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52368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docx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

第14课建设和谐文化

教学目标

1、认知:

了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内容和要求,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2、态度:

辨析身边的文化现象,认识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树立对待各种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

3、运用:

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自觉抵御腐朽文化的侵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内容结构与逻辑关系

(一)本课在本单元中地位

本课讲述建设和谐文化,首先从与人们生活密切相连的文化的性质和作用谈起,通过概念、性质、作用等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性,立足点是讲我国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统领作用。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构成部分,体现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所以,本课内容也是本单元的主要板块之一。

(二)内容结构与逻辑关系

本课在结构上设两个目,即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立足点是讲我国的和谐文化建设。

要正确认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必须了解文化的性质和作用,从而认识我国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统领作用,理解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构成部分。

因此,第一目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首先从介绍文化的概念、性质、作用开始,通过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正确认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阐明党中央重视文化建设事业的相关举措。

第二目是讲“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通过介绍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论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统领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意义。

这两部分内容是互为从属,紧密相联。

 

文化的性质和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1、文化的概念、性质: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创造性、继承性、地域性或民族性、价值性。

2、文化的作用:

促进人的社会化,提供思维和行为模式、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起先导作用、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3、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

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被称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生活逐步走向产业化。

1、和谐文化的含义:

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

2、如何建设和谐文化: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方向、以彰显人文关怀为发展理念、以多元文化并进为发展趋势,倡导“大众共享”及文化的“多元统一”,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

3、关注不同领域的文化: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体育文化、网络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建设和谐文化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含义:

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中居统治地位、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代表全体国民共同理想和追求的价值目标体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必要性:

价值共识的需要、社会转型期中利益的多元化、需有一个主导全社会的思想旗帜。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维系整个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本课重点难点

(一)重点点拨

1、正确理解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和自然相对应的、通过人的活动产生的非自然的进步状态,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提供思维和行为模式。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文化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起先导作用。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认识和谐文化的含义

和谐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

和谐文化是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中居统治地位、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代表全体国民共同理想和追求的价值目标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实质,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居于统领和支配的地位。

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3、理解民族精神的含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品格。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二)难点剖析

1、如何理解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指个人凭借其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脑)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过程。

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现象,是每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印度狼孩卡玛拉姐妹的悲剧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

中国姑娘王显风从女娃变成“猪孩”,又从“猪孩”回归社会人的故事诠释了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性。

1920年的一天,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的一个小城附近,一位牧师救下了两个由狼抚养长大的女孩儿。

这两个女孩,大的大约七、八岁,起名为卡玛拉,活到了十七岁;小的不到两岁,不到一年后就死在了孤儿院里。

卡玛拉不喜欢穿衣服,给她穿上衣服她就撕下来;用四肢爬行,喜欢白天缩在黑暗的角落里睡觉,夜里则像狼一样嚎叫,四处游荡,想逃回丛林。

她有许多特征都和狼一样,嗅觉特别灵敏,喜欢吃生肉。

牙齿特别尖利,耳朵还能抖动。

她十五岁时的智力水平大致相当于三岁半的儿童。

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原因,辽宁姑娘王显凤半岁左右爬进猪圈,与猪为伴11年。

王显风被发现后,在中国医科大学接受了全面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检查。

结果表明,她的身体发育多项指标虽然数值偏低,但仍在正常范围内。

可是她的感知世界却是一片混沌,没有男女、大小、颜色和数的概念,语言词汇贫乏,情绪极不稳定,无羞耻感,不懂礼貌,几乎没有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意志力和思维能力,智商(IQ)仅为39,而作为正常人最低标准——生活基本自理的人的智商应该是70。

他只相当于一个3岁孩子的智力水平,并带有种种猪的行为特征。

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专家们最终得出了结论:

“猪孩”王显风属后天环境性心理障碍,她既不是“兽孩”,也不是“野生孩”,而是一名因特殊环境而导致猪性与人性共存一身的异常儿童。

中国医科大学组织了9人的“猪孩”考察组,鞍山市社会福利部门、鞍山市心理研究所免费为其进行治疗和教育,经过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长期艰苦的训练,7年后,王显凤的智力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水平;她的智商也从39的重度智残达到69,接近于正常人的最低水准;她的社会交往能力基本达到了正常人水平。

如今,王显凤已结婚生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这实例生动地说明了人没有经过社会化过程,没有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将不成其为人。

这一实例生动地说明了人没有经过社会化过程,没有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将不成其为人。

2、如何理解文化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使文化带有同一性。

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WorldOneDream)一诞生,就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属于整个世界,全世界人民对未来和平繁荣的理想期盼是一致的,它说明了文化的同一性。

又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在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从而孕育出不同的文化。

不同文化在语言、教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

中国人在结识后的交际用语一般是:

你多大了(How old are you )?

你爸爸做什么工作(What's your father)?

家里有几口人(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等等。

如果以这样的问题与外国朋友交谈,他们会很不高兴。

西方人见面时常说:

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或者是How are you doing(你最近好吗)?

 这反映了和外国朋友交往时应注意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成语故事“南人使舟,北人骑马”讲的就是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

北方有广阔的草原,存在着很多游牧民族。

所以它的文化特点是马背上的民族。

而南方河流纵横,水网密布,生活着的民族大多习惯于使用舟船作为交通工具。

电影《刮痧》讲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华裔孩子丹尼斯闹肚子,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却成了父亲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

法庭上,西医理论无法解释中医学,法官当庭宣布剥夺父亲许大同的监护权。

爷爷因此事决定回国,为了让老人与孙子见一面,许大同从儿童监护所偷出儿子到机场送别,因此受到警方通缉,接着连续不断的灾难恶梦般地降临,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

后来,在一家人不懈的努力和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向法庭证明什么是中国的“刮痧”疗法,一家人才得以团圆。

3、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

当今世界,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已成为物质实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和物质实力提升的重要支柱。

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文化在综合国力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文化不仅意味着过去,也预示着现在和未来,文化被称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被誉为一个国家的名片,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构成部分。

作为社会生活三大基本领域之一的文化生活也逐步走向产业化,并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4、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

和谐文化是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彰显人文关怀为发展理念,积极倡导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体系,处理好文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要注意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倡导大众共享及文化的多元统一;要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及关注不同区域的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着力树立全社会的理想信念、营造和谐舆论、倡导和谐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

三、案例分析与思维拓展-

(一)案例分析

本课在教材中有5个案例,基本涉及了本课内容的主要方面,以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根据需要还可以寻找相关内容。

如:

网络文化方面,上网成瘾是伴随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对网络过分依赖的行为,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个别学生甚至因此而误入歧途。

在讲网络文化时引入一个案例以加深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等等。

1、案例引导

●孔子代表着一种文化,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和自然相对应的、通过人的活动产生的非自然的进步状态。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也成为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代名词,孔子代表着儒家文化。

●孔子思想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什么是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

“和”是孔子文化思想的精髓,“仁”是其和谐社会构想的核心内容,“礼”是其和谐社会构想的组织形式。

“仁”、“礼”与“中庸”是实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方式和基本途径,儒家强调以礼乐制度支持的人际和谐。

孔子希望通过圣人治国、渐进改良、道德修养等举措来改造现实社会,以实现自己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

所以,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体现了和谐文化的理念。

●孔子学院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国要立足于世界之林,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力?

在历史上,每个民族的凝聚与崛起都要以一种文化为血脉底蕴。

西方文明是建立在基督文明基础上的,中华文明则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的。

西方国家把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作为社会的道德伦理基础,中国则是把孔子的《论语》作为社会的道德伦理基础。

儒学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包容万象,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主要体系。

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始终与政治统治密不可分。

孔子在一个相对混乱的社会状态下,思考社会问题,首先创立了我们的文化,即儒家文化,使我们中华文化几千年发展、延续。

孔子在中华文化的存在、语言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传承作用。

如今,大批海外孔子学院的建立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成为中国立足于世界之林的软实力。

2、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海尔为什么能把不利变为有利?

海尔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海尔公司成立于1984年,从一个只有800人、亏损147万元的集体企业,成长为全国500强之一,销售收入162亿元、利润4.3亿元、品牌价值265亿元的特大型企业。

成功的秘诀来自哪里?

西方一位哲人说得好,经济现象和伦理文化是同一因果链的两个侧面,经济现象的背后是文化力。

海尔的成长和发展是以采取“企业文化先行”为根本战略的。

海尔的品牌文化之一就是用户意识——用户永远是对的。

“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为你设计,让你满意”,这种服务理念已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心。

农民用海尔洗衣机洗地瓜,把洗衣机洗坏了,要求海尔退赔。

按理说海尔完全可以不赔,因为洗衣机是用来洗衣服的,用于洗地瓜属于使用方法不当。

海尔本着服务至上的理念妥善地解决了农民的诉求,发明了可用于洗地瓜的洗衣机。

此后,还为公共食堂开发了削土豆皮的“洗衣机”、为青海和西藏地区人民打酥油茶的“洗衣机”,适应了用户的需求,受到用户的普遍欢迎,赢得市场份额。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位老师是谁,你了解他的事迹吗?

为什么人们给予他那么高的评价?

受汶川地震的影响,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

在那一瞬间,正在上课的学校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课桌下掩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获救,他却不幸遇难。

当大灾到来时,谭千秋用他那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

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和伟大的时代精神。

谭千秋,精神千秋。

杏坛一叶,百年遗爱。

千秋师表,浩气长存。

(二)、思维拓展

本课最后的思维拓展是提出硬实力、软实力以及对文化作用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列举一些问题,如:

和谐文化是一个由多种不同文化构成的文化体系,我国文化建设的一贯方针是坚持“双百”方针,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文化需要。

在讲和谐文化的建设,以多元文化并进为发展趋势,倡导“大众共享”及文化的“多元统一”时引入一下这类内容,以加深理解针对目前我国的国情,应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注重城乡、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等方面问题的认识。

●如何理解硬实力、软实力的内涵及文化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SoftPower)概念,他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

硬实力(HARDPOWER)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SOFT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

按照他的观点,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也指出:

“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

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通常认为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

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

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

在当前信息时代,软实力则具有超越时空的传导性,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综合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中的竞争力。

因此,“软实力”概念一经提出,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积极响应,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并认真谋划增强自己的“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

 

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点与方法

(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教学

此问题采取资料引导起发导入课题与基本知识内容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中间穿插名词点击与相关资料链接扩展知识,以及活动平台的课间交流,最后以实训营地课后作业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本课采取课堂教授、网络查询、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其中关于“网络文明“的教学通过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内容与教师的课堂讲授,使学生认识到当今时代互联网作为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诸多方便,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上网成瘾是伴随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对网络过分依赖的行为,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可以要求学生课后网上查询相关资料,同时结合活动平台的活动内容要求,进一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明确作为青年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正确使用网络工具,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加强网络自律,抵制低俗文化,形成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

理解网络文明对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的重要性,增强文明观念和意识。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的教学

通过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内容与教师的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基本内容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统领作用。

认识其基本内容的要求,同时结合实训营地的活动内容要求,进一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二、知能拓展与实践

(一)相关背景知识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的“名词点击”与“资料链接”,已经给予了适当知识扩展,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及时补充最新知识或资料。

如:

1、“文化”一词的起源及内涵

我国古代,甲骨文中的“文”字像人身上刻有花纹形,本意是文身,引申为花纹,再引申为文饰。

小篆中的“化”字,左像正人,右像反人,合在一起表示变化的意思,引申为教化。

《易·贲卦》中说: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概念的最早起源。

“文化”一词在我国文献上的出现,可追朔到西汉时期。

西汉刘向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化”一词的意思是指文治、教化的总称,即固有的伦理道德、社乐典章制度对人的制约与感化。

这种对“文化”的理解,在我国一直保持到近代。

在西方,“文化”(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文Cultura,含有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之意,最初它指土地的开垦以及植物的栽培。

英语词汇“农业”(agriculture)就是由拉丁语“田地”(ager)和“耕耘”(cultura)两个词结合而成。

所以,从词源学的意义上看,“文化”本意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后来引申为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关注和培养,特别是艺术和道德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暗喻对人的培养就像种庄稼一样,只有经过辛勤的耕耘,才能造就自身良好的文化修养。

总之,“文化”的本义是指人对自然界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类自身的教育、训练和培养。

古罗马人认为,文化:

cultivate这个概念是和农业的耕作相联系,它强调的是对自然的开发、开垦。

文明:

civilization,是城市的、市民的含义。

只有进入了城市状态,才是文明,文明即城市化。

文化来源于农业,文明来源于城市。

主要是指两种不同的文化活动形式和存在形式,如今英、法、德等语种还保留了这个词拉丁文的某些含义。

我们今天常说的“文化”一词,显然意义与古代不同,它是19世纪末由西文引进,从日文转译而来。

据考证,“文化”一词最早于1871年由英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泰勒使用,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当中,他把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那些形成传统的习俗、礼仪、规范以及各种价值观念。

“文化”有多种含义,据统计,东、西方人对文化含义的阐述约有170余种。

《大英百科全书》中把文化定义为:

文化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

目前学界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大约有四类。

第一广义的概念认为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和自然相对应的、通过人的活动产生的非自然的进步状态,如人工林、锦绣中华园等。

第二狭义的概念是指与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并列的、与物质活动成果相对应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精神内容的总和。

也被称为“精神文化”,表现为符号、规范、观念等形态。

第三是指精神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和出版等。

第四是指文化知识水平。

如“四有”公民中的有文化。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文化三类。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界进行改造,所获得各种物质形态的成果。

如北京的故宫、四川的都江堰,人类日常的各种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成品等。

制度文化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所取得的成果,如民主共和制。

思想观念文化是人类智慧和精神生产的结晶。

既包括精神产品(如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也包括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心理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现象。

2、世界文化产业的兴起及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为人们提供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产业,被称之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扩大民族影响力,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构成部分。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

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1/5,其音像制品出口超过航空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