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5479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docx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暑期听华应龙教授的教材培训记录)

第一部分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一、主要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2、第三单元“分数”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

(一)”

知道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

(二)”

在探索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正确运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能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小,并能用不同方法计算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能按指定可能性的大小,设计相关的方案,在活动过程中,体验获得设计方案成功的愉悦。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与交通”、“尝试与猜测”“数学与生活”三个综合应用内容,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并能进一步认识数学在实践中的作用。

二、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

1、提供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题材,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重视多种操作活动的安排,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3、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探索的全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视通过“综合运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5、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反思,学会条理化和系统化。

第二部分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

 数与代数领域

核心目标是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一、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第一学段(数的认识乘除法)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自然数与整数倍数与因数2、3、5的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

后续的相关内容:

本册(公因数、约分公倍数、通分)

二、课时安排建议

教学内容

建议课时数

数的世界:

倍数与因数

 

 

4

探索活动

(一):

2,5的倍数的特征

探索活动

(二):

3的倍数的特征

找因数

3

找质数

数的奇偶性

2

三、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与教学建议

1、利用乘法引导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

教材在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没有象原来的教材那样,先揭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

而是让学生根据现实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利用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体会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生运用乘除法的知识,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在找倍数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逐步让学生领会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同时要向学生说明:

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2、分散编排,减少术语,适当降低学习的难度

本册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重新研究与整合,以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倍数和因数”知识内容多,概念多,安排在一个单元里学习学生接受比较困难,所以教材采用分段学习的安排。

本单元先学习倍数、因数、2、3和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找质数、合数等知识。

在第三单元中,将结合分数的约分、通分前,再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等知识。

这样安排将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前后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同时,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本册教材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适当降低了知识的难度。

如找倍数和找因数都在100以内。

又如与原来教材的内容相比,减少了一些数学术语,以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如教材没有呈现整除、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等概念。

3、注重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

在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时,经过了鼓励学生猜想并尝试,观察3的倍数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归纳、验证规律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

也可通过直观学具的操作,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

教材非常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数的特征。

如在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都是先让学生在100以内数的表格中圈出2、5或3的倍数,再通过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方法发现它们的倍数的特征;又如在学习“找因数”、“找质数”时,都是先组织学生开展拼小正方形的活动,逐步发现规律,这与原有教材相比应该说是一个明显的变化。

4.通过数形结合,理解质数与合数

教学时,可组织开展“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边拼边写,写出拼成的长方形数和小正方形个数的因数。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几个正方形拼在一起,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

这是什么原因呢?

”随后,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特征。

并把这几个自然数分类,在分类中认识质数与合数,再通过“筛法”寻找百以内的质数。

5、在活动中,了解数的奇偶性

教材提供了多个数学活动题材,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或游戏探索发现规律的策略,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问题,并探索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第三单元分数

一、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的相关内容:

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分数的再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通分、分数大小比较。

后续的相关内容:

本册第五单元异分母分数加减;加减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第十册:

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二、课时安排建议

 教学内容

建议课时数

分数的再认识

 

6

分饼

分数与除法

分数基本性质

1

找最大公因数

 

3

约分

找最小公倍数

 

 

3

分数的大小

三、单元编写特点与教学建议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分数相对性就是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对应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

在教学中,对学生来说,不需要出现“分数相对性”这样的专门术语,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就可以了。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教材安排了“拿铅笔”等多个情境活动,教学时,教师要联系这样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的交流。

在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实际含义,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教材都只给出了描述性定义,要让学生自己说说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

对于带分数的概念教材用介绍的方法,与真分数、假分数分开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避免造成错觉。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除法计算不能整除时,除得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表示除法结果的需要,也是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基础。

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并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表示成两数相除的形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因为带分数的计算在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应用不是很多,所以学生只要能理解互化的方法并会正确进行互化即可,在速度及熟练程度上不要作过高要求。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与这部分知识紧密联系,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探索分数基本性质,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观察和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规律。

教材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分别是“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和“在折纸活动中找到与3/4相等的分数”,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观察、发现分数基本性质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并展开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数基本性质。

4、在探索活动中理解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含义,掌握约分与通分的方法

本册教材对公因数、公倍数的知识与约分、通分的知识进行了整合。

在分数单元学习约分、通分前,安排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等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同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册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进行了适当的限制,如求最大公因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0以内、,求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以内等。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教材还安排了“找最小公倍数”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

在探索和掌握找公因数、找公倍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约分和通分。

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一、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本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分数的加减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后续的相关内容: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乘法与除法;百分数);六年级上册(比与比例)

二、课时安排建议 

教学内容

建议课时数

折纸(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4

星期日的安排(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与小数

2

 三、单元教材编写特点与教学建议

1、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如何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

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折纸”这一课时中,教材安排了学生折纸的活动,通过折纸,提出两个小朋友所用材料是几分之几的问题。

随后,教材安排了一组对两部分进行拼图的活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两部分是如何合起来的。

接着,又运用对比的方法,陈述数字符号运算的过程。

由于学生有了直观的图像结构,因此,当他们进入数字符号运算时,就能较容易地理解先通分,后运算的道理。

同样,对于异分母分数的减法,虽然教材是直接呈现了数字符号的计算方法,但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安排的。

当然,对不同地区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

如学生认知能力较弱的班级,仍可以运用上述的折纸方法,以帮助学生认识减法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2、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相互转化的方法

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本套教材编写的重要特点。

同样,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四个情境的学习内容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特别是在“看课外时间”这一课时中,如何进行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教材并没有用一种硬性的规定进行说明,而是把它放在如何比较两种不同数的活动中。

首先,教材提出如何比较两个用不同形式表示时间的数,这是学生第一次碰到类似的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寻找解决的途径。

其次,教材安排四种探索的具体方法,来说明学生可能在探索中出现的方法。

这四种探索的方法,已用比较详细的篇幅来呈现分数是如何化为小数的,以及小数是如何化为分数的。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出现这样的方法,只需要教师适当地指导即可。

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

(一)

一、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三年级下册(面积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及其计算);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认识。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底和高的认识及其面积计算。

后续的相关内容:

本册(组合图形的面积及其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六年级上册(圆面积及其计算)

二、课时安排建议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建议

比较图形的面积

 

4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动手做(底和高)

探索活动

(一):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6

探索活动

(二):

三角形的面积

探索活动(三):

梯形面积

三、单元编写特点与建议

1、在活动中,探索图形面积大小的关系

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方法:

可以根据图形面积的大小直接进行比较,也可以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运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还可以分别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等。

为让学生能充分地体验到比较方法的多样性,教材所呈现的“观察与比较”栏目,就是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知道,比较面积的大小,方法是多样的。

在这一栏目的后半部分,教材呈现了三个小卡通人物提出的三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可能学生在课堂上还会出现更多的方法。

对此,只要学生能合理地说明自己的比较方法,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在学生学习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之前,教材安排这些内容的目的是通过比较活动,让每个学生懂得面积比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同时,也让他们知道确定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不仅要根据图形的形状,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图形所占格子的多少来确定。

这样,也为学生自主探索基本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打下了基础。

2、在解决问题中,渗透面积计算的策略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案,这些图案的基本特点是不规则的,有很多图案甚至进行分割后仍难以找到基本的图形,这就给学生解决问题设置了障碍,需要学生灵运用各种策略去解决问题。

如“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让学生根据地毯上所绘图案探求不规则图案的面积。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可以直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图案的面积。

这一方法每个学生都可以掌握,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又是有限的。

二是将图案进行“化整为零”式的计算,即根据图案的特点,将整体的图案分割为若干个相同面积的小图案,先想办法求小图案的面积,再得出整个图案的面积。

三是采用“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方法,即通过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得到所求的面积。

后两种方法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均有较大的影响。

同样,在后续安排的“练一练”的三组练习中,每一组练习的内容均渗透了灵活解决问题的策略。

当然,教材中呈现的这些问题与练习内容仅是编写者的一种思考,而广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则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补充更多的材料,让学生形成较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图形的底和高

教材中没有给出底和高的概念,主要是想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感受高和及高和底的对应关系,而不要求学生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这两个概念,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很重要,是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在教学的时候,要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基本的方法,底和高的引入是解决问题中的发现,而不是老师直接告知学生。

4、在探索活动中,理解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具体目标内容指出:

“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为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整个教材均以探索活动的形式出现,突出学生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借助这三个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为今后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如在“探索活动

(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情境中,教材首先呈现了如何计算草坪的面积的问题,为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教材又呈现了两种计算面积的思考方法,一种是将图形摆放在方格纸上,通过数格子的方法,知道这块草坪的面积;另一种是通过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然后利用长方形的计算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前者是借助方格子作为参照物,通过数格子的方法直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多少。

后者则是借助转化的思想,把一个新的问题转化为旧问题,这也是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一条重要思路,当然,如何进行转化则需要学生自主地探索。

教材呈现了两种转化的情况,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出现的方法可能会更多,甚至会出现不能拼成长方形的情况,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然后在交流中逐步使他们明白应该如何进行转化的道理。

同样,三角形面积与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是安排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才出现计算公式,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没有必要让学生完全按教材中呈现的方法去探索。

4.在练习过程中,巩固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对一般基本图形面积计算的通则,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并不是十分容易的。

因此,教材在三个探索活动中,均安排了一定量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逐步体会到面积计算公式运用的广泛性。

如第24页的第2题,第26页的第2题,第28页的第2题,这三组题目都是“等积变形”的练习,教材安排这些内容,除了让学生知道底、高相同,其面积也是相同的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运用同样的一个公式,可以计算各种各样不同形状的图形的面积,从中使他们感知公式计算的方便性。

当然,通过这些图形的计算,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决定图形面积大小的,不是图形的形状,而是图形的底与高的长度,从而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本质特征。

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

(二)

一、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三年级下册(面积与面积单位、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本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以及对应的底与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组合图形的面积及其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

后续的相关内容:

六年级上册(圆面积及其计算)

二、  课时安排建议

教学内容

建议课时数

组合图形面积

2

探索活动:

成长的脚印

2

三、单元编写特点与教学建议

1、能多角度探索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

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成的一种图形,但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每个图形均可分为不同的几个部分。

因此,学生在解答中,也将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

这是教学组合图形面积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第74页是一个较为简单的组合图形,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把这个图形进行分割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教材中呈现的四种方法仅仅是举例说明。

学生在解答时,出现的计算方法可能大大超出教材呈现的内容。

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解答与思考习惯,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开始的阶段希望他们从自己认识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希望他们能从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及时地吸取好的方法,从而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2、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以往的小学数学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内容,仅局限于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但在新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内容中则增加了估计与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内容,增加这一内容的目的:

一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地存在这种现象,学生要解决现实问题必然会接触到,因此,借助课堂教学的平台,给学生一些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则显得较为重要。

二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需要,对学生来说,会计算图形的面积固然重要,但形成较强的空间观念,更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面。

因为生活中有大量不规则图形的存在,所以,需要学生有较强的估计能力,即能根据图形的形状,会用各种方法迅速估计出这个图形的面积,甚至能直觉地估计面积。

而这种能力的产生是需要一定时间训练的。

本单元安排的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利用方格图作为背景进行估计与计算,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此类内容,所以希望借助方格图,能帮助学生建立如何估计与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使他们会运用这些方法去估计与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估计边界比较复杂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需要“凑整”(割、补、添加、舍去等)。

学生往往容易出错,可采用以大化小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

因选取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不同,学生得到的结果会不同。

所以,结果只要在一定范围内即可。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

一、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二年级上册(感受不确定现象);三年级上册(体会时间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四年级下册(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按指定的可能性大小设计方案。

二、课时安排建议

教学内容

建议课时数

摸球游戏: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

3

 

设计活动方案:

按指定的可能性大

小设计方案

 三、单元编写特点与教学建议

1、认识可能性大小用分数表示的必要性

为提高学生认识学习可能性大小用分数表示的必要性,教材在“摸球游戏”中,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想一想”数据表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逐步让他们体会到数据表示的简洁性与描述的客观性。

同样,在第87页的“讨论”栏目中,安排两个小朋友谁可能胜出的活动,也是结合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必要性。

2、按指定的可能性大小自主设计活动方案

为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教材又专题编写了“设计活动方案”的内容,这一专题巩固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知识,又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素材。

学生在设计一个符合要求的活动方案时,不仅要考虑到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实际意义,同时,又要满足各个方面的要求。

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两到三个具体方案即可,不要泛泛地把各种情况都列出来。

为了扩大学生运用知识的范围,教材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第90页)。

学生要合理的设计将涉及到各个方面知识的综合。

首先是会将相关的条件转化为分数,从中了解到促销活动让利部分的资金占全部的几分之几。

其次要考虑促销的吸引力,所设计的形式应该考虑到各方面购物人群的需要。

最后还要考虑到总金额与所给的条件要一致。

另外,由于每种设计都是开放的,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展设计,这样,就为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条件。

3、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可能性的知识

由于概率本身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这部分知识时有较大的难度。

为让学生能较轻松地学习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教材在编写中尽可能安排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知识,并会将这一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如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认识,是建立在学生摸球的活动中的,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活动,也是学生具有一定体验的活动。

这样,当提出数据表示的方法后,学生就能较为顺利地建立新的学习结构。

又如第89页“讨论”的练习,第90页的“设计活动方案”,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应用

一、课时安排建议

教学内容

建议课时数

数学与交通

4

尝试与猜测

2

数学与生活

4

 1、数学与交通-------相遇

教材创设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