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7160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docx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篇一: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一、母亲与自我:

文化对自我参照的影响

对美国人与中国人的fmri研究发现,当要求这两组被试对一系列人格形容词判断是否适合用来形容个人、母亲还是他人时,发现在判断为自我时减去判断为他人时,中国被试与美国被试在腹侧前额叶与扣带回都有显著的激活,也就是说中美被试关于自我的认知可能都定位在相同的脑区。

但是对中国被试来说,自我与母亲条件的激活程度没有差异;而对美国被试来说,自我与母亲的激活程度有显著差异。

可以做一个不是那么严谨的推测:

在神经机制上,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在一起的并且与他人区别开来的,而美国人则将自我独立出来。

还有其他研究发现,中国人将包括母亲、父亲、好朋友在内的关系亲近的人都纳入自我参照的系统,属于互倚型的自我结构(interdependetconstrualofself)而西方人则不会把这些人纳入到自我中,属于独立性的自我结构(independentconstrualofself)。

二、整体思维(holistic)与分析思维(analytic)

这个实验所用的被试是美国人和日本人,要求被试看一段20秒的动画片段,如上图,然后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是什么。

被试的描述中所说的第一句话作为被试是先注意到突出的目标(salientobjects)还是背景的指标。

结果发现美国人最先提到目标的频率远比日本人多,而日本人更多地首先注意到背景。

并且日本人也比美国人更容易注意背景与主体的关系。

这也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特征捆绑策略,将特征单独识别并进行序列加工,还是把不同的特征捆绑在一起识别。

以日本人为代表的东亚人显然更倾向于后者,这是一种整体思维的表现,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则倾向于独立加工,是一种分析思维的表现。

东亚人的这种整体思维还体现在一些东方特有的学问上,比如周易,比如风水。

参考文献:

han,s.,northoff,g.(2008).culture-sensitiveneuralsubstratesofhumancognition:

atransculturalneuroimagingapproach.naturereviewsneuroscience,9(8),646-654.

masuda,t.,nisbett,r.e.(2001).attendingholisticallyversusanalytically:

comparingthecontextsensitivityofjapaneseandamerican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81(5),922.

nisbett,r.e.,masuda,t.(2003).cultureandpointofview.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100(19),11163-11170.

出版社.324-328.

——————————————————03.28更新一下——————————————————

三、本族效应(own-raceeffect)与异族效应(other-raceeffect)

本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总是比不熟悉的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

相对的,异族效应是指个体对异族面孔的再认更加困难。

这两个说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角度不同。

本族效应在跨文化研究中结果是稳定的。

解释本族效应的理论很多,比如接触假说。

该假说认为人们之所以对本族面孔的记忆成绩更好,是因为接触的比较多。

基于此进一步推测可得,如果个体对于异族的面孔接触同样多,那么本族效应就消失了。

kelly等人(2005)把高加索新生儿与3个月的婴儿随机分配到四个种族面孔条件下(高加索、中东、非洲、亚洲),每次看两张面孔,完成视觉偏好任务:

以婴儿注视哪张面孔的时间更长为偏好指标。

结果发现新生儿对各族面孔的注视时间没有差异,而3个月婴儿对本族面孔的注视时间更长。

不过,居住在非洲的高加索婴儿对非洲面孔和本族面孔的识别就没有差异了。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们对同族的表情识别也比异族表情的成绩更好。

这使得同族之间的情绪理解与交流更加准确,称之为群内优势(in-groupadvantage)。

四、面孔和表情识别的跨文化差异

首先是面孔的识别:

诚然对于面孔的记忆与识别东西方个体都出现本族效应,但是在识别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却有所不同。

在一项对面孔进行亚洲面孔与西方面孔的学习、再认与分类的眼动实验中,东西方被试的注视点分布出现差异。

西方人符合此前传统上认为的人类对面孔识别的策略:

集中与双眼与嘴部,大致是一个三角形的区域;然而东方被试却把注视点集中在更加中心的地方——鼻子。

下图中红色的区域是西方被试的注视点集中区域;蓝色是东方被试的注视集中区域。

然后是表情的表达与识别:

研究认为,对于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来说,更愿意表现出明显的表情,也就是用嘴部比较多,所以他们的表情文字是这样:

快乐:

),悲伤:

(。

对于以日本人为代表的东方人来说,由于更加倾向于内敛,希望控制自己不要做出过夸张的表情,于是会更多的控制嘴巴的活动,但是由于控制眼睛活动比较难,所以会用眼部运动来表达情绪,日本人的颜文字是这样:

快乐(^_^),悲伤(;_;)。

相应的,识别表情的时候,美国人更倾向与从嘴巴来判断;日本人则会从眼睛判断。

实验用了表情符号(好萌好萌~~~)作材料,要求美国被试与日本被试对给出的表情符号做一个9点(从1极度悲伤到9极度高兴)的评价。

结果发现如图。

参考文献:

bar-haim,y.,ziv,t.,lamy,d.,hodes,r.m.(2006).natureandnurtureinown-racefaceprocessing.psychologicalscience,17

(2),159-163.

blais,c.,jack,r.e.,scheepers,c.,fiset,d.,caldara,r.(2008).cultureshapeshowwelookatfaces.plosone,3(8),e3022.

kelly,d.j.,quinn,p.c.,slater,a.m.,lee,k.,gibson,a.,smith,m.,...pascalis,o.(2005).three‐month‐olds,butnotnewborns,preferown‐racefaces.developmentalscience,8(6),f31-f36.

yuki,m.,maddux,w.w.,masuda,t.(2007).arethewindowstothesoulthesameintheeastandwest?

culturaldifferencesinusingtheeyesandmouthascuestorecognizeemotionsinjapanandtheunitedstates.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43

(2),303-311.

韦程耀,赵冬梅.(2012).面部表情的跨文化表达与识别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10),1614-1622.

周国梅,张璐然,曾伟贤.(2009).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理论述评.心理科学进展,17

(2),278-283.

最后,考试求攒人品呢qaq

首先,先介绍一下「亚洲疾病」问题以及「框架效应」:

想象美国正在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种疾病的发作将致死600人。

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

假定对各方案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

正面框架(N=152):

如果采用A方案,200人将生还;

如果采用B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

负面框架(N=155):

如果采用C方案,400人将死去;

如果采用D方案,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

你偏好两个方案中的哪一个?

不难看出,方案a和c是相同的,而方案b和d一样。

但实验结果显示,当备择方案的结果被正面地描述成拯救生命时,大部分人(72%)偏好肯定备择方案;当备择的结果被负面地描述成丧失生命时,大部分人(78%)则偏好风险备择方案。

即人们在正面框架下更关注受益,而表现出风险规避,负面框架效应下更关注损失,而倾向于风险寻求。

那么,在中国被试身上进行的重复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呢?

王晓田等人聚焦「危险群体大小」这一变量。

认为基于进化的角度,人类是生活在群体环境中的,因此人类的认知与决策的心理机制应受到其生活的群体环境的影响。

语言的框架效应只会出现在为较大数量的陌生人的生命/财产进行决策时,因为此时决策者处于非典型的生态环境中,失去了可供选择的适应性策略,只能求助于言语线索。

在中国被试身上,当实验材料中的人数为「600人」时,并未出现框架效应,但是人数扩大为「6000人」时,框架效应出现了。

这是因为中国人「群体」概念中涵盖的人数更多,「600人」在其所适应的范围之内,所以能够不受框架的影响进行决策。

对于这个发现,王晓田教授自己说,如果没有从理论出发去看待这个结果,光是看「600人」条件下中国人没出现框架效应,那就很可能会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对框架效应进行错误性的质疑。

进行跨文化的研究,不能够脱离系统的理论的指导。

【1】tversky,a.,kahneman,d.(1981).theframingofdecisionsandthepsychologyofchoice.science,211(4481),453-458.

【2】wang,x.t.(1996).domain-specificrationalityinhumanchoices:

violationsofutilityaxiomsandsocialcontexts.cognition,60

(1),31-63.

【3】王晓田.(2010).有关行为研究方法学的六点思考.心理学报,42

(1),37-40.

7015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更多1个回答被折叠()

【篇二: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实验设计案例范文一:

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

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一,实验题目:

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1假设

1.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

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

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

2.1自变量:

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

2.2因变量:

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

2.3额外变量:

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

2.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

2.3.1.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

2.3.1.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

2.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

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

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

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

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

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原文地址:

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

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一,实验题目:

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1假设

1.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

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

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

2.1自变量:

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

2.2因变量:

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

2.3额外变量:

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

2.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

2.3.1.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

2.3.1.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

2.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

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

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

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

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

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

范文二:

英语单词长度和被试背诵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实验题目:

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一、假设

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

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

二、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

1.自变量:

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

2.因变量:

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

3.额外变量:

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

(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

?

?

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

?

?

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

?

?

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

三、被试的选择及分组

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

四、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

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

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

范文三:

心理学实验设计

引言:

手机社交依赖的概念以及手机社交依赖的标准国内外普遍存在争议。

根据相关文献将其定义在无外界成瘾物质的作用下,过度的使用移动端社交应用与外界进行人际互动,从而导致使用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受到损害,进而产生躯体,心理等一系列并发症状。

针对大学生对社交类手机应用依赖现状的研究,国外(如美国)起步较早,日韩等国家也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结果呈现跨文化一致性。

对于手机依赖,前人多从个体的人格,孤独感等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展开研究。

如研究发现负性情绪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张斌;邱致燕;蒋怀滨;崔润红,2015)但是不同情绪下,对于手机依赖人群的自我控制和奖赏系统等认知机制并没有深入探究。

心理幸福感较低的人会在应对消极情绪时更加倾向于使用智能手机。

(王金良,2015)国内尚缺乏对依赖人群奖赏和控制系统深层次方面的分析和实证性研究,更没有该人群在情绪与两个系统交互作用相关研究。

研究角度多是社会学甚至传媒学角度,没有从心理学角度深入思考并提出有效的干预手段。

信息化背景下手机是网络的主要媒介,针对依赖源“手机社交应用”这一客体国内尚缺乏从信息渴求角度对手机社交依赖深入探讨的实证性研究。

那么其心理渴求是什么机制呢?

心理渴求是一种情绪动机状态,前人研究网瘾渴求可以有效预测网瘾程度。

针对手机社交应用依赖人群这一主体,缺乏对其认知机制的研究,手机社交软件依赖和传统成瘾的成瘾机制是否相似?

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国内外对此研究较少,而且没有更深一层探讨手机社交软件依赖的神经机制。

大量研究表明:

自我控制、奖赏系统与成瘾机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曹枫林和苏林雁发现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与其冲动性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冲动特质作为激发个体产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内驱力,包含奖赏敏感/趋向和自发的冲动行为两种成分。

本研究将从手机社交软件依赖人群的自我控制、奖赏系统的角度,与情绪心理学的交互作用出发,采用行为实验,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等方法深入探

究手机社交依赖的认知机制。

前人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个体的自我控制有密切关系。

muraven梁三才,游旭群,2010),具体表现在成瘾者只关注眼前的利益或奖赏而不顾长远的消极结果(bechara,2005;barry&petry,2008)。

如何灿等人在2012年发现自我控制在网络游戏成瘾和自尊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研究还发现自我控制失败会导致大量问题行为,如药物依赖、攻击行为、网络成瘾等(谭树华等,201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奖赏系统和成瘾,自我控制系统有密切联系。

对成瘾障碍的研究发现人脑中存在与物质成瘾相关的神经通路——奖赏系统。

dong等发现网瘾者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与奖赏相关的脑区参与了活动,而这些脑区的变化也是药物成瘾和病理性赌博的重要神经基础;chih-hungko发现游戏图片为线索诱导的网络游戏成瘾与物质依赖具有类似的成瘾机制。

是否手机社交依赖者也存在类似的奖赏系统?

手机依赖的奖赏系统与网络成瘾的区别又在何处?

然而国内外并没有对于手机社交依赖的奖赏系统的研究。

是否不同情绪下,人们对于手机社交的依赖和注意偏好也不尽相同?

本实验共有两个实验,实验设计

(1)主要通过研究正性,负性,中性情绪下,手机社交依赖人群和非依赖人群的自我控制是否有差别。

实验设计

(2)手机社交依赖人群和非依赖人群对于手机社交应用的渴求感对两组人群的注意资源偏好是否有差别。

对手机的依赖感大多数人都有所体会,长期地沉溺于这种依赖状态中会对身心发展均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因此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中国大学生群体情绪心理与手机社交应用依赖的认知神经机制的交互作用,针对性提出干预手段显得尤为迫切。

实验设计1渴求感对于手机社交应用依赖人群和非依赖人群的注意资源偏好实验设计:

1(手机社交线索渴求感启动,中性线索非启动)x2(依赖人群,非依

实验假设:

依赖人群在手机社交线索启动下渴求感更强,注意资源偏好更趋于手机社交应用。

被试筛选:

采用智能手机社交应用依赖倾向量表筛选出依赖组和非依赖组被试。

因变量:

反应时,眼动仪相关数据(注视时间,注视点数,注视热点分布图,扫描路径图)erp相关数据。

实验技术:

行为、眼动技术、erp技术。

实验流程:

1.渴求感的启动和测量

两组人群随机分成启动组与非启动组

(1)启动组出示手机社交应用的图片,对两组被试进行想象使用手机社交应用的场景进行唤醒。

,非启动组,出示中性图片,想象使用其场景

(2)接着,运用生物反馈仪和主观报告法检测被试此时对社交应用的渴求感极其生理指标。

2.测查两组人群的注意资源偏好

(1)被试在安静的机房参加实验。

被试佩戴眼动仪和电极帽。

进行实验二的阶段一:

首先,屏幕呈现3秒jitter式随机注视点“+”。

(2)然后出现图片矩阵(矩阵一:

七张花朵图片,一张社交应用的图片,矩阵二:

全部为花朵图片),矩阵一和矩阵二随即出现,图片停留6秒,要求被试寻找社交应用的图片,找到按a键,未找到按l键。

接着屏幕呈现3秒jitter式随机注视点“+”。

(3)六个trial后进行阶段二:

流程与阶段一相同,图片矩阵一变为七张社交应用相关图片和一张花朵图片矩阵二变为八张社交应用图片,被试寻找花朵

数据分析:

(1)通过行为数据,分析两组被试的反应时,正确率。

(2)通过眼动追踪的相关数据,探索依赖与非依赖人群的奖赏加工机制和注意偏好。

(3)通过脑电数据对erp成分的分析,探究被试奖赏加工时脑的时程加工机制。

范文四:

选择的问题是:

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

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实验设计一:

单因素被试内设计

1.提出假设:

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被试

筛选被试:

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

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

其中选出被试10名,每个被试依次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内被试分配图

3.实验材料

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

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实验程序

(1)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设计二: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1.提出假设:

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被试

筛选被试:

筛选被试:

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

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

其中选出被试45名。

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3.实验材料

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

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实验程序

(1)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范文五:

实验假设假设的自变量是一个以上吗?

是否

因素型设计

单因素设计

被试间因素和被试内因素共存吗?

自变量水平是两个以上吗?

混合设计

非混合设计

多水平设计

两水平设计

方差分析

实验处理的施测对被试有无长时间影响

实验处理的施测对被试有无长期影响

实验处理的施测对被试有无长期影响

无无有

多因素单组设计

被试间设计

两水平单组设计

被试间设计

被试内设计

被试间设计

有明显的被

方差分析被试是固定的团体吗?

是否

方差分析

试变量影响因变量?

有明显的无关变量吗?

能否

无有

两独立组设计

两因素或多因素嵌套设计

测量

非嵌套设计

单因素多水平

要控制几个无关变量

2个1个

该变量

方差分析

是否可测量被试变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