两对基因(A/a和B/b)位于________对染色体上,小鼠乙的基因型为________。

②实验一的F2代中,白鼠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灰鼠中杂合体占的比例为________。

③图中有色物质1代表________色物质,实验二的F2代中黑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

(2)在纯合灰鼠群体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雄鼠(丁),让丁与纯合黑鼠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三

丁×纯合黑鼠

1黄鼠:

1灰鼠

F1黄鼠随机交配:

3黄鼠:

1黑鼠

F1灰鼠随机交配:

3灰鼠:

1黑鼠

①据此推测:

小鼠丁的黄色性状是由基因________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属于________性突变。

②为验证上述推测,可用实验三F1代的黄鼠与灰鼠杂交。

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则上述推测正确。

③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分别标记小鼠丁精原细胞的基因A、B及突变产生的新基因,观察其分裂过程,发现某个次级精母细胞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结合实验一中F2的性状分离比可判断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两对基因应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还可确定图中物质1代表黑色物质,基因Ⅰ和基因Ⅱ分别代表基因B、基因A,进一步可确定实验一的遗传情况:

亲本为AABB(甲)×aabb(乙),F1为AaBb(灰鼠),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9A_B_(灰鼠)3aaB_(黑鼠):

3A_bb(白)1aabb(白),所以实验一的F2代中,白鼠共有3种基因型,灰鼠(A_B_)中杂合体占8/9;实验二中亲本为aabb(乙)×aaBB(丙),F1为aaBb(黑鼠),F2中黑鼠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两种。

(2)纯合灰鼠群体(AABB)出现的黄色鼠(丁)与纯合黑鼠(aaBB)杂交,后代中黄鼠:

灰鼠(AaBB)=1:

1,由此可知丁为杂合子,根据F2代的性状分离比可判断黄色性状是由基因A发生显性突变(黄色突变用基因A+表示)产生的;F1代黄鼠(A+aBB)与灰鼠(AaBB)杂交,所得后代为A+ABB(黄鼠):

A+aBB(黄鼠):

AaBB(灰鼠):

aaBB(黑鼠)=1:

1:

1:

1,若表现型之比为黄鼠:

灰鼠:

黑鼠=2:

1:

1,则说明该突变为显性突变。

小鼠丁(A+ABB)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荧光标记后应有2种不同颜色、4个荧光点,某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4个荧光点,说明基因数量没有变化,但有3种颜色的荧光说明基因种类发生改变,其原因应该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基因A+和基因A所在的染色单体片段发生了交叉互换。

答案 

(1)①2 aabb ②3 8/9 ③黑 aaBB、aaBb

(2)①A 显 ②黄鼠:

灰鼠:

黑鼠=2:

1:

1 ③基因A与新基因所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18.(14分)(2014·江苏卷)有一果蝇品系,其一种突变体的X染色体上存在ClB区段(用XClB表示)。

B基因表现显性棒眼性状;l基因的纯合子在胚胎期死亡(XClBXClB与XClBY不能存活);ClB存在时,X染色体间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交换;正常果蝇X染色体无ClB区段(用X+表示)。

果蝇的长翅(Vg)对残翅(vg)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果蝇杂交实验示意图。

图中F1长翅与残翅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棒眼与正常眼的比例为________。

如果用F1正常眼长翅的雌果蝇与F1正常眼残翅的雄果蝇杂交,预期产生正常眼残翅果蝇的概率是________;用F1棒眼长翅的雌果蝇与F1正常眼长翅的雄果蝇杂交,预期产生棒眼残翅果蝇的概率是________。

(2)图2是研究X射线对正常眼果蝇X染色体诱变示意图。

为了鉴定X染色体上正常眼基因是否发生隐性突变,需用正常眼雄果蝇与F1中________果蝇杂交,X染色体的诱变类型能在其杂交后代________果蝇中直接显现出来,且能计算出隐性突变频率,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如果用正常眼雄果蝇与F1________中果蝇杂交,不能准确计算出隐性突变频率,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P:

Vgvg×Vgvg→长翅(Vg_):

残翅(vgvg)=3:

1。

P:

X+XClB×X+Y→X+X+(正常眼):

X+Y(正常眼):

X+XClB(棒眼):

XClBY(不能存活),所以F1代中棒眼:

正常眼=1:

2。

F1中正常眼长翅雌果蝇(1/3VgVgX+X+、2/3VgvgX+X+)与正常眼残翅雄果蝇(vgvgX+X+Y)杂交,子代中全为正常眼残翅概率=2/3×1/2=1/3,所以子代中正常眼残翅果蝇的概率=1×1/3=1/3。

F1中棒眼长翅雌果蝇(Vg_X+XClB)与正常眼长翅雄果蝇(Vg_X+Y)杂交,子代中棒眼果蝇占1/3(与之前的计算方法和结果相同),残翅果蝇:

2/3×2/3×1/4=1/9,所以子代中棒眼残翅果蝇的概率=1/3×1/9=1/27。

(2)由题意知:

棒眼(X+XClB)与射线处理的正常眼(X?

Y)杂交,F1代中雌性个体有X+X?

和XClBX?

两种。

如果X染色体间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则会影响该隐性突变频率的准确计算,所以应选择有ClB存在的雌性个体,故确定让正常眼雄果蝇(X+Y)与F1代中棒眼雌性果蝇(XClBX?

)杂交,所得子代基因型为:

X+XClB、X+X?

、X?

Y、XClBY(不能存活)。

若发生隐性突变,则可在子代的雄性中直接显现出来,并且根据雄性中隐性突变性状的比例可准确计算隐性突变频率。

答案 

(1)3:

1:

1:

2 1/3 1/27

(2)棒眼雌性 雄性 杂交后代中雄果蝇X染色体来源于亲代雄果蝇,且X染色体间未发生交换,Y染色体无对应的等位基因 正常眼雌性 X染色体间可能发生了交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