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9863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5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docx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

历史必修三期中复习

字体大小、下划线表明它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要求

第一课:

(1)知道诸子百家,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

1、社会背景:

时代特征:

社会变革

经济方面(必修②):

井田制崩溃

政治方面(必修①):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文化、教育方面: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简表

学派

人物

时期

思想主张

 

孔子

(创始)

春秋

时期

①主张“仁”;②强调要以德治民;

③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④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整理的古代文化典籍《六经》对于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孟子

(总结和改造)

战国

时期

①主张“仁政”;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主张“性本善”;

荀子(总结和改造)

①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③提出性恶论;

老子

(创始)

春秋

时期

政治:

①主张“无为而治”;②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哲学:

③认为万物本原是“道”;④认为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运动,彼此互相依存,不断转化;

庄子

(继承和发展)

战国

时期

①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会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子

(地位: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战国

时期

 

①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②主张君主利用权术和权威控制臣民(“霸道”);③主张君权至上;

④主张中央集权。

墨家

墨子

战国

①兼爱②非攻③节俭④尚贤

3、“百家争鸣”的性质和影响: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西汉前期的社会背景:

--从“无为”到“有为”(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

1.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的境况:

1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2战国后期,成蔚然大宗

3秦朝时候,遭到沉重打击

4西汉前期,逐渐恢复

2.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1)原因:

秦末以来战乱破坏,经济残破;

诸侯国割据,威胁中央;必修①P12

匈奴为患,边境不宁

(2)目的:

恢复经济,安定人心

(3)治国原则(指导思想):

“无为而治”(道家)

(4)具体措施:

“休养生息”(与民休息)

(5)成果(作用):

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出现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

3、汉武帝时期,“有为”的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1)原因:

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需要更多人才

政治—潜伏危机,南北边境不宁,境内王国尾大不掉,阶级矛盾强化,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2)“有为”的必要性(目的):

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

(3)“有为”的可能性(有利条件):

汉初的“无为”为汉武帝的“有为”打下了物质基础;

1、董仲舒:

历史地位:

汉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

贡献:

董仲舒三次书面应答策问,即“天人三策”,阐述他的儒学思想。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当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提出“君权神授”的思想,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为加强君权)

(3)提出“三纲五常”作为为人处世道德标准(是与儒家政治思想相适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PS董仲舒的新儒学得到全面肯定的原因

1社会根源:

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

2形式需要:

迫于政治与经济,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3利于统治:

这对中央集权非常有利。

三、“独尊儒术”提出的影响——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政治方面: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事

(2)教育方面:

①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③在郡县设立学校,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西汉大兴儒学教育的影响

(1)以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

儒家学说垄断了教育

(2)太学的兴办:

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官僚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作官。

同时,也使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

(3)地方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

使儒学在民间也处于独尊的地位。

3、西汉“独尊儒术”的结果和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3课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

(1)背景:

佛教、道教盛行并传播,儒学的统治地位面临挑战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原因:

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和扶植:

巩固统治、麻痹人民;

当时社会动荡,战乱不止,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

经济利益的驱动:

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

佛教的教义(来世说)迎合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2)情况:

儒、佛、道三教的互相影响和融合

儒学吸收佛、道教精神,发展为“玄学”:

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受到儒学影响:

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2)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儒学大师韩愈首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宋明理学

1、理学出现的背景: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和挑战;

三教互相影响、融合,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必修1:

北宋和明朝初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2、程朱理学的形成:

(1)北宋“二程”及其理学思想:

①核心:

“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

“理”:

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

②道德方面:

人伦道德、三纲五常等都是“天理”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认识论方面:

提出“格物致知”;

通过深入探究具体事物(格物),认识事物内在的真正本质(“理”)。

(2)南宋朱熹的理学思想:

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②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二字,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程朱理学的作用和影响:

P13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成为南宋以后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朱熹的学术思想(朱子学)影响至日本、朝鲜和欧洲;

 

3、理学的发展:

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阳明

陆九渊认为:

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他认为天理、人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②人们要了解、认识客观事物(“穷理”),只要悟得本心(内心反省)就可以,甚至连书都不必多读。

与朱熹的比较:

异:

陆九渊号召人们“存心”而“去欲”,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与朱熹”格物致知”有分歧;

同:

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根据的,都维护封建的伦理道德,反对人民为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

(2)思想主张:

①“心”就是“理”:

陆: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王: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致良知”:

陆: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

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内心的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

③“知行合一”:

王:

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影响:

标志理学发展到新的阶段,号称“心学”。

明朝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思考:

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

有哪些内容不科学和不正确?

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

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

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

仁、以德治民、民本思想等(创建和谐社会)

维护国家统一:

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提高个人修养:

正身自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男尊女卑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束缚人性;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

去粗存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性:

用三纲五常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专制制度;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性: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相同点:

①都属于理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新发展;

②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③都主张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④实质都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欲,维护专制统治;

⑤都属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影响深远

不同点:

①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理先而气后,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离开人的意识就任何事物都不存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②道德方面理学主张人们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③认识论方面:

理学提出“格物致知”;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

④影响不同,朱熹的学说影响东亚,称为朱子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李贽生活的时代背景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概况

①政治上:

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必修①P16)

②经济上:

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必修②P10)

③思想文化上:

理学思想占统治地位,

思想文化专制日益严重。

2、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1)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传统观念(反对封建礼教)

(3)肯定商人和商业的功绩;

3.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①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②代表了市民阶层(工商业者)的利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③对后人的反君主专制、反封建礼教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1、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

政治:

封建社会末期①君主专制继续加强(必修①第4课);②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必修②第2、3课)

思想文化:

理学为官方哲学,思想专制继续加强;

2、黄宗羲及其思想主张:

(1)简介。

浙江宁波人,明末清初史学家、思想家,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主要著作是《明夷待访录》。

(2)思想主张

①抨击君主专制;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提出以“天下之法”限制君权的思想,

④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3)评价

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封建专制主义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顾炎武及其思想主张:

(1)经历

顾炎武(1613~1682)

,江苏昆山人,明末参加反宦官权贵的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抗清斗争。

失败后隐居,致力于学术研究。

著作:

《日知录》探讨古今吏治、赋役、世风、典礼之制,是一部为后世学者开拓视野、为后世治理国家的人提供执政参考的学术巨著。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明代中国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地理等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

(2)思想主张:

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分散君主权力的主张;

②主张“经世致用”,主张要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③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评价

①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分散君主权力,具有民主的色彩。

②经世致用的思想和务实的学风,开清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王夫之及其思想主张

(1)经历

王夫之(1619~1692)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

晚年居湖南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明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岳麓书院。

明亡后,参与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家乡潜心治学。

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

(2)王夫之的主要思想:

A、政治思想:

主张“循天下之公”,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

B、哲学思想:

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考察研究认识;

③物质是发展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却是相对的;

(3)评价: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

思考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这还是儒学的发展吗?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

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

进步思想家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和研究方法都产生了疑问,提出了新的思想主张。

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出现了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乃至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

尽管他们激烈反对传统儒学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但他们还是属于儒家学派,是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

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只是不以程朱理学为教条。

他们批判与继承并行,是要使儒学与时俱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因此,有些人将明清之际思想特征概括为“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时期”。

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上起了建设性作用,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思考: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小结儒家思想的演变脉络

v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v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汉武帝时期)

v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v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时期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时代

思想内容

地位

原因

春秋

仁、礼、为政以德

不被重视

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战国

仁政、君轻民贵

蔚然大宗

强调秩序和仁义,在战国大动乱的时代不可能获得重视。

 

受压制

秦崇尚法家,实行暴政

西汉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独尊(正统)

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

魏晋南北

 

危机(受到挑战)

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宋明

“理”“天理”

复兴、重新确立正统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学的新发展,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

明清

 

受批判

儒学呈现守旧、陈腐、教条的习气;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危机,人们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本课详情见你们的表

思考

观看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发达并世界领先的原因是什么?

时 间

前6-前1世纪

公元后1-400年

401-1000年

1001-1500年

1501-1900年

在世界科技中的比例

50%

62%

71%

58%

29%

   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保障。

②各朝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

③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吸收来自外部的先进成果充实和发展自身,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

⑤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保证了中华文明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易于在社会上传播。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特点:

第一、实用性:

大多是服务于农业和手工业,间接为强化大一统的君权服务;

第二、经验性:

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

第三、片面性:

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多于自然科学。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作出过哪些贡献?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成为资产阶级攻击封建堡垒的有力武器,使封建阶级日益衰落;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西欧人开辟新航路,从而使西方用殖民方式开始将世界联结成一个由西方主导的整体。

总之,促进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又整个世界在西欧的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课标要求:

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本课详情还是见你们的表

无内容了放心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本课详情请再见见你们的表

无内容了放心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五单元教材结构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从西方政治制度到学习其思想文化

从学习资本主义到接受社会主义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内:

封建统治危机

外:

西方列强侵扰

——有识志士摆脱程朱理学的枷锁,提出面对现实,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

2、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鸦片战争前(1839年),组织编译出版《各国律例》和《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系统的世界地理志)等资料。

3、魏源和《海国图志》

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阐述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在林则徐、魏源影响下出版的介绍西方的著作还有:

人物

身份

著作

评价

姚莹

清政府地方

官员

《康輶纪行》

1845年出版

记录了英法历史、英俄、英印关系、印度、尼泊尔等入藏交通要道;建议清政府提防英国对西藏的侵略野心

徐继畬

《瀛环志略》

1844年完成初稿

系统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也介绍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

 

4、作用和影响: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探索御侮之道;

启迪人们解放思想;

鸦片战争时期萌发的新思潮的特点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3.

1.背景:

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3洋务派的思想主张:

主张:

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西学)

目的:

根本: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中学)

具体:

镇压人民革命,抵御侵略;

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体西用)

4、对洋务思想的评价

把魏源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指导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促进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洋务派和抵抗派的比较表

派别

抵抗派

洋务派

时间

鸦片战争时期

19世纪40年代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19世纪60—90年代

人物

林则徐、魏源

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

学习内容:

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根本目的: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阶级性质:

都是地主阶级代表

不同点

目的主要是强国御侮,救国强国

目的主要是镇压人民起义

三、维新变法思想——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60-70年代

(1)背景

洋务运动开展、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等

知识链接:

历史必修Ⅱ

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3)思想主张:

经济上:

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政治上:

改革,实行君主立宪

文化教育:

办新式学堂,学习科学知识

(4)局限性:

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没有付诸实践

2、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

(1)背景:

知识链接:

必修Ⅰ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必修Ⅱ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康有为:

活动:

创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著作: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影响: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3)梁启超

宣传文章----《变法通义》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固派,宣传申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4)严复

严复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3、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形成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程标准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兴起背景:

1915年

知识链接:

政治上:

必修Ⅰ第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