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5951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2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docx

内膜系统与膜运输

9.内膜系统与膜运输

真核细胞在进化上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形成了发达的细胞质膜系统,将细胞分成许多膜结合的区室,包括细胞核、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内体和分泌泡等。

虽然这些区室具有各自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但它们又是紧密相关的,尤其是它们的膜结构是相互转换的,这种转换的机制则是通过蛋白质分选(proteinsorting)和膜运输实现的(图9-1)。

图9-1内膜系统和膜运输

9.1细胞质膜系统及其研究方法

9.1.1膜结合细胞器与内膜系统

关于真核细胞中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的总体描述通常有三个概念:

膜结合细胞器(membrane-boundorganelles)或膜结合区室(membrane-boundcompartments)

细胞质膜系统(cytoplasmicmembranesystem)

内膜系统(endomembranesystems)

虽然这三个概念都是指真核细胞中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但是在含义上仍有一些差别。

膜结合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

膜结合细胞器种类与数量

原核细胞内只有一个区室就是胞质溶胶(cytosol)。

真核细胞内有许多膜结合的区室,但与胞质溶胶相比,所占比例都很小(表9-1)。

表9-1肝细胞中主要膜结合细胞器的体积比

细胞器每细胞所含数量细胞内的百分比

胞质溶胶154

线粒体170022

内质网112

细胞核16

高尔基体13

过氧化物酶体4001

溶酶体3001

内体2001

膜结合细胞器的功能

膜结合细胞器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表9-2)。

表9-2真核细胞膜结合区室的主要功能

细胞器(区室)主要功能

胞质溶胶代谢的主要场所;蛋白质合成部位

细胞核基因组存在的场所,DNA和RNA的合成地

内质网大多数脂的合成场所,蛋白质合成和集散地

高尔基体蛋白质和脂的修饰、分选和包装

溶酶体细胞内的降解作用

内体内吞物质的分选

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合成ATP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过氧化物酶体毒性分子的氧化

在这些膜结合的细胞器中,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和细胞核等的独立性很强,并且有特别的功能;其他几种膜结合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和小泡,虽然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但是它们都参与蛋白质的加工、分选和膜泡运输,形成了一个特别的细胞内系统。

膜结合细胞器在细胞内的分布

膜结合细胞器在细胞内是按功能、分层次分布的(图9-2)。

图9-2动物细胞中膜结合的细胞器及分布

细胞内的空间为胞质溶胶,里面被一些膜结合的细胞器分隔成许多区室,每个区室至少有一层单位膜包裹,如细胞核、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线粒体等。

如何理解膜结合细胞器在细胞内是按功能、分层次分布的?

内膜系统的动态性质

内膜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动态性质(图9-3),内膜系统中的结构是不断变化的,其各自的位置是处于流动状态。

正是这种流动状态,将细胞的合成活动、分泌活动和内吞活动连成了一种网络结构,在各内膜结构之间常常看到一些小泡来回穿梭,这些小泡分别是从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质膜上产生的,这就使内膜系统的结构处于一个动态平衡。

图9-3真核细胞中生化合成、分泌和内吞作用的动态网络

内膜系统将细胞中的生化合成、分泌和内吞作用连接成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

在内质网合成的蛋白和脂通过分泌活动进入分泌小泡运送到工作部位(包括细胞外);细胞通过内吞途径将细胞外的物质送到溶酶体降解。

内膜系统的动态特性是怎样引起的?

膜结合细胞器的进化及其意义

原核细胞没有膜结合细胞器,真核细胞是由原核细胞进化而来,那么,膜结合细胞器是如何进化的呢?

其意义何在?

内膜系统的进化

真核细胞的膜结合细胞器的进化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进化模式,即内共生途径。

对于内膜系统来说,则是通过细胞质膜的内陷分化途径形成的。

图9-4是关于核膜和内质网膜进化的可能途径的假说。

细菌中的DNA是同膜结合在一起的,通过质膜的内陷将DNA包裹在一个膜结构中,并逐渐形成两层核膜。

在古代的细菌中一些核糖体也是附着在质膜上,随着质膜的内陷和核膜的形成,核糖体就结合在核膜的外膜上逐渐进化形成内质网。

这一模型较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核膜是双膜结构,而且在外膜上有核糖体的存在。

图9-4核膜和ER膜进化的可能途径

内膜系统形成的意义

内膜系统的形成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膜系统的形成,使得真核细胞内部结构复杂化了,正是这种复杂化,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请说明内膜系统的形成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9.1.2内膜系统与蛋白质分选(proteinsorting)

蛋白质是由核糖体合成的,合成之后必须准确无误地运送到细胞的各个部位。

在进化过程中每种蛋白形成了一个明确的地址签(addresstarget),细胞通过对蛋白质地址签的识别进行运送,这就是蛋白质的分选(proteinsorting)。

细胞中蛋白质的运输有两种方式:

共翻译运输和翻译后运输,内膜系统参与共翻译运输,是分泌蛋白质分选的主要系统。

为什么说蛋白质的合成和分选运输是细胞中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

蛋白质分选定位的时空概念

所谓蛋白质分选定位的时空概念包括两种含义:

①合成的蛋白质何时转运?

②合成蛋白质在细胞中定位空间及转运中所要逾越的空间障碍是什么?

从时间上考虑,蛋白质的合成分选有两种情况:

先合成,再分选和一边合成一边分选,为了适于蛋白质分选的时间上的需要,核糖体在合成蛋白质时就有两种存在状态:

游离的或与内质网结合的。

从蛋白质定位的空间看,包括了细胞内各个部分,即使是具有蛋白质合成机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需要从细胞质中获取所需蛋白质(图9-5)。

图9-5细胞质中蛋白质合成和空间定位路线

细胞中各部位(包括细胞质)中的蛋白质都是来自胞质溶胶,不过内质网以上的细胞器,包括细胞核、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和质体所需蛋白是由胞质溶胶直接运送的。

而从内质网以下的各种细胞器,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内体、分泌泡、细胞质膜以及细胞外基质等所需的蛋白质虽然起始于胞质溶胶,但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中转。

蛋白质分选定位的空间障碍及运输方式

从蛋白质定位的细胞内空间部位结构来看,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没有膜障碍的,如胞质溶胶,包括胞质溶胶中的细胞骨架蛋白和各种酶及蛋白分子;②有完全封闭的膜障碍,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③有膜障碍,但是膜上有孔,如细胞核。

根据三种不同的空间障碍,合成的蛋白质通过三种不同方式进行运输定位(图9-6)。

核孔运输(transportthroughnuclearpore)胞质溶胶中合成的蛋白质穿过细胞核内外膜形成的核孔进入细胞核,被运输的蛋白需要有核定位信号。

跨膜运输(acrossmembranetransport)胞质溶胶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到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等则是通过跨膜机制进行运输的,需要膜上运输蛋白(proteintranslocators)的帮助,被运输的蛋白要有信号肽或导肽。

小泡运输(transportbyvesicles)蛋白质从内质网转运到高尔基体以及从高尔基体转运到溶酶体、分泌泡、细胞质膜、细胞外等则是由小泡介导的,这种小泡称为运输小泡(transportvesicles)。

图9-6膜结合细胞器的三种运输机制

蛋白质在核孔运输和小泡运输中可保持折叠的形式,但在跨膜运输中必须解折叠,定位后再进行折叠。

无论是何种运输方式都需要消耗能量。

信号序列指导蛋白质的正确运输

信号序列的作用

虽然蛋白质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机制克服空间障碍,定位到膜结合的细胞器中,但就其定位的准确性来说,无论何种运输机制都是通过信号引导实现的,换句话说,信号序列决定蛋白质的正确运输方向(图9-7)。

图9-7信号序列在蛋白质分选中的作用

(a)具有ER定位信号序列的蛋白质被运输到ER中,而没有引导序列的蛋白质存在于胞质溶胶中。

(b)通过重组DNA技术将引导序列与胞质溶胶的蛋白基因重组,表达的胞质溶胶蛋白被定位到ER,相反,被剥夺了ER定位信号的蛋白质则只能存在于胞质溶胶中。

该实验说明引导序列对所引导的蛋白质没有特异性。

信号序列特性

通常为15-60个氨基酸长度,位于新生肽的N端。

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证明信号序列指导的蛋白质运输和定位对蛋白质没有特异性,但不同的膜结合细胞器具有不同的蛋白质定位的信号序列(表9-3)。

表9-3细胞内某些典型蛋白运输信号及功能

功能信号序列组成

输入内质网+H3N-Met-Met-Ser-Phe-Val-Ser-Leu-Leu-Leu-Val-Gly-Ile-Leu

-Phe-Trp-Ala-Thr-Glu-Ala-Glu-Gln-Leu-Thr-Lys-Cys-Glu

-Val-Phe-Gln

滞留内质网-Lys-Asp-Glu-Leu-COO—

输入线粒体+H3N-Met-Leu-Ser-Leu-Arg-Gln-Ser-Ile-Arg-Phe-Phe-Lys-

Pro-Ala-Thr-Arg-Thr-Leu-Cys-Ser-Ser-Arg-Tyr-Leu-Leu-

输入细胞核-Pro-Pro-Lys-Lys-Lys-Arg-Lys-Val-

输入过氧化物酶体-Ser-Lys-Leu-

说明:

+H3N代表氨基端;COO—代表羧基端。

信号序列的类型

根据信号序列运输方向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即入核信号、引导肽和信号肽。

入核信号指导核蛋白的运输,引导肽指导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蛋白的运输,信号肽则指导内膜系统的蛋白质运输。

9.1.3膜结合细胞器和内膜系统的研究方法

虽然电子显微镜能够获得高度清晰的细胞内膜系统的结构,但是不能研究单个膜结合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离心分离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突变技术是有效的研究内膜系统的方法。

放射自显影术(autoradiography)

胰腺系统中胰泡细胞具有最发达的内膜系统,主要功能是合成消化酶类。

这些酶类合成之后要从胰腺系统经由导管分泌到小肠中行使功能。

这些酶是如何分泌出去的?

JamwsJamieson和GeorgePalade使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证明了蛋白质分泌起始于内质网,经高尔基体到达细胞外。

JamwsJamieson和GeorgePalade是如何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胰泡细胞中蛋白质分泌的?

差速离心分离与功能分析

微粒体(microsomes)分离

虽然放射自显影技术证明了分泌蛋白合成的起始部位,但不能证明合成分泌蛋白的是何种细胞器。

AlbertClaude和ChristianDeDuve发展了细胞组份分离技术,分离到了具有蛋白质合成和分泌功能的结构。

这些结构称为微粒体(图9-8)。

图9-8通过差速离心分离微粒体

用机械匀浆将细胞破碎,各种膜细胞器破碎,并且重新自我融合形成各种球形膜泡,通过较高速度离心除去细胞核、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

收集悬浮液再用较低速度离心,然后用电子显微镜检查离心后分开的两部分结构。

发现上层的囊泡表面是光滑的,沉淀下的囊泡表面有核糖体颗粒。

微粒体的功能研究

通过差速离心分离的微粒体不仅保留了膜的结构特征,同时还具有活细胞中的生物活性和功能。

如来自高尔基体的囊泡具有将蛋白质和脂进行糖基化修饰的作用。

用从这些囊泡中分离的特殊蛋白作为抗原制备抗体,然后将制备的抗体与特定的颗粒如金颗粒结合,再通过免疫电镜技术就能够对用作抗原的酶进行定位,通过这些研究详细揭示了高尔基体在复杂的糖装配中的具体过程。

用突变体研究内膜系统的功能

为了研究编码与分泌途径相关蛋白的基因,科学家们筛选了一些突变体,在这些突变体中,内膜结构不正常。

如获得的涉及ER出芽小泡形成基因发生突变酵母突变体的ER就特别大;若是涉及与高尔基体融合的基因突变,这种酵母突变体中就会积累大量的分泌泡。

通过对酵母突变体的研究,揭示了小泡运输的过程(图9-9)。

图9-9与分泌相关的不同酵母突变体

野生型是分泌正常的酵母,A、B、C、D、E是五类不同的sec基因(secretorygenes)突变,代表了蛋白质分泌的五个过程。

A:

分泌蛋白不能进入内质网,B:

内质网出芽缺陷,C:

分泌小泡不能与高尔基体融合:

D:

高尔基体不能形成分泌泡;E:

分泌泡不能与质膜融合。

目前已经分离和克隆了几十个与分泌途径相关的基因,通过序列分析,表明这些基因与哺乳动物分泌基因具有同源性,推测哺乳动物的细胞分泌过程与酵母相似。

在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的研究中分别使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分离技术和突变体研究技术,说明这些技术的研究结果各说明了什么问题?

9.2内质网(endoplasmicreticulum,ER)

内质网是由K.R.Porter和A.D.Claude等在1945年发现的。

他们在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时得到了薄层生长物,这种薄层生长的细胞不需要进行切片就可以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从而得到第一张培养细胞的电镜照片。

发现细胞质不是均质的,其中可见有一些形状和大小略有不同的网状结构,并集中在内质中,所以建议称作内质网。

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由细胞质膜代行其功能。

9.2.1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形态结构

内质网是由一层单位膜所形成的囊状、泡状和管状结构,并形成一个连续的网膜系统。

由于它靠近细胞质的内侧,故称为内质网(图9-10)。

根据内质网上是否附有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两类:

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

由于内质网是一种封闭的囊状、泡状和管状结构,它就有两个面,内质网的外表面称为胞质溶胶面(cytosolicspace),内表面称为潴泡面(cisternalspace)。

图9-10细胞中内质网与细胞核、高尔基体的立体结构

粗面内质网(roughendoplasmicreticulum,RER)

多呈大的扁平膜囊状,在电镜下观察排列极为整齐(图9-11a)。

它是核糖体和内质网共同构成的复合机能结构,普遍存在于分泌蛋白质的细胞中,其主要功能是合成分泌性的蛋白质、多种膜蛋白和酶蛋白。

光面内质网(smoothendoplasmicreticulum,SER)

无核糖体附着的内质网称为光面内质网(图9-11b),通常为小的膜管和小的膜囊状,而非扁平膜囊状,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细胞中,包括合成胆固醇的内分泌腺细胞、肌细胞、肾细胞等。

光面内质网是脂类合成的重要场所,它往往作为出芽的位点,将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或脂类转运到高尔基体。

图9-11超薄和扫描电镜观察的内质网

(a)粗面内质网;(b)光面内质网,上半部是超薄电镜照片,下半部是扫描电镜照片。

另外还有两个概念:

微粒体和肌质网,可将它们看成是特殊类型的内质网。

微粒体(microsome)在细胞匀浆和差速离心过程中获得的由破碎的内质网自我融合形成的近似球形的膜囊泡状结构,在体外实验中,具有蛋白质合成、蛋白质糖基化和脂类合成等内质网的基本功能。

肌质网(sarcoplasmicreticulum)心肌和骨骼肌细胞中的一种特殊的内质网,其功能是参与肌肉收缩活动。

胞质溶胶(cytosol)与细胞质

内膜的形成将细胞质中可流动的部分分成了两半:

胞质溶胶和潴泡腔(cisternalspace)。

胞质溶胶属细胞质的可流动部分,并且是膜结合细胞器外的流动部分,它含有多种蛋白和酶以及参与生化反应的因子。

细胞质是细胞内除细胞核以外的所有生活物质,包括可流动的部分和不可流动的部分,不可流动的部分包括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和内膜系统的膜结构,可流动的部分包括胞质溶胶和内膜系统的潴泡腔。

内质网的化学组成

蛋白与脂

内质网是膜囊结构,所以构成内质网的主要化学成份是蛋白质和脂。

内质网膜的化学组成与线粒体外膜很相似,磷脂占50%-60%,蛋白质约占20%。

在磷脂中:

磷脂酰胆碱占55%-58%;磷脂酰乙醇胺占20%-25%;磷脂酰肌醇及磷脂酰丝氨酸占5%-10%;鞘磷脂占4%-7%。

代谢酶系

光面内质网存在许多代谢酶系(表9-4),主要有NAD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ATP酶、5'核苷酸酶、核苷焦磷酸酶、细胞色素b5、细胞色素P450、核苷二磷酸酶、β-葡萄糖醛酸苷酶、酯酶以及合成甘油、脂酸、胆固醇的酶。

表9-4微粒体上检测到的光面内质网上存在的酶类

催化类型酶作用部位

碳水化合物代谢葡萄糖6-磷酸酶腔中

β-葡糖醛酸酶腔中

葡糖醛酸转移酶腔中

糖基转移酶胞质溶胶

脂代谢脂肪酸CoA连接酶胞质溶胶

磷脂醛磷酸酶胞质溶胶

胆固醇羟基化酶胞质溶胶

转磷酸胆碱酶胞质溶胶

磷脂转位酶胞质溶胶和腔中

与药物脱毒相关的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胞质溶胶

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胞质溶胶

细胞色素b5胞质溶胶

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胞质溶胶

蛋白质的加工信号肽酶腔中

蛋白二硫异构酶腔中

细胞色素P450与电子传递链

内质网膜中有丰富的细胞色素P450。

占微粒体膜蛋白的10%,是跨膜蛋白。

细胞色素P450是内质网电子传递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条电子传递链中还含有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磷脂酰胆碱。

参与这一电子转移的另一种重要的酶是细胞色素b5,它也是还原酶,含有NADH。

标志酶

内质网的标志酶是葡萄糖-6-磷酸酶。

9.2.2光面内质网的功能

光面内质网具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类固醇激素的合成、肝细胞的脱毒作用、糖原分解释放葡萄糖、肌肉收缩的调节等。

糖原分解释放游离的葡萄糖

肝细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维持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恒定,这一功能与葡萄糖-6-磷酸酶的作用密切相关。

光面内质网中的葡萄糖-6-磷酸酶将葡萄糖-6-磷酸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无机磷,释放游离的葡萄糖进入血液(图9-12),供细胞之用

图9-12光面内质网在糖原裂解中的作用

在肝细胞中,糖原裂解释放葡萄糖-1-磷酸,然后再转变成葡萄糖-6-磷酸,由于磷酸化的葡萄糖不能通过细胞质膜,光面内质网上的葡萄糖-6-磷酸酶将葡萄糖-6-磷酸水解为葡萄糖和磷酸后,葡萄糖就可穿过细胞质膜进入血液。

光面内质网是如何参与肝细胞维持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恒定?

类固醇激素的合成

分泌类固醇激素的细胞如肾上腺细胞、睾丸间质细胞和黄体细胞都有丰富的光面内质网,并在光面内质网上含有合成胆固醇和将胆固醇转化为激素的全套酶系;所以光面内质网能够合成胆固醇,然后将胆固醇氧化、还原、水解进一步转变成各种类固醇激素。

类固醇激素的合成涉及多个途径中的酶,包括存在于胞质溶胶和光面内质网中的酶类。

但是合成的起始物质是胆固醇前体物质甲羟戊酸(mevalonate),它的合成是由光面内质网中的HMG-CoA还原酶催化的。

脂的合成与转运

磷脂的合成

细胞膜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磷脂也是在光面内质网上合成的。

在光面内质网上合成的磷脂先作为内质网膜的构成部分,然后再转运给其他的膜。

图9-13是光面内质网合成磷脂酰胆碱的过程,反应中最先形成的磷脂被包埋在内质网的膜中,但朝向胞质溶胶;合成的终产物磷脂酰胆碱仍然存在于内质网膜中。

催化反应的酶类既有存在于胞质溶胶中的,也有存在于内质网中的膜蛋白。

图9-13在光面内质网膜中合成磷脂酰胆碱

首先,内质网膜中脂肪酸与胞质溶胶中的磷酸甘油结合,然后脱磷,并在内质网膜中胆碱磷脂转移酶的作用下,将胞质溶胶中的CDP-胆碱与内质网膜中的甘油脂肪酸结合形成磷脂酰胆碱。

新合成的磷脂酰胆碱朝向胞质溶胶一侧,但可在内质网膜中磷脂转位酶的作用下翻转到内质网的腔面。

磷脂转位蛋白与翻转酶(flippase)

磷脂的合成都是在内质网的胞质溶胶面,但在内质网上合成的磷脂几分钟之后就由胞质溶胶面转向膜的另一面,即内质网腔面,磷脂的转位是由内质网膜中磷脂转位蛋白(phospholipidtranslocator)或称翻转酶帮助的。

翻转酶催化的磷脂移动也是有选择性的,如能够翻转磷脂酰胆碱的翻转酶则不能催化其他的磷脂翻转,这样保证了膜中磷脂分布的不对称。

磷脂交换蛋白(phospholipidexchangproteins,PEP)与磷脂转运

内质网中的磷脂不断合成,使得内质网的膜面积越来越大,必须有一种机制将磷脂转运到其它的膜才能维持内质网膜的平衡,这就是磷脂转运。

磷脂的转运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凭借一种水溶性蛋白,叫磷脂交换蛋白的作用(图9-14);另一种是以出芽的方式转运到高尔基体、溶酶体和细胞质膜上,详细机制在后面介绍。

图9-14膜磷脂转移的两种方式

(a)通过小泡运输将内质网上合成的脂转运到其他内膜系统的膜上包括细胞核膜;(b)通过磷脂转运蛋白将内质网上合成的脂转运到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膜中。

解毒作用(detoxification)

肝细胞解毒

光面内质网能够对外来的有毒物质,如农药、毒素和污染物进行解毒。

多数解毒反应与氧化作用有关,有些也涉及还原和水解,或者三者结合,使有毒物质由脂溶性转变成水溶性而被排出体外,此过程称为肝细胞的解毒作用,主要在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中进行。

混合功能的氧化酶(mixed-functionoxidases)

从肝细胞中分离的微粒体在氧和NADPH存在下,将一些有毒物质氧化,并且每氧化一分子底物,要消耗一分子的氧,进而将NADPH转变成NADP+。

由于这种反应的一个氧原子出现在产物中,其他则存在于水分子中,所以将催化这种类型氧化作用的酶称为混合功能的氧化酶。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P-450)的羟基化作用

微粒体的混合功能的氧化酶系统类似一条呼吸链,由几个组份组成,核心成员是细胞色素P-450。

细胞色素P-450参与有毒物质以及类固醇和脂肪酸的羟基化,羟基化涉及四个基本反应∶被氧化的物质同细胞色素P-450结合→细胞色素P-450中的铁原子被NADPH还原→氧同细胞色素P-450结合→底物结合一个氧原子被氧化,另一个氧原子用于形成水(图9-15)。

被氧化的底物由于带上羟基,增强水溶性,容易被分泌排出。

图9-15混合功能氧化酶将底物羟基化的机制

(1)被羟基化的底物与细胞色素P-450结合;

(2)细胞色素P-450中的铁原子被NADPH所还原;(3)氧与细胞色素P-450结合;(4)底物被一个氧原子所氧化,另一个氧用于形成水。

Ca2+离子的调节作用

肌质网是细胞内特化的光面内质网,是贮存Ca2+的细胞器。

肌质网膜上重要的膜蛋白是Ca2+-ATP酶,光面内质网可构成心肌和骨胳肌肌原纤维周围的肌质网。

当肌细胞膜的兴奋信号传递到肌质网时则引起肌质网释放Ca2+,从而导致肌细胞的收缩活动。

当肌肉松弛时,钙离子又重新泵回肌质网。

所以肌质网实际上是作为钙库,其内有钙结合蛋白,每个钙结合蛋白可以结合30个左右的Ca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