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6624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3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docx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

XXX钨矿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

资质等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

地质灾害设计甲级

证书编号:

 

编写人员:

项目负责:

报告审核:

总工程师:

队长:

 

 

附表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综合防治方案摘要表

矿山名称

XXX钨矿

开采矿种

钨矿

开采方式

地下开采

开采规模

0.80万吨/年

采矿许可证期限

2012年12月10日-2013年12月31日

已有矿山地质

环境问题

矿山内的废石堆尚未复垦,工棚未拆除,矿井未封堵。

防治现状及效果

矿山已建挡土墙,局部破坏土地已进行复绿,效果较好。

预测矿山地质

环境问题

矿山已停止生产,不会产生新的地质环境问题。

应采取的防治措施

矿山闭坑后,及时对被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废石堆进行整平、覆土、复绿;工棚进行拆除,清理硬化物,覆土整平,复绿;移交炸药库,封堵矿井。

实施时间

本方案适用年限为2020年1月~2020年6月,该时间段为综合防治工程实施期

 

主要附图:

1、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

2、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图

3、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工程部署图

主要附表:

1、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表

2、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工程及效果一览表

3、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公众意见征求表

主要附件:

1、编制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

2、个人相关资质证书复印件

3、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4、编制单位承诺书

5、矿山企业承诺书

6、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承诺书

7、土地所有权人对方案的意见

8、土地使用权人对方案的意见

9、野外调查照片

前言

一、工作概况

XXX钨矿为集体企业,于2001年申请并经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审核发证,有效期限为2001年8月一2004年8月。

于2008年换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为XXX,有效期限为2008年12月28日-2011年12月28日。

2012年再次延续,有效期为2012年12月10日-2013年12月31日。

开采区平面面积0.1492km2,开采矿种为钨矿,矿山设计生产能力0.80万吨/年,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

因政策需要,需对XXX钨矿进行关闭,为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受矿山委托,我公司对XXX钨矿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综合防治方案的编制,其目的是为主管部门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管理和监督提供技术依据,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

接受本次工作任务后,我公司迅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着手收集矿区地质勘查、开发利用方案、资源储量报告等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然后于2019年12月14日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对矿山及评估区进行了野外调查访问,重点调查了评估区及周围的地层岩性、矿体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山开采现状、近期及历史发生的地质灾害等情况;进行了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和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以此确定评估范围和评估级别并根据相关规范,进行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及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估,针对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保护方案及治理措施,于2019年12月底完成了图件的编制和报告的编写。

整个评估工作严格按相关规范进行,完成工作量见表0-1。

 

完成工作量表表0-1

工作内容

主要工作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资料收集

《XXX钨矿矿山储量年报》(2008年9月-2011年9月)

1

《XXX钨矿勘察测量报告》(2010年10月)

1

《XXX钨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2005年10月)

1

《XXX钨矿开发利用方案》(2005年9月)

1

《XXX钨矿资源储量报告》(2005年8月)

1

野外调查

调查面积

km2

0.3

调查路线

5

地质点

11

河流

1

房屋

3

土壤植被调查

4

照片(已采用)

5

室内成果

编制方案

1

方案附图

3

二、方案编制依据

1、《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2002年1月);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

3、《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编制规范》(DB43/T1042—2015);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验收标准》(DB43/T1393-2018);

5、《XXX钨矿开发利用方案》(2005年9月);

6、《XXX钨矿矿山储量年报》(2008年9月-2011年9月);

三、方案适用年限

由于矿山已停止生产,采矿证已过期,采矿权人不再延续,本报告从批准之日起全面规划安排矿山闭坑后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及土地复垦工程,闭坑后的复垦期为0.5年,本方案适用年限为2020年1月~2020年6月。

第一章矿山基本情况

一、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范围

矿山位于XXX。

距XXX约11km处,行政上隶属XXX管辖。

其地理坐标:

东经为113°17'08"~113°17'22",北纬为25°52'55"~25°53'08"。

从矿区有2km简易公路至XX公路,沿该公路往北东约9km至XXX,交通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1-1)。

图1-1交通位置图

采矿权矿区范围由6个拐点坐标圈定,矿山面积0.1492km2,开采标高+350m~+195m。

开采矿种为钨矿,矿山设计生产能力0.80万吨/年,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

XXX矿区拐点坐标表1-1

序号

80坐标

CGCS2000

X

Y

X

Y

1

XXX

XXX

XXX

XXX

2

XXX

XXX

XXX

XXX

3

XXX

XXX

XXX

XXX

4

XXX

XXX

XXX

XXX

5

XXX

XXX

XXX

XXX

6

XXX

XXX

XXX

XXX

(二)社会经济状况

矿区内主要为林地,山坡及山脚有少量耕地,评估区周边无村民居住,当地居民为汉族,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薯类等,粮食自给。

区内气候适宜,降雨充沛,基本能满足矿山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二、矿山开采历史与现状

矿山自2001年建立至2013年停止开采,共生产了12年,累计开拓巷道1070m,井口一处。

目前尚有废石堆一处未进行复绿,堆场面积约2800m2,体积4000m3,工棚未拆除,炸药库尚未移交或拆除。

三、矿山开采利用方案概述

(一)开采方式

XXX钨矿床为高温热液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矿区共有三条含矿石英脉带,但仅①石英脉带具有工业开采价值。

矿体走向长约380m,走向近东西,倾向180~190°,倾角70~75°。

现有230m、265m、305m、345m四个中段控制,矿体控制长365m,控制标高约115m,矿脉与围岩界线清楚,形态较规则。

含钨石英脉宽0.3~0.6m,平均0.42m。

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较好。

矿山已经对+230m以上的矿体进行了平硐开拓。

根据矿山准采标国和资源储量分布状况,本设计在230平硐进口处附近,向正东方向,以-30°倾角施工主斜井至195m标高(即矿山最低准采标高),用穿脉揭露矿脉,再在195m中段向东西两翼拉沿脉坑道,对矿山最低准采标高以上的钨矿资源进行开拓。

(二)开拓运输方案及厂址选择

1、开拓运输方案

XXX钨矿现已对+230m以上的矿体进行了平硐开拓。

根据矿山准采范围和资源储量分布状况,本设计在+230平硐进口处附近,向正东方向,以-30°倾角施工主斜井至195m标高(即矿山最低准采标高),用穿脉揭露矿脉,再在195m中段向东西两翼拉沿脉坑道,对矿山最低准采标高以上的钨矿资源进行开拓,并对230m标高以下的钨矿资源进行勘探和揭露。

井下矿石和废石经中段平巷至主斜井,用转扬机提升至主斜井井口,人工推车方式将矿石运送至堆矿场,将废石运送至废石场。

本开发方案仅在矿山生产的后期在230m中段增加提升运输系统即可。

2、厂址选择

根据矿山目前保有地质资源储量和矿山生产实际,本开发利用方案设计生产规模为0.80万吨/年,原矿直接销售,所以地表设施很少,不设选场。

四、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工程活动情况

矿山及周边300m范围内无居民集聚,无县级以上公路,无重要建筑设施,主要的人类工程活动为在矿区南东侧的旱地中种植少量农作物,矿山修建的简易的矿山公路。

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

矿山在废石堆前缘修筑了挡土墙,对部分破坏的土地进行复绿,目前尚有废石堆一处未进行复绿,有一处工棚未拆除,炸药库尚未移交或拆除。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条件

一、自然地理

(一)气象

区内属亚热带内陆型气候温暖潮湿,四季分明,春夏多雨,有些年份发生在初秋,秋冬干燥,基本无冰冻,根据郴州市气象台1989--2018年统计资料:

年平均降雨量1456.7mm,年最大降雨量2176.9mm(2002年),月最大降雨量584.5mm(1999年8月),最大日降水量295.3mm(1999年8月12日),最大降雨强度24mm/h(1999年8月3日),年降雨期集中在4-8月,年蒸发量1081.4-1777.9mm,平均1401.2mm,年平均气温18.3C,最高气温37.8C(2002年7月8日),最低气温-5.6C(1990年1月2日),冰冻期在12月一次年2月,冰冻期最长20天,一般3-7天,全年静风最多,北风次之,最大风速10m/s。

(二)水文

评估区范围内冲沟多为无水干沟,矿井西部为XXX水库,水面面积约18000m2,该水库水用于发电和灌田。

该水库距主井约40米。

评估区范围外以北约240米为XXX水库下游东江河。

(三)土壤

矿区内土壤主要呈灰黄色,为残坡积碎石、粉质粘土,分布于山坡及低洼地带,山坡上覆盖于上元古界板溪群(Ptbm)泥质板岩夹含炭质板岩和泥质砂岩、变质石英砂岩之上,厚度0~8m。

上部土体以腐殖土为主,下部为碎石土、粉质粘土。

土壤呈中性,PH值为6.5~7。

土壤物理性较好,疏松易耕,养分一般。

(四)植被

矿区范围内主要地类为有林地,植被覆盖率80%,植被发育,主要以杉树、松树及灌木为主。

二、地形地貌

评估区地貌类型属丘陵地貌,最高海拔473.3米,最低海拔约190米,地形最大相对高差283.3米,矿区地形坡角一般为10°-35°之间。

沟谷不发育,地表植被发育。

覆盖率达90%以上,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约130m(采矿范围外以北东江河)。

三、地层岩性

评估区范围出露的地层,仅为上元古界板溪群(Ptbm)和第四系(Q),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上元古界板溪群(Ptbm)

主要出露上元古界板溪群下段(Ptbm1):

矿区范围大部、矿井范围全部为此层位。

主要岩性为浅变质中厚层状一厚层状细粒含长石石英砂岩、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夹有云母粉砂岩。

厚度300-550米。

由于矿区范围外南东部水竹滩花岗岩的侵入,岩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蚀变,部分板岩蚀变后变为斑点板岩。

2、第四系(Q)

分布矿区山坡及低洼地段落,由残坡积物组成。

以砂土、砂质粘土组成,零星分布,厚约0-8m.

四、地质构造

矿井位于西山背斜北东端的西翼,为一单斜构造,构造线大体呈北北东向-北东向。

1、褶皱

矿井范围内为单斜构造,岩层倾向260°-280°,倾角一般45°-70°,次级褶皱不发育,偶见岩层沿走向扭曲及倾角局部变陡现象。

2、断层

矿区范围内断层以小规模居多,主要发育一组近东西向断层,分别为F1、F2、F3。

F1断层:

分布于矿井中部,总体走向近东西,走向长约780m,矿井范围走向长约380米。

倾向180-210°,倾角74-75°,属张性断裂,其依据是:

普遍具分枝交叉,膨大缩小,尖灭侧现,断层面不平整。

该断层切割元古界板溪群下段(Ptbm1)岩层,为含钨石英脉充填,为一含矿构造,①号钨矿体赋存于该断层。

F2断层:

分布于矿井北部,往西延伸出矿井范围,走向近东西,走向长约160m,倾向180°,倾角72°,性质为张性,为含钨石英脉充填,为含矿构造,但矿化较弱。

F3断层:

分布于矿井最北部,往西延伸出矿井范围,走向长约180米,倾向182°,倾角76°,性质为张性。

五、工程地质条件

(一)土体

分布于评估区山坡或地形低凹地带,残坡积层为单层结构,结构松散,厚度0-8m,平均4m,据区域地质资料,主要物理力学指标为:

天然含水量24-42%,湿容重1.76-1.96g/cm3,比重2.6--2.79g/cm3,液限42-53,塑限24-27,塑性指数17.28,压缩系数0.28--0.36MPa-1,渗透系数3.78x10-5-3.10x10-4cm/s,属中等偏弱渗透性土层,开挖易垮塌,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二)岩体

评估区广泛分布,为上元古界下段(Ptbm1)地层。

据区域地质资料,抗压、抗拉强度高,岩石坚固系数F≥8,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为150-280MPa,根据实地调查,坑道一般没有支护,现状调查,坑道一般不需要支护,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六、水文地质条件

(一)含水层与隔水层

1、第四系残坡积孔隙含水层

分布矿区山坡及低洼地段落,由残坡积物组成。

以砂土、砂质粘土组成,厚约0-8m.地下水化学类型为低矿化度HCO3+CI-Ca+Na型,对矿坑充水影响较轻。

2.上元古界下段(Ptbm1)浅变质含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隔水层

分布于整个评估区,岩性为浅变质含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厚度300-550m,含弱裂隙水,富水性弱,为一弱隔水层。

是矿井①号矿体顶、底板隔水层。

(二)断层的含、导水性

矿区含矿断裂构造主要为F1,总体走向近东西,属张性断裂。

该断层切割元古界板溪群下段(Ptbm1)隔水层,现状调查,F1断层富水性弱,导水性弱。

对矿坑充水影响较轻。

(三)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矿区开采①号矿体,根据矿山观察统计及现状调查+230m标高矿井涌水量枯水期为10m3/h,雨季为30m3/h,主要充水因素为老窿水、大气降水、地表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水,根据矿区地质资料结合《XXX钨矿开发利用方案》提供参数综合分析,估测矿井未来开采+195m标高,最大涌水量为40m3/h,正常涌水量为10-30m3/h。

矿层顶底板为浅变质含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厚度大于35m;富水性弱。

根据现状调查及以往资料分析,矿井主要充水来源为老窿水、大气降水、地表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水。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四)老窿充水

采矿区范围内有老窿4处,评估区北西部(采矿区范围外)有2处,由于开采时间久远,老窿为平巷开采,窑口均已垮塌,废石堆多生长植被,这些老窿开采方式、范围、深度、积水情况以及与矿坑的水力联系难以查明,其中6号老窿对未来矿井开采有一定影响。

(五)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根据现状调查及以往资料表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仅局限在矿区内部进行,坑道涌水量与降雨关系密切,故大气降雨是矿区各含水层的主要补给来源。

地下水径流与排泄受地形、岩性、地质构造诸因素控制。

大气降水多沿冲沟汇入XXX水库及下游溪沟,部分沿采空区裂隙及风化裂隙渗入地下,以采矿巷道的形式排泄,地表浅部含裂隙水,因深部为变质岩,具良好的隔水作用,阻碍了含水层往下渗透及水力之间的联系,只能与地表水发生浅循环。

综上所述,矿区矿体埋藏于丘陵地带,侵蚀基准面以上,自然排泄条件好,岩石和断裂富水性弱,充水因素简单,影响较轻,根据现状调查及地质资料综合分析,预测矿坑未来开采最大涌水量40m3/h,正常涌水量小,富水性弱,充水因素简单,影响较轻,综上述,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于以裂隙充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类型。

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一、评估范围及级别

(一)评估范围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编制规范》(DB43/T1042—2015)的要求,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范围为矿业活动影响区及影响矿业活动的地质环境问题分布区。

现将矿山用地范围、矿业活动与周边相互影响范围和可能影响矿业活动的不良地质存在因素范围,包括开采范围、矿渣堆放影响范围(占地影响范围、废矿渣污染影响范围);矿山工业广场、公路修建占用土地等附属工程建设影响范围,对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影响范围,对人居环境及自然景观影响范围,确定为评估范围,划定评估区。

本次评估范围根据XXX钨矿实际和设计开采的地下巷道延伸、地下水疏干、废石堆积影响范围及矿山周边地质环境概况综合确定,北至2864400横坐标线往北约50m,南至2864000横坐标线往南约140m,东至矿界以东约80m,西至矿界以西约80m,评估区面积约0.29km2。

(二)评估级别

1、评估区内无居民点,无重要建筑设施及交通要道,紧临XXX水库为较重要水源地。

据《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编制规范》(DB43/T1042—2015)附录E为人居环境因素为较重要区。

2、矿山设计生产能力为0.80万吨/年,据《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编制规范》(DB43/T1042—2015)附录表G判定,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属小型。

3、根据前文所述,据《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编制规范》(DB43/T1042—2015)附录表F.2判定矿山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

综上所述,根据矿山人居环境因素为较重要区、矿山建设规模属小型、矿山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的实际情况,按《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编制规范》(DB43/T1042—2015)附录D判定,将评估级别确定为二级。

二、现状评估

(一)矿业活动对水资源、水环境影响的现状评估

现状条件下,矿山已停止生产,未进行矿业活动,故现状评估矿业活动对评估区水资源、水环境影响均为较轻。

(二)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土石环境影响的现状评估

目前尚有废石堆一处未进行复绿,堆场面积约2800m2,体积4000m3,炸药库尚未移交给村民,面积为200m2,工棚占地面积为1028m2,未进行拆除与复绿,故现状评估矿业活动对评估区土地资源、土石环境影响均为较轻。

(三)矿山地质灾害影响(危害)现状评估

1、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评估区属丘陵地貌,地形坡度一般0~30°,植被较发育,地形坡向与地层倾向以逆向坡为主,自然边坡稳定。

本次现场调查评估区内未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影响较轻。

2、泥(废)石流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现状条件下,矿山已停止生产,未进行矿业活动,区内植被发育,矿区地形有利于大气降水排泄,无较大汇水面积,无松散物质来源,本次现场调查评估区内未发生泥(废)石流地质灾害,现状评估泥(废)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影响较轻。

综上所述,现状评估评估区内各类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影响较轻。

(四)矿业活动对建筑物及工程、设施和自然保护区影响的现状评估

评估区内无重要交通要道及重要建筑设施,矿区紧临东江湖景区,但矿山已停止生产,未进行矿业活动,现状评估矿业活动对建筑工程、设施和自然保护区影响较轻。

(五)矿业活动对景观影响的现状评估

评估区内无地质公园等,无重要交通要道,紧临东江湖景区,现状条件下,且矿山已停止生产,未进行矿业活动,现状评估矿业活动对对自然景观影响较轻。

(六)矿业活动对人居环境影响的现状评估

评估区内无居民点,矿山已停止生产,未进行矿业活动。

现状评估矿山开采对人居环境影响较轻。

(七)现状评估小结

综上所述,矿业活动对水资源、水环境影响较轻;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土石环境影响较轻;现状条件下,未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矿业活动对工程建筑及人居环境的影响较轻,矿业活动对景观影响较轻

三、预测评估

(一)矿业活动对水资源、水环境影响的预测评估

未来矿山不再生产,不再进行矿业活动,故预测评估矿业活动对评估区水资源、水环境影响均为较轻。

(二)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土石环境影响的现状评估

未来矿山不再生产,不再进行矿业活动,故预测评估矿业活动对评估区土地资源、土石环境影响均为较轻。

(三)矿山地质灾害影响(危害)现状评估

1、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评估区属丘陵地貌,地形坡度一般0~30°,植被较发育,地形坡向与地层倾向以逆向坡为主,自然边坡稳定。

未来矿山不再生产,不再进行矿业活动,故预测评估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影响较轻。

2、泥(废)石流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区内植被发育,矿区地形有利于大气降水排泄,无较大汇水面积,无松散物质来源,未来矿山不再生产,不再进行矿业活动,故预测评估泥(废)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影响较轻。

综上所述,现状评估评估区内各类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影响较轻。

(四)矿业活动对建筑物及工程、设施和自然保护区影响的现状评估

评估区内无重要交通要道,无自然保护区及重要建筑设施,未来矿山不再生产,不再进行矿业活动,故预测评估矿业活动对建筑工程、设施和自然保护区影响较轻。

(五)矿业活动对景观影响的现状评估

评估区内无地质公园等,无重要交通要道,紧临东江湖景区,未来矿山不再生产,不再进行矿业活动,故预测评估矿业活动对对自然景观影响较轻。

(六)矿业活动对人居环境影响的现状评估

评估区内无居民点,未来矿山不再生产,不再进行矿业活动,故预测评估矿山开采对人居环境影响较轻。

(七)现状评估小结

综上所述,矿业活动对水资源、水环境影响较轻;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土石环境影响较轻;现状条件下,未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矿业活动对工程建筑及人居环境的影响较轻,矿业活动对景观影响较轻

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

一、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目标任务

(一)目标

按照矿山建设现状与预测的用地面积,严格控制矿业活动占用土地,避免乱采乱挖等不合理现象,保护好山林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二)任务

1、根据现场调查与预测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破坏的土地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2、根据要求与标准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进行工程设计与投资估算,并做出工程进度安排与保障措施。

二、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分区

(一)分区原则及方法

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水土资源环境影响与破坏程度、危害对象、损失与治理难度等,将开采活动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为严重、较重、较轻三级,并相应分为重要防治区、较重要防治区、一般防治区,对应编号为I、II、III。

以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影响程度最高一级为综合评估影响程度级别。

(二)分区评述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区内地质环境条件、矿山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结果及综合评估分区,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估。

评估区内统一划分为一般防治区(Ⅲ):

为矿山开采地质环境一般防治区,各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问题影响较轻。

三、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工程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

矿山闭坑后,及时对被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将废石堆前缘的挡土墙进行延长44m,截面尺寸与原挡土墙一致,每2m设计一个泄水孔,采用Φ=110的PVC管,墙面进行勾缝,每10m设计一道伸缩缝,内充沥青麻筋;对废石堆进行整平、覆土、复绿;将炸药库移交至当地村民使用,支持当地农牧业发展;拆除工棚,建筑垃圾堆放在挡土墙背,并在上面覆土绿化;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验收标准》(DB43/T1393-2018)的要求,废弃的主井与风井必须从硐口向里用泥土填实至少20m,再砌封墙,对井口封堵采用浆砌片石,厚度为2m。

图4-1挡土墙堵截面图

图4-2主井口封堵截面图

图4-2风井口封堵截面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