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59438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4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表格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

 

单元解析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

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

教学时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

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

如《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然后,对他们的发言作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以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能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3、能模仿课文例段写话。

过程与方法:

能够朗读和背诵课文,且学习通过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景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理解诗句句意,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了解景物,想象其美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景物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语言的魅力,积累优美词句。

学习方法

比较法,研讨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景色有关资料

课题

1古诗词三首

课时

课时:

2-3节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全诗的大意是: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作者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作者,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作者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

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句意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综合探究,

五、学习方法: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图文结合法

六、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作者资料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李白

教学重点: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综合探究,

五、学习方法: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图文结合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说明

一、激趣

导入(5分钟左右)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

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诗圣、诗仙)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1、进行课外知识抢答。

2、指名背李白的诗

2、释题,简介背景

(10分钟左右)

1.读题,看注释,结合老师介绍,体会背景。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

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2.过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1.读题,看注释,

结合自我理解,

介绍背景。

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5分钟)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互读古诗,交流诗意。

自读合作探究

四、全班交流(5分钟)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

“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

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3、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五、指导朗读(10分钟左右)

《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出示课件)

多种形式读诗:

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六、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5分钟)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你最欣赏哪一句?

1、自由吟读。

2、讨论。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李白

鸟飞

孤独

云去

相看

李白相知敬亭山

相悦

第二课时《望洞庭》刘禹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懂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望洞庭》。

教学重点: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望洞庭》。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综合探究,

五、学习方法: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图文结合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说明

一、形象感知,揭题(5分钟左右)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

谁来介绍一下?

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样描写的。

(出示课件)

二、自由吟读(5分钟左右)

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10分钟左右)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3、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四、引导赏析(5分钟左右)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4、比较体会

1、交流

2、背诵

 

五、交流课外积累

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指名读一读。

板书设计:

望洞庭刘禹锡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                   遥望洞庭山水色,对比体会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三课时《忆江南》白居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过程与方法: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教学重点: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默写《忆江南》。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综合探究,

学习方法: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图文结合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说明

一、复习导入(5分钟左右)

2、《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1、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5分钟左右)

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

从前。

曾:

曾经。

谙:

熟悉。

胜:

超过,胜过。

(出示课件)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指名看图说出意思。

朗读领悟词义。

3、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10分钟左右)

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诗意(5分钟左右)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5分钟左右)

1、诗一开头,诗人先说:

“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

(第二句做了回答:

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2、江南风景好在哪里?

可先让学生来回答。

老师最后归纳: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

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

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

“蓝”字形容春水深碧。

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5分钟左右)

朗读的感情基调:

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抄写或默写

板书设计:

忆江南白居易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教学反思:

 

课题

2桂林山水

课时

2节

教材内容分析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

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

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

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

静,清,绿。

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风姿。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

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

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文章的末段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

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词。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引导法

学习方法:

朗读法,图文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引导法

学习方法:

朗读法,图文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说明

一、欣赏歌曲,激发阅读期待(5分钟左右)

1.播放韩晓的《我想去桂林》,体会歌词意境。

2.听了这首歌,现在最大的欲望是什么?

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3.今天,我们要跟随课文一起去神游桂林山水,(出示课题:

桂林山水)(出示课件)

学生听读指名谈感受。

二、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5分钟左右)

导语:

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10分钟左右)

导语:

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

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出示课件)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1)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翡水平如镜的西湖?

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

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

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四、巩固识字,练习书写(15分钟左右)

指导:

(出示课件)

漓:

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

前鼻音。

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

可与“假”进行比较。

注意右上是“]”。

翡:

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

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

与“恋”比较字形。

筏:

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学生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引导法

学习方法:

朗读法,图文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说明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20分钟左右)(出示课件)

1、导语:

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

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

(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资料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

比如:

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

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

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

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体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出示课件)

1、反复诵读课文

2、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

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

二、山和水相遇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15分钟左右)

导语:

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介绍: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休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

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然后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5分钟左右)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总述

桂林山水水:

静,清,绿

山:

奇,秀,险

反思:

 

课题

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时

2节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

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德里达“双龙洞“的景象。

3、领悟按浏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在读能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能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浏览的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四、教学方法:

读议法

五、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说明

一、谈话导入课文(5分钟左右)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1、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读题。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10分钟左右)(出示课件)

 

提出自读要求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1、同桌互相检查读。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5分钟左右)(出示课件)

 

提出初读要求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用学生自己的方法来寻找游览路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

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

山路-----洞口---------外洞---------

(美)(宽)(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