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7618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69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部分

【通史综述】

1.时间:

1840-1949年

(1)前期:

1840-1919年。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

(2)后期:

1919-1949年。

从五四运动到北平政协----新民主主义革命。

2.基本问题

(1)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3)主要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主要矛盾确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4)两大任务:

a.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c.前一任务和后一任务的实现扫清了障碍,并创造必要前提;后一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3.内容主线

(1)帝国主义侵华:

a.手段:

军事、政治、文化、经济。

b.经济侵略:

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

c.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2)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艰难发展。

b.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覆灭。

(3)思想解放运动发展:

a.地主阶级:

新思潮、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b.民族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三民主义)。

c.新文化运动: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d.无产阶级:

毛泽东思想。

(4)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

a.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b.资产阶级:

百日维新、新亥革命。

c.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光绪帝支持变法、清末“新政”。

4.阶段分期

方法一:

(1)旧民主主义革命: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世纪60年代)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20世纪初-1919年5月)。

注:

按政府分:

晚清政府(1840-1912);北洋政府:

(1912-1927);民国政府(1927-1949)

(2)新民主主义革命:

a.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19-1924)b.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4)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d.抗日战争时期(1945-1949)。

方法二:

(1)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

1.历史时期:

1840-1895年

2.阶段特征: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

(2)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历史时期:

1895-1919年

2.阶段特征:

觉醒、探索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这一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历史时期:

1919-1949年

2.阶段特征:

中国革命确立了新的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斗争,最终赢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胜利。

专题一: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概览】

1840-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时期。

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贯穿这一阶段的两条主线。

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列强通过一次次的侵略战争,强加给当时中国政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面对外来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顽强抗击侵略。

【通史坐标】

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中华民族进行了英勇不屈的反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侵华一方面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具体表现在对人民基本生存权、政治、经济上的破坏;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综观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大势,战前的半个世纪,既是世界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又是资本主义各国大力向海外扩张时期。

为了争夺殖民地,扩大海外市场,资本主义列强彼此之间在世界各地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认清这种形势,鸦片战争为什么在这时发动,为什么中国的大门首先由英国打开,就不难理解了。

 

基准考点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基础梳理知识整合】

1.鸦片战争:

(1)原因:

.根本原因:

国际:

英法美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英国准备侵略中国。

国内:

清政府腐败落后,实行闭关锁国。

.直接原因:

走私鸦片:

英国为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禁烟运动: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此发动侵华战争。

(2)过程:

开始:

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扩大:

1841年初,英国强占香港岛,接着攻占了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③结束:

1842年8月,清政府屈辱求和。

(3)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攫取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③英法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取得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4)影响: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注意:

《南京条约》内容

“五亿(议)港元”:

“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亿(议)”指中英两国议定关税;“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

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后,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

直接原因:

英法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拒绝。

(2)经过:

1856年秋,英军首先进攻广州,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1860年,攻占天津,接着进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3)结果:

1858年,清政府被迫先后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③美俄两国趁火打劫,特别是俄国,趁机强占了中国北方的大片领土。

(4)影响:

使中国丧失了大片国土,主权遭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3.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

战争爆发:

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平壤战役:

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③黄海大战:

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④辽东、威海卫之战:

日军进攻辽东、山东半岛,攻占大连、旅顺、威海卫等地,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注意:

《马关条约》内容:

 

(4)危害: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外国在华投资设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注意: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本身的落后,即落后的封建制度难以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瓜分狂潮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1900年春夏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借口:

镇压义和团。

(3)过程

1900年6月,英、法、美、日等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并由天津向北京进犯。

顽强阻击:

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廊坊和天津英勇抗击侵略者。

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

(4)结果:

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

内容:

a.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拆毁北京到大沽口的炮台。

b.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影响:

a.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b.“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c.清朝腹地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d.将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注意:

1.误以为《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两白银,其实为“2100万银元”,与其它赔款单位不同;2.误以为《马关条约》是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的开始,其实“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说明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始于《马关条约》;3.误以为《辛丑条约》也是割地赔款的条约,其实《辛丑条约》没有“割地”的规定,这反映了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4.“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核心探究主题升华】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政治上: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上:

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3)学习西方内容上:

器物层面——政治制度。

3.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史学范式

理解与认识

革命史观

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现代化史观

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整体史观

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

社会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文明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

 

4.运用通史观念识记列强侵华的影响

时期

侵华特征

影响

19世纪40~60年代

以武力为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英法为首,其次是俄美;侵略范围局限于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①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③思想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④外交上,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由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侵略势力逐步占据清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

①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②经济上,摧残中国的民族经济,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③思想上,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冲击;④外交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5.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影响

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侵略方式及其手段

以炮舰为后盾,攫取侵华特权为其商品输出服务

以资本输出为主,在军事侵略和商品输出的同时,瓜分中国

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6.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战争时代特征

 

7.近代不平等条约的主要类型

割地类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赔款类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开埠通商类

《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马关条约》(深入内地)

攫取特权类

《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马关条

约》日本首先取得设厂的特权;《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8.“资本输出”

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

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但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

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9.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影响

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侵略方式及其手段

以炮舰为后盾,攫取侵华特权为其商品输出服务

以资本输出为主,在军事侵略和商品输出的同时,瓜分中国

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10.鸦片战争的影响

(1)政治:

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1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一)继续

(1)从背景看,都是发生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为发展资本主义,列强竭力寻找海外市场。

(2)从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3)从性质看,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4)从结果看,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

(二)扩大

(1)从目的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从战争过程看,侵略者的数量由英国变为英法两国,侵略时间由两年延长为四年,侵略范围由中国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侵入北京。

(3)从影响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经济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1)认识原因: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2)战略失误:

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3)政治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

(4)外部因素:

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4.列强侵华的阶段特点

(1)19世纪40~60年代

①侵华国家:

主要是英、法,其次是美、俄。

②侵略范围:

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侵略方式:

主要是武力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

原料。

(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①侵华国家:

英、法、美、俄、德、意、日等。

②侵略范围:

向中国内地扩展。

③侵华方式:

在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由“中外和好”到瓜分中国再到“以华治华”,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

(3)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

①侵略国家:

美日成为侵华主要国家,先是日本独霸中国,后是美国确立优势地位。

②侵华手段:

主要是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

5.运用多种史观理解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辟

革命史观

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现代化史观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整体史观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明史观

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社会史观

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6.鸦片战争前(19世纪上半期)中英国情对比

国别

项目 

中国

英国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外交政策

闭关自守

殖民扩张

中英贸易

正当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正当贸易,英国处于入超地位

综合国力

日趋衰落

世界强国

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

君主立宪制

8.图示列强侵华的主要战争及条约

 

 

9.《辛丑条约》的特点

(1)内容

其他条约都以攫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

(2)目的

《辛丑条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它意味着中外反动势力关系的完全倒置:

帝国主义成为太上皇,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10.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1)从主观上看

清朝封建统治腐朽,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或战和不定或片面求和,组织抵抗不力。

(2)从客观上看

19世纪中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壮大了资本主义力量。

综上所述,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基准考点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基础梳理知识整合】

面对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掀起如三元里人民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等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粉碎了列强将中国沦为殖民地的迷梦。

1.三元里抗英

(1)背景:

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

(2)概况: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劫的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领的广州西方炮台。

(3)意义: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为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二鸦后,英、俄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

俄、英两国勾结与支持阿古柏政权,俄国直接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

(2)经过: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收复新疆,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的全部新疆地区。

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收回伊犁。

③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3.黄海海战:

(1)爆发:

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遇日本舰队偷袭。

(2)经过:

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率官兵英勇作战。

(3)结果:

双方互有损失,北洋舰队主力尚存。

4.反割台斗争:

(1)原因:

中日《改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经过:

台湾各族人民在丘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起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

(3)结果:

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

(4)意义:

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5.义和团反帝运动

(1)原因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

1899年底,袁世凯血腥镇压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

廊坊阻击战,抵抗八国联军,攻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③清政府对各国宣战,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3)结果: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4)特点:

①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②以神道为武器,有浓厚迷信色彩

③具有盲目排外色彩

④爱国与扶清没有明确区分等

(5)意义:

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注意:

(1)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提不出正确的指导思想,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斗争方式落后。

(2)对义和团运动既不能一味地肯定,也不能一味地否定,要辩证地看待。

义和团运动一方面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另一方面,也带有盲目的排外性质。

【核心探究主题升华】

1.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活动的意义及特点

(一)活动意义

 

(二)特点:

(1)由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逐步向有组织、有准备的自觉斗争转变。

(2)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由附属于政府逐步走向独立。

2.近代中国在侵略反侵略过程中引发的巨变

(1)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其中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革命从旧式的农民革命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的阶级结构从地主与农民的单一阶级结构变成多个阶级并存的复合结构。

(4)由“天朝上国”的自大观念转变为向西方学习,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期间经历了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演变过程。

(5)对外由原来的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

 

专题二: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概览】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1840-1949年,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先后领导的反侵略,求民主的革命历程。

这一历程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因自身阶级局限而失败;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但因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而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因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最终赢得了胜利。

【通史坐标】

第一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基准考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基础梳理知识整合】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从经济上否定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从政治上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这对日后的反清民主革命产生一定影响。

其后期改革方案,蕴含有近代意识,代表了社会发展趋势。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政府腐败统治与列强侵华下的产物。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资政新篇》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但仍是旧式农民战争的继续,显示出农民阶级的分散性、落后性和狭隘性,其失败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侵略的任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