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9507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doc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真题及中公教师命中分析

小学语文《静夜思》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小学语文《静夜思》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展示静夜思图片,并提问:

图上都画了什么?

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

过渡:

你想到了这些,那在这样的静夜之中,诗人又在思考什么呢?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静夜思》吧!

(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2.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

3.学习新的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

“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

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4.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5.开火车认读生字。

6.游戏:

找朋友。

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

7.自由练读。

(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诗中哪两句写“夜”呢?

读一读,用笔圈出不懂的字词。

释词:

明月光:

明亮的月光。

疑:

好像。

霜:

小朋友们见过霜吗?

冬天的早晨,在地面上结成的白色小冰晶就是霜,摸上去又冷又湿。

说诗意:

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2.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冷清)

师描述:

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

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并划出节奏。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注意节奏。

3.哪两句诗写“思”?

读出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在诗中写了两个动作是什么?

(举头、低头)他举头做什么,低头做什么?

谁来做一做这两个动作。

看课件,认真观察诗人是怎么举头、低头的。

给你什么感觉?

(沉重,伤心,难过)李白抬起他的头像举千斤重,举得好费力。

孩子们,你们说这句诗到底该怎么读?

师用沉重的语气范读并画出节奏。

哪些字该读重些呢?

(举,思)生试着用沉重的语气读,注意节奏。

4.现在我们理解了诗人的心情,再试着齐读一下这首诗歌。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拓展延伸)

同学们互相说说:

看着明亮的月光,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想起故乡的什么?

你通过本篇诗歌的学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五)课后作业

小诗仙们,回家后把这首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家人听吧。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认为如何上好一堂古诗鉴赏课?

【教学实践问题】

【参考答案】

①重美读,以读激趣。

诵读是古典诗歌教学中激趣导学的主要途径。

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科学的指导学生诵读,如教帅可通过示范读或者录音来纠学生的读音,指导学生读清句读,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气势,读出作品中的抑物顿挫,跌宕起伏,读出作者寄寓在文章中的喜怒哀乐。

②善创情境,激趣导学,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导学前通过播放与诗歌有关联的歌曲、投影,展示与诗歌内容有关画面或典故引入,也可用简笔画导入,最好多种形式结合,总之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激趣目的。

此外,诗歌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创设意境,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句本身的诗意诗味,又能使学生了解它所适用的场合或范围,达到学以致用及活用的目的。

③引导评读,深层感悟评读,指品评感悟,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并且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精妙之处。

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充满情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而在学习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总之,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2.小学还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试着举例和背诵。

【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page]小学语文《月球之谜》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小学语文《月球之谜》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

导语: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引导学生朗读第一段,想象皓月当空的景象,小组内交流对月亮的感受和遐想)

它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啊?

在1969年7月20日,美国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很多月球之迷。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演示)看,这就是月球,当我们来到月球,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2.请大家找一找在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

把它划下来,并读一读。

3.哪位宇航员来给我们汇报你第一眼看到的景色?

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四大组轮读课文3-6段,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的正音。

2.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师梳理板书)

★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

(如,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

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

★★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

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

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推测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月球之谜的谜底。

3.师小结:

每个谜的提出都是先列举实验结果,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中的神秘之处。

4.感情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课文的第7自然段出现了一个省略号,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五)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再阅读和月球之谜相关的资料,收集和月亮相关的诗句等,我们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掌握“夜幕、降临、夜空”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提高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2.分析一下《月球之谜》在本单元的内容和作用。

【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

《月球之谜》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

它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展示月球神秘的魅力,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本课围绕了解月球之谜,通过自读自悟的教学过程展开,重点:

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难点:

利用资料交流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本课学完之后,要为后面的语文学习提供理解课文的方法,如联系上文、借助资料袋、想象等方法,同时为语文园地六的想象作文做好铺垫。

[page]初中语文《伤仲永》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语文《伤仲永》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迪生有一句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

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

(二)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通读全文。

2.教师泛读,纠正读音、句读。

3.学生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鼓励。

5.师生一同总结规律:

要想把文章读懂,必须看注释。

看注释之后仍然有问题,要讨论交流。

要想把文章读得流畅,就要多读,反复读。

【设计意图】本文注释较为详细,学生先结合书下注释,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反复的朗读来读准字音,理解文意。

(三)深入研读

通过多遍的“读”之后,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下面结合原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问答比赛,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1)我们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篇文章写出了王安石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天生聪慧的人还是非常需要后天的教育的。

勤奋出天才,不管原先你多么聪慧,你都得接受后天的教育。

(2)如果不进行后天教育,人会怎么样?

“泯然众人矣。

人就会变得跟平常人一样,没有什么特点了。

(3)如果是一个平常人,再不接受教育会怎么样?

文中有提到这个问题吗?

来读一读。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4)王安石对方仲永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哪个组来回答?

“伤”,哀伤叹气。

(5)最后一段蕴藏什么道理?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说明理由。

这段话讲的道理就是如果一个具有天赋的人没有经过后天的教育也会变成一个普通人,如果普通人不接受任何教育的话就会变得连普通人都不如。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和答问,教师加以规范和引导,这样形式的展开是建立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进行思维加工。

(四)拓展延伸

谈谈本文的语言表达怎么样?

讲究逻辑,非常清晰。

(五)小结作业(A、B选其一)

A.如果方仲永是你的同学,在他辍学之际你会怎么做?

(写一篇文章)

B.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

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你会怎么做?

(写一篇文章)

可以参考《论语》中的语句。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对于当下文言文难教、学生难学,请你给出适当的意见?

【教学实施】

【参考答案】

文言文难教,学生难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我在教授《伤仲永》时是这样做的:

一开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四层的阶梯图,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们渐渐明白其用意:

从第一台阶上到第四台阶,学生得到的不仅是当堂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以后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

这种将学习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不断品尝着前进的喜悦和兴奋,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当一个学生说到“伤”表达了王安石对方仲永的同情时,尽管不恰当,我也没有立刻否定,看似针对个体回答的追问,却巧妙地提醒其他学生如何寻找最理想的答案,同时告诉学生们要有严谨的求学态度。

而且,尽管我没有把这个问题揪出来专门进行理论说教,但此过程和最后的结论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在我一步步仔细又有设计的引导过程中,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信。

我不反对针对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应试教学方式,但是主张在生成教学的基础上合理运用。

这节课将知识、学生、老师紧密结合在一起,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充分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请你谈谈,如何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关键的,所以我这节课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精心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要想让学生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要能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借此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始于问题,设计好的问题、适宜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

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的思维量,还要有适当的启发,“由远而近”“由弱到强”地逐步启发。

如上述教学片断中的设问: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既考虑到优秀生的思维敏捷——学生自己思考,又照顾到潜能生的思维局限——可以在文中寻找,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启发。

其次,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有什么思维障碍,关注学生是如何突破障碍的。

上述教学片断中“请谈谈你的高见”——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让他去学习,他一定会成才吗?

”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再思考,回到教学的目标上来。

最后,充分展示问题的研究过程虽然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但是一旦提出了问题,特别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给以重视,展示问题的研究过程,并让学生亲自参与,从中悟到什么和学到什么,让学生的认知得以升华,思维得以训练,能力得以提升,达到“终身学习”“不教”的理想境界。

[page]初中语文《故宫博物院》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语文《故宫博物院》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故宫博物院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平时在影视作品中对故宫的印象,增强本课的带入感。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文中首先写了故宫哪些宫殿呢?

2.“从天安门往里走,沿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和“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这两句中的“笔直”和“中心”通过这两个词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3.这几座宫殿的顺序是怎样的?

(三)深入研读

在大致了解故宫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导游”带我们去看看故宫为大家讲解课文中提到的这些宫殿,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故宫结构,同时很好的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1.教师继续引导发问:

“如果你去故宫你会选择哪些宫殿去参观呢?

学生:

太和殿、御花园等。

教师:

“大家为什么想去这两个地方参观呢?

学生:

发现文中主要写的事物。

教师:

引出详略得当的写法。

在描写这样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如果面面俱到那么肯定是无法写出亮点来抓住读者眼球的。

体现了作者在写作时的重点突出。

板书:

详略得当。

2.范读:

(1)“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2)“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教师:

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此时是站在什么角度去写故宫的呢?

学生:

作者是在远处和近处去描写的。

教师总结概括:

作者是站在远处整体的总写,从近处上详细的分写,将事物的整体和局部充分的展示于读者的面前。

板书:

总分结合。

(四)拓展延伸

作者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景山上会看到哪些景象并谈谈你的感受。

(五)小结作业

以“我与故宫”为主题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利用本文学到的“总分结合”的手法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写错板书应该怎么办?

【教学实施】

【参考答案】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自己的失误应该有正确的看法和态度,大胆承认,认真地正视,一丝不苟地改正。

写错板书必须要在学生面前改正过来,而且要提醒正在记笔记的学生,有的教师认为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就丢了自己的面子,会失去威信,不好工作。

这其实是种偏见,这种偏见的后果可能是:

在人格上学生认为你做人耍奸诈不老实;在知识上可能是谬论流传,而使教育质量降低,这样就与教师的身份不相称了。

同时可以以错设教,降低学生出现这类错误的可能,更为关键的是要加强备课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2.说一下你本节课授课的不足。

【教学评价】

【参考答案】

说明文的讲解最怕的是枯燥的讲解,本节课我虽然设计了小组游览的教学方法,但是要达到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还是不够的,所以我认为应该分工明确而且细致,有导游还要有路线规划员、历史顾问和建筑顾问等,发挥小组内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或者说是挖掘每个学生的兴趣点,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发挥课堂的最大价值。

[page]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提起孟子,我们并不陌生。

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接触过这位光耀千古的思想家,还记得是哪篇课文吗?

(生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运用“温故知新的导入”与学生互动得出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领略他的雄韬大致,感受他的思想。

一起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

(二)新课教学,理解文本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例如:

字音

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通假字: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

2.精读课文,赏析文本

(1)自读一遍课文,思考课文或分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

(2)研习第1段

①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了什么问题?

他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②梁惠王自诩“寡人之于同也,尽心焉耳矣”的理由是什么?

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一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表现出梁惠王什么心理?

这与后有何联系?

(3)教师范读本段,学生试读。

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易于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朗读时给予指导.

(4)学生讨论并交流。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3.品读课文,深入探讨

研习第2段

(1)民不加多

①学生齐读2段,理清思路。

学生以4人小组为一单位思考、讨论:

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②学生思考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2)仁政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三)特点总结,拓展延伸

1.孟子写作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2.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四)课堂小结

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

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

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五)布置作业

1.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孔孟之道及其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2.你赞同孟子的观点吗?

为什么?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说一下文言文的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分为以下的几个环节:

首先,题目解说,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眼睛。

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作用或概括主要事件、或提出中心、或交情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或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或交代文章的线索。

抓住它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使教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引导学生通过结合课下注释通读全文,教师顺势进行泛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句读。

接下来,结构梳理,理清课文结构,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者的思路,同时有助于学生在习作中布局谋篇。

最后,语言品析,“品味语言”无非是要弄明白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句子有什么特点句子的这个特点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除了积累必要的经验之外,还要结合上下文,结合文章的主题去体味、分析,切忌断章取义。

2.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在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自学、讨论、探究、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形式积极“参与”,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创新意识,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主体性”的魅力,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上下工夫,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page]高中语文《滕王阁序》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同桌互助,一起疏通了文意,掌握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

谁谈谈,回家后你怎么总结、消化这些需要掌握的文言词汇的。

(二)读文,品景

1.师范读,学生跟读。

2.生找出写景两段,师生再读。

3.师生共品景(赏析二三两段)。

①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

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②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

讲讲原因?

③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

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三)赏析名句,感受语言特色

①生谈为何“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②由名句引出语言特点(一句经典建立在全文的语言美妙之上的)

生谈本文的语言特点,师引导生思考回答并总结。

骈偶

明确:

使用对偶句,是骈体文的共同特点那么使用对偶句,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下面我们结合课文加以品析。

根据要求,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用例来,并体会多用对偶句的妙处

“四四”对“四四”: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六六”对“六六”: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四六”对“四六”: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山之浦

“六四”对“六四”: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主谓结构相对: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小结:

运用对偶,音律和谐,抑扬顿挫,读来富有音乐之美,再者使得语气奔放自然,又富有诗意之美。

(四)情感升华,小结作业

1.师问:

历代文人写景后接着会写什么?

(预设生根据以往所学会得出抒情的写作特点)

2.课下自学,研读悲何事,抒发何种情感?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语文教学中板书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实施】

【参考答案】

(1)帮助实现教学目的,体现教学意图。

优秀的板书,高度浓缩了教学内容,可使学生见微知著,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的。

(2)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结构。

语文学科的知识,都不是杂乱无章的,知识与知识之间都有内在联系,而一则好的板书则能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抓主剔次,把教学重点、难点和知识点,串珠成线,结线成网,形成结构,使学生一目了然。

(3)强化直观教学形象,增强教学效果。

板书以形象的结构造型,简要的语言信息,多样的符号参与,不同的色彩标志和各种字体的编配,给学生感官以强烈的、多方面的刺激,强化了直观形象,由此产生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精力

板书教学由于利用了板书图示中文字、符号、线条、简表、图形的组合和呈现时间、颜色差异等独特的吸引力,可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