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5093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docx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

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一)根据纯净物的物理性质不同。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溶解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根据纯净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三)根据纯净物的组成、用途的不同,可将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常见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判断的依据:

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

(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二)、纯净物根据元素组成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1.单质: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氧气、氮气、铁、硫等。

注意: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1.1单质按性质不同分金属和非金属:

金属如铁,铜、镁等;非金属如:

氧气、碳、硫等。

金属

非金属

颜色

具特殊的金属光泽

有多种颜色,但无金属光泽

延展性

具良好的延展性

不具延展性

可锻性

具良好的可锻性

不具可锻性

硬度

比较硬

硬度不一致

导电性

良好的导电性

除石墨外一般不导电

导热性

良好的导热性

除石墨外一般不导热

密度

密度高

密度低

熔点

熔点高

熔点低

注意:

金属的导电性强弱顺序为:

银>铜>铝>铁。

2.化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水、硫酸、烧碱、食盐等。

化合物可分为: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2.1有机化合物:

含碳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注意:

a.有机化合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例如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就属于无机化合物。

b.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

2.2无机化合物:

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但包括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

(三)、无机化合物可分为:

氧化物、酸、碱和盐。

1.1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二元一氧”。

氧化物可分为:

氧化物按元素组成分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如CuO、Fe2O3、CaO、MgO等。

非金属氧化物如CO、CO2、H2O、SO2等。

1.2酸:

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1.3碱:

电解质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1.4盐:

由金属(或铵根)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三、物质转化的规律:

(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      非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如:

点燃点燃∆

S+O2====SO2C+O2====CO2C+2S===CS2

(2)      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可以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如:

CO2+H2O==H2CO3SO2+H2O==H2SO3SO3+H2O==H2SO4

(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或金属氧化物。

如:

∆∆点燃

Fe+S===FeS2Fe+3Cl2====2FeCl33Fe+2O2====Fe3O4

(2)某些金属氧化物和水反应可以生成相应的碱。

如:

CaO+H2O===Ca(OH)2Na2O+H2O===2NaOHK2O+H2O===2KOH

(三)、金属的冶炼

1.金属冶炼主要是指将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的过程。

在金属氧化物中加入还原剂,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从而使其还原成全属单质。

2.可以作还原剂的物质主要有碳、一氧化碳和氢气。

(1)、木炭和氧化铜粉末在高温下的反应:

C+2CuO===2Cu+CO2

实验现象:

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从孔雀石中冶炼铜:

①孔雀石(或铜锈)的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为绿色粉末。

②孔雀石加热:

Cu2(OH)2CO3===2CuO+H2O+CO2

③氢气还原氧化铜:

H2+CuO===Cu+H2O

现象:

黑色粉末状固体逐渐变为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开始时需先通一会氢气,再加热氧化铜,防止氢气与空气混合加热时试管爆裂;实验停止后,要继续通人氢气,直到试管冷却为止,防止灼热的铜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铜。

高温

(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3CO+Fe2O3=====2Fe+3CO2

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最好在通风橱中进行。

实验时应该先通—会一氧化碳,以排除试管中的空气,防止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引起爆炸。

多余的一氧化碳不能直接排到空气中,应对着火焰烧掉。

3.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能从氧化物中夺取氧的能力叫做还原性,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可作还原剂。

如碳、一氧化碳和氢气等。

重要提示:

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中容易出现的典型错误:

(a)试管口高于试管底。

应使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

(b)试管口加了胶塞。

试管口不能加胶塞,否则气体排不出,容易造成试管炸裂。

(c)导管略伸入试管口。

应使导管贴试管上壁伸入试管底部。

4.有关纯度问题的汁算

(1)根据混合物质量及其纯度,计算纯净物质量:

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纯度

(2)根据纯净物的质量,求出其中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

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某组成元素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

(3)求工业产品中的含杂质的物质的质量(即混合物质量)

混合物质量=纯净物质量÷纯度

(四)、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1.鸡蛋外壳与稀盐酸的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现象:

一会下沉,一会又浮上来,不断地上下沉浮。

物质转化的规律

(1)金属

金属氧化物

盐。

Ca

CaO

Ca(OH)2

CaCO3、

(2)非金属

非金属氧化物

盐。

燃烧

C

CO2

H2CO3

Na2CO3、

(3)金属+非金属

无氧酸盐。

如2Na+Cl2===2NaCl

(4)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含氧酸盐。

如Na2O+CO2===Na2CO3

(5)酸+碱

盐+水。

如HCl+NaOH===NaCl+H2O

(6)盐+盐

新盐+新盐。

如NaCl+AgNO3===AgCl+NaNO3

(7)金属氧化物+酸

盐+水。

如Fe2O3+6HCl===2FeCl3+3H2O

(8)非金属氧化物+碱

盐+水。

如SO2+2NaOH===Na2SO3+H2O

(9)金属+盐

新全属+新盐。

如Fe+CuSO4===Cu+FeSO4

(10)金属+酸

盐+氢气。

如Fe+2HCl===FeCl2+H2

1.盐跟金属的反应,要求参加反应的盐必须是可溶的,由于盐跟金属的反应一般都在水溶液中进行,因此一些非常活泼能够跟水发生反应的金属(如钾、钙、钠等)也不符合要求。

2.盐与盐的反应、盐与碱的反应除必须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气体,水或沉淀)外,其反应物必须都可溶。

四、常见的材料

(一)、常见的材料:

金属材料(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合成材料。

1.合金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在一起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大多数的金属材料实际是合金,钢是最常见、应用较广的一种合金。

(1)铁锈蚀条件:

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

(2)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①使铁制品隔绝空气或隔绝水,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或在铁制品表面涂一层保护膜。

如刷油漆,涂油、电镀、烤蓝等。

②改变铁的组成、结构,制成合金钢,如不锈钢。

2.常见的三大无机非金属材料为水泥、玻璃和陶瓷。

2.1水泥:

晋通水泥是由石灰石与黏土混在一起在炉中煅烧成熟料后加石膏磨细而成。

2.2玻璃:

普通玻璃是将石英和石灰石等经过配料、熔化、成型、退火等工序制成的。

2.3陶瓷:

用天然的硅酸盐和其他矿物原料制成,具有耐水、耐酸碱和绝缘性好等优点。

2.4红色玻璃中加了氧化亚铜(Cu2O),在蓝色玻璃中加的是氧化钴(Co2O3)。

3.三大有机合成材料为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五、材料的发展:

1.根据人类在不同时期的材料发展情况,可将人类的历史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新材料时代。

2.新型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优异特性和功能并能满足技术进步所需要的材料,如光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超级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

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节

1.雪崩时的能量转化:

 势能转化为动能

2.人造卫星:

 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3.青蛙跃起扑食的过程:

 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和势能

4.胶片感光成像: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5.特技跳伞:

 势能转化为动能和热能

6.森林火灾: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7.植物生长: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8.水电站(工作时):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第二节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

W=Fs=Pt功的单位:

3.功率

(1)功率是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

(3)功率的计算公式:

P=W/tP=Fv

(4)功率的单位:

瓦常用单位还有:

千瓦、兆瓦

(5)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

第三节

一、杠杆

1.杠杆: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

使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2)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杠杆平衡:

指杠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

4、杠杆平衡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二、杠杆的分类

(1)L1>L2时,叫省力杠杆,其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

如开瓶盖的起子、铡刀、老虎钳、道钉撬等。

(2)L1<L2时,叫费力杠杆,其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如钓鱼杆、筷子、镊子、缝纫机脚踏板等。

(3)L1=L2时,叫等臂杠杆,其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如天平、定滑轮等。

三、滑轮

(1)定滑轮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

F=G/2。

(3)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力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力的几分之一:

F=1/nG,拉力所通过的距离为物体上升距离的几倍。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

我们把必须要做的这部分功。

(2)额外功或无用功:

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那部分功。

(3)总功:

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

(4)机械效率: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η=W有用/W=Gh/FL×100﹪

(5)W总=W有用+W额外W有用<W总   η<1

3.研究杠杆的平衡

(1)把杠杆的中央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便于直接在杠杆上测出力臂大小)。

(2)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在杠杆上左右移动钩码悬挂的位置,直到杠杆再次达到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

(3)用直尺量出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的大小。

(4)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

4.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1)光滑斜面:

FL=GhW额外=0η=100﹪

(2)有摩擦的斜面:

W总=FLW有用=GhW额外=FL  η=Gh/FL

(3)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和倾角有关。

第四节

1.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1)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3)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2、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

(1)影响动能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质量相同时,速度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大;速度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大。

(2)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质量相同时,高度大的物体重力势能大;高度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势能大。

(3)同一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其弹性势能越大。

3、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1)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时,物体的速度不断减小,高度不断增加;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时,高度降低,速度增大。

(2)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时,速度减小,弹性形变增大;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时,弹性形变减小,速度增大。

4、机械能守恒

(1)物体通常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

(2)当物体只受重力和弹性力时(不受阻力时),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即动能减小了多少,势能就增加多少;势能减小了多少,动能就增加多少。

第五节

1.热运动:

物体内部大量微粒的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微粒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2.内能:

物体内部大量微粒作无规则运动时具有的能。

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

(1)内能的单位:

焦耳。

(2)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物体的温度降低时,内能就减小。

但是物体的内能增大时,温度不一定升高。

3.热传递:

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1)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传导、对流、辐射。

(2)热传递总是由高温物体指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直到两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4.热量:

在热传递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

5.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

这两中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1)做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2)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物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内能就增加;物体向外界放出热量,内能就会减小。

6.热量的计算:

Q=cm△t

Q表示热量、c表示物体的比热、m表示物体的质量、△t表示变化的温度

c水=4.2×103焦/(千克.摄氏度)表示每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吸收的热量为

4.2×103焦

7.燃烧的热值:

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热值的单位:

焦/千克。

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燃料的热值×燃料的质量即Q=mq

第六节

1.电功

(1)概念:

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2)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过程。

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电功的电位:

焦、千瓦时(度)

1度=1千瓦时=3.6×106焦。

(4)电功的计算公式:

W=UIt=U2/Rt=I2Rt=Pt

2.电功率

(1)定义:

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电功率。

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电功率的单位:

瓦,千瓦,1千瓦=1000瓦。

(3)电灯的亮度由实际功率的大小决定。

(4)额定电压:

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

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消耗的功率。

实际功率:

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所消耗的功率。

输入功率:

用电器消耗的总电功率。

(5)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P=W/T=UI=U2/R=I2R2

当电功率的单位:

千瓦,t的单位:

小时,则W的单位是:

千瓦时(度)。

3.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1)实验原理:

伏安法测电功率的原理是P=UI,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就可求出小灯泡的电功率。

在额定电压下测出的电功率,就是额定功率。

(2)实验器材:

电源、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小灯泡、滑动变阻器、导线。

(3)实验中注意事项:

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始终要断开,滑动变阻器的猾片应放在最大阻值处。

第七节

1.电流的热效应:

电流通过各种导体时,会使导体的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

2.电流通过导体发热的过程实质上是电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3.电热器

(1)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制成的加热设备。

(2)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发热体,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制成的。

4.焦耳定律:

(1)文字叙述: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2)数学表达式:

Q=I2Rt。

(3)电流产生热量的计算方法:

①Q=I2Rt是焦耳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

任何导体有电流通过时,产生的热量都可以由此公式来计算。

②对于纯电阻电路,即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用电器,像电炉、电烙铁、电饭锅等。

电流产生的热量还可以由Q=U2/Rt,Q=UIt推导公式来结算。

第八节

1.原子结构:

原子包括原子核:

质子(带正点)、中子(不带电)和核外电子(带负电)

2.核能:

原子核在发生改变的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核能,也叫原子核能或原子能。

3.获得核能的两条途径:

裂变和聚变。

(1)裂变:

是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2个新原子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发生的是链氏反应。

(2)聚变:

是使2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聚变又叫热核反应。

4、原子弹及核潜艇是根据裂变的原理制造的,氢弹是根据裂变的原理制造的。

5、核电站:

(1)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它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

核反应堆是通过可以控制的裂变反应释放核能的设备。

(2)核电站中发生的能量转化是:

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3)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都会产生一些发射性物质,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

第九节

1.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2.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无论是机械运动,还是生命运动,无论是宇宙天体,还是微观粒子,都遵循这个定律。

3.能量的转移和转化有一定的方向性。

(1)“永动机”不可能成功是因为它违背了能的转化的守恒定律。

(2)自然界的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都必须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但符合能量和守恒定律的事件却不一定能够发生。

第四章代谢与平衡复习

一、热量价:

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所产生的热量。

(和热值的区别?

蛋白质——16.8千焦糖类——16.8千焦脂肪——37.7千焦

二、七大营养物质及在人体中的作用:

1.水——约占体重的60%~70%,不提供能量

(1)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

(2)体内的养分和废物都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进行运输

2.糖类——人体能量主要来源,约占人体所需能量的70%(联系:

呼吸作用)

主要包括:

淀粉、葡萄糖、(血糖)蔗糖、麦芽糖(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产物)

含量较多的食物:

大米、小麦、马铃薯等

3.蛋白质——占体细胞干重的50%以上

(1)细胞生长及修补组织的主要原料

(2)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含量较多的食物:

蛋、鱼、牛奶等

4.脂肪——是主要的贮存能量的物质,可以分解供能

含量较多的食物:

肥肉、花生、奶酪等

5.无机盐——有能提供能量,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包括:

钙、铁、碘、钠、磷等(元素)

作用:

保持体内水盐平衡(联系肾脏的作用)

缺锌——导致儿童味蕾功能下降,食欲减弱。

缺碘——甲状腺肿

缺钙——儿童易患佝偻病,老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6.维生素——不参与细胞构成,不提供能量,但参与人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活

动。

(只有维生素D可以由人体合成)

维生素

缺乏症

含量较多的食物

A

D

B1

B12

C

7.食物纤维——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

主要由纤维素组成,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对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

例如:

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及时排便、减少大肠

癌的发病,有助于减少肠道吸收脂肪、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三、动物的摄食(动物的适应性)

1.蛾蝶类:

虹吸式蜂类:

嚼吸式蚊类:

刺吸式

蝇类:

舐吸式蝗虫:

咀嚼式

2.

鱼用鳃呼吸;青蛙的舌根倒生;海葵用口周围的触手捕食。

四、牙齿——人体最坚硬的器官

1.牙的三部分:

牙冠、牙颈、牙根

2.牙的构成:

牙釉质、牙本质、牙髓

3.龋齿:

俗称蛀牙,是微生物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酸性物质引起的。

五、消化系统:

消化道:

口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读图)

 

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胰腺

 

1.组成:

消化液:

唾液胃液胆汁肠液胰液

 

流入部位:

口腔胃胆囊小肠小肠

 

其中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

2.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1)将食物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

(2)将这些小分子化合物吸收到血液中;

(3)将消化后产生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3.消化类型:

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

4.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及代谢产物:

物质

消化的位置

消化产物

代谢终产物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5.小肠为什么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

 

六、酶:

是生物体活细胞制造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生物催化剂)

特点:

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

(受温度、pH值影响)

血浆:

占55%,有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

尿素、大分子蛋白质等

红细胞:

淡黄色、无核、两面凹的圆盘状、数量最多

血细胞白细胞:

无色、有核、个体最大,数量少

血小板:

无核、个体最小

七、血液:

1.血液组成:

占体重的7%~8%

 

红细胞的作用:

氧气+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

白细胞的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血小板的作用:

加速血液凝固、防止伤口大量出血,阻止细菌入侵

2.红骨髓的作用:

造血;肝脏、脾的作用:

储存血液。

3.血涂片的制作过程:

4.血液的作用:

(1)输送氧、二氧化碳、各种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

(2)起防御保护作用;(3)对调节体温也有重要作用。

八、心脏和血管:

1.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

(1)不断地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2)将器官组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并排

出体外,以保证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体循环:

血液循环

2.循环系统

淋巴循环

肺循环:

3.怎么辨别左心室和右心室?

4.血液循环系统中有哪些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