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规划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5165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规划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建筑规划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建筑规划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建筑规划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建筑规划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建筑规划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建筑规划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建筑规划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建筑规划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建筑规划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建筑规划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建筑规划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建筑规划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建筑规划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规划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x

《建筑规划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规划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规划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x

建筑规划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目录

一.历史与现状分析

1.校园历史与发展

2.现状基地与评价

二.规划设计思想

1.保护自然生态的“指状”格局

2.构筑功能合理的系统

3.突出文脉与人本理念

三.校园规划总体特色

1.环境特性与时代精神交融

2.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共生

3.远期发展向社区共享倾斜

四.功能组织分区设计

1.功能分区与布局

2.道路交通组织

3.绿地空间系统

4.景观风貌规划

5.建筑群体设计

五.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给水规划

2.排水规划

4.电力规划

5.电信规划

7.有线电视及计算机网络

8.环境卫生保护

六.经济技术指标

分区用地表:

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建设内容

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一.历史与现状分析

安徽大学是国家面向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是安徽省省属重点综合大学。

学校位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是全国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建设单位之一,33个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并被列为84所接受公费留学生高校之一和22个国家华文教育研究基地之一。

1.校园历史与发展

安徽大学创建于1928年,在当时安徽的省会安庆市,1958年于合肥市重建,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同志视察安徽时,亲笔题写了安徽大学的校名。

建校70多年来,安徽大学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先后向社会输送了近十万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现在有教职员工2295人,在校研究生850多名,普通教育本、专科生近14000名,成人学历教育在读生6000余人,共有15个学院,34个系科和30多个科研机构,52个专业。

安徽大学现有三个校区,占地1100亩,新校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的合肥大学城内,占地2000亩,计划主要作为学校本科教学某地,兼有部分研究生教育和开展科研学术活动的功能,它将成为安徽大学的主校区,最终学生规模可达3万人。

2.现状基地与评价

安徽大学新校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的合肥大学城内。

大学城围绕丽人湖呈发散式布局,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知识+生态”的绿蕊。

安徽大学新校区位于大学城的中西部,翡翠路以北,九龙路和汤口路以东,容城路以南,丽人湖环湖西路以西,西侧怀抱丽人湖及公园景区。

用地与周围交通便利,并可与开发区形成良好的功能联系。

基地内地势主体平缓,略有起伏由丽人湖伸展出的三道低凹湿地似指状自东向西插入基地,形成起伏相间的地貌。

基地内最大高差约11.50M,零星散布许多池塘,植被及生态环境较好;东面的丽人湖的滨水绿带为基地提供了难得的景观资源。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合理利用地形,将伸入基地的低凹湿地转变为提高校园环境质量的宝贵条件;正确处理新校区与大学城的整体关系,合理规划校园与周围道路交通、开发区的关系,以及组织具有安徽大学传统特色与未来精神的校园空间。

 

二.规划设计思想

设计依据:

①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招标说明书

②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任务书

③安徽大学新校区地形图

④安徽大学新校区市政管线设计资料和环保意见书

⑤安徽大学新校区岩土工程地质初勘报告

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

⑦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规划图

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图

⑨《普通高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92)245号

⑩国家相关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范

经过对现状与历史、规划设计要点、任务书以及相关法规条例的认真研究,我们确定这次规划的设计指导思想为:

“保护生态,构筑系统,发展人文”。

1.保护自然生态的“指状”格局

安徽虽无水乡之名,却具泽国之实。

这一点在我们的基地内就有充分体现。

红线范围内有大大小小池塘近40处,并由丽人湖向内伸入三处指状湿地,中间有相对高起的垄状缓坡,自然生态环境极佳。

自古以来,最美的景致都是优秀的人文景观与出色的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在此兴建校园,无疑是为合肥的经济开发区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带动整片区域的发展。

对自然地貌的尊重与发展,是校园个性魅力的所在,规划中对指状湿地的保留与改造,使安徽大学校区在目前新规划的众多绿色校园中独具特色。

规划设计分为两个层次:

首先是保护天然的山水形态与生态格局,其次是设计空间视廊与自然环境保护面,突出其景观价值。

2.构筑功能合理的系统

系统是形成校园空间秩序的重要方法,集成高效的组织原则是进行功能分区,道路网络和空间使用设计的准则。

在安徽大学新校区的规划中,不仅仅关注校园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同时亦关注校区内部与周边城市环境的整体联系。

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念贯彻在内外功能的组织,景观地貌的利用和肌理联系等方面,力求使新校园与周边城市环境形成良性互动。

形成了较好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绿化系统和景观系统等。

3.突出文脉与人本理念

安徽大学有着七十多年的悠久历史,受微州文化和早期现代建筑、西洋建筑的双重影响,空间骨架与建筑语言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一面。

新校区的规划,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从而使校园体现出逻辑与浪漫双重特质,促进学术交流与人际交往的气氛。

完整的景观体系与丰富的空间环境层次以及具有地方风格意向的建筑风格使这一理念突显出来。

三.校园规划总体特色

从本次规划的设计指导思想出发,安徽大学的新校区展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环境特性与时代精神交融

·生态优势,创建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校园

生态优先是当代环境建设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

新校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貌既为规划提供优质的景观资源,又对规划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把人工融合于自然之中,谋求两者最大的和谐。

本次规划将天然地貌基本保留,并将指状伸入的水面与学院等人工构筑空间有机的结合,新校区与丽人湖畔绿地反延伸的水面形成咬合之势,成为校园整体的一大特色之一。

·公共活动综合带,体现包融性与以人为本

本次规划在新校区的中枢位置设计了一条40-94M宽度不等的公共活动综合带,将科研区、教学区、生活区与体育活动区以最便捷的路线串通,与传统的校园景观道不同,在这条步行活动带包含了交通、休闲、游憩、交往等许多功能,景观亦随着行进的序列抑扬顿挫,体现新时代校园户外活动空间的新趋势。

符合师生户外学习、思考和交往的行为要求。

2.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共生

·人文优先,创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育人环境,安徽有着极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安徽大学的建筑风格、空间概念自然要对文化传统有所体现,新校区的建筑空间力求延续传统文脉,并融入现代语汇,在形式和符号上采用白色墙片和部分红色砖墙相间,使其与本部校区形成传承的关系。

·中西空间理念结合

在运用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中国空间理念同时,本次规划结合了西方的理性和美学观念。

规划方案不仅充分注重利用原有的自然地貌,且将自然要素、半岛、水域等作为构筑空间的要素,与各种不同形式的院落及单元,共同形成有机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

·院落空间,营造宜人尺度

在2000亩大尺度的用地内,校园建筑多以院落的形式或成组群的布置。

院落建筑在地形与人的尺度中间,增加了一个舒适的过渡空间尺度。

与大型现代建筑相比,院落式的族群布局具有更好的亲和力、文化性和地域特色。

3.远期发展向社区共享倾斜

新校区位于合肥大学城的中央地段,规划将生活区、体育区和科研区沿边布置,有利于将来后勤社会化的发展趋向,为新校区远期与社会共享做好铺垫。

四.功能组织分区设计

1.功能分区与布局

安徽大学新校区规划用地分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体育活动区、生态园林区、科研区六大部分。

教学区位于校园的中部,由公共教学和学院两部分组成,学院以院落式建筑沿湖畔路布置,学院与公共教学部分之间贯穿以公共活动景观带,面对礼仪入口,空间放大成中心广场,以树林,水面和建筑加以围合。

学生生活区位于西侧,紧邻教学区,沿公共活动综合带西侧布置,考虑到效率和线网铺设的便捷,使学生生活区形成包裹于教学区外围的趋势。

新校区的地形较狭长,分别在南北两端设置了科研开发区和青年教工生活区。

教工生活区与学生生活区之间夹体育活动区,提高了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且体育设施临近校园次入口,使之可以与更大范围的城市区域共享。

后勤服务未单独成区,而是穿插在教工和学生生活区中,便于服务。

科研开发区结合学术交流中心,位于南部入口处,此处交通条件优越,具有对外窗口的作用。

亦在南部的主入口形成体现校园风格的空间感受。

而结合自然地貌,在水面伸入校区部位,一南一北近期形成两大片生态园林区,提高整个校园的空间品质。

2.道路交通组织

本次规划的用地较狭长,且多处有水面伸入,本着尊重地形与各组团车道可达的原则,设计了S形车道。

同时,考虑到校园步行人数众多步行者的最短路线心理,组织了一条公共活动综合带——多元化的步行活动中枢。

此两级交通系统形成了校园内部高效、安全的流通网络。

3.绿地空间系统

新校区基本夹于丽人滨湖绿地与高压线隔离绿带之间,而校区面积很大,本次规划着意将外部的自然环境引伸入校区内部,创建绿色生态校园。

具体的绿地系统分两级:

大面积的生态园林区,各组团成院落内环境设计,加上环湖形成三大景观轴线,绿地空间系统的规划通过步行系统、空间结点和院落组合与人的活动规律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校园内部处处生机盎然。

4.景观风貌规划

S型车道与水面时分时合,穿行于有收放的建筑外部空间中,产生丰富的景观变化,宽阔的公共活动综合带,串连各个空间结点和面向湖的景观轴,结合生长在两侧的建筑,达到步移景异的多层次景观效果。

同时本身也成为开发区中和丽人湖畔的一个重要景观。

5.建筑群体设计

安徽大学新校区作为新世纪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新校园,规划中强调了传统延续与前瞻性相结合。

现代建筑科学技术的运用与传统文化理念的传承成为建筑群体设计的重要方法。

将空间院落的传统理念与理性简约的现代主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文化意境与功能使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天井、片墙、红砖等符号和材料的运用,力求展现具有安徽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

五.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给水规划

(1)规划依据

①《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

②《给水排水设计手册》

③《建筑给水设计规范》

(2)给水水源

给水水源由九龙路和翡翠路城市给水管网供应。

(3)用水量预测

本规划区内学生生活人数按2万人,150L/人.d计,则学生生活综合用量Q1=3000m3/d,教师生活综合用水量取Q2=500m3,消防用水量按同一时间发生火灾1次,灭火水量15L/S,持续时间为2小时计,则消防用水量Q3=108m3,学校实验、绿化浇灌及其它用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15%计,则校区总用水量约Q=4200m3/d。

时变化系数K时=2.5

平均时用水量=175m3/h

最高时用水量=438m3/h

(4)给水规划

根据学校布局及周边地区情况,近期给水从九龙路DN400供水管道接入,远期与翡翠路城市供水管对接,在校区内实施环状供水,以增加供水可靠性与稳定性。

主干管经DN300-DN200,户外最小管经DN100。

管网正常供水压力要求不小于0.28Mpa,如不能满足此要求,则必须在区内设置泵站和水池。

(5)消防规划

 消火栓结合主次干道路,与给水管同步实施,每80-120米设置一个。

2.排水规划

排水原则,采用雨污分流,纳入城市雨污水系统。

(1)雨水规划

a.设计标准

设计重现期取一年,按5年校核。

b.径流系数综合值取0.6

c.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采用合肥市的暴雨强度公式

d.雨水量计算

Q=ψqF(升/秒)

e.雨水管线规划

根据本区特点,雨水就近排入九龙路、环湖路城市雨水管,在道路中间布置雨水管,主干管d500-d600,采用砼管。

(2)污水规划

本规划区内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实验污水。

生活污水量取生活用水量的80%,则生活污水量Q2’=2800m3/d

实验污水量Q2’取生活污水量的5%,则Q=140m3/d

总污水量Q’=2940m3/d

生活污水设代粪池、隔油池,实验污水需二级生化处理预处理,经污水干管汇集经校区污水处理站,达到合肥开发区建设局《环境保护意见书》要求后,接九龙路、环湖路城市污水管网,纳入城市污水系统。

污水管沿区内主干管敷设,管径d400-d500砼管。

4.电力规划

规划依据:

《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1)负荷预测

用电指标按下列原则确定:

建筑:

45W/m2

道路、广场:

20KW/ha

则本规划区内用电负荷约为28000KW,综合需要系数KX取0.5,则总计算负荷为14000KW。

(2)电力规划

根据周边10KV线路情况,区内10KV线路从翡翠路引入,双回路供电。

在校前区设10KV开闭所。

根据区内负荷分布情况,设7座10KV配电所,分别供校前区学生宿舍区、体育区、教工宿舍区、教学实验区等,10KV配电所容量分别为2×800KV-2×1200KV,校前区10KV配电所与开闭所合建。

在校区西侧建10KV电力电缆沟。

0. 4KV出线在各供应区内形成若干回路,埋地敷设。

路灯集中供电,采用光电自动控制集中管理,线路沿主次干道埋地敷设。

5.电信规划

规划预测电话指标为下:

学生宿舍:

1门/间(按6人1间计)

教师宿舍:

300门

办公、实验等:

1200门

公用电话:

100门

则校区电话总门数估算为4800门。

按1:

1.6放线比放线,则线路容量为7680门。

根据学校电信特点,在学校中心区设一容量为8000门的虚拟网,由电信局光缆接入。

在校区内沿干道埋地敷设电信电缆,各主要区设电话交接箱。

7.有线电视及计算机网络

(1)有线电视

电视信号来自市有线电视网,光缆接入,终端数约为4500个。

电视信号分配网络拟采用分配——分配形式,各用户终端电平为73±dB。

(2)计算机网络

校内计算机网络,采用4兆径以太网,在校内科研楼设信息中心,计算机网络线路同电信线路同槽敷设。

8.环境卫生保护

校区内严格控制机动车的运行路线和停放,不建燃煤、重油锅炉,使环境噪声白天小于60dB,夜间小于50dB。

锅炉大气污染排放达到《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3-1999)二级标准,油烟排放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WPB5-2000)。

污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29-96)一级标准。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校区内设一中转站,实验废弃物根据性质分类利用处置。

六.经济技术指标

规划总用地

133.35公顷

总建筑面积

61.88万平方米

容积率

0.46

覆盖率

8.5%

绿化率

63%

 

分区用地表:

规划总用地

133.35公顷

100%

教学实验区

34.63

25.9%

学生生活服务区

20.93

15.9%

教师生活服务区

11.50

8.6%

体育活动区

18.09

13.51%

学术研究区

7.95

6.0%

生态园林区

36.45

27.3%

其它

3.8

2.8%

 

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建设内容:

                          单位:

万平方米

建设内容

规划

面积

一期建设面 积

二期建设面积

可持续

发展面积

备 注

教学楼

教室

7.0

2.6

2.4

2.0

 

教育技术中心

1.93

1.93

 

 

语音室、多媒体教室、

计算机房等

实验楼

基础实验室

5.5

2.6

 

2.9

含辅助用房

学院楼

专业实验室

7.0

 

4.0

3.0

分10个学院建设

院系行政用房

3.6

 

2.6

1.0

办公楼

校行政办公楼

1.21

 

1.21

 

 

图书馆

3.05

 

3.05

 

 

学术交流中心

0.7

 

0.7

 

专家公寓50套,会议(室)若干

教师生活区

教师周转房

1.75

 

1.75

 

200套

青年教师公寓

0.81

 

0.81

 

300床位,含餐厅、附属用房

 

会堂

0.72

 

0.72

 

2000座位

 

学生活动中心

0.6

0.6

 

 

 

学生生活区

学生宿舍

16.3

8.15

8.15

 

 

学生食堂

2.75万

1.38万

1.37万

 

满足2万人就餐,含附属用房

运动场地

体育馆

1.5

 

1.5

 

 

标准运动场

3个

1个

1个

1个

1个塑胶跑道,2个煤渣跑道

篮球场

60个

30个

30个

 

 

 

排球场

20个

10个

10个

 

 

网球场

10个

 

10个

 

 

游泳池

1个

 

1个

 

 

 

生活服务用房

1.46

0.96

0.5

 

超市、浴室、门诊部、物业管理等

 

学术研究

5.4

2

3.4

 

配电房、液化气、锅炉房等

 

合计

61.88

18.72

28.86

14.3

不含未确定面积的建设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