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4516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docx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docx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

(一):

成语误用一般容易出现的几种情况:

1.色彩不当。

例:

我们要虚张声势把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虚张声势”是贬义词,指假装出强大的气势,用在这里感情色彩明显褒贬不当。

2.轻重不分。

例:

全厂涌现出四个“先进集体”,一百多位“先进个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胜枚举。

(“可歌可泣”是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用在这里明显大词小用。

3.词义不明。

例:

听到有儿童落水了,正在江边消夏的人们,纷纷忘乎所以地跃入水中去营救。

(“忘乎所以”是指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一切。

这个句子只断取了这个成语中的“忘”字意思,造成误用。

4.对象不辨。

例:

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巧夺天工”一般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显然这句中对象搞错了。

5.谦敬误用。

例:

我的成功经验最主要的一条是做到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它是敬词,当作谦词明显不当。

6.前后矛盾。

例:

同学们听到集合铃声响起,一个接一个争先恐后地往操场跑去。

(“一个接一个”指秩序井然,与“争先恐后”意思矛盾。

7.语境不和。

例:

当我纵横决荡于纽约街头时,他又来信勉励,劝我用英文写作。

(“纵横决荡”的意义是纵横驰骋,冲杀追击,一般用于战斗方面,不符合本句语境。

8.词义相近而混淆。

例:

随着他位高权重,周围巴结奉承的人也越来越多,开始人家送上烟酒他都不收,让人家拿回去,时间长了他就以为是小事一桩,犯不着太认真,也就不以为然了。

(“不以为然”表示不同意,多含贬义,本句应用“不以为用”,表示不认真对待。

本句因二者的词义相近而混用了。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

(二):

常用的关联词语:

1.并列关系:

“既……也(又)……”

“不是……而是……”

“一边……一边……”

“也”“又”“还”

2.递进关系:

“不但(不仅)……而且(并且、也)……”

“尚且……况且……”

“而且”“并且”

3.选择关系:

“或者……或者……”

“是……还是……”

“与其……不如……”

“宁可……也……”

“要么……要么……”

4.转折关系:

“虽然(尽管)……但是(可是)……”

“但是”“却”“不过”“然而”

5.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既然……就……”

6.假设关系:

“如果……那么……”

“假如……就……”

“倘若……就……”

“即使……也……”

“哪怕……也……”

7.条件关系:

“只有……才……”

“只要……就……”

“除非……才……”

“不论(无论、不管)……都(也)……”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三):

常见的病句类型:

1.搭配不当。

句子成分的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及关联词搭配不当。

例如:

春风一阵阵袭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2.成分残缺。

常见的有缺主语、谓语、宾语和必要的修饰限制语。

例如:

通过特级教师的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缺主语,多用了介词或介宾结构,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

应去掉“通过”或“对”。

3.重复多余。

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清晰,仍使用了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的成分,也叫赘余。

常见的情况有:

第一,语法成分重复;第二,语意堆砌。

例如:

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打比赛。

(谓语重复,应删去“打”。

4.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是多种多样的,要结合语意、语言结构等灵活分析。

常见的情况有:

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多层修饰语语序不当;不符合语言习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如:

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

(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生产的棉花”。

5.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指把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杂糅在一句之中,造成结构混乱,意思不清。

例如:

我们应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两句意思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6.句意歧义。

所谓有歧义的句子,是指失去了确定性,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

例如:

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

(其他局领导是本局领导还是别局领导,不明确。

7.不合事理。

不合事理是指在表述中,或违反人们的逻辑思维,或违背客观现实情况,或前后矛盾,或顾此失彼等,造成不合事理。

例如:

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中的一个。

8.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包括词性使用不当、词意使用不当、词的感情色彩使用不当等等。

例如:

这次试验能否成功,还是个怀疑。

(动词“怀疑”误用做名词,应改为“疑问”。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四):

修辞方法:

初中阶段要掌握以下8种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

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例如:

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作用: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具体、形象,帮助读者深入理解。

2.拟人。

把物当成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写物。

例如: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

使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例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的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在一起。

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作用: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楚;用它抒情,能激起读者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相关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用词语或句子。

例如: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作用:

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

7.设问。

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例如: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引起人们注意。

8.反问。

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的形式反问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示肯定。

例如:

我呢,难道就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此外,初中语文还涉及借代、双关、互文、顶真等修辞格。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五):

标点符号。

名称

符号

举例

句号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问号

他叫什么名字?

叹号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逗号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都是恒星。

顿号

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

分号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冒号

同志们,朋友们:

现在开会了……

引号

“”

 

‘’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他站起来问:

“老师,‘有条不紊’是什么意思?

括号

()

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破折号

“呜——”火车开动了。

省略号

……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连接号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间隔号

·

列奥纳多·达·芬奇、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书名号

《》

 

<>

1.《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课文里有一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9年2月7日。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六):

句子仿写:

答好仿写题至少需要三方面的能力:

一是遣词造句的能力;二是汉语语法修辞运用能力;三是较强的联想能力。

例如:

仿照例句的格式,任写一种事物。

例句:

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写:

农民的脚下泛着黄泥巴,不,那不是黄泥巴,那是农民播下的希望的种子。

句子衔接:

句子的衔接,实际上是语言表达上连贯的要求。

它要求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接得上,扣得紧,意思一以贯之,脉络清晰,文气顺畅,准确又而完整。

句子衔接题由两部分组成,既题干项和衔接项。

不管何种类型的衔接题,首要的也是必须的即分析理解题干项,把握题干项与衔接项之间的关系,这是解此类题的突破口。

实际上,题干项,就是衔接题的“语境”(即上下文)。

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凭其较好的“语感”(即对语言的一各特殊感知能力),也是可以轻松作答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技巧,解衔接题即如此;若思路对,则可以迎刃而解;若思路不对,则事倍而功半,甚至无功而返。

句子排序:

句子顺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说话和写作的水平。

全国中考语文句子排序试题主要涉及到这样几个方面:

1)理解长句的基本结构;

2)理解语段中关键句子的意思;

3)为上下文衔接选用适当的句子;

4)用序号重新排列句子顺序使其通顺并前后衔接一致;

5)在语段空白处插入与上下文相衔接的句子等。

考查的重点是句子顺序问题,试题载体主要来自各种媒体。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补充(七):

古诗词曲鉴赏。

诗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出许多不同的形式。

从文学的角度看,诗、词、曲都属于诗。

1.古体诗(又称“古风”):

包括“近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近体诗”出现以后的初“近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例如:

曹操的《观沧海》属于四言古体诗。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有五律和七律。

律诗每首八句,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例如:

陆游的《游山西村》属于七言律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和七绝。

例如:

杜牧《赤壁》属于七言绝句。

2.词:

是近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中调、长调。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规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例如:

苏轼的《水调歌头》。

3.曲:

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之远超成就最高。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例如:

马致远的《汉宫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