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诗文阅读二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9995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诗文阅读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诗文阅读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诗文阅读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诗文阅读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诗文阅读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诗文阅读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诗文阅读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诗文阅读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诗文阅读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诗文阅读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诗文阅读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诗文阅读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诗文阅读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诗文阅读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诗文阅读二Word文件下载.docx

《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诗文阅读二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诗文阅读二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考前10天押题训练新高考版古诗文阅读二Word文件下载.docx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第二句写远处绿色的宫殿和红色的高塔将眼前的园林衬托得更加美好。

B.上片后两句表现出眼前园林景色与洛阳景色的异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C.由下片第三句可知,词人虽年事已高,仍倚杖而行,览胜的兴致很高。

D.这首词上片侧重于写景,下片侧重于抒情;

全词呈现出清新婉约的风格。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A.“烽火城西”点明了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原野荒寂,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B.时值秋日,凉气侵人,激起游子一片思亲之情,这思亲之情伴着劲吹的秋风如青海湖的波浪般上下翻腾,使人情不自禁。

C.第三、四句运用虚写手法,不直接写征人思亲,而是通过笛声展开想象,含蓄地表达了征人的厌战情绪,感染力强。

D.这首诗写法上很有特色,笔法简洁,委婉曲折,语浅情深。

结句乃画龙点睛之笔,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2).有人说,这首边塞诗所反映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九日①

范仲淹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②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注]①本诗为作者被贬邓州时所作。

②争似:

怎似。

③襄阳拍手儿:

语出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糗”,这两句诗写的是李白自己的醉态被襄阳小儿笑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重阳登高,触景生情,想到了前贤在此时节写的诗篇,不由得诗兴大发。

B.本诗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运用了茱萸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情感不同。

C.诗人将宋玉和陶潜做对比,是为表明自己愿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

D.本诗最后两句借用了“襄阳拍手儿”的典故,意在突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

(2).“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两句有何含意?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和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敞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

B.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

屋内,诗人正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

C.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

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

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杨山人归嵩阳

高适

不到嵩阳动①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释】①动:

近。

②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

不我招"

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

请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

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

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B.“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

C.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豪情。

D.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

(2).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

请具体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万山潭①作

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②,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注:

①万山在襄阳西北、汉水南岸。

②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

A.诗人稳坐磐石之上垂钓,心境仿佛与水性相通,将自我沉浸于周遭景物之中。

B.鱼儿和猿猴一低一高,相映成趣;

作为动景,又恰与上联稳坐之“静”形成对照。

C.后两联借助典故,把自己游山的过程说成是在“寻访神女和玉佩”,浪漫而有趣。

D.诗人为传说而神往却求之不得,只得与当年的郑交甫一样心怀遗憾,郁闷而归。

(2).闻一多称此诗贵在“冲淡”,“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孟浩然的诗”。

请结合诗句,对本诗“淡”的特点加以说明。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A.本诗第三联“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以及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B.在本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整首诗的句子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C.本诗的结尾用“南望”的景物来作结,诗人把目光投向远处,呼应、深化了开头的忘归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胜景的留恋向往。

D.尾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一句在描写上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以远处楼台的钟鸣之音表现出山中月下的幽静。

(2).近日,导演陈传兴将自己为叶嘉莹先生精心拍摄的纪录片取名为《掬水月在手》,尤见其对这首诗的喜爱程度。

很多评论者都曾表达过该诗第二联的偏爱,请简要赏析“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精妙之处。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送芮国器司业【注】二首(其二)

陆游

往岁淮边虏未归,诸生合疏论危机。

人材衰靡方当虑,士气峥嵘未可非。

万事不如公论久,诸贤莫与众心违。

还朝此段宜先及,岂独遗经赖发挥。

【注】司业:

学官名,在国子监掌儒学训导之政。

A.诗歌开篇回忆当年敌军来犯,诸生联名上奏论说国家危机的往事,引人深思。

B.颈联阐明治理天下要注重社会舆论的道理,告诫各位贤能做事不要违背民意。

C.尾联紧扣送行之题,希望友人回京后不要忘记诗人,劝他汲取经验,担当使命。

D.本诗议论横生,言辞恳切,具有明确的感情倾向和深刻的哲理意味,给人启迪。

(2).请结合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简要分析本诗颔联表达的情感和抒发这种情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

(1).B

(2).①情感表达作用:

颈联寓情于景,通过潇潇夜雨、洛河寒水两个意象,营造了孤寂清冷的氛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惦念以及深陷官场不得脱身的孤寂无奈。

②结构安排作用:

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同时引出下文的身世之叹。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颔联的意思是“和府县下级一直回忆往事,你虚怀若谷,没有因职位的升迁而改变与我的友情”,诗人赞颂王侍御重情重义,选项刚好与此相反。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考注释,逐句翻译诗句。

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常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方面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写表层含意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

颈联大意是“上阳宫秋夜潇潇细雨,是否引发你的孤独,洛川河冬夜哗哗流水,是否勾起你的思乡之情”,从景和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要分析什么样的景,这里是孤寂清冷的秋夜雨景;

再从景中分析诗人的情感。

结构方面,从上下句关系、诗歌节奏等方面分析。

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对比、衬托、渲染、象征、借景抒情等。

颈联运用的是借情抒情。

答题步骤:

先明确手法,再结合诗句简要解说该手法,最后点明表达效果。

2.答案:

(1).D

(2).①词人把临安当作故都,表达了对故都的怀念之情。

②通过写临安风光尚佳,生活安适,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现状的欣慰之情和满足之意。

③词人自感身体尚健,希望能与好友相逢于现在这国家中兴之时,表达了词人对国家中兴之现状的赞美之情和欣逢中兴时代的自豪感。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清新婉约”理解错误。

从语言和内容看,这首词呈现出“清新旷达”的风格。

这类题常从理解诗句含意、鉴赏诗句的表达技巧、分析诗歌的内容和结构、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等角度设题。

考生要在理解诗句的含意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答题。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通过理解上片的内容,可知词人思念故都。

通过理解上片后两句和下片前三句,可知词人对生活现状感到欣慰和满足。

这道题的难点在于分析下片最后两句蕴含的情感。

考生根据注释③的提示,可提取出“国家中兴”这一关键信息,然后根据这一信息分析下片最后两句蕴含的情感。

分析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考生首先要初步梳理诗歌的层次,然后理解各层次的含意,再发掘各层次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最后进行归纳整合,提取关键信息。

在作答时,考生要根据题干的要求,考虑是否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3.答案:

(1).C

(2).诗歌前三句借征人的所见、所感、所闻刻画其怀乡思亲的情感,最后一句写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

诗人运用曲笔,把征人思亲和思妇念远巧妙融合,的确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三、四句虚实相生;

全诗表达的是思乡情绪,没有体现厌战情绪。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应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意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的错误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的错误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做好本题,首先要审题,“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在提醒考生去寻找何为“两处”,一处是“征人”,前三句所写,一处是“妻子”,最后一句,这样,全诗也就得到了理解,答对此题也就不难。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4.答案:

(1).C;

(2).①“绿鬓”即青丝,借指青年;

“黄华”即菊花,喻指诗人自己。

②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青年人喜欢追随时俗,而自己偏偏喜欢像傲寒的菊花一样直面困境。

③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1).面对秋天,宋玉悲情无限,而陶渊明却痛饮沉醉,并不特别的伤感,这里写出两种不同的大生态度,表达了诗人对陶潜的洒脱超然的欣赏,而不是表明自己愿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含意的理解。

“绿鬓”“黄华”指的是人生的不同阶段,也指不同年龄段的人。

美貌的青年人喜欢随时俗而变,而诗人却能如黄华般迎霜怒放。

通过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的对比,表现了诗人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

[诗歌鉴赏]

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阳节,在这一天人们要登高,还要佩戴(头插)茱萸来辟邪,诗人看到一枝枝茱萸似乎在争奇斗艳,想到要和诸多前贤一样写一首有关重阳佳节的诗,于是首先想到了宋玉、陶潜。

面对秋天,宋玉悲情无限,曾在《九辩》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

而陶渊明却痛饮沉醉,对秋天并未表达出特别的伤感,这可以延伸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范仲淹显然更欣赏陶潜的洒脱超然。

诗人虽然仰慕陶潜的超然物外,但心中的不平之气并没有消解。

美貌的年轻人喜欢追随周围风景的变化而改变自己,而菊花能够坚持在寒秋之时迎霜怒放。

这是两种品格的对比,容颜不代表品格,好在世上还有品性如菊的人。

既是重阳,当然要登高,要插茱萸,还要痛饮一番,归来时已有醉意,狂放高歌,无拘无束,醉态引人注目。

当年李白也曾如此,在《襄阳歌》中写“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钢提。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那应该是当时的范仲淹深深仰慕的一种自在风度,而借诗仙的往事说自己,这是致敬,更是自信的狂放。

5.答案:

(1)A;

(2)①倦于尘劳,却淡泊超然。

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

冬夜闲居,感到悠然自得。

②性格豪迈,而能安贫乐道。

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洒脱不羁;

坐拥敞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

③乐于独处,而能珍视友情。

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

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

(1)“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不正确。

“和”有唱和之意,指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独凭幽几”表明是作者一人。

(2)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

“静尘劳”说明这是一个心境淡泊、超然物外的人;

“遣酒争豪”则展现了诗人的豪爽;

“对群书”说明诗人爱读书,是个高雅的人。

另外,标题中出现了“仲蒙”,又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想念。

综上简要概括诗人的形象特点即可,注意既要有简要的概括,又要有结合具体诗句的分析。

6.答案:

(1)B;

(2)①对比:

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 

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

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

五六句描写二月柳色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惹动诗人离情,更显悲哀。

③用典:

七八句化用《击壤歌》,描写朋友杨山人 

凿井耕田的隐居生活,赞叹其超然世外的恬淡隐居生活。

(1)“景象凄凉残败”错,从诗歌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春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7.答案:

(1).C;

(2).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空城、黑夜、笳声呜咽,使词人更感孤独萧索,引发其思乡之情。

②直抒胸臆。

“秋梦不归家”一句直接点出深沉悲怆的思家之念。

③以景结情。

“残灯落碎花”写残烛燃尽,灯花纷落,词人归梦不成,辗转难眠,思家之愁在这漫漫长夜愈深愈浓。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查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抒发了戍边的豪情”理解错误。

本词虽然词风豪放,意境开阔,但“黄云”“紫塞”“落日”写景色调苍茫,乌啼风吼马嘶声声悲凉,况且词人明确说“笳声听不得”“秋梦不归家”,由此可知词人想要表达的应是戍边之苦和思家之愁,而非“戍边的豪情”。

故选C。

(2).译文:

莽莽几千里的边塞,女墙一路延绵。

黄昏之时,无数乌鸦的啼音滴落在城墙西畔。

夕阳收拢最后一丝光热,落入西山。

远处的群山被暮色清寒笼罩,天光暗沉下来。

此时可见猎队回归,马鸣萧萧响彻耳际。

入夜时分,便有人吹响胡笳。

秋夜瑟瑟,笳声凄凄切切不堪听。

不堪听,还生愁。

他是身处异乡的人。

愁绪会带来无端的空寂之感,遁入无尽的黑暗后又重新和着夜色将他包裹。

梦里不归家,离别有多苦,这一夜,他怕是又要彻夜不眠。

一盏残灯相伴幽怀,灯花泪水两簌簌。

8.答案:

(2).①意象素雅清淡:

诗中的万山潭水色彩清淡:

猿、鱼等意象也不着雕饰,清朗简洁。

②情感闲适恬淡:

诗人心境平和纯粹、安然自得,没有激烈的争斗之心、忧愁之情。

③语言简洁淡雅:

五言律诗文辞简洁,用词朴实,不事雕琢、不尚华丽,明白如话。

④结构自然冲淡:

四联融诗人所为、所见、所想于一体,如散文般自然地生出情趣。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

D.“心怀遗憾,郁闷而归”错。

结合“沿月棹歌还”可知,诗人虽求之不得,也并不沮丧,而是唱着歌乘兴归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风格的鉴赏能力。

题干当中给出了“冲淡”一词,已经给学生指出了思考的方向,学生可以从诗歌内容、意境、情感、语言等角度分析其“冲淡”的特征。

比如,从意象和情感来看,首联写诗人冲淡

心情和垂钓之乐。

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

“坐”之一字,更显安闲,没有激烈的争斗之心、忧愁之情。

且潭水清澈,与闲适的心境相默契。

颔联,“鱼行潭树下”,写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

树的倒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更显出美的多样性。

且“鱼行”与“猿挂”,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更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

“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显示出对称美。

此句写景色彩清淡,意象只用“行”和“挂”,清朗简洁。

总之,情感和意境都显出一种“冲淡”之美。

从语言上看,文辞简洁,用词朴实,不事雕琢、不尚华丽,明白如话。

如“沿”字,用得简单又极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儿的动态美,表明不仅仅是一点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满舟,银辉一路,歌声不绝。

此情此景,令人向往。

从结构上和章法上看,四联融诗人所为、所见、所想于一体,如散文般自然地生出情趣。

全诗有动有静。

首、颔二联,以静为主,寓动于静;

颈、尾二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

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

9.答案:

(1).B;

(2).①从结构上看,“掬水月在手”承第二句的“夜”,“弄花香满衣”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

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

②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气完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

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③“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二为一;

“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然一体。

艺术形象虚实结合,意境鲜明,妙趣横生。

④精于练字,“掬”字和“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实是神来之笔。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B项,“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不能起提纲挈领、统率整首诗的作用。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提纲挈领,统率全篇。

以下六句,具体展开“胜事”和“赏玩忘归”的描述。

故选B。

(2).本题学生考查炼句的能力。

①从结构上看,“掬水月在手”呼应第二句的“夜”,“弄花香满衣”呼应首句的“春”;

此二句写春山“胜事”,在诗文中承上启下,承接首联的总括,引出下文的“赏玩忘归”的描述。

②这两句既写山中“胜事”,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的美景,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描摹人物情态,写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物我交融。

虽只写了两个“胜事”,但取材典型。

③“掬水”“弄花”实写动作;

“月在手”,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香满衣”,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虚写效果。

所以,艺术形象虚实结合,意境鲜明,妙趣横生。

④精于练字,“掬”字和“弄”字,写出了人物的动作,“掬水”“弄花”又是在写双手捧水和弄花赏玩情景,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实是神来之笔。

10.答案:

(2).情感:

颔联是说诗人希望朝廷重视人才匮乏的现状,不要非难旺盛的士气,表达了诗人对人才不足的忧虑和对人才的敬重之情。

原因:

①陆游有爱国情怀,一直希望能够收复中原,收复中原需要人才,而当时的社会现实却是“人才衰靡”;

②陆游个人遭际坎坷,满怀报国之志,却未得到重用。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项,“不要忘记诗人”理解错误,“还朝此段宜先及”的“此段”是指前面陈述的问题与提出的意见,并不是说“不要忘记诗人”。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诗颔联主要是说朝廷要考虑人才匮乏的现状,不能非难旺盛的士气。

其中既有对当前局势的忧虑,也包含了诗人对人才的敬重。

原因方面,结合诗人生平与题干给出的《书愤》中的两句诗可以知道,陆游一生都希望收复中原,而收复中原需要人才,陆游想为收复中原尽力,但终究是壮志难酬。

作答时,结合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