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4127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docx

氨基酸工艺学随堂作业答案

 

绪论

一、填空题

1.工业主要生产的蛋白质氨基酸均为________,有21种。

(α-氨基酸)

2.工业上生产氨基酸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方法。

蛋白质水解液抽提法;化学合成法;酶法;微生物发酵法

3.利用废蛋白质原料进行水解成为_______氨基酸。

混合

4.用工业发酵法生产味精,日本始于_______年,中国大陆(上海天厨味精厂)始于_______年。

1957;1965。

5._______为世界氨基酸生产大国。

我国

二、单项选择题

1.国内外生产谷氨酸方法多为()。

B

A 合成法;B 发酵法;C水解法;D酶法

2.()不属于大宗氨基酸原料药。

B

A 赖氨酸; B 瓜氨酸;  C 蛋氨酸;  D 谷氨酸

三、判断题

1.强力味精(或称特鲜、超鲜味精)配方中主要成分是味精、呈味核苷酸及氯化钠。

其中呈味核苷酸主要是3’-鸟苷酸钠或3’-肌苷酸钠。

()×

2.不参与蛋白质构成的非蛋白质氨基酸种类多,数量少;()√

3.绝大多数氨基酸是以发酵法或酶法生产的。

()√

4.日本和德国为世界主要氨基酸生产国。

()√

5.中国已经成为氨基酸生产和消费大国,年消费量约140万t左右。

()√

四、简答题

1.氨基酸的应用领域

⑴食品工业:

营养强化剂;鲜味剂;甜味剂。

⑵饲料工业:

营养强化剂。

⑶医药工业:

氨基酸输液;氨基酸衍生物;氨基酸盐。

⑷化学工业:

洗涤剂;护肤品;人造革。

⑸农业:

无公害农药。

六、问答题

1.我国氨基酸生产存在那些不足?

⑴AA原料药的质次价高,不如进口;⑵许多AA研制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⑶某些氨基酸产品供大于求;⑷发酵周期长、分离提纯技术落后、产品的收率低和产品质量不高;⑸采用国外输入技术生产原料,而对方则进行精加工。

第一章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一、填空题

1.直链淀粉:

遇碘呈 ,可全部被淀粉酶水解成葡萄糖。

紫色

2.支链淀粉(胶淀粉)遇碘呈 反应,在淀粉酶作用下约62%水解成葡萄糖。

蓝色

3.工业上淀粉液化操作中,为保持液化时的α-淀粉酶活力应加入_________作保护剂,来提高α-淀粉酶的稳定性。

液化至终点,常以_________作显色控制,直至无淀粉反应才算液化完全。

液化完全后,需对液化液进行_________处理。

Ca2+或氯化钙或硫酸钙,碘液,灭酶或杀酶处理

4.淀粉水解产生葡萄糖的理论转化率为________。

111%

5.在淀粉制糖工艺中,采用酸水解糖化法,应合理控制水解条件,尽可能降低________和________的发生,否则会降低糖酸转化率,并产生色素,影响糖液质量。

复合反应、分解反应

6.糖蜜法生产谷氨酸比淀粉制原料法生产少糖化工序,但要对糖蜜原料进行________和________的预处理。

澄清,脱钙

二、单项选择题

1.()不是淀粉水解糖制备用的原料  D

A 酶制剂;B 酸;C碱;D 糖

2.淀粉颗粒可溶于()。

B

A 冷水;B 热水;C酒精;D 醚等有机溶剂

三、判断题

1..工业上淀粉液化操作中,为保持液化时的α-淀粉酶活力应加入Na+作保护剂,来提高α-淀粉酶的稳定性。

()×

2.DE值,即葡萄糖值,表示淀粉水解程度及糖化程度。

是指糖化液中葡萄糖实际含量占干物质的百分率。

()×

3.α-淀粉酶既能水解淀粉分子中的α-1,4葡萄糖苷键,也能水解α-1,6葡萄糖苷键。

()×

4.淀粉是葡萄糖的高聚体,通式是(C6H10O5)n

5.淀粉颗粒一般在70℃左右可完全糊化。

(成半透明均质胶体)

6.直链淀粉不易被酸水解,支链淀粉较易被酸渗入,发生水解。

7.普通淀粉产品中含有少量脂肪和蛋白质等,吸湿性强,最高能达30%以上。

8.淀粉酶很难进入老化淀粉的结晶区行液化作用。

四、名词解释

1.双酶法:

淀粉液化和糖化分别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进行双酶水解。

2.DE值:

即葡萄糖值,表示淀粉水解程度及糖化程度。

DE值=还原糖/干物质×100%

3.淀粉糊化:

淀粉在热水中不可逆地快吸水膨胀,淀粉颗粒变成无形空囊,可溶性淀粉浸出,成为半透明的均质胶体,此过程称为糊化。

4.淀粉老化:

糊化淀粉又重新排列形成新氢键的过程,也是一个复结晶过程。

五、问答题

1.为什么要将淀粉或糊精水解制成淀粉糖来作发酵工业所用的原料?

谷氨酸产生菌都不能直接利用淀粉,也基本上不能利用糊精作为碳源。

当以淀粉作为原料时,必须先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才能供发酵使用。

2.双酶法及其制糖步骤:

双酶法是用淀粉酶和糖化酶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的工艺。

双酶法水解可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液化过程,利用α-淀粉酶将淀粉液化,转化为糊精及低聚糖,使淀粉的可溶性增加。

第二步是糖化,利用糖化酶将糊精或低聚糖进一步水解,转变为葡萄糖。

3.双酶法的优缺点?

优点:

①酶专一性高,副产物少,糖液纯度高;②反应条件温和,不需要耐高温高压、耐酸的设备;③可在较高的淀粉浓度下水解;④制取的水解糖液营养丰富,可简化培养基,提高糖酸转化率,利于后道提取;⑤糖液质量高,可被充分利用;⑥适用于大米或粗淀粉原料,避免淀粉大量流失,减少粮耗。

缺点:

是生产周期长,夏天糖液容易变质,发酵生产不正常时,给生产调度带来困难。

4.什么是酸糖化法,有什么优缺点?

它是以酸为催化剂在高温下将淀粉水解转化为葡萄糖的方法。

优点:

简单,时间短,生产效率高,设备周转快

缺点:

①要求设备耐腐蚀、耐高温、耐压;②生成的副产物多,糖液纯度低(DE值90%左右);③要求纯度较高的精制淀粉;④淀粉乳浓度不能太高(10~120Bé≈18~20%)。

5.简述以大米为原料的酶酸法制糖工艺的流程。

(要点)

答:

大米―→清洗―→浸泡―→粉碎―→调浆―→加入保护剂(氯化钙)―→加酶(α-淀粉酶)―→液化―→杀酶―→过滤―→调液化液pH值―→糖化―→中和、脱色、过滤

第二章 谷氨酸发酵机制

一、填空题

1.生物体内合成谷氨酸的前体物质_______ 是三羧酸循环(TCA循环)的中间产物。

a-酮戊二酸。

2.由糖质原料生物合成谷氨酸的途径包括糖酵解途径、_________、乙醛酸循环、_________等。

三羧酸循环;CO2的固定反应

3.生成谷氨酸的主导性反应为由谷氨酸脱氢酶(GHD)催化的_________反应。

还原氨基化

4.理论上,若四碳二羧酸完全通过_________生成,糖酸转化率81.7%;若四碳二羧酸完全通过_________生成,糖酸转化率54.4%。

CO2固定反应;乙醛酸途径

5.糖质原料发酵生产谷氨酸时,应尽量控制通过_________供给四碳二羧酸。

CO2固定反应

6.谷氨酸菌在pH_________或_________积累谷氨酸。

中性;微碱性

二、单项选择题

1.()是GA菌的具备的特性  A

A杆状;B芽孢;C革兰氏阴性;D抗酸能力

2.在谷氨酸发酵中()不是控制细胞膜渗透性的方法。

A 生物素亚适量;B 添加表面活性剂、高级饱和脂肪酸或青霉素;

C 选育温度敏感突变株、油酸缺陷型或甘油缺陷型突变株; D 氨代谢的调节

三、判断题

1.经糖酵解途径,1mol葡萄糖分解可获得2mol丙酮酸。

()√

2.而经HMP途径,1mol葡萄糖分解可获得2mol丙酮酸。

()×

3.在四碳二羧酸完全通过CO2固定反应生成的谷氨酸生物合成理想途径中,1mol葡萄糖可获得1mol谷氨酸。

()√

4.GA菌株为营养缺陷型,菌体生长期需要生物素。

()√

5.大多GA菌其ɑ-酮戊二酸氧化能力缺失或微弱。

()√

四、名词解释

1.代谢控制发酵:

就是用遗传学或其它生物化学的方法,人为的改变、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使有用产物大量生成、积累的发酵。

2.发酵转换:

当发酵条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控制代谢有关酶的合成及其活性,从而导致发酵转换方向,产生其他的发酵产物,这种现象就叫发酵转化。

3.营养缺陷型:

凡是一种微生物缺少或丧失其合成某一种或几种必须生长因素能力者,称为营养缺陷型,即必须存在某种代谢中间产物才能生长的突变体。

五、简答题

1.生物素充足下,对糖降解速度影响?

①(更多地)提高了糖降解速度:

打破了糖降解速度与丙酮酸氧化速度之间的平衡,使丙酮酸趋向于生成乳酸;

②也提高了丙酮酸后的氧化活性,使TCA和DCA循环构成的代谢加快,增强了Pr合成,生成的少量GA转化成其它AA供Pr合成,使GA减少。

2.生物素限量下,对糖降解速度影响?

①DCA环降低:

几乎没有异柠檬酸裂解酶,琥珀酸氧化力弱;

②苹果酸和草酰乙酸脱羧反应(→丙酮酸)停滞,而合成异柠檬酸;

③因降低了完全氧化程度,使ATP(生物能量)少,导致合成停滞。

④因此,在铵离子NH4适量存在下,大量生成、积累GA。

3.谷氨酸生物合成的理想途径

在糖质原料发酵法生产谷氨酸时,应尽量控制通过CO2固定反应供给四碳二羧酸;在谷氨酸发酵的菌体生长期,需要异柠檬酸裂解酶反应,走乙醛酸循环途径。

菌体生长期之后,进入谷氨酸生成期,最好没有异柠檬酸裂解酶反应,封闭乙醛酸循环。

4.生物素(VH)对菌体增殖和GA积累影响?

⑴生物素不足,菌体生长不好,GA产量也低;

⑵生物素过多:

菌体生长繁殖快,①供氧足,长菌不产酸,②供氧不足,产乳酸;

⑶生物素为菌体生长需要的亚适量(5-10μg/L)时,菌体生长适量,能GA大量积累,即有较高的糖酸转化率。

5.为什么要控制生物素亚适量(5-10μg/L)

生物素是催化乙酰CoA羧化酶的辅酶,参与脂肪酸的合成,从而影响磷脂合成及细胞膜的形成。

它的作用主要影响谷氨酸产生菌细胞膜的谷氨酸通透性;同时也影响菌体的代谢途径。

因此,为了形成有利于谷氨酸向外渗透的细胞膜,必须使磷脂合成不充分,因而必须要控制生物素“亚适量”。

6.在谷氨酸发酵中怎样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

答:

一、化学控制方法:

⑴控制磷脂合成,导致形成磷脂合成不足的不完全的细胞膜

①生物素缺陷型;②添加表面活性剂或饱和脂肪酸;③油酸缺陷型;④甘油缺陷型

⑵阻碍谷氨酸细胞壁的合成,形成不完全的细胞壁,进而导致形成不完全的细胞膜

①添加青霉素或头孢菌素C等抗生素。

二、物理控制方法:

利用利用温度敏感性突变株。

三、第三章 谷氨酸生产菌(GA菌)

一、填空题

1.GA菌细胞形状为球形、棒形至短杆形,大小为_________×1.0~3.0μm。

0.7~1.0

2.GA菌最适生长温度为_________℃。

30~32

3.GA最适菌pH为_________,生长范围6~9;缺乏抗酸能力。

7~8

4.目前国内味精厂所使用的GA菌株主要有_________棒杆菌AS1.299,钝齿杆菌AS1.542,_________短杆菌T6-13。

北京;天津

5.斜面培养的菌体较细小,一、二级种子比斜面菌体________,革兰氏染色深。

大而粗壮

6.在发酵周期的转移期及产酸期中,GA菌细胞_________、边缘不完整,不规则,缺乏( )排列。

伸长、膨大;八字

7.感染噬菌体后,细胞明显减少,形态不规则,发圆、发胖,缺乏八字排列,有明显_________,严重时出现拉丝、拉网。

细胞碎片

8.GA菌在发酵过程中会发生明显的菌体形态的变化。

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不同时期的细胞形态。

长菌期细胞,转移期细胞,产酸期细胞

9.如要从土壤样中分离细菌,可在分离培养基中适当加入________生长的(灰黄霉素、制霉菌素)药剂,避免________的严重干扰;抑制霉菌;霉菌

10.GA菌复筛方法是:

在500mL或1000mL的三角瓶中装入发酵配方为准的培养基________25mL或50mL,瓶口用4层________、1层________封口,在旋转式摇床,以________转/分的转速,进行摇瓶发酵试验。

如用如用往复摇床,冲程7.6cm,频率为97次/分。

纱布;绒布;170~190

11.一级种子培养温度为_______℃,时间为_______;质量要求:

pH_________,光密度OD值净增________。

30~32(34);12h;6.4±0.1;>0.5

12.GA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一般为_______,产酸的最适温度一般为_______。

30~34℃,35~37℃

二、单项选择题

1.生产上,氨基酸生产菌扩大培养一般用()种子培养。

D

A 一级;    B 斜面;    C 活化;    D 二级

2.GA斜面菌种用的保藏培养基配方中没有()。

A

A 葡萄糖;   B 氯化钠;   C 酵母膏;   D 琼脂

3. 一级种子种龄和pH值要求分别为();B

A12h和7.2±;B12h和6.4±0.1;C7~10h和6.4±0.1;D7h和7.2±

4. 种子培养基中营养要求添加较少的物质为();C

A氮源;B生物素;C碳源;D液氨

三、判断题

1.GA菌都是生物素缺陷型,但并不都是需氧型微生物。

()×并不

2.有一些GA菌能分解淀粉、纤维素、油脂、酪蛋白以及明胶等。

()×不

3.由于生物素充足,繁殖的菌体细胞均为谷氨酸积累型细胞。

()×非

4.产GA较多的仅是细菌中短杆菌科和棒状杆菌;()√

5.这些菌株含细菌一般结构,含特殊结构(鞭毛、荚膜、芽孢);()×不

6.在肉汁琼脂平板上培养24h,GA菌落为Φ=1mm圆形,48h达2.5mm;()√

7.GA菌落形态为凸起、表面湿润、光滑有光泽、边缘整齐并呈半透明、无粘性。

()√

8.GA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经革兰氏染色后细胞呈紫色()√

9.GA菌繁殖需要生物素,某些种尚需硫胺素(VB1)。

()√

10.GA菌只能利用低碳,(葡萄糖、醋酸、乙醇)进行GA发酵能力,不能利用多糖;()√

11.溴百里酚蓝指示液只能判断菌种是否产酸,而确定是否产谷氨酸应用AA纸上层析法。

()√

12.种子瓶不用棉塞而用纱布或绒布()√

13.种子培养基为低浓度,pH不会大变化,不用在过程中调节pH。

()√

四、名词解释

五、简答题

1.生产上GA菌的的生产性特征

①菌体形态:

棒状、杆状、短杆状;②.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无鞭毛;③需要生物素;④脲酶强阳性;⑤需氧型微生物;⑥只能利用低碳,(葡萄糖、醋酸、乙醇)进行GA发酵能力,不能利用多糖;⑦只能利用低肽或氨基酸或无机氮(脲素、液氨),不能利用蛋白质等多肽。

2.菌种扩大培养的概念和任务

菌种扩大培养又称种子制备。

为发酵罐的投料提供纯而壮、相当数量的代谢旺盛的种子。

3.GA斜面菌种用的活化培养基组成

第四章 谷氨酸发酵控制

一、填空题

1.谷氨酸产生菌均不能直接利用_______,只能利用葡萄糖、果糖、甘露果糖、蔗糖和麦芽糖等单糖或双糖,有些菌种能够利用醋酸、乙醇、正烷烃等。

淀粉

2.大多数发酵厂、味精厂采用_______淀粉水解糖作碳源。

淀粉水解糖

3.在谷氨酸工业化生产中,主要采用   ,而   或    仅用于小试或中试。

液氨;尿素;氨水

4.有机氮(氨基酸)丰富有利于_______,_______时对有机氮的需要量不大。

长菌;谷氨酸发酵

5.谷氨酸发酵的为100:

15~30。

碳氮比

6.合成谷氨酸时所需要的钾盐比菌体生长需要量_______。

7.由糖蜜、玉米浆、麸皮水解液、豆饼水解液或酵母膏均可提供菌体增殖所需的_______。

生物素

8.对糖蜜作碳源的发酵,须加_______或表面活性剂Tween60。

抗生素(?

9.合成谷氨酸所需要的生物素浓度比菌体生长要_______得多,即为菌体生长所需的_______。

低;“亚适量”

10.合成谷氨酸所需要的生物素浓度控制在_______(μg/L)。

5-10

11.玉米浆是一种用_______浸泡玉米而得的浸泡液的浓缩物。

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核酸、维生素等。

亚硫酸

12.尿素分消灭菌条件为:

_______℃,维持_______min。

105;5

13.种子罐实消时间条件为:

_______℃,维持_______min。

0.1MPa(121℃);30

14.泡油灭菌条件为:

_______℃,维持_______min。

130;30~60

15.谷氨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产谷氨酸的最适温度为_______。

30~34℃,35~37℃

16.GA菌最适生长pH为_______,6.5~8.0。

17.GA发酵对pH要求:

前期pH_____,中期pH_____,后期pH_____7.0;7.0~7.2;7.0

18.谷氨酸发酵中,高氧_______菌体生长,低氧阻碍_______,为使谷氨酸高产,应妥善掌握通风比。

阻碍;GA发酵

19.谷氨酸生产采用( )发酵可提高设备利用率。

简化GA提取工艺。

高糖

二、单项选择题

1.谷氨酸发酵的少量用的有机氮源有()。

C

A 酵母膏;  B 尿素;C玉米浆;  D蛋白胨

2.谷氨酸棒状杆菌的培养液常采用的灭菌方法是()灭菌。

A

A 高压蒸汽;  B 高温;  C 加入抗生素;  D 酒精

3在谷氨酸(AS1.299菌)发酵中后期,为有利于促进谷氨酸合成,pH值维持在______________范围为好。

C

A pH6.2~6.4; B pH6.8~7.0; C pH7.0~7.2;D pH7.3~7.6

4.谷氨酸发酵的适宜pH值为();C

A3.22;B6.96;C7.0~7.2;D酸性

5.()即能提供GA菌需要的生物素,又能提供氮源。

B

A 尿素;  B 玉米浆;C 糖蜜;D液氨

6.发酵中噬菌体与杂菌的防治的措施之一为()。

A

A 无菌空气;B 控制发酵浓度;C 调节pH;D调节温度

7. 发酵罐容小,对搅(拌速度)及(通)风量的要求分别应是();A

A 搅快、风量大;B 搅慢、风量大;C 搅慢、风量小;D搅快、风量小;

8.工业上谷氨酸发酵过程pH值的调节方法中,不使用流加()方法。

D

A 液氨;B 尿素;C 氨水;D 碳酸钙

9.如果培养条件不适宜,会出现“发酵转换”现象。

若谷氨酸形成过程中NH4+过量,则生成的谷氨酸又会转变为()。

B

A α-酮戊二酸;B 谷氨酰胺;C 乳酸;D 缬氨酸

三、判断题

1.谷氨酸生产型菌体伸长呈膨润状态,边缘不完整。

()√

2.谷氨酸增殖型菌体呈类球形或短杆状。

()√

3.在一定范围内,谷氨酸产酸率随糖浓度增加而增加。

()√

4.与一般的发酵工业相比,谷氨酸发酵氮碳比高。

5.微生物对无机盐的需要量很少,但对菌体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产生影响很大。

()√

6.钾盐少长菌体;钾盐足够时产谷氨酸。

()√

7.尿素液灭菌温度过高过长,将大量发生分解及缩脲反应,对菌体生长产酸不利。

()

8.谷氨酸发酵产酸期的最适温度一般为30℃~32℃。

()×

9.谷氨酸菌都是需氧型微生物,因此在长菌阶段应加大通气量。

()×

10.如果培养条件不适宜,会出现“发酵转换”现象。

若谷氨酸形成过程中NH4+过量,则生成的谷氨酸又会转变为乳酸。

()×

11.在谷氨酸发酵中适当降低用磷量、增加用钾量可以提高谷氨酸的产量。

()√

12.发酵过程中通气量的大小对谷氨酸发酵有明显的影响,发酵产酸阶段的通气量要低于菌体生长繁殖阶段。

()×

13.谷氨酸发酵产酸期最适的pH值为7.0~7.2。

()√

14.谷氨酸发酵中后期,一般pH值控制在7.0~7.2,若pH过低,会使ɑ-酮戊二酸积累而不转化为谷氨酸。

()√

17.谷氨酸长菌阶段对氧要求比发酵时低,溶氧水平过高会抑制长菌。

(√)

18.谷氨酸发酵前期,由于菌体大量利用N源进行自身繁殖,pH变化活跃且较高(pH7.3~7.7)。

这种pH暂时的较高对菌体生长繁殖影响不大,同时还能抑制杂菌生长。

(√)

19.在实际生产中,采用尿素或氨水作发酵培养基氮源时,一般实际用量比理论值要大。

(√)

20糖蜜原料发酵生产谷氨酸应添加青霉素或表面活性剂,其最适添加时间在生长对数期的初期。

(√)

21.生物素含量过多,谷氨酸发酵过程中表现为长菌快、耗糖快、pH低、尿素随加随耗、GA少。

22.在谷氨酸发酵中,菌体生长期的最适条件和谷氨酸生成积累期的最适条件是不一样的。

(√)

四、名词解释

1.玉米浆 玉米浆是一种用亚硫酸浸泡玉米而得的浸泡水的浓缩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核酸、维生素等。

2.临界溶氧浓度:

微生物的耗氧速率受发酵液中氧的浓度的影响,各种微生物对发酵液中溶氧浓度有一个最低要求,这一溶氧浓度叫做临界氧浓度。

3.通风比是1m3发酵液每分钟通入无菌空气的量(m3)

五、简答题

1.谷氨酸发酵中,生物素含量与菌体形态以及谷氨酸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产培养时添加3μg/L生物素,菌体伸长呈膨润状态,边缘不完整。

葡萄糖多半是用于合成谷氨酸。

增殖培养时添加200~300μg/L生物素,菌体呈类球形或短杆状。

近半量的葡萄糖用于合成菌体。

(答:

当生物素亚适量时,谷氦酸产生菌在发酵过程中能完成从生长型细胞向产酸型细胞的转变,产酸高,糖酸转化率高。

当生物素逐渐增加时,谷氨酸产生菌在发酵过程中从生长型细胞向产酸型细胞的转变越来越不明显,菌体量增加,产酸量逐渐降低。

当生物素量增加到30微克/升以上时,基本上不存在产酸型细胞,细胞形态与种子相似,几乎不分泌谷氨酸,而细胞内却含有比较高的谷氨酸,说明细胞存在着对谷氨酸通透性的严重障碍,出现只长菌,耗糖,不产酸的现象。

2.与种子培养基相比,发酵培养基组成的营养特色:

碳源和氮源的用量大大地高于种子培养基;必需的生长因子——生物素却要控制其用量。

3.谷氨酸发酵中怎样控制碳氮比?

过高或过低的影响

答:

谷氨酸发酵的碳氮比为100:

15~30,当碳氮比低于100:

15时,菌体大量繁殖,积累少量谷氨酸,当碳氮比高于100:

30时,菌体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产生的谷氨酸进而形成谷氨酰胺、因此在谷氨酸发酵中,需要正确控制碳氮比,在发酵的不同阶段,控制不同的碳氮比。

①控制碳氮比能促进菌体生长阶段向产酸阶段的转化。

②在长菌阶段,如NH4+过量也会抑制菌体生长;

③在产酸阶段,如NH4+不足,α-酮戊二酸不能还原并氨基化,几乎不积累谷氨酸,而积累α-酮戊二酸。

4.GA发酵采用三段(级)温度管理时不同时间的温度管理值

时间(h)

0~12

12~24

24~结束

温度℃

32~32

33~34

34~36

5.试述发酵过程中引起温度的原因,及对谷氨酸发酵的综合影响

⑴引起温度变化是因发酵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包括生物热、搅拌热、蒸发热和辐射热。

⑵从酶反应动力学来看①适当提高温度可加快发酵速率;②酶高温容易失活,菌体易衰老,③温度影响细胞中酶的活性,而影响代谢途径方向;

⑶影响发酵液的性质和氧的溶解,从而影响间接发酵。

6.三种氮源添加法中,那种方法最好,作简要说明。

①氨水流加法:

浓度较稀,影响糖液罐容)

②液氨连续流加法:

浓度高,可由自控系统,好氮源;

液氨含氮82%,1kg液氨相当于5kg碳酸氢铵、4kg硫酸铵、1.8kg尿素

③尿素流加法:

pH波动较大。

7.以甘蔗糖蜜为原料进行谷氨酸发酵时,添加青霉素或头孢霉素C的作用是什么?

答:

以甘蔗糖蜜为原料进行谷氨酸发酵时,因原料生物秦已过量,不能再用控制生物素亚适量的方法来调节细胞膜的渗透性,但通过添加青霉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