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阅读广东高考文综卷命题及历史有效教学的互动.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9622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开阅读广东高考文综卷命题及历史有效教学的互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公开阅读广东高考文综卷命题及历史有效教学的互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公开阅读广东高考文综卷命题及历史有效教学的互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公开阅读广东高考文综卷命题及历史有效教学的互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开阅读广东高考文综卷命题及历史有效教学的互动.doc

《公开阅读广东高考文综卷命题及历史有效教学的互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开阅读广东高考文综卷命题及历史有效教学的互动.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开阅读广东高考文综卷命题及历史有效教学的互动.doc

中学历史教学2010年第8期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广东高考文综卷命题及历史有效教学的互动

-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和复习策略思考

●李漱萍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511400)

●戴世锋黄芸广东仲元中学(511400)

4

HistoryTeachinginMiddleSchools

高考命题改革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些人担心,学生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虽然培养了较强的综合能力,但在高考中难以反映。

如何处理新课程改革与高考命题的更新之间的契合与互动?

怎样发挥、调动人们参与高中课程改革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它给高中课程改革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困惑,甚至是致命性冲击。

2010年广东高考尘埃落定,大家带着期盼心情的揭开了今年高考试题的面纱。

今年是广东省第一年实行政、史、地三科合卷,统称“文科综合试卷”,试题基本延续近几年X科的命题特点,难度有所降低。

一、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一)内容分布

表一古代、近代、现代内容比例

内容

中国

古代史

中国

近代史

中国

现代史

世界

近代史

世界

现代史

分值

22

18

13

23

24

百分比

22%

18%

13%

23%

24%

从表一看:

古代史(22%)、近代史(41%)、现代史(37%)与《2010年(广东卷)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中所要求的内容比例古代史(约23%)、近代史(约40%)、现代史(约37%)相吻合。

表二政治、经济、文化史内容比例

内容

政治史

经济史

文化史

分值

42

38

20

百分比

42%

38%

20%

从表二看:

政治史、经济史所占比例较大,基本上是平分秋色,文化史所占比例较低,只占20%。

(二)知识点分布

主要考查了宗法制(12题)、均田制(13题)、宰相制度(14题)、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文化(第38题第①问)、宋明理学(15题)、新文化运动(16题)、“双百方针”(17题)、新中国的外交(18题)、理性主义(19题)、法国政权的更替(20题)、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21题)、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22题)、20世界的艺术(23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考查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市民阶层、留学生、农民工。

第38题)、世界贸易的发展变化(39题)。

从知识点的分布看:

主要考查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重点考查对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三)试题的主要特点

1.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实、历史概念和结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010年广东文综历史试题考查的都是《考试大纲》规定的基本史实、概念和结论,这些知识大都反映了自古以来重大社会问题的内容。

例如:

宗法制、均田制、宰相制度、“双百方针”等主要考查的是历史概念。

18、20、21、22、38题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2.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初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试卷大概80%的题使用了各种版本教材均未出现过的新材料或新情境。

例如:

第15题,运用“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考查学生对心学的理解;第18题,运用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材料新颖,考查角度灵活,充分考查学生了对知识迁移能力。

第21题引用了《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的相关材料,提出了学生陌生的两个概念“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实际上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与达尔文进化论最终形成的时间,考查了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历史洞察力

第38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的“商业的发展”、“文学艺术成就”,近代中国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民族工业的发展”,现代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近代世界的“明治维新”等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进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观点、运用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引导考生从下而上地思考历史,树立整体史观,关注社会现实,历史增强洞察力。

第39题考查考生对近代世界的“工业革命”、现代世界的“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获取和解读信息、进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说明和证明历史观点、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对历史问题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

引导考生以史为鉴,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经济问题,深刻理解社会变革,增强历史洞察力。

二、高考命题体现新课程历史教育理念

(一)高考试题的能力取向力求与新课程接轨

历史教学中的学科能力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得到重视,90年代中期,国家考试中心提出了历史学科的十项能力标准,成为了我国历史教学中学科能力研究的标志性成就。

21世纪初,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开,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新时期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这既是过去十多年来对历史学科能力深入研究的结果,又是对今后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来看,命题者在加强历史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考查方面所作的努力是有目共睹,其突出的成果有两个,一是明确了材料题的功能定位,二是尝试评价考生的思维过程。

新课程高考的必然发展趋势就是不断挖掘材料题的功能,使之与历史课程的“能力”、“过程”、“方法”等目标相对应。

由于材料题有助于发挥其他题型难以具备的功能,能有力引导考生跳出死记硬背的狭小天地,能提高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这种题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目前历史高考中的主力题型之一。

(二)高考命题形式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趋势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

“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应多样化”。

由于这一指导思想,加之当前,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采用新范式的研究者日渐增多,而在新范式中,人们日益重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来研究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历史新课程这一特点反映在高考命题上,就是命题者用不同的史学范式命制高考历史试题,如史学界广泛流行的生产力范式、近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全球化范式等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在高考试题中都有反映,而且大都成为耳目一新的高考亮点。

但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来看,文明史范式、文化史范式已成为指导历史命题的主流。

(三)高考命题内容体现新课程的现实化趋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

“教育即生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

“(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高考命题对现实的关注无疑是对这一改革理念的呼应。

反映到高考命题上,就是试题要贴近生活实际,多创设生活情景,以此来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饮食、服饰、交通、婚丧,嫁娶、休闲、娱乐……这些日常生活,风俗习惯方面的历史,课本讲得不多,但它又是活活生生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反映,把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考查有机结合在一起,找不到现成答案,没有死记硬背之嫌,考题变得有亲切感,得分容易,高分难,难度降低了,区分度却提高了,很好体现了选拔性考试的命题特征。

今年高年试题的第38题和第39题就呈现出典型的贯通古今的“对联式”特点。

38题以新“社会群体”产生为话题和主线,把“市民”、“留学生”、“工人”、“农民工”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新的社会群体的历史现象组合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不同时期的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都非常自然和巧妙地“牵”了出来。

39题以“关税”为话题和主线,把17、18世纪的英国和1820——1985年英美之间的经济贸易连接起来,以小见大,并通过这种贯通古今的方式,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英美史实和一些概念(如关税)纳入完整的国际关系史和经济史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历史,既考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这是今年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最大亮点和创新之处。

三、2011年高考备考策略思考

(一)要研究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范围方向

《考试说明》的地位:

命题的“基本法”,解决命题的技术性问题和实施问题,说明考什么和怎么考。

《考试说明》的难点:

命题指导思想和考核目标与要求。

规定了中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的学科能力,它实际上告诉我们在命题的过程中从哪些方面对学生的学科能力进行考查测量,明确了测量目标。

与课改前的考试能力要求相比,其要求更明确,更具有可操作性,认真研究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内容,能够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从而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弹不虚发。

《考试说明》的重点:

考试范围和题型示例。

(二)要研究课程标准,吃透基础主干知识

1.全面分析

所谓全面分析,就是分析学习要点的各个部分,明确各个部分的要求,在综合分析各部分要求的基础上,对学习要点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

首先,化整为零,分解学习要点。

所谓分解,就是把学习要点分成若干部分,研究每一部分的要求。

由于学习要点的表述极为简练,一般只有两三个句子,因此,在分解的过程中,可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分解。

就本课的学习要点来看,可分为“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突出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原因和表现;后一部分概括“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分析新变化的原因和本质。

显然,分解学习要点,可以兼顾每个部分的要求,避免顾此失彼,出现遗漏。

其次,化零为整,整合学习要点。

所谓整合,就是在分解的基础上,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对学习要点形成系统的认识。

在整合学习要点时,不妨借助其中的关联词,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比如,本课学习要点中的“以…为例”“分析”,非常清晰地表达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以…为例”侧重于基本史实的铺垫,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具体表现和原因,积累一定量的个案材料。

“分析”侧重对资本主义新变化认识的概括提升,从特殊中认识一般,从现象中分析本质。

显然,整合学习要点,便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其要求,明确学习内容的层次性、系统性。

2.突出重点,突破重点

所谓突出重点,就是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抓住学习要点中最核心、最关键、影响全局的部分,进行深入剖析,以求更加深入地理解。

突破重点,就是对学习要点的重点部分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明确其内在和外在要求。

这是分析学习要点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与定位。

根据聂幼犁教授的观点,历史试题依据测试内容和要求可分为三个层次:

即“知”(你知道吗?

知道多少?

)、“识”(你理解吗?

理解的深度、广度如何?

)、“用”(你能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吗?

)。

通览和分析今年广东历史卷,“识”“用”题一统天下。

全部试题为材料题,选题贴近生活,情境创设有新意。

体现和承载了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弘扬时代主旋律、凸现活的历史教育、强调学以致用、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命题理念和技术,进一步活化了命题的知识载体。

主观题的“层递式”分级设问,注意考查学生把历史事件和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注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提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综合能力。

然而,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但是,对重点、难点问题的讲解只是蜻蜓点水,缺乏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深入分析,使学生“只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仍无从下手。

例如:

以“分封制”为例,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课程标准中我们已获取“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如何讲解这一难点问题呢?

教师可以从十个角度(甚至更多的角度)进行分析:

(1)分封制是一种什么制度?

(性质);

(2)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目的)?

(3)怎么分(分封方法)?

(4)周初分封的主要诸侯有哪些?

(5)诸侯与周王有什么的关系?

(6)分封制有什么影响?

(7)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8)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什么是表?

什么里?

为什么互为表里?

(9)分封制为什么会瓦解?

(10)西周的政治制度和雅典民主制度的比较。

教师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遵循了历史学的认识规律,从多种角度分析,使学生印象深刻,尽可能让学生全面理解重点、难点问题,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学生解决问题就应刃而解了。

例:

为了解决贵族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等问题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

A.禅让制B.世袭制

C.分封制D.宗法制

这是一道2008年广州市的统测题,本题学生的得分率不足30%,如果教学对重点、难点能层层分析,学生是容易得出正确答案D。

(三)要提高综合能力,梳理专题和通史线索

在第一轮复习中许多教师按课本顺序进行专题复习,只注重构建学生的专题线索,没有在平时的专题教学中渗透通史教学,培养学生的通史意识,使学生缺乏时空感,整体性,难以形成清晰的历史线索,在解题张冠李戴的现象非常普遍。

历史学科具有时序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每一专题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同一模块的专题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来排列的,各模块专题所反映的内容,既有中国的,也有世界的;既有古代的,也有近现代的。

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中的发展全貌。

历史学科注重考查学生的立体的、整体的认识,2010年的试题通过情境和问题设计,强化历史知识的时序性、整体性和空间感。

因此,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纵横线索,精确把握”。

既要梳理好单元的专题线索,又理清通史线索。

力求做到古今贯通、中外融合。

使学生线索明晰、逻辑严谨。

(四)要研究课程特点,明确教学补充内容

历史新课程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体系,打破了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课程内容的探究性更强、跳跃性更大、理论性更高。

近几年广东高考试题突出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引导考生提高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引导考生真正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发挥高考的引导教学作用。

在复习备课过程中,教师可适当补充史学研究方法新的史学研究理论,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等,在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现实问题历史看,历史问题现实看。

[参考文献]

[1]邹樱:

《高考历史广东卷能力考查研究》,载《历史教学》2009年第7期。

[2]黄牧航:

《理想与现实的博弈—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科高考命题的趋向》,载《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第8期。

[3]戴世锋:

《多一些反思,少一些浮躁—谈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困惑与思考》,载《历史教学》2008年第7期。

[4]秦晖:

《解密高考9科命题思路》,载《广州日报》2008年6月11日A5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