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9869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ocx

温度采集系统设计

目录

1引言1

2温度采集系统设计要求1

3设计的意义和方案1

4硬件设计2

4.1硬件设计概要2

4.2芯片列表及其功能说明3

4.2.1芯片列表3

4.2.2主控芯片简介3

4.2.3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简介5

4.2.4A/D转换器简介7

4.3硬件电路设计系统原理图及其说明8

5程序流程图及其说明13

6源程序及说明16

7总结22

参考文献23

 

1引言

在现代的多种行业中,温度采集系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应用。

温度是生产与科学研究必须要考虑的环境参数,多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需要采集相应的温度信息的场合与器械。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厂家需对产品及生产环境的温度、压力、速度等因素进行监测和控制。

本设计包括确定控制任务、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硬件系统设计、软件程序的设计等,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与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构成原理、接口电路与应用程序,巩固与综合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课程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

2温度采集系统的设计要求

设计一个温度采集系统,系统可以实现一路温度的采集,在3位LED显示器上显示当前温度。

温度检测显示范围为00~99℃,精确度为±0.1℃。

本设计所用器件主要有传感器,A/D转换器,8088CPU,可编程并行接口8255,LED显示器等。

首先传感器把所测的温度转换为电压,输入A/D转换器中进行转换,然后再把得到的二进制数经过CPU在LED上显示出来。

3设计的意义和方案

该课程设计所要实现的正是设计一个以8088cpu为核心的温度监测系统,(A/D采用ADC0809)。

系统可实现温度信号的采集,在3位LED显示器上显示当前的温度。

当温度信号改变时,LED显示的值也随之改变。

图3.1系统整体框图

4硬件设计

4.1硬件设计概要

本温度采集系统硬件用8088CPU主控,温度传感器用LM335系列电压输出型传感器,用3位共阴LED数码管以动态扫描法实现温度显示。

本设计所选的温度传感器为LM335系列电压输出集成温度传感器,此传感器的工作温度范围为-10~100摄氏度,作为一个电压源,当工作电流在0.4~5mA范围内变化时,并不影响传感器的性能,因为它的动态电阻小于1欧姆,如果在25摄氏度下标定,在100度宽的温度范围内误差小于1摄氏度,具有良好的输出线性。

它工作原理图如下:

图4.1电压型集成温度传感器原理图

图4.2八段共阴极数码显示管

4.2芯片列表及其功能说明

4.2.1芯片列表

主控芯片8088CPU,A/D转换器0809,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LED显示器

4.2.28088CPU简介

8088CPU是双列直插40脚封装。

部分引脚采用分时复用方式,即在不同时间传送不同的信息;还有一些引脚的功能因CPU的工作方式(最小最大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

地址和数据分时使用引脚,共占20根引脚。

20根地址总线,用于输出CPU要访问的内存单元(或I/O端口)的地址,为三态输出信号;(与数据和状态线复用)

16根数据总线,用来在CPU与内存(或I/O端口)之间传送数据,为三态双向信号。

(与低16位地址线复用)

AD15~AD0——地址/数据总线

A19/S6~A16/S3——地址/状态线

控制总线

MN/MX——工作方式选择控制线,用来控制8088的工作方式。

MN/MX接+5V,最小方式,由8088提供系统所需要的全部控制信号,用来构成单处理机系统;MN/MX接地,最大方式,系统部分总线控制信号由专用的总线控制器8288提供,该方式用于多处理机系统。

与工作方式无关的控制线

RD——读控制信号

READY——准备好信号

RESET——复位信号

INTR——可屏蔽中断请求

NMI——不可屏蔽中断请求

TEST——测试信号

BHE/S7——数据总线高8位允许/状态S7信号

MN/MX——工作方式选择

ALE——地址锁存允许

DEN——数据传送允许

DT/R——数据发送/接收信号

M/IO——存储器/输入输出选择信号

WR——写控制信号

INTA——中断响应信号

HOLD——总线请求信号

HLDA——总线响应信号

LOCK——总线锁定信号

RQ/GT1和RQ/GT0——总线请求响应

CLK——时钟信号

VCC——电源(输入)接+5V电源。

GND——地线

图4.38088引脚图

4.2.3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简介

可编程接口芯片选择8255A芯片

①8255A内部结构

8255A芯片是一个采用NMOS工艺制造的40引脚双列直插式(DIP)封装组件。

8255A有3个8位数据端口,即A口、B口及C口,它们都可以分别作为输入口或输出口使用;A组控制与B组控制;读/写控制逻辑;数据总路线缓冲器。

②8255A的引脚

图4.48255A引脚图

PA7~PA0:

A口的8条I/O线。

8条线只能同时作为输入或输出,不能分开使用,可设置成双向口,也只有A口允许这样做。

PB7~PB0:

B口的8条I/O线。

不可以设置成双向口,其它和A口一样。

PC7~PC0:

C口的8条I/O线。

不可以设置成双向口,但它可以分拆为两组即高4位和低4位,这两组可以任意设置为输入或输出。

除了作为独立的I/O线外,C口还经常为A口、B口服务,配合A口、B口作联络线使用。

A1、A0:

端口地址选择信号。

用于选择8255A的3个数据端口和一个控制口。

当A1A0=00时,选择端口A;为01时,选择端口B;为10,选择端口C;为11时,选择控制口。

③8255A工作方式

方式0:

基本的输入/输出方式。

A口、B口、C口都可以工作在些方式下。

方式1:

选通输入/输出方式(应答方式)。

A口、B口工作在此方式下。

方式2:

双向传输方式。

只有A口可以工作在此方式下。

④8255A方式控制字格式

D7

D6、D5

D4

D3

D2

D1

D0

1

A口

A口

C口高4位

B口

B口

C口低4位

00方式0

01方式1

1x方式2

0输出

1输入

0输出

1输入

0方式0

1方式1

0输出

1输入

0输出

1输入

表4.18255A方式控制字格式表

为一种简单的输入/输出方式,没有规定固定的应答联络信号,可用A,B,C三个口的任一位充当查询信号,其余I/O口仍可作为独立的端口和外设相连。

即:

PA0—PA7,PB0—PB7,PC0—PC7均可作为I/O线使用,没有限制一定传送什么信号;口A、口B、口C高4位和口C低4位可以分别设定为输入口或输出口。

方式0的应用场合有两种:

一种是同步传送;一种是查询传送。

方式控制字

方式控制字决定了8255的工作方式。

8255工作之前软件上必须初始化,即将方式控制字写入控制字寄存器中,以指定端口的工作方式。

4.2.4A/D转换器简介

A/D转换器选择ADC0809芯片

ADC0809包括一个8位的逼近型的ADC部分,并提供一个8通道的模拟多路开关和联合寻址逻辑。

用它可直接输入8个单端的模拟信号,分时进行A/D转换,再多点巡回监测、过程控制等领域中使用非常广泛。

ADC0809的主要技术指标为:

·分辨率:

8位   

·单电源:

+5V

·总的不可调误差:

±1LSB  

·转换时间:

取决于时钟频率

·模拟输入范围:

单极性0~5V

·时钟频率范围:

10KHZ~1280KHZ

图4.5ADC0809引脚图

4.3硬件电路设计系统原理图及其说明

图4.6硬件电路设计原理图

图4.7A/D转换模块原理图

图4.8主控模块原理图

 

图4.9并行接口模块原理图

图4.10显示模块原理图

5程序流程图及其说明

总流程图

数据采集系统流程图

 

温度显示子程序流程图

 

6源程序

DATASEGMENT

BUF1DB?

BUF2DW?

BUF3DW?

LEDDB3FH,06H,5BH,4FH,66H,6DH,7DH,07H,7FH,6FH

DATAENDS

STACKSEGMENGT

STA1DW?

STACKENDS

CODESEGMENT

ASSUMECS:

CODE,DS:

DATA,ES:

DATA,SS:

STACK

EN_8255PROCNEAR;以下是数据采集部分

MOVDX,37BH

MOVAL,91H

OUTDX,AL

RET

EN_8255ENDP

START:

MOVAX,DATA

MOVDS,AX

MOVES,AX

MOVAX,STACK

MOVSS,AX

LEASI,BUF1

CALLEN_8255;调用初始化8255程序

MOVBL,0;通道号,初始指向第0路

MOVCX,1;共采集1次

AGAIN:

MOVAL,BL

MOVDX,379H;送通道地址

OUTAX,AL

ORAL,10H

OUTDX,AL;送ALE信号(上升沿)

ANDAL,0EFH

OUTDX,AL;输出START信号(下降沿)

NOP;空操作等待转换

MOVDX,37AH

WAIT1:

INTAL,DX;读EOC状态

ANDAL,20H

JZWAIT1;若EOC为地电平则等待

MOVDX,379H

MOVAL,BL

ORAL,20H

OUTDX,AL;EOC端为高电平则输出读允许信号OE=1

MOVDX,378H

INAL,DX;读入转换结果

MOV[SI],AL;把转换的数字量送存储器

MOVDX,379H

MOVAL,0

OUTDX,AL;若完成数据采集则回到初始状态

START2:

MOVAX,[SI];以下程序是把二进制转化为压缩BCD码

LEASI,BUF2

LEADI,BUF3

XORDX,DX

MOVCX,OAH;基数10

DIVCX

CMPAL,0;商=0?

JNZNEXT1;不等则跳到NEXT1

MOV[DI],AL;等就存结果

NEXT1:

MOV[DI],DL

DIVCX

CMPAL,0

JNZNEXT2

INCDI

MOV[DI],AL

NEXT2:

MOVDL,O

DIVCX

INCDI

MOV[DI],DL

INCDI

MOV[DI],AL

DON:

MOVAX,[DI+1];这小段是把扩展二进制转化为压缩BCD码

MOVCF,0

MOVCL,4

ROLAX,[DI]

ADCAX,[DI]

ADDDI,2

MOVDX,[DI]

SALDX,CL

MULDX,10H

ADCDX,AX

MOV[DI],DX

RET

DISP1:

PROCNEAR;这段是显示子程序

LEABL,LED

MOVAL,[DI]

LEABX,TAB

XLATTAB

CMPAL,BL

JNZDISP3

OUT0FF01H

DISP3:

INCDI

JMPDISP1

TAB3FH,06H,5BH,4FH,66H,6DH,7DH,07H,7FH,6FH,00H,40H

REP

START3:

MOVDX,0FF03H;以下是温度实时显示部分

MOVAL,91H

OUTDX,AL

DON:

MOVDX.,FF00H

INTAL,DX

JNZDON

MOVDX,0FF01H

CALLDISP1;调用显示子程序

OUTDX.,AL

CALLDELAY;调用延时子程序

EXIT:

MOCAH,4CH

INT21H

DELAY:

PROCNEAR;延时子程序

MOVCX,150000

DELAY1:

LOOPDELAY1

REP

CODEENDS

ENDSTART

 

7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巩固了课本学习的一些知识点,尤其是该课程设计中用到的几个芯片的功能和特点,培养了收集相关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尤其是熟悉了protel软件的设计和仿真操作。

学会了用所学得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很有收获感。

在为期一周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共同完善,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设计任务。

感谢指导老师给我们的无私帮助和热情讲解。

这样的机会很难得,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做好每一个需要的设计任务。

 

参考文献

[1]周耿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指导书,2001年3月

[2]雷丽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3]沈美明.IBMPC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4]周荷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12

[5]刘全忠.汇编语言实用程序.天津大学出版社,1991.6

[6]李朝青.单片机DSP外围数字IC技术手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7]刘乐善.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8]刘书明.高性能数模与模数转换器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