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4294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docx

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选择题汇编

2013——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编

编辑:

黄丽俞振卿

一、第24题:

先秦秦汉

1、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2、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3、2013大纲全国卷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4、2013海南卷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5、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6、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7、2014海南卷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8、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9、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0、2015海南卷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1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1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图3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13、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14、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15、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16、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二、第24题:

魏晋隋唐

1、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3、2013大纲全国卷13.汉文帝说: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

4、2013海南卷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5、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6、2014新课标全国2卷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7、2014海南卷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8、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9、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25.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10、2015海南卷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

1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图4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1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3、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14、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15、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16、2017新课标全国3卷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三、第26题:

宋元

1、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

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

C.频繁改革的结果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2、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2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3、2013大纲卷1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

4、2013海南卷3.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ABCD

5、2014全国1卷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6、2014全国2卷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7、2015全国卷1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的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8、2015全国卷2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9、2015海南卷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

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10、2016全国卷1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11、2016全国卷2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12、2016全国卷3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13、2017全国卷1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14、2017全国卷2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15、2017全国卷3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四、第27题:

明清

1、2013全国卷1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之争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2、2013全国卷227.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3、2013大纲卷15.《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

这反映了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4、2013海南卷4.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

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

“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

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

”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

这表明南宋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6.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

这表明他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7.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

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C.《九章算术》D.《石氏星表》

8.图1反映的是

图1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10、2014全国卷1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11、2014全国卷2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12、2014海南卷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

13.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14.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15、.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16、.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

这说明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17.《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18、2015全国卷127.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9、2015全国卷2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20、2015海南卷4.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

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

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这说明谣谶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21北宋僧人契嵩说:

儒教“大有为”而“治世”,儒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2、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23.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

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24.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

“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

”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

24、2016全国卷1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5、2016全国卷2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

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维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26、2016全国卷3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27、2017全国卷1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8、2017全国卷2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9、2017全国卷3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