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7492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二复习.docx

历史必修二复习

必修二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火耕)

(2)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

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①商周时期:

出现青铜农具

②春秋时期:

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③战国时:

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二、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1、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1、“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

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

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

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1)西汉:

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2)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

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3)宋代:

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元:

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5)明清:

出现商帮。

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

都从经营盐业起家);

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

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四、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首次提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

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①其目的:

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②积极作用:

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③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

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

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④消极后果:

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

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

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点:

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A短暂春天

(1)时间:

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主要行业:

纺织业、面粉业

(4)著名实业家:

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B曲折发展

(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

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

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

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

①沦陷区:

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②国统区:

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C萎缩

(1)时间:

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

①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②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③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

二、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

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

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

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三大改造: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八大”(时间:

1956)

(1)主要内容:

①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当前的任务是:

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

1、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③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④实行改革开放

(2)意义: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

三、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③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

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1)内容:

①管理体制上:

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所有制上: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制度上: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④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2)作用:

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

(1)经济特区的设立:

1980年,深圳(第一个)、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内容:

1992年召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服饰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

①第一个阶段: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②第二个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③第三个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结构:

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

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

(1)促使变革的因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

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2)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7、交通: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

1924年上海公共汽车

(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8、通信:

邮政、电话、电报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

(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个整体

(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开始出现

(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

时间

航海家

国籍

支持国

方向

最终到达地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

向东

好望角

1497年

达伽马

葡萄牙

葡萄牙

印 度

1492年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

向西

美 洲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

西班牙

西班牙

环球航行

二、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

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

背景

结果

英西战争

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英荷战争

西班牙衰落,荷兰控制世界;英法崛起

导火线:

英颁布《航海条例》

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失去北美殖民地

英法战争

法国插足印度、北美;

英法在印度、北美矛盾尖锐

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与掠夺

殖民主义的罪恶:

①野蛮的掠夺;②残酷的屠杀;③强盗的贸易:

罪恶的三角贸易

三、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19世纪中后期)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

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

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文化上:

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汽车和飞机;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垄断组织的出现:

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

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飞机

在社会结构:

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进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途径

初具雏形

新航路开辟后

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瓜分世界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①贫富差距扩大;②股票投机活动;③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

④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

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极大

3、影响

①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

②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

危机反而恶化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新政的起止时间:

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

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②调整农业政策;③复兴工业:

蓝鹰行动;

④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新政的意义:

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②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新政的实质: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新政的前提:

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新政的特点

①指导思想方面:

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

②内容方面:

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

③影响方面: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表现

(1)战后二十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政策:

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

延续并发展社会福利政策。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

(3)80年代,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4)90年代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经济进行改革,

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

(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

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

(2)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

(3)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

60年代,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

(1)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2)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3)弊端和效果:

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没有找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2)标志:

1921年《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内容:

①农业方面: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方面:

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方面:

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方面: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特点:

①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②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5)效果:

找到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3、“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政治方面:

①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

②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③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经济方面:

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

②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③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④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4、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农业:

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

①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②精简机构;③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3)政治: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5、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1)时间:

1985年

(2)背景:

苏联经济全面滑坡指导思想;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内容

(3)内容

①经济领域:

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②加速发展战略重点:

重工业;

③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4)改革的后果:

①使原本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改革效果不佳;②改革陷入困境后,经济继续滑坡;

③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标志:

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1)根本原因:

“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2)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3)外部原因:

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②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

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

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①积极:

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

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②消极: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1947年)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二、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三大区域集团: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世贸组织的前身:

关贸总协定

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目的:

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作用:

①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③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