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045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

《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docx

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三次作业

上海开大2012年心理学第三次作业

注:

本次作业内容为第五—第八章

一、单选题

1、弗洛伊德将人的自我结构分为(A)、自我、超我三部分。

A伊底B自我C超我D本我E自负

2、(A)是自我结构中最原始、最难接近的部分。

A.伊底B.自我C.超我D.本我E.自负

3、(C)是在儿童早期发展起来的。

A.伊底B.自我C.超我D.本我E.自负

4、(E)是在上世纪90年代被逐渐接受的一种关于自我概念的理论。

A.伊底图式B.自负图式C.超我图式D.本我图式E.自我图式

5、(D)是心理学中一个最基本术语,是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

A伊底B自我C超我D自信E自负

6、自我接受是(D)的主要内涵。

自我接受的意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有一种基本的承认、认可,以及对自己的接受态度。

A.伊底B.自我C.超我D.自信E.自负

7、(A)是对自己能力或对自己胜任能力的评价。

A自我效能B自我关注C自我评价D自我感觉E.自我心理

8、如果一个对自己社交的自我效能感差,那么他就会感受到(D)的社会焦虑。

A.复杂B.一般C.较低D.较高E.简单

9、(B)总是与记忆和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

A自我效能B自我关注C自我评价D自我感觉E自我心理

10、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B),实际上是一个人的自我感的倾向性。

A.自我效能B.自我关注C.自我评价D.自我感觉E.自我心理

11、对于自尊心低的人来说,表现不道德的行为或做某种不道德的事情,与其(A)是相对协调的。

A.自我认知B.自我效能C.自我评价D.自我关注E.心理冲突

12、(C)就是俱在社会团体中被赋予的特定身份,以及该身份所应发挥的功能。

A.社会化B.自我认知C.角色D.自我关注E.心理冲突

13、.在(A)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是心理特征。

A社会化B自我认知C角色D自我关注E心理冲突

14、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发展常常表现为本能和性欲的漩涡,常常伴随着各种(B)的冲突。

A.社会化B.内驱力C.角色D.行为因素E.心理因素

15、(A)将人生的发展理解为寻求自我发现和自我控制的持续过程,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人生八个阶段论。

A.艾里克森B.皮亚杰C.阿诺德·吉纳普D.勒维森E.冯特

16、(E)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成四个重要阶段。

A艾里克森B贝尔斯C.阿诺德·吉纳普D勒维森E.皮亚杰

17、(C)在《生长的礼仪》一书中,总结性地考察了人类历史以及现实生活中对出生、生长、成熟以及婚姻等变化的反应。

A.艾里克森B.皮亚杰C.阿诺德·吉纳普D.勒维森E.贝尔斯

18、“生活的季节”是(D)用来描述我们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变化的。

A.艾里克森B.皮亚杰C.阿诺德·吉纳普D.勒维森E.冯特

19、霍曼斯认为,只有在人际交往的活动中,(D)需要才能得到满足。

A.心理B.行为因素C.内驱力D.社会性E.生理性

20、(E)指活动的结果、举止动作、表情、手势和语言等。

A.心理因素B.生理因素C.情感因素D.社会因素E.行为因素

21、(C)包括各种情绪状态、情绪的敏感性、对他人或自我的满意程度等。

A.心理因素B.行为因素C.情感因素D.社会因素E.生理因素

22、(D)是指与认知有关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状态的了解。

A.心理因素B.行为因素C.情感因素D.认知因素E.生理因素

23、(D)指出,团体中的每一次人际交往过程,都具有十二种动作。

A.霍曼斯B.皮亚杰C.勒维森D.贝尔斯E.冯特

24、社会测量法又称为团体成员关系测量法,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创立的。

A.皮亚杰B.贝尔斯C.冯特D.勒维森E.莫雷诺

25、(C)认为,团体成员相互作用的关键在于彼此好恶的情感。

A.勒维森B.皮亚杰C.莫雷诺D.霍曼斯E.冯特

26、中国人性格结构中的(D)主要表现在中庸心理与行为取向上。

A.双重性B.复杂性C.社会性D.匀称性E.直线性

27、(C)是指讨论决策时团体成员的思路被纳入某种轨道或框架的现象。

A.转型思考B.逆向思考C.定型思考D.常规思考E.无定向思考

28、老年社会心理学从(B)的角度研究老年心理。

A.年龄B.社会C.心态D.时代E.环境

29、社会因素必须通过心理中介作用化为(B)后,才能对人的健康和疾病产生影响。

A.社会干扰B.心理剌激C.人际关系D.环境剌激E.社会影响

30、社会环境是社会心理学关于环境研究的重点。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A)。

A.古希腊B.古罗马C.中世纪D.文艺复兴时期E.春秋战国时期

31、(B)的术语,最早是在1964年美国医院联合会议上正式提出的。

A.民族心理学B.环境心理学C.朴素心理学D.自然心理学E.创新心理学

32、(E)认为,人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

A冯特B勒维森C.勒温D.莫雷诺E.马斯洛

33、布罗伊菲尔德和克罗克特的研究表明,(A)与工作生产率之间并无一定的关联。

A.态度B.技能C.心理D.认知E.学识

二、多选题

1、弗洛伊德将人的内在自我结构分为(ABD)。

A.伊底B.自我C.他底D.超我E.内底

2、艾里克·伯恩认为,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实际上是由三种基本成分构成的,它们是(ACD)。

A.儿童B.朋友C.成人D.父母E.对象

3、自信的特征是自信的人所共有的,它包括(ABCDE)。

A.自信的人活泼、坦诚B.自信的人虚心、大度C.自信的人轻松、一致

D.自信的人开放、幽默E.自信的人勇敢、果断

4、与“较高的自我控制”有关的因素有(ABCD)。

A.人们的角色行为B.人们的工作性质C.对别人的较多关注

D.对环境的较多关注E.对自身的较多关注

5、关于儿童的性别认同、其过程及其意义,在目前的社会心理学文献中,有着不同的理论和解释。

其中有(ABC)。

A.精神分析的解释B.认知发展理论C.社会学习理论

D.认知不协调理论E.认知协调理论

6、男性与女性存在看十分明显的差异,主要反映在(ABCDE)。

A.两者的遗传、生理与体格方面B.性格、形象、能力和体力方面

C.家庭分工方面D.职业选择方面E.特定社会行为方面

7、在社会心理学所涉及的大部分研究领域里,与社会化过程有关的内容有(ABCDE)。

A.态度的形成B.社会学习C.社会认知的发展D.自我概念E.性别角色

8、社会化发展的心理基础,是指(ABCD)。

A.人的感情B.人的个性和人格C.人的需要和动机D.人的态度和兴趣E.人的体格和体重

9、关于社会化过程较为经典性的研究和理论,有(ABCDE)。

A.弗洛伊德与“心理性欲发展”B.荣格与“人的后半生”

C.艾里克森与“心理社会发展”D.皮亚杰与“儿童认知发展”

E.科尔伯格与“儿童道德发展”

10、荣格把人生发展分为四亇阶段,它们是(ACDE)。

A.童年B.少年C.青年D.成年E.老年

11、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重要的阶段,它们是(ABCD)。

A.形式运算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C.前运算阶段D.感觉运算阶段E.抽象运算阶段

12、科尔伯格的“三种水平发展阶段论”中的“三种水平”是指(ABC)。

A.前习俗水平B.习俗化水平C.后习俗道德水平D.认知水平E.运算水平

13、社会化是一种人的整体的发展,它包括(ABCDE)。

A.社会性的获得B.情感发展C.个性发展D.认知发展E.道德发展

14、下列说法中,与“人际交往”涵义相符的有(ABCDE)。

A.“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联系过捏

B.“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情感的联系过程

C.“人际交往”使人们的种种社会性需要得以满足

D.“人际交往”必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条件下进行

E.“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种实际活动

1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人际交往的功能有(ABCDE)

A.消除个体孤独感B.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知识经验C.影响团体内聚力

D.人际调节E.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气氛

16、人际交往的动机具体表现为(ABC)。

A.人的内在需要B.人的自我表现C.人的自我完善D.人的自我认识E.人的生理需要

17、人际需求有(AE)。

A.物质需求B.创造需求C.理性需求D.实践需求E.心理需求

18、在心理学的文献中,一般将符号系统分为(DE)。

A.有形符号系统B.无形符号系统C.综合符号系统

D.语言符号系统E.非语言符号系统

19、语言的社会功能有(AB)A思维的功能B交际的功能C心理的功能D生理的功能E.自然的功能。

20、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非言语的作用,可以将非言语分为(ACE)。

A.动态无声的非言语交往B.动态有声的非言语交往C.静态无声的非言语交往

D.静态有声的非言语交往E.有声的非言语交往

21、人际交往有三大组成要素,是(ACD)。

A信息沟通B社会心理C社会认知D人际互动E身心互动

22、信息的载体包括(ABCD)。

A.文字B.图像C.声音D.色彩E.感应

23、信息沟通基本模式组成要素包括(ABCDE)。

A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B反馈C信号和信息D编码和译码E.通道

24、信息传递的通道有(ABDE)。

A.对话B.广播电视C.传递D.报刋E.广告

25、为了保证信息沟通的顺利进行,必须具备的条件有(ABCDE)。

A.运用正确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B.交往双方有共同的经验或体验C.重视信息的反馈D.沟通双方有诚意E.沟通双方创造一种相互信任的气氛

25、伯恩认为,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实际上都拥有三种内在的自我,即(ACE)。

A.成人自我B.朋友自我C.儿童自我D.兄弟自我E.父母自我

26、社会关系分三个层次,是(ACD)。

A生产关系B角色关系C意识形态关系D人际关系E交往关系

27、根据“人际关系发展模型”,人际关系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它们是(ABC)。

A.亲密性接触B.表面性接触C.单方相识D.双方相识E.专门性接触

28、影响人际关系发展因素有(ABCDE)。

A邻近性B交往频率C相似性和互补行为D容貌与仪表E能力与吸引力

29、交往的“相似性”是指交往双方具有共同的特点,它表观在许多方面。

其中有(ABCDE)。

A.年龄和性别B.地位和职业C.观点和态度D.行为E.民族及文化

30、容貌对人际关系发展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这是容貌的(AC)。

A.晕轮效应B.环境效应C.散逸效应D.自然效应E.结伴效应

31、较为经典的人际关系测量方法有(ACDE)。

A.贝尔斯测量法B.费斯汀格测量法C.社会测量矩阵D.社会测量法E.社会测量图示

32、团体的基本特点有:

(ABCDE)

A.团体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心理特点B.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

C.有一定的组织结构D.有调节行为的规范E.成员之间心理相容程度比较高

33、团体的功能有(ABDE):

A.组织功能B.激励功能C.休闲功能D.协调功能E.教育功能

34、按团体形成方式分,可分为(CD):

A.经济团体B文化团体C.自然团体D.规范团体E.政治团体

35、影响团体吸引力的主要因素有:

(ABCDE)

A.团体的领导B团体的外部压力C.团体活动的定向

D.团体成员的集体意识E.团体的规模、团体的规范、团体的气氛等

36、个体对团体的情感主要表现在:

(ABCDE)

A.团体归属感B.认同感C.责任感D.荣誉感E义务感

37、团体决策的过程依次为(BCE)。

A观察调查B.问题识别C.问题诊断D.解剖分析E.作出决定

38、根据决策条件不同,团体决策可以区分为(AD)。

A确定型B智力型C学习型D非确定型E非智力型

39、团体决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ACD)。

A.协商B领导者决定C集体论证D综合分析E具体分析

40、导致“定型思考”的原因主要有(ABCE)。

A.团体吸引力B.团体的封闭性C.领导人的权威和领导作风D.决策的方法、步骤和过程E.决策的重要意义

41、产生“极化反应”的原因主要来自(BD)。

A.责任感太强B.责任分散C.历史传统的压力D.社会规范的压力E.生活状况的压力

42、影响领导的主要因素有(ACDE)。

A.领导者本身的特点B.自然环境的特点C.被领导者的特点D.团体内部环境E.团体外部环境

43、领导者的“德”主要表现在(BD)。

A健壮的体魄B高尚的情操C丰富的知识D正确的政治方向E远见卓识

44、领导者的“识”主要表现在(AC)。

A.胆识B.才能C.远见D.魅力E.修养

45、领导者的“才”,是指领导者具有较强的(ABCDE)。

A.分析能力B.计划决策能力C.组织指挥能力D.社会活动能力E.创新和创造能力

46、领导者的“学”,是指领导者应具备(ABCDE)。

A.辩证唯物主义知识B.历史唯物主义知识C.领导管理知识D.专业技术知识E.专业技能知识

47、.领导的职能有(ABCDE)。

A.选用人才B.计划决策C.组织管理D.控制指挥E.教育激励

48、社会心理学是对于人们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其目的和任务是(BE)。

A.了解社会环境B.理解人的社会行为C.宣传心理学知识

D.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E.促进人的发展

49、人口心理素质包含内容有(ABDE)。

A.认识品质B.情感品质C身体品质D意志品质E.个性品质

50、构成人口素质的要素是多层次、多侧面的。

其中包括(ABCD)。

A.心理素质B.文化素质C.思想道德素质D.身体素质E.自然素质

51、下述说法中,与“个体人口心理素质”相关的内容有(ABCD)。

A.它是个体所具有的遗传素质B.它在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C.它在其所接受的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D.它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E.它能够形成共同的心理特点

52、.人口的变动主要包括(ABC)。

A.自然变动B.迁移变动C.社会变动D.心理变动E.文化变动

53、日本社会心理学家津留宏、泉宇佐的研究认为,结婚对人来讲具有四方面的意义(ABCD)。

A.身体、生理的意义B.精神的意义C.物质、经济的意义D.社会的意义E.文化、知识的意义

54、家庭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多种职能。

主要有(ABCDE)

A生育B生产C消费D教育E赡养及精神生活

55、老年人的个性类型大致有(ABDE)。

A.稳定型B.安乐型C.可变型D.防御型E.易怒型

56、对老年人的心理适应影响因素有(ABCDE)。

A.个人的早期经验B.需要的实现程度C.他人的社会态度D.个人身心健康状况E.生活与收入状况

57、人类生育心理发展演进的四个阶段是(ABCD)。

A.集体生育意识阶段B.悟性生育心理阶段C.抑制性生育心理阶段

D.计划生育心理阶段E.个性生育意识阶段

58、关于健康或疾病同心理、环境关系进行研究的基本观点有(ABCD)。

A.“身心相互影响论”B.“个人环境相互作用论”C.“心身因素中介说”

D.“主动适应和调节论”E.“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三、辨析题

1、认知不协调理论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首次提出来的。

错误:

认知不协调理论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首次提出来的。

2、将归因问题加以理论化的是海德。

正确:

将归因问题加以理论化的是海德,他敢兴趣的是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出事件的起因。

3、海德将个体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

正确:

海德将个体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

一种是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称为外在情境归因。

另一种是个体自身的原因,称为内在或物质归因。

4、合角色行为通常是因为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的。

正确:

合角色行为是在某种社会情境里表现出来的,与大多数人一样的行为

5、实验表明,高地位使内在归因的判断打了折扣,低地位则使外在归因的判断打了折扣。

错误:

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高地位使外在归因的判断打了折扣,低地位则使内在归因的判断打了折扣。

6、达尔文认为,表情是动物和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动作的遗迹,人的表情和动作有先天性特点。

错误:

达尔文认为,表情是动物和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应行动作的遗迹,人的表情和动作具有先天性特点,还有世界性这两大特点。

7、吉特等人研究了识别不同情绪的表情照片的难易程度,结果发现最容易辨认的是怀疑、怜悯,最难辨认的快乐、痛苦。

错误:

吉特等人研究了识别不同情绪的表情照片的难易程度,结果发现最容易辨认的是快乐、痛苦,最难辨认的是怀疑、怜悯。

8、中国人性格结构中的匀称性,主要表现在理想人格与实际人格之间的明显差异、对立、排斥和均衡、调和、弥补等。

错误:

中国人性格结构中的双重性,主要表现在理想人格与实际人格之间的明显差异、对立、排斥和均衡、调和、弥补等。

9、大多数老年人对外界适应良好。

正确:

大多数老人对外界适应良好,但对内在种种的变化却难以成功的适应

10、文化背景会对我们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正确:

文化背景包括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常常受到各种文化因素制约、文化规范、社会制度、社会价值观念等会对我们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11、费斯汀格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推动了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正确:

费斯汀格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推动了关于态度的心理学研究继续引导着社会文化认知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方向性作用.

12、社会认知就是对他人的推测和判断。

正确:

社会认知就是对他人的认知,个体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行为意向作出推测和判断.

13、构成印象的各种信息资料,在印象的实际形成中,所占的比重是差不多的。

错误:

构成印象的各种信息资料,在印象的实际形成中,有些信息的比重要大于其他资料,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特性,被称为核心特性。

14、在人们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正面特性与负面特性所起的作用是等量齐观的。

错误:

在人们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正面特性与负面特性所起的作用并非是等量齐观的,负面特性比正面特性比重高。

15、动机性偏差是因为人们维护自己自尊心的需要而产生的。

正确:

人们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把失败归于外在的环境,使自己自尊心免受伤害,不丢面子.

16、非言语沟通在人类交往中是不可缺少的。

正确:

在人类交往中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态度,有时也用来传递信息的替代物。

17、社会心理学家对态度具有各种各样的说明和解释。

正确:

由于态度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很多社会心理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给他人下定论。

所以至今社会心理学家对态度具有各种各样的说明和解释

18、非言语行为只是用来传递信息的替代物。

错误:

非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三点。

一是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

二是代替言语行为。

三是表述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

四、案例题:

用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

艄公的箴言

一个夏日的雨天,一个美丽的少妇意欲投河自尽,被一位老艄公救起。

“你年轻轻的,为啥就不想活了?

”艄公问。

“我结婚两年,丈夫就抛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

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少妇哭诉道。

“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

”艄公又问。

少妇擦了擦眼泪,说:

“那时我自由自在,一无牵挂……”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那时还没结婚,当然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

现在你又自由自在、一无牵挂。

请上岸吧。

少妇回到岸上,艄公摇船远走。

少妇揉揉眼睛,恍如做了一个噩梦。

自此,她又活得充满信心,再没动过轻生的念头。

答:

(⑴本案例可用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这一理论进行分析。

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

改变人的态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的工作,因为在态度改变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因素,要有效地改变他人的态度,势必要充分把握这些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也就是说,针对各种各样的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各种各样因素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对策.把握改变态度的方法与技巧,这是态度改变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⑵在本案例中,艄公了解了少妇意欲投河自尽的原因,针对对少妇投河自尽的原因进行信息传递的方式,正确的引导和劝说少妇放弃原有的想法,从而少妇彻底改变了态度与想法,消除了轻生的念头.,

(3)这个案例就是讲人们在知觉的过程前总是受各种资料的影响,我们看似很客观,实际上是完完全全的主观,第一次的很多影响往要能跳出来看自己,以乐观、豁达、体谅的心态来观照自己,认识自己;不苛求自己,更重要的是超越自己,突破自己,因为好好生活才有希望。

换个角度觉照自己,你就会认识到生活的苦、累或开心、舒坦,取决于人的一种心境,牵涉到人对生活的态度,对事物感受。

跳出来换个角度看自己,你就会从容坦然地面对生活,再也不会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了。

五、填表题

13

对儿童道德发展方面作出深入研究的是:

科尔伯格

14

最早对人们的结婚心理进行研究的是:

戴维斯

15

确定多种自我存在及其作用的是:

玛尔古斯

17

认为企业事故80%是由人格缺陷引起的是:

麦肯斯

32

《环境心理学序论》的作者是:

普罗尚斯基

39

提出“生活的季节学说”的是:

勒维森

40

提出“双因素理论”的是:

赫茨伯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